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但菲;余婷婷
目的 探讨云南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州、红河州7~18岁汉族学生7 200名,进行身高、腰围测量和睡眠时间等调查.结果 7~18岁中小学生中心性肥胖检出率为21.7%,男生低于女生,初中生低于小学生和高中生,经济好片和中片低于差片(x2值分别为21.437,15.114,38.346,P值均<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经济片区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率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控制人口学因素、静态和动态活动因素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与9~<10 h相比,<6h的中小学生发生中心性肥胖的相对危险度为1.567(95%CI=1.121~2.190),其余睡眠时间对中小学生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睡眠时间不足是云南中小学生中心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通过增加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来预防和控制中心性肥胖的流行.
作者:常利涛;刘宏;黄达峰;陈露;杨云娟;代丽梅;杨帆;谭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不同体重儿童盐味觉阈值与血压的关系,为儿童高血压预防提供资料.方法 方便抽取石家庄市西王小学102名10~12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52名,女生50名),分别进行人体测量、血压测定和检测盐味觉阈值.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比较不同性别学生肥胖或超重的分布以及不同体重分组中血压的分布,并对收缩压与盐味觉阈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学生中有42名肥胖或超重.正常体重组平均年龄、舒张压[(10.3±0.8)岁,(65.8±2.3) mmHg]与超重肥胖组[(10.6±0.9)岁、(66.6±2.7)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1.52,P值均>0.05);超重肥胖组BMI、腰围、收缩压[(24.7±0.6) kg/m2,(76.9±2.2)cm,(113.4±1.9) mmHg]均高于正常体重组[(19.4±0.4) kg/m2,(56.4±0.9)cm,(102.6±1.3)mmHg](t值分别为167.30,53.14,28.80,P值均<0.01);正常体重组与肥胖超重组血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0,P>0.05);正常体重组盐味觉阈值[(3.0±1.7) mmol/L]低于肥胖超重组[(3.8±1.5)mmoL/L](t=2.51,P<0.05);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收缩压与盐味觉阈值的r值分别为0.327,0.390(P值均<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儿童对咸味更不敏感,导致摄入盐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作者:许丽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对陕西省3起寄宿制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及分子溯源分析,为科学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陕西省3起寄宿制学校感染性腹泻事件开展现场调查,描述疫情三间分布,分析流行特征.采集病例肛拭子标本、剩余食物、环境及水源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选择代表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单核苷酸多态(SNP)分析,预测毒力基因谱及耐药基因谱.结果 2017年8-9月报告的3起疫情共发病282例,以发热、腹泻为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症状不明显,均为学生群体,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肛拭宋内志贺菌检出率为62.22% (56/90),肛拭ipaH基因检测阳性率为69.70% (46/66),环境样本阳性率为12.31% (8/65);PFGE,全基因组MLST,SNP分析表明,3起疫情代表菌株不同源.毒力基因预测共有12种毒力基因.耐药基因预测有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的耐药基因.结论 陕西省3起寄宿制学校宋内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之间无直接关联,病原菌毒力基因谱与国内常见宋内志贺菌特征一致,存在多重耐药基因.
作者:刘东立;张义;马国柱;曹磊;石一;李文涓;刘长宏;史伟;王舒;张铮;宁少奇;孙亮;关蓉晖;张同军;刘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朋辈心理辅导的3种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从上海市某高校选取180名大一新生,随机平均分配到3个实验组,分别进行为期1年的思想引领模式、心灵慰藉模式、行动支持模式的朋辈心理辅导干预与刺激;同时随机抽取86名大一新生作为对照组,实验期间不给予任何处理.在朋辈心理辅导前后,采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4组进行测评.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适应状况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3个实验组社会适应能力总分[(33.00±3.96) (19.77±6.20) (29.98±5.49)]高于对照组(14.72±3.44)(P值均<0.05).在思想引领模式、行动支持模式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得分以及男生、女生社会适应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在心灵慰籍模式下,身心症状、角色调试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女生社会适应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3种模式侧重点各有不同.应根据受助需求广泛启动朋辈心理辅导计划.
作者:花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四五年级小学生早餐行为现况及营养质量,为开展儿童营养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哈尔滨2个中心城区、2个近郊城区12所小学校四、五年级共计2 001名小学生开展饮食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几乎每天吃早餐比例高(87.5%),其次是每周吃3~4次(8.7%);几乎不吃所占比例少,为1.0%.起床5 ~ 15 min吃早餐比例高,为54.6%(1 081人);95.1%的小学生在家吃早餐,2.3%在学校吃早餐,1.5%在餐馆或者小吃摊吃早餐.母亲准备的早餐营养充足和良好比例均高于其他准备者(x2值分别为101.32,18.27,P值均<0.05).19.5%的学生早餐营养质量差.结论 小学生存在不吃早餐行为,早餐营养质量差比例较高.应开展学生营养知识教育,促进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早餐营养质量.
作者:赵娜;杨超;兰莉;王蕊;王春莲;高菡璐;孙宗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二、三年级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广州市4所小学二、三年级学生1 116名为研究对象,检查其患龋情况,并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患龋率为72.3%(807/1116),其中广州户籍儿童患龋率为52.2%(239/458),非广州户籍儿童为86.3%(568/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19,P<0.01);二年级学生患龋率(77.0%)高于三年级(67.7%)(x2=12.21,P<0.01).单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籍、年级、喝碳酸饮料、食用甜点巧克力、开始刷牙年龄、刷牙次数、刷牙方法、是否使用含氟牙膏、照顾孩子的人、居住环境、医疗来源、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收入14个因素均入选方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籍、喝碳酸饮料、是否使用含氟牙膏及父母学历等均为龋齿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1).结论 二、三年级小学生是龋病发生的高危群体,龋齿发生与社会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关系密切.
作者:刘菊华;曾素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青年学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旨在为青年人肝功能异常的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每年9月入学共计10 236名16~24岁青年学生测量血清ALT水平及身高、体重,分析不同性别、城乡来源及民族之间BMI及其对ALT异常发生的影响.结果 青年学生ALT异常、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8.30%,13.74%,4.86%,其中男生ALT异常、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为11.97%,17.57%,6.99%,明显高于女生检测水平(2.42%,7.58%,1.43%)(P值均<0.01);城镇青年学生ALT异常、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为7.74%,14.57%,5.55%,与乡村学生水平(9.63%,11.78%,3.2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BMI的增高,青年学生的ALT异常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生在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组中,ALT异常发生率(3.14%,7.81%,22.47%,39.22%)均高于女生(0.82%,2.19%,6.38%,10.71%)(P值均<0.05);城镇青年学生在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组中,ALT异常发生率(4.70%,16.84%,33.67%)均低于乡村(7.00%,25.48%,45.45%)(P值均<0.05);民族之间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学生BMI与血清ALT异常升高呈明显正相关,不同性别和城乡来源之间有差异.应采取措施控制青年学生BMI增高,对减少ALT异常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崔惠景;张曼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肥胖与血糖相关表型之间的关联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便选择北京市某城区8所小学2 066名6~14岁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血糖相关表型的关联.结果 不同BMI分组间,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fasting plasma insulin,FPI)、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pancreatic beta cell function,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antitative 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QUICK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1.368,42.580,69.219,52.710,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FPI,HOMA-β,HOMA-IR均与BMI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39,0.020,0.028,P值均<0.01),QUICKI与BMI呈负相关(β=-0.006,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发现,以上关联在不同性别儿童中仍然存在,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儿童肥胖与空腹胰岛素以及血糖相关指数均有关联,肥胖儿童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尽早控制和干预儿童肥胖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作者:宋绮莹;宋洁云;李晨雄;马军;王燕;王海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我国目前青少年学生体质呈整体下降趋势,而耐力素质又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中薄弱的环节.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表明,19 ~ 22岁组大学生的1 000/800 m跑成绩比1995年分别平均下降20.0和15.1 s[1].2005年调研发现,我国19~ 22岁组大学生的1 000/800 m跑成绩比2000年平均分别下降10.95和9.63 s[2].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的后备军,其体质状况将会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拟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耐力跑(1 000/800 m)成绩进行GM(1,1)灰色建模,预测下一个周期(2020年)学生耐力成绩,并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大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科学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阳;詹建国;杨少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宝坻区3~6岁学龄前幼儿健康状况,为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年天津市宝坻区136所幼儿园13 888名幼儿进行健康体检.对幼儿体格发育、龋齿、视力、听力、贫血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体格发育指标中低体重、营养不良和肥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x2值分别为8.744,40.199,87.517,P值均<0.01).生长发育迟缓人数与年龄不存在线性趋势.随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患龋率呈上升趋势(x2=221.560,P=0.001),3岁组幼儿检出率为45.62%,6岁组患龋率高(69.18%).幼儿视力不良率为9.94%,其中5岁和6岁组视力低下检出率为11.18%和9.35%,且趋势性x2检验与年龄存在线性趋势(x2趋势=5.540,P=0.020).4岁和5岁组屈光不正检出率为10.43%和9.47%,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65,x2趋势=0.031,P值均>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听力异常率有下降趋势(x2=38.801,P<0.01);贫血检出率有下降趋势(x2=84.056,P<0.01),4岁年龄组贫血率高(4.57%).5岁组和6岁组幼儿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血糖异常检出率都较低.结论 宝坻区3~6岁幼儿平均低体重率、营养不良率、肥胖率和患龋率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有升高趋势;应采取综合措施给予干预.
作者:刘秀萍;王春花;邢雅素;李静;刘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体像不满在儿童超重/肥胖与自尊关联中的间接效应,为提高肥胖儿童自尊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24名8~15岁儿童少年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采用Ma体形图调查儿童体像认知,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定儿童自尊.结果 儿童超重/肥胖率为31.11%,体像不满率为80.73%,自尊总分为(29.58±5.49)分.在男生中,超重/肥胖与自尊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但与体像不满有关(OR=8.94,P<O.01),体像不满与自尊有关(OR=3.33,P<0.01),超重/肥胖通过体像不满对自尊有间接关联效应(OR=13.87,P<0.05).在女生中,超重/肥胖与自尊有关(x2=4.772,P=0.029),但与体像不满关联无统计学意义(x2=1.859,P>0.05).结论 男生超重/肥胖可能通过体像不满与低自尊有关,女生超重/肥胖可能直接与低自尊有关.
作者:吴鹭;李婷;张逸飞;王元;张勤;姚荣英;韩慧;付连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青少年对不同食物的注意偏向特点,为指导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4,4~<5,5~6岁幼儿和大学生共56名被试完成以食物为线索的线索—靶子任务,同时采用Tobii眼动仪记录眼动轨迹.结果 首个注视点注视时间上,图片健康性主效应和年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线索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不一致条件[(0.32±0.01)s]比一致条件[(0.27±0.01)s]注视时间更长(P<0.01).首次进入时间上,3~<4岁和4~<5岁2组幼儿对健康和非健康食物图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6岁组在线索不一致时,非健康食物[(0.30±0.06)s]比健康食物[(0.27±0.06)s]更慢(P<0.01);大学生组在线索不一致时,非健康食物[(0.28±0.06)s]比健康食物[(0.30±0.07)s]更快(P<0.01).首次进入前注视点个数上,图片健康性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非健康条件[(0.79±0.02)个]比健康条件[(0.74±0.02)个]数量更多(P<0.05);线索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不一致条件[(1.21±0.02)个]比一致条件[(0.32±0.03)个]数量更多(P<0.01);年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0.62±0.04)个]比3~<4岁[(0.87±0.04)个],4~<5岁[(0.78±0.04)个],5~6岁[(0.79±0.04)个]数量更少(P<0.01).结论 3~5岁幼儿对健康与非健康食物注意无差别;5~6岁幼儿对非健康食物存在注意解脱困难;大学生对非健康食物存在主动注意解脱.
作者:李文辉;但菲;余婷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期创伤和欺负/被欺负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开展儿童早期精神创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7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早期创伤问卷(简化版)、欺负/被欺负问卷和安全感量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早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和欺负伴被欺负分别对低确定控制感和低人际安全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中,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对低人际安全感(OR=27.91)和低确定控制感(OR=13.57)影响大,其次是欺负伴被欺负.性别在儿童期创伤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3).结论 儿童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及其交互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安全感的形成,性别在儿童期虐待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作者:何玉琼;刘剑波;肖博;龚靖波;方宇敏;黄春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测试6~8岁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及其与其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为儿童心脏结构功能和体型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 440名(男、女生各720名)6~8岁儿童,对所有受试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利用Stevenson公式计算体表面积.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左心室结构、功能类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儿童左心室结构类指标[左室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主动脉内径(AOD)等],左心室功能类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等]均与年龄、体表面积、胸围呈正相关,其中年龄与AOD,EDV,SV有较强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490,0.313,0.401,P值均<0.01),体表面积与LVIDd,AOD,EDV,SV相关性也较强(r值分别为0.416,0.435,0.414,0.392,P值均<0.01).心率、心指数与年龄、体表面积、胸围均呈负相关;而左心室功能类指标如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与年龄、体表面积、胸围无相关性(P值均>0.05).心脏结构和功能类指标LVIDd,LVIDs,LVPWd,LVPWs,AOD,EDV,CO,SV,CI等,男生均大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6~8岁儿童少年年龄、体表面积、胸围与心脏功能大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指标之间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张美玲;汪军;王松利;周越;于亮;陈怡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以学习焦虑为主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多阶段整群随机抽取的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1 550名留守初中生进行学习焦虑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检出率为52.7% (817/1550),女生检出率(60.8%,502/825)高于男生(43.4%,315/725).不同性别、父母回家频率、父母回家时留守初中生心情、父母外出打工影响大的方面和上学期学习成绩班级排名的初中生学习焦虑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871,19.008,16.043,12.028,9.351,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生、父母回家间隔时间长是学习焦虑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检出率较高.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层面针对影响因素开展综合干预.
作者:秦祖国;鲁志威;王冰娜;汤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饮水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饮水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金山区选择3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和1所完全中学共922名学生,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的饮水健康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饮水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8.99%,正确态度率为70.03%,行为形成率为55.89%.私立学校学生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率高于公立学校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587,33.653,P值均<0.05);不同学段学生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率和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358,125.493,20.734,P值均<0.01),从小学生到高中生知晓率逐渐升高,小学生正确态度率高于初、高中生,高中生行为形成率高于小学和初中生;女生知识知晓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40,P<0.01).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对饮水健康知识认知不够、态度不足、行为不适当.建议学生、学校、家长三方联动,加大饮水知识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健康的饮水行为方式.
作者:陈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师源性焦虑现状及其与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大学生师源性焦虑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安徽省5所高校139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86.95%的大学生处于无焦虑或者轻微焦虑状态,13.05%的大学生处于轻度至中度焦虑状态.大学生师源性焦虑得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师源性焦虑呈负相关(P值均<0.05).应对方式在人际信任对师源性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80%;在自我效能感对师源性焦虑的影响中,应对方式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方面的师源性焦虑问题.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师源性焦虑关系密切.
作者:黄中岩;许华山;马嬿;王立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国儿童存在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以及超重肥胖等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文章分析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7年8月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学生餐营养指南》(WS/T 554-2017)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学生餐一日三餐的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食物种类及数量和配餐原则,为引导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合理供餐提供了技术保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标准的落实需要教育和卫生等多部门配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技术作用,利用营养配餐软件因地制宜制定食谱,并定期开展相关人员培训,以提高学生餐营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倩;李荔;胡小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儿童超重和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在近30年里,美国儿童的平均体重已增加超过5 kg,这意味着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这个比率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中甚至更高[1].在中国,1986-2010年,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从0.80%上升至5.90%[2];1985-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更是从0.1%持续上升至7.3%,增长了72倍[3].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童年期肥胖的个体在成人时很可能仍然肥胖,进而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4].肥胖病因复杂,但一些个体行为与肥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6],称之为肥胖相关行为,一般包括饮食相关行为、体力活动相关行为和久坐行为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肥胖相关行为之间存在关联,这为儿童肥胖预防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作者:江流;陶芳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河南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为制定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0所院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4 570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为84.7%,不同专业、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20,34.28,P值均<0.01).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4.7%,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1.8%.47.3%的学生对HIV携带者和艾滋病人存在歧视.80.9%的大学生知道安全套能有效避免HIV传播,64.4%的学生第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12.6%;0.12%的学生曾经尝试吸毒.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是健康讲座(29.1%)、宣传栏(19.9%)和网络/电视(19.6%).结论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获取途径少,存在艾滋病歧视和相关行为不良.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
作者:殷建营;买晓颖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