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绮华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其MPR技术对肺尘埃沉着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肺尘埃沉着病患者进行胸部64排螺旋CT检查,得到胸部轴位(层厚1mm)及MPR图像,分析肺尘埃沉着病合并肺结核CT表现,对早期发现肺尘埃沉着病合并结核有重要价值。结果肺尘埃沉着病合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继发性肺结核48例,其中渗出浸润为主32例,占66%;干酪为主型6例,占12.5%;空洞为主型10例,占20.8%;肺尘埃沉着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1例,占0.2%。结论64排螺旋CT及MPR技术对肺尘埃沉着病合并结核的诊断优势明显。MPR技术对胸部整体情况能多方位,直观,清晰和形象地显示,特别是晚期肺尘埃沉着病合并结核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可靠依据。
作者:陈金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股骨多段骨折治疗体会。方法2013年收治2例单侧股骨多段骨折患者治疗体会。结果2例股骨多段骨折成功治愈。结论股骨多段骨折术前大多因为近端骨折周围肿胀明显,远端骨折周围肿胀不明显,如果查体及拍片检查不完整,远端骨折容易发生漏诊,给手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全面的术前查体及检查能避免漏诊的发生,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杨宗礼;李照权;鲁追;阿宗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通过对我科阑尾炎术后患者两种体温计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探讨阑尾炎术后患者出现外科吸收热的患者使用非接触红外额温计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科的35例阑尾炎术后1~3d的患者进行体温测量比较,对同一研究对象序贯采取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和使用非接触红外额温计测量额温温度,记录两种测量方法所测温度值以及即时采集同一患者的脉率。结果非接触红外额温计与水银体温计在各时间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2:00~22:00的6个时间点,凡是出现体温升高时间点的体温值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非接触红外额温计测得数值绘制的体温单曲线平缓,与脉率曲线无正相关。而水银体温计绘制出的体温单能够清晰的显示外科吸收热或者体温特异性升高的热型。与脉率曲线升高成正比。结论非接触红外额温计不能简单的应用于阑尾炎术后患者体温的测量,在发现体温略有升高时一定要用水银温度计复测体温,保证得出准确的体温值,以此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
作者:向英;邓梅君;姜学琼;向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过度通气(HV)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sTBI的患者(GCS评分3~8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早期(24h内)气管切开联合呼吸机短时间HV,而对照组入院后先予中流量供氧,待出现呼吸衰竭时再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未行HV),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7天颅内压(ICP)的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伤后6个月后疗效判断(按GOS评估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P迅速下降(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1),伤后6个月时疗效评估中良好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HV在sTBI患者中有利于降低ICP,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重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莫祖聪;肖泉;曾令华;黎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9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0%(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陈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通过审查门诊处方,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每月1日)门诊西药处方6430张,进行审核、统计、分析。结果合理处方6124张,占95.24%,不合理处方306张,占4.77%。结论我院门诊处方基本合理,但任存在问题,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处方监管与审查,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邓武娥;刘赛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妊娠高血压严重时会威胁生命,因此加强对孕产妇的护理,通过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分娩前护理、分娩后护及康复指导,可以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
作者:潘燕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探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6月治愈的60例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合理运用抗生素、退烧药、止咳药及中药等对症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对症治疗有效率100%。结论针对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采取对症治疗的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
作者:叶震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经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至2013年住院的35例白血病Ⅳ度骨髓抑制患者,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对策。结果35例病患经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后,33例平稳度过骨髓抑制期,总有效率达94.3%。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度过骨髓抑制期,保证化疗质量,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文娟;赵京京;张淑青 刊期: 2014年第35期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填报工作。从申报的过程和数据的汇总分析等方面对现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意见。现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如能进行优化升级,改进不足,将更好地保证我国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杨燕;陈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结果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与患者自身、医护人员以及医院环境等因素有关,因而需要从这些因素去考虑,才能够更好地加强对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结论通过对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综合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婧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分析其发生原因,总结护理经验,优化护理方案及康复指导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精心的脑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生活护理等。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7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下肢深静脉血栓消除,与此同时,患者的脑血栓病情均未恶化,且均有所好转,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护理工作者认真细致的护理有助于降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对患者的密切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总结护理经验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作者:陶永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室护理管理提升医院感染控制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从2012年7月开始实施接受手术室护理管理的72例患者,未接受手术室护理管理的72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满意情况、不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手菌落数以及空气菌落数。结果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空气菌落数以及手菌落数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患者必要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可有效感染疾病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水平。
作者:李秀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产妇120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600例和观察组600例。结果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产后24hHb下降值和RBC下降值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施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7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美托洛尔,观察组同时给予美托洛尔和参麦注射液。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龙岩市某综合医院2008年~2012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更好地制定传染病控制规划,加强传染病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08年~2012年传染病网络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2012年某综合医院共报告22种法定传染病10844例,其中报告乙类5629例、丙类5215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手足口病、梅毒、乙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传播途径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及肠道传染病为主,分别占42.34%、41.87%。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占15.78%。结论手足口病、梅毒为某综合医院主要上报传染病,手足口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儿童常见传染病。性传播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作者:黄明燕;钟庭彬;黄雄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是一种较罕见而且随时都危及患者生命或生育功能的一种特殊的宫腔内异位妊娠,发生率为1∶1800[1]。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风行,一种外观呈美容切口,手术时间短的剖宫产术式使许多年轻妊娠女性都倾向于剖宫产术,使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诊断不及时或延误治疗会造成如子宫破裂、难以控制的出血等并发症[2]。由于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认识和掌握不足,临床上常常在清宫或人流出现大出血时才被发现,为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笔者总结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如下。
作者:李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验证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疗效佳。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早期宫颈癌患者156例,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分别施以腹腔镜下或开腹广泛子宫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脏器损伤等,术后观察两组排气情况、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等,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较开腹组明显偏少,经统计学分析t=8.63,P<0.05,其他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腹腔镜组消化系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开腹组短,经统计学分析比较t值分别为6、7.71,P<0.05,有差异,余下两项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行广泛子宫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扫疗效较常规开腹治疗疗效更肯定,与手术相关各方面均较传统治疗佳,受到医患双方满意,适宜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亚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为了保证临床和医疗用血的需要及提高其安全性,保障献血者及用血者的身体健康,卫生部已经制定了很多的血站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加强血站的质量管理,促使其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科学化的运行非常重要。近年来,笔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积极分析国内血站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改进中逐步提高和完善。现就国内血站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进行综述。
作者:张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根据医院消毒供应室中心国家法规,制定管理标准、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加大质量控制力度,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和加强人员素质教育等方法。结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可复用器械灭菌合格率达到100%。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通过不断持续改进方法,使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控制规范化,保障了无菌物品的质量,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张梅芳;黄金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