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春地区准献血人员人巨细胞病毒检测

关峰;王宏

关键词:长春地区, 献血人员, 人巨细胞, 器官移植, 免疫功能低下, 人类巨细胞病毒, 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缺陷患者, 无症状感染, 致病因子, 原发感染, 健康人群, 骨髓移植, 初次感染, HCMV感染, DNA病毒, 自然界, 致死性, 致死率, 感染后
摘要: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DNA病毒,初次感染可通过体液接触、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播.它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致病因子,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中常引起轻微或无症状感染,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原发感染或病毒潜伏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疾病.在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免疫缺陷患者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HCMV感染是高发病率与致死率的重要原因[[1-2].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化肝汤1号对酒精性肝纤维化TGFβ1和HA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化肝汤1号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透明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0例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用自制方剂化肝汤1号治疗,对照组用凯西莱治疗,疗程12周.结果 TGFβ1变化,治疗组治疗前为164.83±6.50,治疗后为119.70±5.14,对照组治疗前为162.07±4.55,治疗后为132.07±4.4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HA变化,治疗组治疗前为181.27±6.28,治疗后为119.13±4.87,对照组治疗前为173.73±5.05,治疗后为139.83±5.6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 化肝汤1号有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减低透明质酸分泌,纠正和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郝彦开;杨玉巧;贾军峰;郭皓;左馨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脂联素基因突变-11377C/G检测方法建立及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建立脂联素基因(aPM1)-11377C/G点突变的检测方法,探讨aPM1-11377C/G点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含aPM1-11377C/G点突变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标准品,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RMS-PCR)方法,结合荧光探针(TaqMan Prob),通过对引物3′端正配与错配扩增效率差别的比较,建立ARMS-TaqMan检测aPM1-11377C/G点突变的方法.同时,分别对156例(男87/女69)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89例(男21/女68)健康对照者(NC组)的aPM1-11377C/G基因频率,以及APN、各种生化指标以及临床基本资料进行检测和调查.结果 T2DM组APN水平显著低于NC组(P<0.05).aPM1-11377位点CC、CG、GG基因的APN水平呈趋势性降低(P<0.001).T2DM组与对照组间的aPM1-11377位点CC、CG、GG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T2DM组的aPM1-11377 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组(24.36% vs.19.11%,P>0.05).结论 ARMS-TaqMan方法检测aPM1-11377C/G基因点突变具有准确、经济和适合高通量检测的特点.aPM1-11377C/G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和T2DM相关.

    作者:裴林;乔博明;贾玫;张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四川汉族血小板献血者HPA-9基因频率调查

    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深入推广应用,血小板输血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存在问题的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s,HPA)位于血小板膜糖蛋白上,这些蛋白是由遗传决定的,HPA的基因频率在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在临床血小板输血过程中,如果血小板同种抗原不相匹配[1],可导致受血者机体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引起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综合症、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作者:蒿广德;刘敏;齐文玲;蒲丽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肺结核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图谱与体液免疫水平相关性的探讨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我国每年新增160万例.结核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谱的特征及其与体液免疫水平相关性的报道国内极少.为此,本研究采用法国SEBIA公司高效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分析,调查其体液免疫水平.

    作者:何菊芳;佟爱华;董梅;蒋滢;褚衍闯;杨彩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长春地区RhD(-)基因型分析

    目的 研究长春地区献血者RhD(-)基因型.方法 60名经间接抗人球方法确认的RhD阴性血样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检测弱D15、DVI III型、RHD-CE(2-9)-D和1227DEL的等位基因.结果 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出RhD(-)血液样本60例,通过PCR-SSP对这60例RhD(-)血液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检出DVI Ⅲ型1例、弱D15 型5例、1227DEL 7例、RHD-CE(2-9)-D 9例和RHD基因缺失38例.其中1227DEL约占11.67%,长春与上海、新疆、日本等地区的1227DEL血液所占阴性血液的比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RHD-CE(2-9)-D约占15%,与国内RHD-CE(2-9)-D所占阴性血液的比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RHD基因完全缺失约占63.33%与云南等地区其所占阴性血液比率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R-SSP方法是一种检测弱D、部分D和DEL表型的有效方法.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和PCR-SSP方法结合检测弱D15、DVI Ⅲ型、RHD-CE(2-9)-D和1227DEL血型,有助于避免RhD血型的假阴性.

    作者:于晓丽;焦立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罗伯逊易位在遗传咨询患者中遗传效应分析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常见的人类染色体结构异常.又称染色体着丝粒融合,是指当两条近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或其附近某一部位发生断裂后,二者的长臂构成一大的染色体,而其短臂构成一个小的染色体,这个小染色体缺乏着丝粒在减数分裂时丢失,这种易位是相互易位的一种特殊形式,易位发生在D组和G组染色体之间,发病率0.1%.

    作者:付爱红;潘芹;王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长春地区准献血人员人巨细胞病毒检测

    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DNA病毒,初次感染可通过体液接触、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播.它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致病因子,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中常引起轻微或无症状感染,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原发感染或病毒潜伏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疾病.在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免疫缺陷患者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HCMV感染是高发病率与致死率的重要原因[[1-2].

    作者:关峰;王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hMOF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MOF(human male absent on the firs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方法检测5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癌WTO分级G1级20例,G2级18例,G3级20例)及癌旁正常组织的hMOF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及Fisher检验明确hMOF蛋白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例特点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OF蛋白在23例(39.6%)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癌旁正常组织仅5例 (13.1%)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IHC评分将患者分为≤4分组和≥5分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4分组中,子宫内膜癌为低分化(G3级)的病例占52.1%(12/23),FIGO分级为Ⅲ-Ⅳ级的病例占47.8%(11/23);≥5分组中G3病例仅占22.8%(8/35),FIGO分级为Ⅲ-Ⅳ级的病例占14.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hMOF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尤其低分化、高分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这提示hMOF蛋白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hMOF蛋白可以作为一个判断子宫内膜癌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分子指标.

    作者:文爱平;汪海娇;罗乐;赵磊;蔡勇;金景姬;岳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血清GAD-Ab、ICA、IAA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

    糖尿病是临床内分泌科的常见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胰岛素β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周围组织细胞对胰岛的产生抵抗性或耐受所致.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对98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进行检测,并观察其在1、2型糖尿病中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泉;曾建涛;刘钉宾;柏艳;张小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辛伐他汀联合氢氯吡咯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的形成为病理基础.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斑块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物,被认为是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1].本研究旨在研究辛伐他汀联合氯吡咯雷对hs-CRP的影响.

    作者:张丽;刘玉梅;朱昆;张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弓形虫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弓形虫DNA的方法.方法 以构建的弓形虫B1基因质粒为阳性模板,建立LAMP检测弓形虫的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LAMP检测弓形虫的定量体系及通过显色反应直接判断结果的简便方法,后应用建立的方法对57例孕妇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方法仅对弓形虫DNA扩增出特有的梯状条带,酶切结果与预期相符;检测下限为每反应管10拷贝.以重组质粒制作的标准曲线,阳性反应时间与模板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57例孕妇标本检测,发现2例阳性.结论 本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且成本低,有望在临床检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道桢;许飞;葛海燕;徐兰兰;潘淑静;朱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用猪小肠细胞外基质膜(ECM)修复家兔缺损胸壁的实验研究

    天然的细胞外基质膜(ECM)亦称脱细胞基质膜或组织支架,主要取自动物的小肠或膀胱,是一种去除细胞成分的基质膜,主要由Ⅰ、Ⅱ、Ⅴ型胶原和丝蛋白构成.用ECM修复因伤病所致的组织缺损,不仅能恢复其解剖形态还能随着宿主组织器官的生长而生长,从而恢复或部分恢复所修复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ECM组织支架的应用正在为外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理念和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作者:吴金凤;薛锦儒;崔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髂骶关节、脊柱、骨软骨组织及四肢关节,表现为脊柱和髂骶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畸形、关节强直而丧失劳动力.有学者研究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失调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3],并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淋巴细胞亚群与AS关系的报道却不多见.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对AS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淋巴细胞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系.

    作者:马学华;张萱;张娜;赵宇;宋丽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并且年龄也渐趋年轻化,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尽早地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报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为此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对112例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a)和DD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徐爱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红霉素诱导呼吸道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状况研究

    目的 探讨呼吸道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耐药的菌株是否有遗传稳定性,及对其他种类的抗生素有无交叉耐药.方法 把试验菌株与标准菌株在不同含药平皿中接种传代,观察MIC值的变化,再测定遗传稳定性及有无交叉耐药.结果 试验菌株与标准菌株多次传代后,耐药突变菌株获得的耐药性是稳定的.未对其他种抗生素发生交叉耐药.结论 合理选用抗生素,监测细菌耐药性、掌握耐药机制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王轶;刘珊珊;黄瑾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扩张型心肌病25例临床分析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心血管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本病多见于35-45岁,但近年来在老年患者中有增多的趋势,易误诊为缺血性心肌病.我科自2003年8月-2005年8月收治扩张型心肌病25例,现就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杨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检测在30岁以下妇女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高,仅次于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近年来子宫颈癌的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宫颈癌患者伴有HPV感染[1],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根据其能否导致恶性病变,将HPV分为高危型及低危型.

    作者:谢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妊娠早期妇女血清性激素水平及与先兆流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和雌二醇(E2 )水平在妊娠早期(4-10周)中的浓度变化;以及先兆流产出血组与正常妊娠组这三种性激素的浓度差异.方法 选择在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就诊妊娠4-10周的妇女279例,B超监测至看到原始心血管搏动后定期产科检查.将其分为两组:正常妊娠组213例和先兆流产出血组66例;再按孕周分为6个亚组(9-10周为一组).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中HCG、孕酮、雌二醇水平.结果 两组HCG、E2水平与孕周均呈正相关,孕酮水平与孕周无相关性.正常妊娠组与先兆流产出血组HCG:4-7孕周水平无明显差异,但≥8周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孕酮:4孕周和大于8孕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至8孕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二醇:各孕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兆流产出血组孕妇各孕周血清HCG、E2 水平虽能与孕周成正相关,但r值均低于正常组,同时HCG>8孕周两组有差异,提示先兆流产出血组胚胎活性低于正常组.两组孕酮与雌二醇t-检验结果,提示孕酮、雌二醇水平都是维持早期妊娠的重要因素,先兆流产出血组E2低于正常组显著.妊娠早期进行HCG和孕酮联合雌二醇浓度监测能预测先兆流产病情的危险性,合适的雌孕激素比值是保持良好妊娠结局的重要素.

    作者:朱英哲;徐泽媚;杨晓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及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 对3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2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32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清中GPI、RF、CRP及ESR水平,分析四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RA的关系.结果 RA组GPI、RF、CRP、ES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PI与RF(r=0.576 P<0.05)、ESR(r=0.411 P<0.05)、CRP(r=0.422 P<0.05)具有明显的正相关.GPI与CRP、ESR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GPI与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9.7%[80.2%-99.3%]、72.6%[58.6%-86.6%]和78.1%[65.1%-91.0%].GPI与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GPI与RF联合检测提高了RA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作者:崔丽艳;胡晓舟;张文静;张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超敏CRP(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浆BNP和超敏CRP水平检测.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浆BNP及hs-CRP水平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危险分层的重要参考.

    作者:顾红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