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鳞癌组织中PTPRK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甲基化分析

彭宏峰;王元杰;田松波;马冬;董伟;梁永强;耿菲;李金源

关键词:口腔肿瘤, 鳞癌,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基因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K(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receptor type K,PTPR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探讨OSCC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收集OSCC组织57例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1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OSCC组织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TPRK基因甲基化状态、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OSCC组织中PTPRK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59.65%vs 34.15%,P<0.05).OSCC组织中PTPRK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mRNA水平:0.53±0.23 vs 1.05±0.08,P<0.001;蛋白水平:0.43±0.21 vs 1.02±0.78,P<0.01),OSCC组织中PTPRK基因mRNA的表达与PTPR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相关(P<0.01).PTPRK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P<0.05).结论 PTPRK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可能与OSCC的发生、进展相关,有可能成为OSCC早期诊断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腮腺皮脂腺癌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腮腺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腮腺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5岁和61岁.镜下见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排列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巢状或小叶状,部分分化差的区域,肿瘤细胞呈小巢状侵入间质.周边胞质较少的基底样细胞向中心逐渐分化为透明空泡状皮脂腺细胞的特点可见.免疫表型缺乏有意义的免疫组化指标.结论 腮腺皮脂腺癌较罕见,需加深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的理解,结合临床与病理学诊断,避免误诊.

    作者:吴娟;何惠华;吴昊;余鑫鑫;袁静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乳腺分泌性癌

    1 临床资料本例读片资料由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B19-4.患者女性,30岁. 2012年因发现左侧乳头溢血3 个月余首次入院. 体检:双侧乳腺对称,左侧乳腺外下象限可扪及一大小1. 0 cm × 1. 0 cm肿块,质中,边界不清,活动度可,压之可见乳头溢暗红色液体,右侧乳腺及双侧腋下未扪及肿块.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术前检查.

    作者:方娜;申梦佳;岳君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口腔鳞癌组织中PTPRK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甲基化分析

    目的 分析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K(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receptor type K,PTPR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探讨OSCC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收集OSCC组织57例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1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OSCC组织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TPRK基因甲基化状态、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OSCC组织中PTPRK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59.65%vs 34.15%,P<0.05).OSCC组织中PTPRK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mRNA水平:0.53±0.23 vs 1.05±0.08,P<0.001;蛋白水平:0.43±0.21 vs 1.02±0.78,P<0.01),OSCC组织中PTPRK基因mRNA的表达与PTPR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相关(P<0.01).PTPRK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P<0.05).结论 PTPRK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可能与OSCC的发生、进展相关,有可能成为OSCC早期诊断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点.

    作者:彭宏峰;王元杰;田松波;马冬;董伟;梁永强;耿菲;李金源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Livin表达与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Livin表达与胃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正常胃组织中Livin和EMT标志蛋白的表达,分析Liv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Livin表达与EMT标志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8例新鲜胃癌组织中Livin和EMT标志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Livin阳性率(59.1%)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8.2%)(P<0.05).Livin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ivin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的阳性率分别为29.1%、30.9%和57.3%.胃癌组织中Livin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22,P=0.001),与vimentin和N-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6,P=0.004;r=0.216,P=0.024).Livin高表达的胃癌组织中,vimentin和N-cadherin亦高表达,而E-cadherin表达降低,反之亦然.结论 Livin表达与胃癌组织的EMT表型有关,并促进胃癌的转移.

    作者:韩艳春;崔敏;张骞;曹璋;于洋;张艳智;史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67例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构成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分析PCNSL的EBV感染率、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构成比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NSL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c-MYC、BCL-2、BCL-6基因扩增及断裂重排情况;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IgH和IgK.结果 PCNSL占所有淋巴瘤的0.95%;大多为单一病灶,约占60%,且多位于浅部脑组织(66.93%)及小脑幕上(87.40%),常累及额叶和颞叶,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PCNSL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166例:B细胞淋巴瘤占158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常见;T/NK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以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见.13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EBER均阴性;11例PCNS-DLBCL中1例c-MYC基因拷贝数增加,未见断裂重排;1例BCL-2基因拷贝数增加,未见断裂重排;2例BCL-6基因拷贝数增加,1例断裂重排;免疫球蛋白IgH和IgK呈克隆性重排.结论 PCNSL病理类型多样,HL和NHL均可发生,以PCNS-DLBCL多见,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以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见,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

    作者:李丽;谢建兰;张燕林;郑媛媛;周小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E-STK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39~43岁.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或形成推挤式边界.镜下见肿瘤组织均由不同比例的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上皮成分呈密集成簇的微囊/小腺管状、粗大乳头状或甲状腺滤泡样结构排列,较大囊腔被覆扁平或靴钉样细胞;间质成分为少细胞的胶原纤维或富于细胞的梭形纤维间质,局部间质疏松水肿、慢性炎细胞浸润或夹杂数目不等的脂肪细胞,可见富细胞性卵巢样间质围绕在囊性结构周围及成簇厚壁血管.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PAX-8,间质成分表达vimentin、SMA、ER、PR;Ki-67增殖指数均<1%.结论MESTK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性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需与肾脏其他伴有囊性结构或兼具上皮和间质结构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作者:钱尤雯;郑建明;盛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婴幼儿指(趾)纤维瘤病1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婴幼儿指(趾)纤维瘤病(infantile digital fi-bromatosis,ID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ID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6个月~6岁,平均年龄15.5个月,中位数10个月.其中9例患儿为单个病损,4例患儿为多处病损.病变呈圆顶状隆起,位于指(趾)的背面或侧面.镜下见肿瘤组织位于真皮层,由一致的梭形细胞构成,向真皮层及皮下延伸,累及皮肤附属器.细胞质内可见核周嗜伊红包涵体.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desmin、calponin、β-catenin,不表达S-100、NF和CD117.部分包涵体表达SMA及calponin.随访1~5年,1例(7.69%)复发.结论 IDF是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良性增生性病变. 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 鉴于肿瘤的良性特点并可自行消退,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倾向于保守治疗,对于有症状者则需进一步行手术干预.

    作者:何利丽;武海燕;唐英姿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左枕部神经痣1例

    患者男性,60岁. 因发现左侧头皮肿物3年余入院,无局部疼痛及瘙痒,无局部外伤史. 3 年来肿物逐渐增大,期间未行任何特殊治疗. 体检:左侧枕部皮下可触及直径约2 cm的肿物,质软,活动度尚可,边界欠清. 超声示左侧枕部皮下中等回声,考虑脂肪瘤. 术中见肿物位于头皮下,肿物表面呈灰黑色,无明显边界,深达帽状腱膜层.

    作者:韩元元;董丽儒;熊艳杰;李双;宋旭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胰腺癌组织中PAI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胰腺癌中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互作蛋白1[Poly(A)-binding protein-interacting protein 1,PAIP1]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AIP1蛋白在122例胰腺癌组织和21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AIP1高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PAIP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5.7%(68/122),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4.8%)(P<0.01);PAIP1蛋白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均<0.01);HPA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PAIP1蛋白高表达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显著低于PAIP1蛋白低表达患者(P<0.001).结论 PAIP1蛋白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胰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作者:关宏锏;李楠;单薪宇;王馨悦;王乾荣;林贞花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WHO(2017)垂体肿瘤分类解读(一)

    垂体和鞍区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15%.目前常见的肿瘤是垂体腺瘤,即局限于鞍区的良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累及鞍区的肿瘤种类较多,反映了其复杂的解剖结构(表1).本文重点讨论第4 版即WHO(2017)垂体肿瘤分类的主要变化,包括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新分类的命名和分子遗传学,主要是垂体腺瘤,同时介绍一些垂体非神经内分泌肿瘤.

    作者:丁妍;张玲玲;李芳;邓会岩;张勐;王琨;贾迎;刘月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早期肠道菌群发酵液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时期肠道菌群发酵液对结直肠癌中LoVo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 肠道菌群发酵液干预LoVo细胞,采用CCK8法、凋亡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LoVo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应用RT-qPCR检测IL-6、STAT3、PI3KCA mRNA水平.结果 增殖实验、凋亡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显示,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时期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能显著抑制LoVo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P<0.05),并减少IL-6 mRNA水平(P<0.05).结论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能有效抑制LoVo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其可能通过代谢产物之一丁酸影响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作用.

    作者:谯蔚茜;吴霜;肖秀丽;夏天;易红;龙汉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GRIA2和STAT6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2,GRIA2)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6,STAT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F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8例SFT及60例其他软组织肿瘤中GRIA2、STAT6、PAX8和CD34的表达.比较上述标志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SFT中的价值.结果 (1)在SFT中,GRIA2和STAT6的阳性率分别为91.7%(44/48)和95.8%(46/48),在对照组中两者阳性率分别为3.3%(2/60)和11.7%(7/60),两种标志物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GRIA2和STAT6在SFT中表达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1.7%(44/48)、96.7%(58/60);95.8%(46/48)、88.3%(53/60).(2)在SFT中,CD34、PAX8、BCL-2和CD99的阳性率分别为81.3%(39/48)、45.8%(22/48)、66.7%(32/48)和60.4%(29/48),上述4种标志物分别与GRIA2和STAT6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在SFT中,GRIA2和STAT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复发、恶性与否无关(P均>0.05).结论 GRIA2和STAT6在SFT中分别呈细胞质和细胞核阳性的表达模式,是SFT独特的免疫学特征,采用两种标志物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辅助诊断工具.

    作者:曹钟;魏建国;岑红兵;秦灵芝;敖启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心脏黏液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心脏黏液瘤(cardiac myxoma,CM)是心脏原发性肿瘤中常见的类型,易出现系统性栓塞、猝死,且可复发.该文现对近年来心脏黏液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包括对DNA、RNA和蛋白改变认识的进展,及其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的帮助.

    作者:孙洋;周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SATB2在卵巢转移性Krukenberg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70例与CDX2、CK7、CK20、CgA、Syn免疫组化对比性研究

    SATB2是结直肠腺癌的敏感指标之一,目前尚未发现其在卵巢转移性 Krukenberg瘤( MKTs )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对70例来源于不同器官:胃27例,结直肠13 例,阑尾20例包括19例除外杯状细胞类癌的转移性腺癌( Ade-xGCC)和1例具有印戒细胞特征的传统型差分化癌,乳腺5例,膀胱3例,肺2例的MKTs行SATB2免疫组化染色,评估其诊断价值.

    作者:赵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人类组织中未识别的间质结构及其分布

    基于探针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pCLE)是一种体内实时成像技术,通常在静脉注射荧光素后,对深度60~70 μm的人体组织进行结构评估. 在未知解剖关系的肝外胆管pCLE检查中,充满荧光素的窦隙由20μm宽的黑暗分支带围绕大的多边形空间,呈现网状模式( reticular pattern) ,冷冻活检证实为黏膜下层的一部分.

    作者:张仕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细胞骨架蛋白PDLIM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细胞骨架蛋白PDLIM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DLIM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PDLIM7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上调.PDLIM7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rs=-0.272,P=0.022)、TNM分期(rs=-0.341,P=0.004)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rs=0.321,P=0.006)、甲状腺外播散(rs=0.251,P=0.035)呈正相关.结论 PDLIM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光华;陈飞;俸瑞发;杨扬;段晶玲;肖胜军;张小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全自动特殊染色机检测胃幽门螺杆菌的使用体会

    胃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国内常见的人类感染菌之一. 检测HP感染的方法很多,病理科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常规 HE法、特殊染色法、免疫组化法[1].特殊染色技术是临床病理诊断中重要的辅助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病理科此项染色仍然是手工操作,在试剂配制、染色流程等方面,由于技术员操作的个人差异,难以达到室间质控的标准. 本文运用Benchmark Special Stains全自动特殊染色机检测胃镜标本HP感染率,并与传统的HE、亚甲蓝、碱性品红-孔雀绿、Warthin-Starry( W-S)银染法对比,以探索一种更标准、简便的HP检测方法.

    作者:信芳杰;杨文毅;刘晓东;赵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苏木酮A抑制顺铂所致肾损伤中炎症介质的表达

    目的 探讨苏木酮A(sappanone A,SA)能否逆转顺铂(Cisplatin,CP)所致的肾毒性损害.通过SA干预CP所致肾损伤,观察炎症因子的改变,探讨SA逆转CP肾损伤可能的机制,为临床使用SA改善CP所致肾损害的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CP组、干预组(CP+SA低剂量组、CP+SA中剂量组、CP+SA高剂量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中BUN和Cr的含量;HE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中TNF-α、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p-p65、p65、IκB、p-IκB及β-actin的表达.结果 (1)SA能够逆转CP所致肾组织损伤和肾功能降低;(2)SA能够逆转CP引起的肾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3)SA能够降低CP所致的肾组织中p-NF-κB p65的表达.结论 SA能够逆转CP所致的肾损伤,可能与改善炎症反应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激活有关.

    作者:康林;陈琛;张淑艳;程洁;王涛;赵焕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间变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复杂遗传学改变和不同生物学特征

    DLBCL是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在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方面表现高异质性,其中有很大部分归类于非其他特殊型DLBCL. 这类DLBCL依据形态学可分为3类:中心母细胞性、免疫母细胞性和间变性. 间变性DLBCL ( A-DLBCL )是一种罕见的形态学亚型,约占所有DLBCL的3. 4%,以表现多边形、奇异形肿瘤细胞为特征. 然而,A-DLBCL的临床病理和遗传学特征并不清楚.

    作者:杨海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