学术投稿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效果观察

温素珍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 孕妇, 复方丹参注射液, 母婴结局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妊娠高血压疾病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妊娠高血压患者60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是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母婴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丹参注射液应用于妊娠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平稳降压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机体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对改善母婴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思路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思路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骨科创伤患者150例,将150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预见性护理组82例和对照组68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实施预见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实施骨科常规护理,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有效抢救的时间、住院费用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有效住院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对骨科创伤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术后的并发症和住院费用减少。

    作者:惠丰荷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

    目的:观察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1例,予经伤椎固定治疗,对照组41例,予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术后JOA、VAS评分,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情况,对患者行6个月随访,观察Cobb角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研究组JOA、VAS评分情况相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术后椎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末期研究组骨折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优于跨伤椎固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杰锋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婴幼儿唇腭裂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

    目的:对婴幼儿唇腭裂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针对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儿在经过临床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之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婴幼儿唇腭裂围手术的护理措施相比临床治疗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能帮助患儿在手术过程中成功渡过难关,而且能助患儿较好的恢复生理功能,再者,其美容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赵雅莉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4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15例(32.61%),显效10例(21.74%),有效11例(23.91%),无效10例(21.74%),总有效率为78.26%。治疗组:治愈25例(54.35%),显效12例(26.09%),有效6例(13.04%),无效3例(6.52%),总有效率为93.48%。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确切,可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光禄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两种社区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比较两种社区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护理服务的高血压患者90例,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护理组给予新型社区护理服务。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干预后,护理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22.42±8.69)mmHg、舒张压为(87.39±10.34)mmHg、三酰甘油为(1.42±0.52)mmol/L,总胆固醇为(4.69±0.38)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过程中,与常规社区护理方法相比,新型社区护理干预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连续、系统的护理服务,护理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王朝芳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家庭医师责任制社区护理模式干预对高龄高血压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家庭医师责任制社区护理模式干预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了社区高龄高血压患者84例,按照不同社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2例,在高血压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组通过制订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加强健康教育干预,而对照组不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以及坚持治疗、血压控制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家庭医师责任制社区护理模式干预后的实验组坚持治疗情况、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家庭医师与护士共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健康教育等计划,由护士跟踪服务对社区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知识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春华;胡丹丹;李元香;黄飞霞;杨静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血清胱抑素C与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水平的关系

    目的:观察血清胱抑素C在不同心功能分级水平中的变化,探讨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脑钠肽前体(BNP)、心脏超声测定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组血清CysC、BNP、LAD、LVDd较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组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降低(P<0.01)。且随着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的增高血清CcysC、BNP水平逐渐增加, LVEF逐渐降低(P<0.01),LAD、LVDd无差异(P>0.05)。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组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血清CysC、BNP水平逐渐增高(P<0.05), LAD、LVDd逐渐增加,LVEF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与BNP呈正相关,血清CysC、BNP与LVDd呈正相关,CysC、BNP与LVEF呈负相关,CysC、BNP与LAD无相关性。结论①慢性心力衰竭组(CHF)组患者CysC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CysC有可能成为诊断HF的标志物。②CHF患者的血清CysC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及病程的延长逐渐增高,血清CysC可作为判断CHF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红艳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糜蛋白酶腔内注射治疗创伤性软组织中晚期血肿

    目的:评价糜蛋白酶对中晚期软组织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13例软组织中晚期血肿分为研究组113例,对照组100例分别进行不同方法治疗,研究组清除积液后注入糜蛋白酶药液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愈合时间(8.5±1.5)d明显快于对照组(16.0±4.1)d,P<0.05;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临床愈合优的患者达93.8%明显高于对照组0.0%,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糜蛋白酶腔内注射使用大大提高了血肿的吸收速度,缩短了血肿残留时间,较以往切开引流痛苦少,治愈快,不留明显瘢痕。

    作者:叶健平;廖生雄;杨永胜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增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教育以信息传播方式,帮助人们提高防御疾病的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传播卫生知识,在医疗服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方式和当前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休息、低盐饮食、强心苷、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再住院5例,死亡1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再住院12例,死亡4例。在显效、无效、再入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给药前(P<0.01)。结论美托洛尔能显著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钟锐章;朱为富;王桂桃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腹部手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医疗水平获得极大的提升。但是,现在腹部手术后的感染以及其并发症依然是一个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腹部手术后是否发生肠道细菌移位的早期判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证实,肠道细菌移位和手术后继发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腹部手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些腹部手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万忠博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干生化仪与水剂生化仪检测血糖和尿素氮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干生化仪与水剂生化仪检测血糖和尿素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临床统计标本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利用干生化仪对研究对象的血糖及尿素氮进行检测,同时利用水剂生化仪检测研究对象的血糖及尿素氮,并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结果,对干生化仪及水剂生化仪在血糖及尿素氮方面检测的可靠性及相关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干生化仪和水剂生化仪在血糖及尿素氮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两种检测方式的相关系数为r=0.093及0.098。两种检测在血糖及尿素氮检测方面其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全部满足相关要求,其r值全部超过0.096,有较好的准确度。结论在对少量标本进行处理时可选用干生化仪进行检测,对急诊试验较为适用,而对于较大量的标本进行处理时则应选择水剂生化仪进行处理,对常规批量检验较为适用。

    作者:齐长福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浅谈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目的:探讨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法通过查阅和了解护患关系及人文素质相关知识,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浅谈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结果护患关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可有效改善护患关系。结论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提高患者满意度,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势在必行。

    作者:史红;王春利;武铁力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病类似水痘样疱疹,其疱疹发生于手、足及口腔,因而称它为手足口病,这种病毒存在于病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是通过咳嗽、喷嚏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的,也可以通过手、患者用具、食具等间接经口传染,多发生在集体儿童中,约占半数以上,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初期症状表现为食欲缺乏、低热、并伴有咽痛。发热24~48?h后可出现口腔溃疡,早为红色小疱疹,然后转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部、口腔颊黏膜及牙龈。24~48?h后可见皮肤斑丘疹,也有些为皮疹不痒,疱疹,常见于手掌和足底,臀部较少。有些患儿仅有口腔溃疡或皮疹。手足口病为中度传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传染性强为发病的第1周。人与动物或宠物间不会传播。潜伏期通常是3~6?d。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发热。

    作者:张宏艳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心室肥厚者的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可引起左室明显肥厚。

    作者:卓闽彬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NSE、CYFRA21-1、SCC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与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物(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且经病理诊断为肺癌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0例良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1组,同时列入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2组,选用发光法分别检测所有患者血清内NSE、CYFRA21-1及SCC水平,分析不同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①观察组患者血清内NSE、CYFRA21-1及SCC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与对照1组、对照2组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21.871,P<0.05);②血清内NSE浓度水平检测以小细胞癌患者敏感度高为75.00%,CYFRA21-1、SCC浓度水平检测则均以鳞癌患者敏感性高,分别为44.45%、66.67%。单项肿瘤标志物浓度水平检测敏感性均<75.00%。选取三项联合检测以小细胞癌敏感度更高,为87.50%,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为提高肺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宜选用三项联合检测的方式,进而为肺癌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指导,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马文莉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社区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提供降糖药及其血糖控制效果的情况,为其指导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自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治并且配合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档案的15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就其在降糖药用药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在所调查的患者中,女性97例,男性59例,年龄在60~88周岁。患者中同时患有1种及以上疾病者,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有100例,占64.1%。在治疗方式上,有133例患者仅使用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18例通过注射及(或)口服来控制,5例通过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来控制血糖。在口服降糖药中单一使用多的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次磺脲类;并且联合治疗中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频率高。结论为了避免发生患者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应当结合老年患者自身情况选着治疗方式及药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频率高的药物为α-糖苷酶抑制剂,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能安全有效控制血糖。

    作者:范秋琴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18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59);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HAMD评分治疗后1个月(14.16±3.58)分与治疗后6个月(8.68±3.2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0.15±5.16)分与治疗后6个月(17.94±4.01)分,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抑郁情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莉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中药服法对疗效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中药服法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住院患者180例,其中肝火上炎型48例,阴虚阳亢型72例,痰浊上扰型60例,就这3种类型的高血压病症,探讨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温度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中药的正确服法(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温度)对临床疗效有很大差异。结论正确的服用方法可促进中药的疗效,只有正确掌握中药的正确的服药方法才能达到好的疗效。

    作者:孙晓风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首先表现为支气管扩张者为A组,以首先表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为B组,对比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特点以及影像学特点;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噻托溴铵药物治疗)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与B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好转,但观察组患者呼吸室中空气下动脉血氧饱和度、峰值时呼气流速、大通气量等情况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病情较为复杂,利用CT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噻托溴铵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侯守强 刊期: 2014年第32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