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刘丽;姚春桃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前访视,治疗组患者给予术前访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入室后的围手术期内负面情绪、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入室后的围手术期负面情绪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3.5%)明显高于对照组(65.8%)(P<0.05).结论 术前访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增强患者信心,与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葛东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更好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及培养更好的护理人才.方法 选取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302名.将2011年的护理实习生142人随机分为LBL组和PBL组,每组71人;将2012年的护理实习生160人随机分为PBL组和PBL结合情景模拟反思组,每组80人.LBL对照组实习生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PBL组带教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对实习生进行引导,将问题贯穿于整个实习教程当中;PBL结合情景模拟反思组在PBL组的基础上,通过情境模拟对实习生的学习加深印象,激励学生多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性的学习能力及提高实习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成绩测评、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结果 PBL教学与LBL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BL结合护理情景模拟反思教学方法教学与PBL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BL结合护理情景模拟反思教学方式一种有利于提高护理实习生学习成绩及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该方法也易于被同学们接收,因此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作者:唐青;陈禧;陶剑芳;王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两种湿化方法后对舒适度与对家庭关怀度的影响.方法 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每半小时滴湿化液3滴,对照组每1小时滴湿化液6滴.气管切开术后第5天进行家庭关怀度测定.分析两种不同湿化效果与对家庭关怀度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湿化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导管内痰痂形成、家庭关怀度中的适应度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P<0.01).结论 每半小时滴湿化液3滴湿化效果好,患者舒适,依从性好,适应度高.
作者:陈纯柳;许倩茹;徐彬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留置针静脉穿刺时非营养性吸吮(NNS)对疼痛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7 w的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留置针穿刺时给予NNS,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采用新生儿疼痛估量表(NIPS)评估新生儿在留置针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NIP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留置针静脉穿刺时进行NNS可以减轻新生儿刺激时的疼痛反应,提高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张忠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利普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48例实施LEEP治疗CIN的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观察和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率100%.结论 规范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增进了患者生理及心理的舒适,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何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的原因,寻求保护性约束的有效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实施保护性约束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中,冲动伤人占52.17%,自杀、自伤占8.71%,兴奋、躁动占17.39%,拒绝治疗11.59%,其他10.14%.结论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要进行全面评估,讲究约束的技巧,加强约束后的护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作者:刘娟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与护理的相关性及其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140例ICU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与相应护理,即呼吸机通气时间以及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及其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结果 140例ICU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的患者中,发生VAP48例,发生率为34.28%,其中呼吸机通气时间越长,越易发生VAP,插管次数越多,越易发生VAP;VAP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 减少呼吸机的通气时间、控制插管次数,科学有效地循证护理以及了解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可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VAP的发病率.
作者:柳小霞;周春霞;蒋玉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报告了白内障手术眼内感染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回顾分析我院10年来发生眼内感染14例患者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经过治疗护理,所有患眼的感染均被控制,出院时视力:1例无光感,3例光感,其余10例均达指数以上.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发病因素很多,早期治疗护理,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积极的措施,注重对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对提高手术治疗护理质量、控制手术感染及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洁;梁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胃癌行胃部分切除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出院前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评价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综合提升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邵世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对门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患者624例设为对照组,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实施风险管理的患者631例设为风险管理组.对风险管理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风险管理组沟通能力、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责任心、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性、服务态度及应急能力评分均高对照组(P<0.05),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风险管理应用至医院的护理管理之中,既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水平,又可以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郗尊青;陈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研究法将我院2011年之前的39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与201 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的42例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细节优质护理,观察两组从就诊至静脉溶栓前所需的时间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影响.结果 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后发现,对照组从就诊至静脉溶栓前所需的时间为(95.2±16.2)min,观察组从就诊至静脉溶栓前所需的时间为(42.1±18.9)min;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则分别为58.97%和88.09%;并且观察组细节优质护理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生活质量.结论 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进行细节优质的护理能够更好地减少患者在治疗期间所需要的时间,而且无论在治疗效果还是在恢复状况方面都比常规护理更加有效,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20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1年12月20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晨间护理之后,由护士长或者责任组长对护理情况进行评估,而观察组的患者在晨间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具体的评分和扣分标准,并将整个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具体化和程序化,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两组的效果观察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晨间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基础护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展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且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士的自我效能,值得临床中应用.
作者:司念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及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至2010年2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临床资料,总结换血前、换血中和换血后的护理要点.结果 25例患儿换血治疗24 h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效果理想.结论 换血前充分准备、换血过程中熟练操作,换血后细致护理是换血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惠平;谢惠娟;梁伟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产妇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使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降低产科剖宫产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作者:李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接受雾化治疗的16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根据患儿病情采用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同时两组均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舒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痊愈疗程、舒适程度及患儿与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痊愈疗程较短,舒适程度较高,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 对患病儿童在接受治疗期间进行舒适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舒适度,利于患儿康复.
作者:潘连花;张晓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临床中运用抚触保健护理方式对新生儿体格发育以及胆红素的影响.方法 本院小儿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共有新生婴儿148例,以此作为临床资料,对新生儿运用抚触保健的护理措施,观察对新生儿体格发育以及胆红素的影响.结果 在对本院新生儿运用抚触保健护理之后,新生儿的体重等各项指标发育良好,其胆红素的相关病症均得到较为明显的控制.结论 对新生儿运用抚触保健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的神经以及体格发育,并对胆红素的相关病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作者:宿传荣;陈建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双语访视资料对维族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手术的维族患者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依照常规汉语术前访视表进行访视;观察组依照双语访视资料(包括维汉两种版本宣传册、维汉两种版本宣传图片)进行术前访视.结果 两组病人访视后焦虑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语访视资料,使维族手术患者较准确地接受访视内容,减轻了患者焦虑情绪,提高了术前访视质量,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康伟;刘丽;姚春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改善心血管疾病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效果.方法 将12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前后分别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神经病症、人际关系及SCL-90总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及PSQI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两组患者睡眠质量主观症状评价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护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心理,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季姗姗;王旭东;张莉;康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照组一般常规护理,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于出院时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出院时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ADL评分均有好转,且观察组好转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满意度87.43%,对照组满意度76.56%,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护理主动性,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祁金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病患者病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和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和交往等社会功能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NSS的阴性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促进其精神康复,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作者:宋文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