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董晓春;徐文体;张颖
目的 探讨童年期儿童应对方式的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为更好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小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广州中山和四川达州2所小学三年级355名儿童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共施测5次.结果 童年期儿童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其中积极应对方式的发展轨迹为逐渐上升的非线性曲线(估计值分别为0.11,0.02,P值均>0.05),而消极应对方式的发展轨迹则为逐渐下降的非线性曲线(估计值分别为-0.70,-0.08,P值均<0.01).童年期儿童积极应对方式发展轨迹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5.19,df=4,P>O.05),但男生消极应对方式的初始均值要高于女生(β=-0.56,P<O.01),且下降速度也快于女生(β=0.33,P<O.Ol).结论 童年期儿童的应对方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有着不同的纵向发展轨迹.积极应对方式在童年期阶段的发展轨迹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消极应对方式的发展轨迹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作者:马郑豫;苏志强;张大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中小学供餐情况及学生满意度,为加强学校供餐管理和改善午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上海、哈尔滨、石家庄、广州、长沙、蚌埠、平湖等8个城市的67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小学二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共15 170名进行调查.结果 在学校就餐的学生有13 297名,占87.7%.调查学校共67所,采用自办食堂、托管食堂、送餐企业供餐的学校分别有26,14,27所,分别占38.8%,20.9%,40.3%;其中21所学校的午餐提供纯牛奶或酸奶,占31.3%.学生对学校午餐整体上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0.8%,28.1%,20.1%,7.3%,3.6%;其中初二学生满意率(56.9%)低于小二和小五学生(77.1%,73.5%),自办食堂供餐学生的满意率(73.8%)高于托管食堂和送餐企业供餐的学生(60.5%,66.2%).学生对学校午餐各项因素的满意率顺位从高到低分别为就餐环境(75.3%)、饭菜份量(71.6%)、饭菜卫生(71.1%)、食物搭配(65.4%)、饭菜外观(60.5%)、饭菜口味(55.9%).结论 学生对学校午餐的满意率尚可,饭菜口味是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因素.应鼓励学校自办食堂为学生提供午餐,在满足学生正常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改善饭菜口味.
作者:蔡豪;闫心语;许艺凡;张娜;何海蓉;张建芬;郭晓晖;李亦斌;马冠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教职工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学校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30所中学,通过网络下发问卷方式调查3 007名教职员工的吸烟及对烟草危害认知的情况.结果 上海市中学教职工总吸烟率为8.25%;教职工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认知的完全正确率分别只有19.72%和23.74%,对于烟草引起的中风、骨质疏松、心脏病等认知正确率均低于50%,性别、教育程度、吸烟行为、是否参加培训与烟草危害认知水平有关联.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接受过培训者的吸烟危害知识得分高于未接受过培训者(P<O.Ol).结论 上海市中学教职工的吸烟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但对烟草危害认知不平衡;有吸烟行为、男性以及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教职工是学校控烟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
作者:徐刚;何亚平;李嘉慧;蔡泳;李娜;施榕;余金明;朱静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篮球运动是我国广大青少年比较青睐的运动项目之一,对于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来说,可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篮球运动不仅具有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创造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还具有观赏性、参与性、教育性,篮球运动是对抗性、技巧性和团队意识较强的运动项目,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自身功能,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社会交际能力,还能增进青少年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和责任心.
作者:高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体育锻炼与体像烦恼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体像烦恼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春大学4所高校2 201名女大学生,完成青少年体像烦恼问卷、自我客体化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结果 女生体像烦恼检出率为28.7%,大四年级得分低于其他年级,无恋爱经历者低于有恋爱经历者;形体烦恼检出率为41.4%,大四年级得分低于其他年级,无恋爱经历者低于有恋爱经历者;容貌烦恼检出率为19.6%,大四年级得分低于其他年级;性别烦恼检出率为13.1%;性器官烦恼检出率为4.3%.女大学生存在自我客体化现象.自我客体化能正向预测体像烦恼(β=0.37,P<0.01);自我客体化和体育锻炼交互项解释了体像烦恼变异的2.8%,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20,P<0.01).锻炼量低时,自我客体化对体像烦恼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t=11.88,P<0.01);锻炼量高时,自我客体化对体像烦恼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t=1.87,P>0.05).结论 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影响体像烦恼的过程受到体育锻炼的调节.
作者:张彤彤;刘训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青少年在校园欺凌中的不同角色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为预防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发生及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11-12月在上海市3所初中招募六至八年级全部学生1 649名,采用平板计算机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的人口学特征、抑郁状况以及参与欺凌的情况等.结果 75.74%的学生涉及欺凌,其中旁观者456名(27.65%),受欺凌者559名(33.90%),欺凌者33名(2.00%),欺凌-受欺凌者201名(12.19%).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不同欺凌角色分布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6.89,9.59,P值均<0.05).在抑郁分组中,低分组l 022名,占61.98%;高分组有627名,占38.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未涉及欺凌者相比,涉及欺凌的4种角色人群均有更高的抑郁水平,以欺凌-受欺凌者(OR=4.77,95%CI=3.27~6.96)和受欺凌者(OR=3.66,95%CI=2.71~4.94)为甚.结论 青少年在校园欺凌中的不同角色和抑郁水平之间存在关联,与未涉及者相比,欺凌者、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抑郁水平均较高.
作者:张紫微;楼超华;钟向阳;廉启国;余春艳;涂晓雯;左霞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学校结核病主动筛查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7年贵州省学生群体开展主动筛查和入学体检情况,采用“全省学校结核病筛查调查表”逐级收集信息.共筛查290所学校(41.31%)的373 679名学生(18.31%).结果 PPD试验筛查强阳性率,以办学性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62,P=0.00);以学校类别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8,P=0.00).X线胸片筛查异常率,以办学性质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P=0.59);以学校类别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0).症状筛查可疑率,以办学性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P=0.03);以学校类别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47,P=0.00).PPD试验筛查166 691人,强阳性4 667人,发现肺结核191例,检出率为4.09%;X线胸片筛查104024人,胸片异常298人,发现肺结核人数200例,检出率为67.11%;症状筛查102 964人,可疑症状者2 272人,发现肺结核患者229例,检出率为10.08%.3种筛查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44,P=0.00).结论 贵州省学校结核病筛查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应加强大学、寄宿制高中学生结核病的筛查力度,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
作者:黄爱菊;陈慧娟;李进岚;陈再平;周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采用多渠道配置校医模式后公立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情况,为中小学校校医配置改革提供借鉴.方法 以广州市1099所中小学校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校医配备、校医个人基本信息及工作情况.结果 中小学校中有638所配备了707名专职校医,配备率为58.05%,合格率为28.20%;校医招聘仍以自主招聘为主(55.87%),购买服务模式(社区派驻、医院购买服务、校医室托管)配置的占44.13%.校医专业以护理为主(56.86%),其次为临床(26.03%)、预防医学(9.76%);在职称方面,初、中、高级职称分别占52.47%,37.34%,1.27%;高达68.74%的校医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平均每0.5年1次的培训占68.60%.校医对工资待遇满意率为33.95%,不满意率为20.79%.与2016年相比,校医队伍的学历、职称、工作条件变化不大,专业构成方面,临床医学减少,护理明显增多,工作负荷有所减少,但工资待遇满意度下降(P值均<0.01).结论 采用多渠道配置校医模式后,广州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完善校医规范化工作指引,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整体提升全市学校卫生工作水平.
作者:陈静仪;张赛;陈焕;林琼芬;祝少花;杨杰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上海市金山区小学生5年屈光发育状况,为学生近视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海市金山区2013年入学的201名一年级小学生连续观察5年.每年检查1次小瞳计算机验光、眼轴长度,计算增长值.结果 一至五年级男生等效球镜的均值分别为(0.22±0.53)(-0.04±0.64)(-0.36±0.92)(-0.74± 1.23)(-1.14± 1.67)D;女生等效球镜的均值分别为(0.26±0.88)(-0.03±1.02)(-0.28± 1.02)(-0.64± 1.32)(-1.13± 1.65)D.各年级男生眼轴长度的均值分别为(22.94±0.60) (23.13±0.68) (23.45±0.69)(23.65±0.81)(24.03±0.93) mm;一~五年级女生眼轴长度的均值分别为(22.40±0.67)(22.67±0.70)(22.95±0.74)(23.14±0.79)(23.59±0.90)mm.一~五年级学生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35,-0.41,-0.53,-0.59,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小学生屈光度、眼轴长度逐年增长,屈光度逐渐趋向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负相关.应重点监测小学生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
作者:高其乐;周晓东;戚慧荭;陈雪峰;李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中小学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提高中小学心理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阳市中小学校心理教师189名,使用自编《中小学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所调查的学校有33.9%配有专职心理教师,82.0%配有兼职心理教师,不同学段学校专职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4,P<O.05);不同学段学校的心理教师在专业背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0,P<O.05).心理教师每年接受培训1~2次的占47.1%,3~5次的占14.3%,6次及以上的占2.1%,没接受过培训占36.5%.所调查的学校开展“个体心理咨询”的占83.1%,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占59.3%,开展“大型专题讲座”的占35.4%,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占38.1%.有88.9%的学校已经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其中制度建设完备的占9.5%,比较完备的占26.5%,刚建立的占41.3%,还未建立的占22.7%;有监督机制的仅占33.9%.结论 贵阳地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但整体看来,小学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滞后于中学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未来应加强小学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增强学生心理卫生服务的实效性.
作者:张微;张宛筑;袁章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健身走和慢跑对超重及肥胖大学生减肥效果,为超重和肥胖大学生日常体重控制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将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的40名超重及肥胖男性大学生分成健身走组和慢跑组进行8周运动,5次/周,40 min/次,实验前后测量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PBF)及心肺功能(FC)等指标.结果 肥胖组在静息、运动状态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超重组(P值均<0.05).在运动状态下,慢跑组的心率、摄氧量、能量消耗均高于健身走组(P值均<0.05).健身走和慢跑对超重和肥胖组有显著影响,体重、PBF、BMI下降,FC上升(P值均<0.05).慢跑效果比健身走更加显著,超重组和肥胖组体重、PBF下降和FC增加均比健身走明显.结论 健身走和慢跑对超重和肥胖大学生均有减肥效果,但慢跑干预优于健身走.部分不太适合或不希望慢跑的人群可选择在健身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运动时间.
作者:周长根;洪巧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饮食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发展和形成的,与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文化、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会导致超重肥胖、营养不良等,影响儿童健康.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往往会延续至成年期,影响成年期健康.因此,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必须及早、从小抓起.为促进健康饮食行为,国内外开展了很多干预措施,成效显著.中国应借鉴现有经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使儿童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作者:马冠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营养知识获取模式对大学生食物搭配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获取正确营养知识和建立良好的食物搭配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江苏省2所高校1697名学生,以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营养知识来源、食物搭配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食物搭配时实际考虑的问题及食物搭配行为,采用因子分析法归纳营养知识的获取模式,分析各模式对大学生食物搭配知信行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营养知识获取模式主要为网络媒体、书本网络、同伴、父母家庭及自身体会5种.学生自书本网络模式获取知识的合格率较高(71.8%),搭配食物时考虑食物营养特点(95.0%)、能做到按颜色搭配(58.1%)和粮豆搭配的比例(70.6%)高于同伴(分别为83.7%,48.4%,55.9%)、父母家庭(分别为85.9%,41.7%,49.0%)及自身体会模式(分别为53.3%,31.1%,37.8%).营养知识来源于网络媒体模式的学生在搭配食物时考虑到食物营养特点的比例(92.2%)高于自身体会模式(53.3%)和同伴模式(83.7%),考虑食物颜色特点的比例(73.8%)也高于其他模式,但考虑经济的比例(87.7%)却高于其他模式;能做到米面搭配(67.5%)和按颜色搭配比例(70.8%)高于其他模式,能做到粮豆搭配的比例(72.3%)高于同伴(55.9%)、父母家庭(49.0%)及自身体会模式(37.8%),而按价格搭配的比例(83.4%)高于父母家庭模式(71.8%).结论 书本网络模式能较为理性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食物搭配.
作者:莫宝庆;周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贫困经历对大学生当前睡眠质量的影响,为缓解早期贫困负面影响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2阶段抽样方法,抽取芜湖地区5所大学的874名学生,使用社会经济地位量表、Lachman控制感量表等进行调查,所获数据使用t检验、分层回归和Bootstrap程序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有早期贫困经历大学生的睡眠质量(4.24±1.46)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4.77± 1.32)(t=3.37,P<0.01).学生睡眠质量更低(t=3.37,P<0.0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当前社会经济地位后,个体的控制感可以削弱早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睡眠质量的联系(β=-0.08,95%CI=-0.13~-0.01,P<0.05).结论 早期贫困经历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负向影响,个体的控制感可以减弱该影响.
作者:涂薇;夏春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不同试点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计划”实施的3个国家试点县、2个地方试点县和4个未开展“计划”的地区(县级)随机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初中,选择四至九年级学生3 83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学生对含蛋白质、钙和铁丰富食物的知晓率分别为76.6%,70.6%和69.4%;有88.9%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吃早餐,但早餐质量得分中位数仅为3.0(2.0,4.0)分,国家试点地区学生的早餐质量得分高于地方试点和非试点(P值均<0.05);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总分的中位数为43.0(38.0,47.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农村学生营养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段和当地“计划”实施类型(P值均<0.01).结论 “计划”的实施对农村学生营养素养具有积极影响.应进一步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改善营养环境,促进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提升.
作者:许艺凡;张建芬;何海蓉;蔡豪;闫心语;李亦斌;马冠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地、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打伤、烫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1-2].自杀行为是因为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3].NSSI和自杀行为是青少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两者紧密关联.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了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的统计学关联[4-5],但对于两者关联的理论解释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关联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徐慧琼;万宇辉;许韶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过往校园欺凌经历对大学生焦虑状态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7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某市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2 340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校园欺凌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等.结果 有647名(28.4%)学生处于焦虑状态,其中轻度焦虑状态462名(20.3%),中度焦虑状态162名(7.1%),重度焦虑23名(1.0%).小学时无、偶尔、经常有欺凌经历的学生焦虑状态检出率为分别为22.8%,33.9%,59.6%(X2=93.05,P<0.05);中学时无、偶尔、经常有欺凌经历的学生焦虑状态的检出率分别为21.5%,45.2%,57.3%(X2=186.79,P<0.05).小学和中学有过欺凌经历的学生在被欺凌时获得同伴、父母、老师支持和没有获得支持的学生的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95,11.57,P值均>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过往校园欺凌经历对大学生焦虑状态的影响主要由于小学时的欺凌经历、小学时对班级的喜爱程度.结论 小学有被欺凌经历对医学生焦虑状态有影响,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作者:王哲;李洪杰;王苗;朱立婉;马龙;崔晶;王忆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言语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在儿童青少年中大多体现为校园暴力[1].教育部统计显示,2016年5-8月共有68起校园暴力发生,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2].有研究表明,犯罪的青少年中,48%在9岁时具有攻击性行为,70%在13岁时曾表现出攻击性行为[3].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与随后的行为问题或犯罪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尽早识别儿童成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并进行矫正,对于个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攻击行为开展干预的实践迫在眉睫.
作者:朱冬梅;朱慧峰;王晶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父母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的影响并探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过长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抽取4所学校,对抽中学校的学生及家长各2 183人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视屏时间问卷调查.分析父母因素对学生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结果 中小学生视屏时间过长报告率为10.4%,男生(11.9%)高于女生(8.9%).父亲一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总时间>180 min、工作日和一周日均视屏时间>120 min,其孩子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分别是参照组的0.64,1.88和1.91倍.母亲工作日、休息日及一周日均视屏时间>120 min,其孩子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分别是参照组的1.87,1.52和1.76倍,父亲工作日及一周日均视屏时间对男生和女生均有影响,母亲工作日、休息日及一周日均视屏时间对女生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 父母日常视屏时间对子女的视屏时间有较强的影响,在制定儿童青少年视屏行为防控措施时应考虑父母视屏行为的影响.
作者:安美静;陈天娇;马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上海市浦东新区学龄儿童的体力活动现状,为制订有效促进学龄儿童体力活动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7 d回顾性体力活动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上海市浦东新区3所小学一至三年级共l 702名学龄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学龄儿童一周高、中、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长分别为389,310,56 min,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ediun and high-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达标率为77.2%,达标率随年级递增(X2=41.11,P<0.05),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龄儿童一周日均静态活动时长为3.14 h,其中屏幕时间为0.86 h,做家庭作业时间为2.80 h,周末平均静态活动时长(4.00 h)高于学习日(2.50 h)(P<0.05).一周平均屏幕时间达标率为83.5%,且随年级递减(P<0.05).周末屏幕时间达标率(73.9%)低于学习日(92.2%)(P<0.05).结论 学龄儿童体力活动现状一般,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达标.应加大对学龄儿童体力活动促进的重视和干预力度,进一步改善学龄儿童体力活动现状.
作者:王彦欢;李奕希;张雨欣;高梅影;郭红卫;薛琨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