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教育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杨新芳

关键词:健康教育, 小儿哮喘, 护理, 依从性
摘要:小儿哮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损害患儿的肺功能,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为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系统化、高效、科学的护理方式,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干预措施,能够针对不同疾病制定合理的护理步骤和护理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强化质量管理和服务效率管理,让患儿及家长加深对小儿哮喘认识和治疗依从性,提升护理疗效,减少并发症,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该文主要探讨健康教育法在小儿哮喘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小儿哮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尿钙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目的:研究一种用于尿钙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方法利用钙指示剂与钙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指示钙离子的浓度。通过控制不同EDTA溶液的用量,制备出可检测不同浓度尿钙的试剂盒。结果与原子吸收法对实际尿样进行对比试验,实验结果符合率100%。结论试剂盒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和结果可靠的优势,该试剂盒可以可用于实际标本中尿钙含量的半定量检测,适用于家庭定期、快速测定尿钙含量。

    作者:梁芳慧;靳丹虹;李霖;董丽丹;蔺首睿;牛艳秋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及心理约谈工作的思考

    文章对国内高校心理普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问心理普查问卷的选择、时间、场地、主试人员、被试、数据处理、约谈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普查过后的反馈建档工作、后续追踪辅导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状况等几方面分析了心理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心理普查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希望。

    作者:冯桂梅;王晓英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措施探讨

    目的:调查和研究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措施。方法总结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措施的方法,针对目前的脑卒中早期康复措施作出分析,得出这些措施的重要作用。结果目前的脑卒中早期康复措施包括:心理康复措施、加强早期活动、针灸与按摩措施。通过早期康复措施,抓住了康复时机,能够有效的减少日后的并发症,为患者尽可能的痊愈争取时间。同时,还能够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依从性,为整个治疗过程打好基础。结论通过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患者的治疗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值得推广。

    作者:邱瑜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现象及心理状况研究

    目的:研究医学生实习期间职业倦怠情况,观察其心理状况。方法选取120例2014年6月—2015年4月该校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工作倦怠量表(MBI-GS)对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观察医学实习生的职业倦怠现象以及心理状况。结果医学实习生情绪衰竭情况要优于马斯拉奇常模,而玩世不恭及成就感低落更容易引起医学实习生职业倦怠,P﹤0.05。医学实习生在躯体化方面与全国常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方面得分则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结论医学实习生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与同龄人相比心理状况也明显较差,应重视医学实习生心理教育,加强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作者:李越;王军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综合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跌倒事件的预防价值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跌倒患者步态、平衡感调查及综合护理对跌倒事件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82例脑梗死老年患者,通过问卷调查、交谈和临床观察了解该82例患者的行走平衡能力。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病情监护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防跌倒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的跌倒情况。结果调查显示该82例患者存在行走困难、步态失衡率74.39%较未出现步态失衡率25.61%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跌倒发生率2.44%较对照组14.63%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走困难、步态失衡在脑梗死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跌倒的综合预防护理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风险。

    作者:袁平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分析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起强化门诊护理管理,观察比较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医院感染控制情况。结果2014年环境卫生监测指标平均合格率为98.8%,明显高于2012年、2013年的91.0%、94.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与2012年、2013年的14.3%、1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控制中,门诊护理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应得到各部门的重视,并予以普及应用。

    作者:马妍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3D打印个体化模板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设计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并应用于骨科复杂手术,探讨导板及其设计对手术操作及术前规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8月期间适合使用手术导板的25例复杂骨折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6~67岁,平均22.7岁。骨盆骨折12例,股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4例,关节周围骨折3例脊柱骨折1例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个体化设计和3D打印手术操作。所有手术均按术前规划进行,导板模型成功配合术中操作,结论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能模型满足手术的个体化需求,在手术中能够准确还原术前设计;不同3D打印模型对骨科复杂手术的指导意义重大,可以降低手术的难度,减少手术时间,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作者:朱春冀;雷大林;刘应旭;崔家平;李梅烽;胡建邦;吴晓涵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胆道镜钬激光联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34例分析

    目的:探讨胆道镜钬激光联合应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年来该院34例难治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结石取净者28例,未能取净者6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胆道镜钬激光联合使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且微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献忠;丁建忠;孙胜利;李学元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癌症患者对疼痛和止痛认知状况的调查

    目的:为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疼痛管理方式,临床调查分析患者癌症对疼痛和止痛认知状况。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65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3%患者认为应该“避免向医生说疼痛”且87.7%患者对“不必减轻疼痛”表示不同意,但有58.5%患者对“尽量忍痛”表示同意,有35.5%患者认为“疼痛是病情恶化现象”,84.6%患者认为疼痛药对人体有伤害且有29.3%患者认为用药易成瘾,有89.2%的患者希望通过别的方法进行止痛,78.4%的患者认为自己清楚了解自己疼痛度,有56.9%患者认为在痛时才使用镇痛药,63.1%患者并不同意超前镇痛。结论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医师临床治疗时需加强患者对疼痛观念、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正确评估患者疼痛度,为其制订个体化疼痛治疗及护理的方案,缓解患者疼痛感。

    作者:李娜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基层医院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分析基层医院麻醉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讨基层医院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结果基层医院麻醉科存在的问题有:麻醉科在部分基层医院仍归属医技科室,麻醉专业人员的结构水平偏低;麻醉科基本设备和装备不完善;麻醉科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通过认真分析及探索,提出基层医院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措施有:按二级学科的要求和标准建设麻醉科、建立麻醉质量控制小组;重视麻醉医生的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完善麻醉科必要的监测设备和基本监测标准;加强麻醉科相关药物管理;以团队协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科室管理等。结论分析问题并从多方位加强对基层医院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是提高基层医院手术安全的保证。

    作者:唐媛媛;丁俊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肝癌末期患者姑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目的:针对肝癌末期患者在姑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探讨总结,实施相应的对策并探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例肝癌末期患者作为该次对象,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2例患者作为对策实施前,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例患者作为对策实施后,总结实施前出现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其给予相应的对策,对比分析对策实施前后的安全隐患发生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施前12例患者中发生安全隐患共7例,总发生率为58.33%,实施后12例患者中发生安全隐患共2例,总发生率为16.67%,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功能领域各条目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症状领域各条目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且实施后的总体健康症状(59.8±5.6)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49.8±5.9)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末期患者在进行姑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针对过去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分析并实施相应的对策可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情况,建议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吕爽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对策与作用

    目的:探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对策与作用。方法分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中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终得出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结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做好这部分工作,能够随时提供详尽的个人信息,为选用技术人员提供依据。同时还能为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保障。结论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有效管理在疾病控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还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杨光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ICU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

    目的:分析ICU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方法以该院ICU在2012年1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针对性后护理干预后的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当中,痊愈51例,肺部感染3例,死亡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1%,感染发生率为5.4%。结论在ICU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当中,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提升了重症颅脑损伤治疗成功率,降低气管切开手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保障,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兴文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三通法治疗中风病技术在北京市门头沟地区规范化应用推广及管理模式研究

    目的:研究三通法治疗中风病技术在北京市门头沟地区规范化应用推广及管理模式。方法该研究以三级医院培训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本推广及管理模式,探讨中医适宜技术的优良推广及管理模式。结果独立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医生及北京市门头沟区九家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认为该培训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的占100%。结论该推广模式是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优秀推广模式。

    作者:孟凡颖;林沿岑;温进;江保中;刘慧林;庞秀花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HPLC法测定三白灌肠液中升麻素苷及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

    目的:建立三白灌肠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结果升麻素苷在0.045~0.375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在0.09~0.75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结论该方法简便、精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庆杰;王莲萍;李国峰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璧山区高二学生结核病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开展学生结核病筛查工作以及时发现并对结核学生采取治疗措施,确保学生可以如期参加高考,并对学校的结核病疫情进行有效的防范,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5年璧山辖区内各中学高二年级下期的学生,通过询问及X光胸透的结果进行初筛,并对有咯血、咳嗽和咳痰2周以上症状的疑似肺结核的学生、X光胸透出现异常阴影的学生做PPD试验、X线正侧位胸片及痰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的确诊。结果2014年应筛查人数为4402名,实际筛查人数为4384名,筛查率99.59%;结核菌素(PPD)实验阳性的人数为107名,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人数为5名,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学生人数为3名;2015年应筛查人数为4415名,实际筛查人数为4401名,筛查率99.68%;结核分枝杆菌的IgG抗体阳性人数为48名,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人数1名,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学生为0名;PPD实验与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严峻形势,开展学生结核病筛查工作可以较早发现结核病疫情,PPD试验是一种必要的辅助发现结核病的诊断方法,根据PPD试验结果对学生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传播,从而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

    作者:潘廷梅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健康教育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哮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损害患儿的肺功能,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为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系统化、高效、科学的护理方式,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干预措施,能够针对不同疾病制定合理的护理步骤和护理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强化质量管理和服务效率管理,让患儿及家长加深对小儿哮喘认识和治疗依从性,提升护理疗效,减少并发症,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该文主要探讨健康教育法在小儿哮喘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小儿哮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作者:杨新芳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防治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病毒的特点在于较容易诊断出来,但小儿在被感染的后期常常会出现哮喘等症状,而且临床中尚无效果特异的药物,这无疑也给我们的治疗和干预带来了一定挑战,所以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成为了各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不同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不同的争议,因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李忱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狂犬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的多种因素分析及有效措施

    目的:调查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加强对狂犬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来疾控中心接种狂犬病疫苗的450例接种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0例患者中出现33例不良反应患者,占7.33%;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发热、头痛、四肢乏力等,其中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均完成接种产生抗体。结论狂犬病疫苗接种期间,护士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强用药和生活指导、做好心理护理干预,预防不良反应,保证狂犬疫苗的效果。

    作者:王福娥;李霞;赵晓燕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突发性耳聋相关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目的:对影响突发性耳聋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治突发性耳聋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9月,随机选取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导致突发性耳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可能和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局部出血、生活习惯、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局部出血、生活习惯不良、环境不良、心理状态欠佳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结论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主要和病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规避,以减少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作者:张浩然 刊期: 2015年第32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