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营养改善计划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信行的影响

孙静;娄晓民

关键词:贫困区, 儿童营养学, 学生, 认知
摘要:目的 了解营养改善计划对河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为今后更好地推行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周口市2个贫困县,每县抽取4所(小学、初中各2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营养膳食补助方式实施为期1 a的营养改善计划,于计划实施前(1 680人)、后(2 122人)各进行1次营养KAP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45.7%提高到1 a后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 612.16,P<0.05);中小学生的营养态度正确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86.9%提高到1 a后的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48,P<0.05);中小学生的营养行为形成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47.3%提高到1 a后的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68,P<0.05).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KAP水平,但单纯供应营养餐的营养改善计划存在一定缺陷.应配合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营养行为干预措施,更好地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大学生乙肝防控知识及疫苗接种情况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学生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高校社区乙肝防治健康教育方案和健康促进活动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20所高校大一至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共1 875名,进行大学生肝炎防护KAP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4.6%,强化接种率为35.83%,分别有19.0%和40.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和进行过强化接种,15.9%的学生未听说过乙肝疫苗强化接种.乙肝主要传播途径完全知晓率为30.4%,其中血液传播知晓率为85.5%,母婴传播为79.3%,性传播仅为68.4%;非传播途径“共同用餐”“打喷嚏、咳嗽”知晓率仅为60.0%,59.6%.预防乙肝有效途径的完全知晓率为68.5%,其中“接种乙肝疫苗”的知晓率高(95.7%),“避免无保护性行为”知晓率低(76.7%).结论 目前大学生群体对乙肝防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所掌握内容并不系统、全面,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强化接种率均不高.有必要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普及乙肝预防控制的科学知识.

    作者:滕立新;段佳丽;律颖;张建敏;徐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营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对青海藏区寄宿制中小学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开展的营养健康教育效果,为促进学生的营养教育及提供合理膳食提供参考.方法 对青海省2个藏族自治县4所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作宣传资料,开展为期5d的集中培训和宣教等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后用相同问卷再进行调查.结果 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教师营养知识总体知晓率从59.09%提高到94.38%(x2=19.57,P<0.01),食堂从业人员从50.45%提高到81.78%(x2 =310.20,P<O.01);干预后教师营养行为形成率从40.51%提高到83.03%(x2=1 380.09,P<0.01),食堂从业人员从60.66%提高到94.19%(x2 =351.36,P<0.01),营养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是改善寄宿制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和行为的有效方式,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相应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作者:赵宏;李斌;刘燕;文国颖;赵磊;王秀娟;程海萍;肖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眉县2006-2012年儿童伤害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描述陕西省眉县儿童伤害发生的原因、地点及严重程度的分布现况,为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资料及基础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陕西省眉县的3个监测哨点医院,同时收集2006-2012年因伤害首诊的儿童就诊资料及与伤害相关的信息.结果 2006-2012年共报告0~17岁儿童伤害病例3 561例,男、女童性别比为2.61∶1;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1.56%)、道路交通(28.84%)以及钝器伤(13.82%),不同年龄组男、女童伤害原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7.03,80.30,P值均<0.01).儿童伤害频发于4-10月期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8:00-20:00;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在公路/街道(32.91%)、家中(31.93%)以及学校与公共场所(22.69%),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51.36%);非故意伤害占监测到的伤害总数的86.89%,伤害发生部位多的是头部(32.18%);43.39%的伤害患儿门诊治疗后回家,65.80%的伤害事件为轻度伤害.结论 农村地区儿童伤害发生的原因与儿童的性别、年龄密切相关.儿童伤害预防应采取多部门合作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飒日娜;刘峰;李曼;马金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主城2个区县的8所学校4 096名学生进行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和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并进行远视力检查.结果 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得分比较,男生(92.13±12.50)高于女生(90.08±12.82),小学生(96.39±9.72)高于初中生(90.35±12.07)和高中生(83.45±13.46),视力正常学生(97.71±9.27)高于视力不良学生(86.78±12.76)(P值均<0.05).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身体状况、每天坚持1h课外锻炼、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学习成绩、挑食、经常阅读关于眼睛的科普读物或看相关的科教节目及学校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科学用眼教育是视力相关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较好的健康状况,规律的生活作息、体育锻炼,均衡膳食习惯,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窦义蓉;王宏;曹型远;曹型厚;文雨田;杨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乌鲁木齐某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岗前听力检查分析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某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听力情况,为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听力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共1 147名毕业生进行上岗前听力检查,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纯音听阈异常检出率为7.59%,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4.01%.男生听阈异常检出率为8.24%,女生为3.29%(x2=4.612,P<0.05).不同年龄纯音听阈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60,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增高.调查对象中每天使用耳机的频率平均少于2h者占33.39%,超过2h者占66.61%;使用头戴式耳机者占8.02%,使用耳塞式耳机者占91.98%.耳机使用频率和使用类型对听力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3.154,4.547,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不科学的耳机使用时间和方式是导致听力损伤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丽江;何华;刘金宝;路宝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2014年9月26日13:20,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市卫生局电话通知,得知乌鲁木齐市某小学部分学生在学校课间加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疑似发生食物中毒.接到报告后,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中毒调查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工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判定该起事件为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绿豆糕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茹建国;杨浩峰;何华;马金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永康市2008-2013年中小学生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08-2013年永康市中小学生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关部门进行学校传染病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永康市2008-2013年中小学生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永康市2008-2013年中小学生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19种3 140例(死亡1例),6a平均发病率为457.56/10万.中小学生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同期全人群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178.76,70.98,P值均<0.01).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风疹、肺结核、手足口病,占报告发病数的73.06%.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双峰分布.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57.71%.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占51.24%.结论 学校传染病的防控重点为呼吸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为高中生,丙类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为小学生.各相关部门要按职责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中小学生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方新艳;吕梅斋;鲍巍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2013年2月17日,河南省鹤壁市某中学高二(3)班学生刘某(女,17岁)在浚县人民医院被确诊为传染性肺结核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为核实疫情,分析疫情三间分布特征和流行强度,探讨发病危险因素,提供控制疫情的科学依据,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焕珍;常建华;李朋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甘肃省初中生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甘肃省初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甘肃省8个县区抽取3 500名在校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完整有效资料3 324份.结果 初中生现在吸烟率为7.7%,尝试吸烟率为22.2%,男生尝试吸烟率(37.2%)高于女生(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673,P<0.01).尝试吸烟的学生报告通常在学校、家庭和朋友家吸烟的比例分别为17.0%,10.7%和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年级较高、朋友吸烟、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二手烟、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的初中学生尝试吸烟的风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5.595,0.770,5.473,1.761,1.943,1.262,P值均<0.05).结论 甘肃省初中学生吸烟状况较严重,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较为广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干预,减少初中学生的吸烟行为.

    作者:马丽君;王力;王冠华;鲁培俊;师范;湘宁;刘兴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粤语大学生粤语和普通话双语Stroop效应比较

    目的 了解粤语大学生粤语和普通话双语Stroop效应之独特性,为双语加工理论的完善提供中国方面的依据.方法 采用PES心理实验系统(2004版)中的Stroop实验,测定广州市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部25名母语为粤语的大学生用粤语和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的反应时间,以及从同一学校筛选的母语为普通话的大学生用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的反应时间,对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粤语大学生用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的反应时间高于粤语(F=9.734,P=0.004),配对t检验发现两者在唱色字(任务2)和唱色(任务4)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00,-2.219,P值均<0.05).Stroop任务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唱字色(任务3)长,读字(任务1)短(F=58.378,P<0.01),两者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701,P=0.496).粤语和普通话大学生普通话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2,P=0.509),Stroop任务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任务3长,任务1短(F=74.971,P<0.01),被试和任务的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9,P=0.274).粤语和普通话大学生母语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4,P=0.333),任务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0.825,P<0.01),被试和任务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371,P=0.258).结论 粤语大学生的粤语和普通话双语Stroop效应不同,用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反应时间长于粤语,但与普通话大学生用普通话完成Stroop效应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宋珊珊;静进;王庆雄;杨文翰;金宇;朱艳娜;陈亚军;陈学彬;李秀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上海托幼机构幼儿症状监测结果与传染病发病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托幼机构幼儿症状监测结果与传染病发生的相互关系,为探讨感染症状监测应用于常见传染病早期发现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托幼机构症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2学年和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上海市托幼机构内幼儿发热、上呼吸道、消化道、五官口腔和皮疹类症状的个案信息;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幼儿症状与传染病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1 637家托幼机构报告有效症状信息1 735 629条,上呼吸道症状发生多,有1 314 653条.手足口病是托幼机构出现多的传染病,占80.15%.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好的是口腔或皮疹症状,2011春季学期的相关性好于秋季学期,相关系数在“0d”高(r=0.913,P<0.01);流感病例与上呼吸道症状的相关性好,2011春季学期的相关性好于秋季学期,相关系数在“0周”高(r=0.575,P<0.01);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与症状的相关系数较低.结论 幼儿传染病相关症状的发生可以“预报”传染病的波动,但发病率较低和症状非特异的传染病的波动较难应用症状预警.

    作者:田靓;朱仁义;袁政安;吴寰宇;范俊华;朱秋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8个区县16所小学一~五年级和16所初中初一~初二的部分学生,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推广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推广前后,小学生对8道健康知识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6.11% ~91.82%和12.71%~95.50%;初中生对11道健康知识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2.62% ~ 98.16%和44.94%~98.79%.推广前后,小学生对11项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43.95% ~ 94.66%和51.02%~ 96.03%;初中生对12项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28.35% ~ 89.76%和41.70% ~92.91%.结论 中小学生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推广后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有不足.应加强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宣传,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作者:符筠;段佳丽;刘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两起CoxA4引起的幼儿园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调查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高热、咽痛、疱疹,多数为轻型病例,病程为1周左右,夏、秋季高发[1].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季节和病原与手足口病相似,因此与手足口病的界限不易划分[2].多种病毒均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发病,以柯萨奇A组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时易患此病[3].主要侵犯1~5岁儿童,可迅速蔓延,传播途径多为粪口及飞沫传播,聚集的儿童通过器物接触均可传染发病,易导致暴发流行[4].2014年5-6月,北京市西城区2所幼托机构相继出现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笔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总结流行特点、规律,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景異;肖征;崔海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西安市城区3~6岁儿童乳牙患龋状况

    龋齿是常见的口腔疾病,被WHO列为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1].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2],乳牙龋病不仅影响儿童的食欲、消化和吸收,甚至可导致全身疾病的发生,严重危害着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我国学龄前儿童患龋率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患龋率高达66%[3].为了解西安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为制定儿童龋病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对辖区43所幼儿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松杰;李骏;毋丹丹;王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庆阳市大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50%左右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为青壮年,该人群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吸毒、性乱等行为,较易受艾滋病病毒侵害,是艾滋病感染的潜在高风险人群[1-2].而青年学生作为青壮年中的特殊群体,属于性活跃人群,思想观念开放,存在同居、同性性行为、商业性行为[3-6].据报道,我国2012年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青年学生的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较2011年上升了24.5%[7].近年来青年学生哨点监测也发现了HIV阳性病例[8].

    作者:李学平;孙小华;景永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西安市2006-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西安市2006-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提高学校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并整理西安市2006-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全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9起,均为传染病暴发事件.其中“未分级”事件36起,“一般”事件13起;呼吸道传染病共暴发46起,暴发起数居前4位的病种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和流行性感冒;中小学共暴发45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91.84%.从首例发病到接到报告的时间中位数为7d,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3 d;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呈正相关(r=0.520,P<0.01).结论 加强中小学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的关键.及早报告有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控制.

    作者:张辉;刘继锋;谢龙;刘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元化培训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灾害应急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多元化培训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中的应用效果,为探讨有效的初中生灾害应急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8所中学的485名初中生,采用多元化培训方法进行灾害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评价培训的近、远期效果.结果 初中生知识、态度、行为意向、自我效能得分及总得分在培训前分别为(10.28 +3.63) (39.33±6.53) (23.83±4.66) (23.27±4.78) (96.79±14.39)分,培训后即刻得分分别为(16.28±2.97) (43.72±4.93) (26.67±3.26) (29.24±2.92)(115.91±11.66)分,培训后3个月得分分别为(14.67±3.98) (41.81±6.04) (25.25±3.89) (26.49±4.92) (108.22±15.06)分,培训后即刻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及培训后3个月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4.46,61.01,55.32,185.89,21.66,P值均<0.05).结论 多元化培训方式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能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培训效果有逐渐下降趋势,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复训.

    作者:胡汝均;江智霞;李玉;高绘明;李昌秀;楼婷;苏小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吉林省360名孤儿中小学生口腔健康状况

    儿童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儿童口腔常见疾病患病率高,口腔健康行为养成率低,孤残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所得到的口腔健康关注及服务甚少[1].为了解吉林省孤儿学校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2月对长春市省孤儿学校36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童辉燕;程敏;张凤兰;朱红华;张晓晓;李文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海淀区2所幼儿园儿童安全座椅购买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儿童安全座椅购买和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儿童交通伤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从北京市海淀区分层随机抽取的2所幼儿园儿童家长207名进行儿童安全坐椅(CRS)购买和使用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男童家长购买CRS报告率是女童家长的2.26倍(OR=2.26,95%CI=1.22 ~4.17),人均月收入≥10 000元家庭购买CRS报告率是人均月收入<6 000元家庭的2.61倍(OR=2.61,95% CI=1.10 ~5.02).近1周家长驾车接送儿童上学CRS的使用率为47.83%;52.9%的家长近1次和儿童驾车外出使用了CRS.不使用CRS主要的原因是儿童不愿意(58.55%).CRS安装位置在后排两侧占76.5%,75.3%的驾车家长经常或每次均系CRS安全带.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家长使用CRS报告率是大学本科及以下家长的4.27倍(OR=4.27,95CI=1.64~11.17),≤4岁儿童使用CRS报告率是>4岁儿童的2.82倍(OR=2.82,95%CI=1.11~7.22).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幼儿园儿童家长对CRS存在不正确的使用行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儿童性别影响CRS购买行为,家长文化程度和儿童年龄影响CRS使用行为.

    作者:李海;黄小娜;杨君;林玫;谭毅;杨进业;刘慧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营养改善计划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信行的影响

    目的 了解营养改善计划对河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为今后更好地推行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周口市2个贫困县,每县抽取4所(小学、初中各2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营养膳食补助方式实施为期1 a的营养改善计划,于计划实施前(1 680人)、后(2 122人)各进行1次营养KAP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45.7%提高到1 a后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 612.16,P<0.05);中小学生的营养态度正确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86.9%提高到1 a后的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48,P<0.05);中小学生的营养行为形成率由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47.3%提高到1 a后的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68,P<0.05).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KAP水平,但单纯供应营养餐的营养改善计划存在一定缺陷.应配合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营养行为干预措施,更好地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孙静;娄晓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