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茹;郎延梅
高等院校学生的入学体检是实现学生健康监测的常用手段,不仅反映了学校招录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也直接影响到该校的疾病控制情况.为掌握新生入学时的身体健康状况,促使学生顺利度过大学时期,同时给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疾病控制措施和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0-2014年北京某高校女大学生入学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霞;傅娆;易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贵阳城市、郊区、乡村初中生日常膳食与营养状况,为指导学生科学饮食和改善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贵阳城市、郊区、乡村共1 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连续3 d24h回顾法反映膳食状况,结合身高、体重应用体质量指数(BMI)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贵阳城乡初中生能量、蛋白质等摄人均略微不足;各地区初中学生钙、维生素C、维生素A摄入明显不足,仅分别占推荐摄入量(RNI)的21.69% ~40.58%,38.40% ~68.11%,34.71% ~45.28%;不同地区初中生脂肪供能比较低,仅为10.28% ~ 17.64%;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较高,为68.9% ~ 80.26%.城市初中生整体营养状况相对较好,正常体重比例占69.0%;乡村地区初中生营养状况较差,正常体重仅占51.8%.结论 贵阳初中生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有待改善,尤其是乡村地区,应加强对学生膳食营养的指导和教育.
作者:冯光霞;王时敏;聂兰;唐艳明;吴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现状及其健康教育效果,为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选取乌鲁木齐市5所小学的一、二年级共1 05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印发口腔健康教育资料和开设专题口腔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口腔健康教育,以问卷调查方式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在口腔健康知识方面,健康教育后小学生对龋病、六龄齿的重要性和定期口腔检查必要性的认知率比健康教育前分别提高了28.62,44.00和34.56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0.27,411.31,259.28,P值均<0.01);在口腔健康行为方面,健康教育后小学生刷牙次数、刷牙用时和刷牙方式等口腔健康行为与教育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值均<0.01).结论 增强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对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改善是行之有效的.应将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之一.
作者:朱丽德孜·托列别克;陈欣;吴佩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运动伤害是伤害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引起中学生伤害的重要原因,是中学生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1],已经成为危害中学生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伤害发生后,不但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部分学生还因门诊或住院治疗导致缺课甚至休学影响到学业,同时还需要承担较大的医疗费用,对家长工作和家庭经济都带来较重负担[3-4].为探讨农村中学生对运动伤害的认识水平及干预效果,笔者在上海市崇明县2所中学开展了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综合监测和干预技术的研究,并开展干预效果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宇;陈锦燕;张标;周月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阿克苏市维、汉族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为制定视力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3年4-6月抽取阿克苏市维吾尔族、汉族的小学、中学(初中)各2所的13 6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视力状况调查.结果 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11.77%)低于汉族中小学生(4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124.46,P<0.01);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27.22%)低于女生(3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4,P<0.0l).维吾尔族、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有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长的趋势(x2值分别为364.64,361.31,P值均<0.01).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及初中3个学龄段,维吾尔族、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程度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42,28.29,117.30,P值均<0.01).结论 阿克苏市视力不良防控的重点是汉族中小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保护学生视力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罗文伟;韩松林;冯秀敏;崔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相关研究表明,50%左右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为青壮年,该人群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吸毒、性乱等行为,较易受艾滋病病毒侵害,是艾滋病感染的潜在高风险人群[1-2].而青年学生作为青壮年中的特殊群体,属于性活跃人群,思想观念开放,存在同居、同性性行为、商业性行为[3-6].据报道,我国2012年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青年学生的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较2011年上升了24.5%[7].近年来青年学生哨点监测也发现了HIV阳性病例[8].
作者:李学平;孙小华;景永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对山西省青少年身高生长发育长期趋势的影响,为掌握山西省学生体质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979-2010年7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山西省数据资料以及同时期山西省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0 a来山西省城男、乡男、城女、乡女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幅为6.73,8.99,5.32和6.74 cm;身高大增长年龄分别提前3.51,2.61,3.08,2.81岁;男、女生身高差值维持在(11~13)cm之间.相关分析显示,山西省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经济指标的变化与身高生长水平的增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0~0.97之间;身高大增长年龄与经济指标的增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0~-1.00之间;男、女生身高差值与经济指标的增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7~0.79之间.结论 随着山西省社会经济指标的持续增长,青少年身高生长水平持续提高,成年身高持续增长,城乡男女均表现出生长长期趋势.
作者:陈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多元化培训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中的应用效果,为探讨有效的初中生灾害应急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8所中学的485名初中生,采用多元化培训方法进行灾害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评价培训的近、远期效果.结果 初中生知识、态度、行为意向、自我效能得分及总得分在培训前分别为(10.28 +3.63) (39.33±6.53) (23.83±4.66) (23.27±4.78) (96.79±14.39)分,培训后即刻得分分别为(16.28±2.97) (43.72±4.93) (26.67±3.26) (29.24±2.92)(115.91±11.66)分,培训后3个月得分分别为(14.67±3.98) (41.81±6.04) (25.25±3.89) (26.49±4.92) (108.22±15.06)分,培训后即刻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及培训后3个月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4.46,61.01,55.32,185.89,21.66,P值均<0.05).结论 多元化培训方式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能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培训效果有逐渐下降趋势,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复训.
作者:胡汝均;江智霞;李玉;高绘明;李昌秀;楼婷;苏小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视觉、听觉注意力的干预,探讨注意力改善对学习障碍(LD)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至解放军第八二医院儿童学习困难诊疗中心就诊的57例确诊LD儿童采用循序渐进以及分级别化增加难度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实验3个疗程,同时应用持续注意力测试法、学习技能量表法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法,对其训练前后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学习能力及行为能力的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57例LD儿童治疗前的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分别为(52.25±23.76)%,(57.70±23.86)%,治疗训练后分别为(25.72±16.24)%,(26.51±18.05)%,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06,11.900,P值均<0.01).学习技能量表的注意时间、听、说、读、写、算、情绪、习惯、成绩和量表总分在治疗训练前分别为(1.93±0.78),(6.81±2.62),(2.16±0.92),(4.89±2.16),(2.58±0.82),(2.05±0.89),(2.82±0.93),(2.77±1.13),(1.60±0.68),(27.39±8.61)分,经过视觉、听觉注意力治疗训练后分别为(3.56±0.89),(11.67±2.67),(3.86±0.90),(7.79±2.03),(2.46±0.91),(3.68±0.89),(3.63±0.88),(3.98±0.80),(3.21±1.03),(44.53±9.08)分,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在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40,0.561,0.912,0.332,0.875,0.668,P值均<0.01).结论 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可使LD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提高,情绪和行为改善.
作者:曾桂香;张扬;姬红梅;缪素霞;高春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描述陕西省眉县儿童伤害发生的原因、地点及严重程度的分布现况,为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资料及基础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陕西省眉县的3个监测哨点医院,同时收集2006-2012年因伤害首诊的儿童就诊资料及与伤害相关的信息.结果 2006-2012年共报告0~17岁儿童伤害病例3 561例,男、女童性别比为2.61∶1;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1.56%)、道路交通(28.84%)以及钝器伤(13.82%),不同年龄组男、女童伤害原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7.03,80.30,P值均<0.01).儿童伤害频发于4-10月期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8:00-20:00;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在公路/街道(32.91%)、家中(31.93%)以及学校与公共场所(22.69%),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51.36%);非故意伤害占监测到的伤害总数的86.89%,伤害发生部位多的是头部(32.18%);43.39%的伤害患儿门诊治疗后回家,65.80%的伤害事件为轻度伤害.结论 农村地区儿童伤害发生的原因与儿童的性别、年龄密切相关.儿童伤害预防应采取多部门合作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飒日娜;刘峰;李曼;马金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2008-2013年永康市中小学生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关部门进行学校传染病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永康市2008-2013年中小学生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永康市2008-2013年中小学生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19种3 140例(死亡1例),6a平均发病率为457.56/10万.中小学生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同期全人群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178.76,70.98,P值均<0.01).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风疹、肺结核、手足口病,占报告发病数的73.06%.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双峰分布.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57.71%.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占51.24%.结论 学校传染病的防控重点为呼吸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为高中生,丙类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为小学生.各相关部门要按职责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中小学生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方新艳;吕梅斋;鲍巍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应急逃生计划制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描述性分析x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阶段随机抽取的黑龙江省7所大学1 806名学生的应急准备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有49.6%的学生制定了应急逃生计划,47.84%知道逃生路线,29.40%知道避难场所,90.86%知道求助电话.家庭平均月收入≥5000元、居住地为城镇、师范及综合学校、低年级、经历过突发事件、接受过培训演练的大学生,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的报告率较高(x2值分别为14.277,18.935,20.176,4.841,5.637,17.87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的促进因素为家庭月收入较高(OR=1.274)、接受过培训演练(OR=1.400)、应急准备行为倾向较高(OR=1.992).结论 大学生的应急准备情况有待提高,家庭平均月收入、应急准备行为倾向、是否有过应急训练与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相关.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应急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应急准备水平.
作者:尤佳;郝艳华;许伟岚;宁宁;崔宇;刘颖;韩晓楠;房鑫;赵希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高热、咽痛、疱疹,多数为轻型病例,病程为1周左右,夏、秋季高发[1].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季节和病原与手足口病相似,因此与手足口病的界限不易划分[2].多种病毒均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发病,以柯萨奇A组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时易患此病[3].主要侵犯1~5岁儿童,可迅速蔓延,传播途径多为粪口及飞沫传播,聚集的儿童通过器物接触均可传染发病,易导致暴发流行[4].2014年5-6月,北京市西城区2所幼托机构相继出现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笔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总结流行特点、规律,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景異;肖征;崔海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大量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较普遍,且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匮乏[1].上个世纪中晚期兴起的“朋辈互助”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朋辈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后,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2].已有研究证明,朋辈互助在降低自杀、减轻焦虑、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有着积极作用[3-8].朋辈互助主要基于人本主义与积极心理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克服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有效调控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增进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9].
作者:张蔚;肖奇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8个区县16所小学一~五年级和16所初中初一~初二的部分学生,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推广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推广前后,小学生对8道健康知识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6.11% ~91.82%和12.71%~95.50%;初中生对11道健康知识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2.62% ~ 98.16%和44.94%~98.79%.推广前后,小学生对11项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43.95% ~ 94.66%和51.02%~ 96.03%;初中生对12项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28.35% ~ 89.76%和41.70% ~92.91%.结论 中小学生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推广后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有不足.应加强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宣传,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作者:符筠;段佳丽;刘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呼伦贝尔市小学生近视现状及近视眼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内蒙古呼伦贝尔市6个地区(海拉尔、根河市、牙克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莫力达瓦旗)一~五年级小学生,对其进行用眼相关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呼伦贝尔市6个地区一~五年级小学生近视率为23.7%,女生为25.4%,男生为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07,P<0.0l);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生之间近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79,90.201,P值均<0.01);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近视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3.44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民族、城乡、年级、父亲职业、近亲近视情况、学习姿势、低龄兴趣班学习、识字年龄、电视或网络使用时间、坐车看书11个因素与小学生近视发生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呼伦贝尔市一~五年级小学生的近视率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随着学龄段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建议及早对小学生进行综合干预,同时加强对家长及教师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用眼卫生知识水平及对近视眼预防的重视程度.
作者:郝文利;张星光;孙涓;巴特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贵州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为改善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7个县112个乡镇4 359名小学生,对其在家和学校洗手主要卫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 小学生在家吃东西前、如厕后洗手的比例分别为23.54%和38.24%,在学校吃东西前、如厕后每次都洗手的比例分别仅为17.89%和31.70%.无论在学校或在家吃东西前或如厕后,女生洗手卫生行为均优于男生(x2值分别为37.836,49.368,38.564,54.855,P值均<0.05).在学校洗手卫生行为,住校生优于非住校生(x2值分别为29.613,43.014,P值均<0.05).而在家吃东西前洗手卫生行为,住校生与非住校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六年级学生的在家洗手卫生行为要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x2值分别为32.653,32.132,P值均<0.05).家长经常或总是提醒小学生要洗手的比例为61.90%,远高于班主任的49.27%.结论 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洗手卫生行为有待改善.应加强学生洗手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重点人群干预,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作者:周琦;刘承芳;张林秀;何雨轩;周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初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甘肃省8个县区抽取3 500名在校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完整有效资料3 324份.结果 初中生现在吸烟率为7.7%,尝试吸烟率为22.2%,男生尝试吸烟率(37.2%)高于女生(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673,P<0.01).尝试吸烟的学生报告通常在学校、家庭和朋友家吸烟的比例分别为17.0%,10.7%和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年级较高、朋友吸烟、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二手烟、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的初中学生尝试吸烟的风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5.595,0.770,5.473,1.761,1.943,1.262,P值均<0.05).结论 甘肃省初中学生吸烟状况较严重,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较为广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干预,减少初中学生的吸烟行为.
作者:马丽君;王力;王冠华;鲁培俊;师范;湘宁;刘兴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情况,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北京市海淀区6所中小学20个班级的808名学生采用“北京市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h情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随着学段升高,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到1h的天数≥5 d的比例越来越低(x2=73.51,P<0.05);不同学段体育课挤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高中(16.1%)、小学(6.4%)、初中(2.2%)(x2=31.49,P<0.05);参与校外体育锻炼比例随着学段的提高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85,P<0.05);55.7%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做作业的时间超过1h,其次是课外阅读写字(24.0%)、上网(19.2%)、玩游戏(13.2%)和看电视(13.1%).结论 中小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静坐时间长.学校和家长应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罗纳;杨秀杰;朱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营养改善计划对河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为今后更好地推行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周口市2个贫困县,每县抽取4所(小学、初中各2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营养膳食补助方式实施为期1 a的营养改善计划,于计划实施前(1 680人)、后(2 122人)各进行1次营养KAP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45.7%提高到1 a后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 612.16,P<0.05);中小学生的营养态度正确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86.9%提高到1 a后的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48,P<0.05);中小学生的营养行为形成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47.3%提高到1 a后的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68,P<0.05).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KAP水平,但单纯供应营养餐的营养改善计划存在一定缺陷.应配合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营养行为干预措施,更好地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孙静;娄晓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