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架植入和放疗联合经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

李强

关键词:食管癌, 食管支架植入, 放疗, 经动脉灌注化疗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支架植入,放疗结合经动脉灌注化疗在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26例中,男21例,女5例,均经食管钡餐检查证实存在食管狭窄、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为食管癌.所有患者先进行狭窄段食管支架植入,然后进行放疗和经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 食管支架置入能解决患者的饮食问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放疗联合动脉关注化疗,能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和药物效应,减低全身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19例分析

    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齐齐哈尔市和平医院门诊及住院共治疗19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现将其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何子峰;陈海霞;李敏;沈洪波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对体检中心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体检中心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体检中心自觉接受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246例,根据有无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20例,分析两组的满意度、1年后自觉实施健康体检率及血压控制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满意度、1年后自觉实施健康体检率分别为94.44%和82.50%、86.51%和70.83%;两组体检复查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正确的健康教育可促使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系统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帮助高血压患者实施三级预防策略,更好地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杨秀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目的 回顾性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间174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其中胆总管横断2例,速走胆管损伤4例,胆总管夹闭l例,腹腔出血2例,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胆囊管残端瘘1例.结果 本组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 完善的术前检查,严格规范的操作,胆囊三角良好的显露,辨清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的关系,及时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梅礼强;唐先斌;岳红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弥漫性角膜内皮炎患者1例治疗体会

    角膜内皮炎是以角膜内皮混浊水肿,后弹力层粗大皱折,角膜基质水肿和角膜后沉着物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伴有眼内压升高和虹膜睫状体炎,孙秉基于1989年首次报道,之后国内报道逐渐增多,作为一种新的疾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有时易发生误诊.现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任芝莉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应用

    随着人群期望寿命的延长,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是导致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如何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解决由此带来的家庭、社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作者:鲍淑敏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验总结277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对重庆江北区中医院27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中,中转开腹手术22例(7.9%),LC成功255例(92.1%),胆道损伤3例(1.1%),无死亡病例.结论 认胆囊管与胆总管、肝总管三者关系是避免LC胆道损伤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龙泽宏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鼻饲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急性胃黏膜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急性胃黏膜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血性物和排黑便,严重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为了积极合理地治疗与护理,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职工医院对76例新生儿急性胃黏膜出血采用鼻饲思密达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疗效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春艳;张彦敏;王丽娜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秩和比法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如何科学高效地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一直是各级卫生监督部门积极探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对多指标评价体系下的卫生监督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以便为改进卫生监督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杨巍;孙爱峰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原发性肝癌双介入化疗栓塞肝血流的测定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血流的变化.方法 原发性肝癌50例分为肝动脉泵+门静脉泵灌注化疗(A组)25例,肝动脉泵化疗(B组)25例,观察彩超、增强CT、核素显像对原发性肝癌血流的变化.结果 A组92.0%高于B组84.0%(χ2=3.79,P<0.05);彩超发现肿块共56个,超声造影检出肿块54个,增强CT检出肿块55个.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门静脉血流量(1303.6±98.6)mL/min低于术前(1552.7±72.3)mL/min(t=2.345,P<0.05);术后脾静脉血流量(8073.8±30.6)mL/min高于术前(1055.9±29.8)mL/min(t=2.345,P<0.05);不同显像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春云;涂建新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药物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在逐渐下降.心肌梗死长期预后研究表明,随后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再梗死、心力衰竭或猝死.因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除了急性期积极治疗外,也应特别强调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工作.

    作者:卢兵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0例临床诊治经验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于术后1周内,保守治疗18例,肠梗阻缓解时间1~6周,平均12d,手术治疗2例.结论 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先行4~6周保守治疗,过期无缓解再进行了手术,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天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易见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92例临床资料,并与对照组92例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黏膜病变、糜烂性胃炎、食管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病因多,病情复杂,不能以症状体征作为依据,应尽早行胃镜检查针对病因系统治疗.

    作者:冯灼彬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颈结石嵌顿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胆囊颈结石嵌顿型胆囊炎处理中的方式、时机的掌握,以及胆囊颈结石嵌顿所致特殊情况处理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重庆涪陵区中心医院176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型胆囊炎行LC术的临床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8例顺利完成LC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8例中转开腹,并发症发生率为1.7%.结论 LC术的适应证越来越宽,可对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型胆囊炎安全实施,手术时机应越早越好,术后可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必要时应术中胆道造影或探查,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是有效的,及时、果断中转开腹对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作者:万建华;陈先锋;隆洪木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CXCR-4/SDF-1轴在BMACs向新生小鼠缺氧缺血脑组织定向迁移的潜在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受体/间质衍生因子(CXCR-4/SDF-1)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新生小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OBD)组织定向迁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与鉴定BMSCs,建立新生小鼠HIBD模型,取造模后脑组织上清液与BMSCs共培养于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观察BMSCs对HIBD脑组织的趋向效应,ELISA方法检测造模后脑组织上清液中SDF-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MSCs中CXCR-4的蛋白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所培养BMSCs高表达CD29、CD71和CD105,不表达CD34,符合BMSCs特征;Transwell检测结果发现BMSCs向造模脑组织上清液发生明显细胞迁移(P<0.01);ELISA证实脑组织上清液中SDF-1水平显著提高,同时BMSCs高表达CXCR-4(P<0.01).结论 BMSCs具有向HIBD脑组织定向迁移能力,CXCR-4/SDF-1轴在该定向迁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申明琪;初桂兰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特异性免疫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无一个满意的解释.现在认为在月经期子宫内膜逆流入腹腔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发生异位内膜种植引起EM的仅占10%-15%,所以要防止EM发生重要的是腹腔内对异位的子宫内膜的破坏和清除作用.而腹腔内巨噬细胞(M由)、N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是参与这种清除作用的首要防线,如果这种非特异的免疫清除缺陷、腹腔内免疫稳定机制失衡,则是导致EM的根本原因.本文就EM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阐明EM的发病机制.

    作者:袁景姝;陈玲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大鼠内关穴注射丹参注射液对缓解心肌缺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为了了解内关穴注射丹参注射液防治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选用健康Wisr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10只.A组不用丹参注射液,B组于左前臂非穴位肌内注射0.2mL丹参注射液,C组左内关穴注射同剂量0.2mL生理盐水,D组左内关穴注射0.2mL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入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内关穴注入丹参注射液缓解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 显示,内关穴注入丹参注射液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心电图变化有显著的改善(P<0.05或0.01);与非穴位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组及内关穴注入生理盐水组相比,不同时程的心电图也都有显著恢复性改变(P<0.05或<0.01).上述结果提示,内关运用丹参注射液可作为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方式之一.

    作者:庄树民;李先光;王晓彦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发2型搪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长期有效的控制血糖至达标的治疗策略.方法 10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治疗10周后患者HbA1c、FPG、INS0h、PPG2h、WBC、RBC、HB、PLT、ALT、AST、TBIL、Cr、BUN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HbA1c、FIG、PPG2h在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均没有显著改变,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07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4位出现轻微低血糖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可以有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吴强鹏;沈丽新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针刺疗法,对照组32例采用口服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和81.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良好.

    作者:李金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刍议药品说明书在临床医疗行为中的地位与作用

    目的 探讨药品说明书在临床医疗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对临床医疗活动的指导作用.方法 参照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分析药品说明书的法理作用及其约束力.结果 与结论药品说明书系由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国家药品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核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和医疗技术规范的信息资料必须得到临床的遵照执行,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

    作者:黄秋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浅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2个或更多的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或衰竭.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是导致产科MODS的常见诱因,是导致孕产妇病死的重要原因.目前MODS在产科危重患者抢救中仍是一个难题.

    作者:胡景香;刘艳丽;王长存 刊期: 2010年第14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