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中α-SMA蛋白与MMP-3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

赵晶洁;李建华;王洪;段庆华;赵志国;张学东

关键词:乳腺肿瘤, α-SMA, MMP-3,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α-SMA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MMP-3)蛋白的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α-SMA蛋白与MMP-3蛋白在100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良性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α-SMA蛋白与MMP-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0%(68/100)、61.0%(61/100),均高于良性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α-SMA 蛋白、MMP-3蛋白表达均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 P>0.05)。(3)乳腺癌组织中α-SMA蛋白与MMP-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312,P<0.05)。结论α-SMA蛋白与MMP-3蛋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α-SMA蛋白与MMP-3蛋白可作为评估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指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癌新生血管生成与ROS和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关系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 PCa)和癌旁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表达、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蛋白p70S6K1、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值,分析ROS与p70S6K1、VEGF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ROS、p70S6K1、VEGF蛋白表达与PCa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Ca和癌旁组织内的ROS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蛋白p70S6K1、VEGF表达及MVD计数情况。结果 PCa组织中R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织中p70S6K1、VEGF蛋白表达及MVD值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织中ROS、p70S6K1、VEGF三者表达间均呈正相关,且ROS、p70S6K1及VEGF表达均与MVD值呈正相关。结论(1)PCa组织中R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PCa组织中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蛋白p70S6K1、VEGF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Ca中MVD值高于癌旁组织,提示PI3K/AKT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一定作用。(3)PCa组织中ROS表达水平和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蛋白p70S6K1、VEGF表达及MVD值均呈正相关,提示ROS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PCa发生、发展起正调控作用。

    作者:郭忠英;傅广波;刘海燕;孙苏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不同,且发病比较隐匿,故目前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仍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了有利帮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逐渐关注该领域。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物较多,该文从甲状腺癌DNA、RNA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标志物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周元;蒋红钢;李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1例

    患者女性,45岁,两周前洗澡时发现右侧乳腺包块就诊。患者一般体格检查均正常,于右侧乳腺发现一直径约2 cm结节,界限清,质中,活动度尚可,无明显压痛,无乳头凹陷及乳头溢液。临床诊断:右乳肿物性质待查。 B超示右侧乳腺多发性囊性结节(图1)。行手术切除送冷冻病理检查。

    作者:王卓;王金穗;刘凤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年龄36~70岁,平均53.3岁。5例(41.7%)有阴道出血症状,12例中8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余4例行子宫颈锥切术。镜下见12例均伴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癌细胞呈巢状、条索状向子宫颈间质浸润性生长,癌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细胞排列紧密,胞质稀少,胞核深染。12例癌巢中央均可见腺腔样分化,其中2例同时伴部分鳞状细胞分化及轻微间质水肿,癌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浸润深度0.5~10 mm,平均4.12 mm。2例可见脉管癌栓。10例患者随访3~78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2例失访。结论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常伴CIN,预后良好,因其具有腺样结构及浸润性生长方式,在诊断时需与腺样囊性癌等肿瘤鉴别。

    作者:何德明;吴饶平;秦赟娜;付秋风;于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 TOP2 A基因状态与分级、HER-2和 Ki-67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中TOP2A基因状态与分级、HER-2和Ki-67的相关性。方法使用FISH法检测120例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中TOP2A基因状态,统计分析TOP2A基因状态与肿瘤分级、HER-2基因状态和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TOP2A基因异常与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级、HER-2基因扩增以及Ki-67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TOP2A基因异常与HER-2基因扩增的相关性较其他二者密切。结论在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中分级高、Ki-67蛋白高表达且 HER-2基因扩增者, TOP2A基因异常发生率高,应用FISH法可快速准确检测其基因状态,帮助临床确立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许洁;陈洁;张科平;骆新兰;朱小兰;徐方平;庄恒国;刘艳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5-FU对乳腺癌细胞系 MDA-MB-468中 Bmi-1、Sca-1和Oct-4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Bmi-1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干细胞、乳腺癌化疗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1、0.1、1、10μg/ml)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DA-MB-468分别为48、72 h的增殖抑制情况,筛选合适的药物浓度。使用筛选出的药物浓度干预乳腺癌细胞,加药组为实验组,未加药为对照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Bmi-1及干细胞相关因子Sca-1、Oct-4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MTT检测显示5-FU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筛选出适宜浓度为0.1μg/ml。 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中不同代细胞间Bmi-1及Sca-1、Oct-4的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表现出以下变化趋势:降低(第1代)—升高(第2代)—继续升高(第3代)—降低(第4代)—升高(第5代)—降低(第6代)。 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在实验组中不同代细胞间Bmi-1、Sca-1、Oct-4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表现与上述mRNA表达相似的趋势。 Bmi-1与干细胞因子Sca-1、Oct-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1,P均<0.01)。结论 Bmi-1表达与干细胞因子Sca-1、Oct-4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提示Bmi-1基因可能成为新的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化疗药物5-FU影响乳腺癌细胞中Bmi-1表达及肿瘤干细胞比例,提示Bmi-1基因可能与乳腺癌化疗耐药及复发有关。

    作者:宋文刚;刘春灵;杨旭;杜华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mTOR在腔面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蛋白( p-mTOR )是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重要的靶向蛋白,调控许多重要的循环通路,包括蛋白质合成、细胞增殖、存活及自噬等。本文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探讨p-mTO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不同分子表型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作者对331例乳腺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显示,145例乳腺癌患者 p-mTOR表达阳性(43.8%),其表达与肿瘤直径较小(<2 cm)及肿瘤呈低级别相关(P<0.001)。此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mTOR在腔面型( Lunimal)乳腺癌中的高表达预示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更长( P<0.001),多变量Cox分析进一步证实了p-mTOR的表达不仅是独立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因素( P=0.002),而且在Luminal乳腺癌是独立于肿瘤大小、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及 HER-2是否过表达等情况。但是 p-mTOR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独立关系以及是否可以作为Luni-mal乳腺癌预后的标志物,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作者:罗丹(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于乙状结肠的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56岁,因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水样便,1周前突感下腹隐痛,无放射性入院。心电图及胸片检查结果均正常,下腹部CT示:乙状结肠癌可能性大。肠镜检查示:降乙行部距肛门24~28 cm处见菜花样新生物,3/5突入肠腔,诊断为:乙状结肠占位。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体检:腹部触及一直径约2 cm大小包块,余未见异常。遂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乙状结肠处有一巨大肿块,大小10 cm ×10 cm,肿块浸破肠壁与周围部分小肠粘连;术后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文书;杨庆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Aurora-A、MCM7和HPV 16 E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中Aurora-A激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7, MCM7)和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7 protein, HPV 16 E7)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 9001两步法检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CIN1者20例、CIN2+3者30例)、4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及2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Aurora-A、MCM7及HPV 16 E7的表达,并进行定位、半定量及相互关系的分析。结果(1) Aurora-A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MCM7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HPV 16 E7以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2) Aurora-A、MCM7及HPV 16 E7在CSCC组、CIN 2+3组的表达分别高于CIN1组、慢性子宫颈炎组(P<0.0083)。(3)子宫颈浸润癌中,Aurora-A与HPV 16 E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s =0.657),MCM7与HPV 16 E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s =0.616),Aurora-A与MCM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s =0.597)。(4)Aurora-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CM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相关(P<0.05);HPV 16 E7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Aurora-A、MCM7及HPV 16 E7的表达随子宫颈病变进展逐渐增加,三者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子宫颈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闫洁;付敏;梁慧;庞永红;李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伴肾功能不全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 ovarian small cell carcinoma hypercalcemic type, OSCCHT)伴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OSCCHT伴急性肾脏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伴明显消瘦1个月余。实验室检查示肾功能异常;影像学示盆腔肿块,考虑附件来源。血液透析肾功能部分恢复后行手术。右侧卵巢见一12 cm ×10 cm ×10 cm大小肿瘤,镜下见瘤细胞呈弥漫实性分布,被纤维条索分割成多结节状,部分细胞间可见小滤泡样、假腺样结构,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瘤细胞中等偏大,胞质嗜酸性,核圆形、卵圆形,核呈空泡状,核质比高,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癌细胞EMA和CK、C-erbB-2均(+),CA125(灶+),ER、PR、Syn、CgA、PTH、Inhibin、CD99、AFP、PLAP、CD30和CD20均(-),Ki-67增殖指数约60%。结论 OSCCHT临床少见,同时伴急性肾脏功能不全更为罕见。 OSCCHT是一种进展迅速、高度恶性的卵巢恶性肿瘤,确诊主要根据其临床特点(血钙升高等)、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必要时可结合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辅助诊断。

    作者:税迎春;王建军;管群;王海;李万春;王建东;刘琦;石群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垂体细胞瘤5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复习5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5例垂体细胞瘤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22~49岁,3例为体检时或偶然发现,头颅CT和MIR示鞍区占位。镜下见瘤细胞长梭形、短梭形,胞核卵圆形,束状、交织状排列,部分细胞多形性,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均表达vi-mentin、S-100、TTF-1,Ki-67增殖指数<2%,部分表达EMA、GFAP,不表达垂体激素。结论垂体细胞瘤是起源于鞍区和鞍上区神经垂体细胞的罕见肿瘤,生长较缓慢,属于WHOⅠ级,实际工作中需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梭形嗜酸细胞瘤和脑膜瘤等进行鉴别。

    作者:杜军;沈倩;黄亮亮;张安莉;李恒;郭真理;丁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浸染式全自动 HE 染色封片一体机的使用和维护保养体会

    随着病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全自动HE染色机以其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被各大医院病理科及实验室采用,并逐步取代传统手工染色。 HE染色是一种多步骤、多因素的实验方法,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操作,均存在众多影响因素,甚至会出现不理想的染色结果,从而导致误判和误诊[1]。根据染色机设计的不同,全自动HE染色机可分为滴染式和浸染式两种。滴染式HE染色机与传统的浸染式操作相比避免了标本与标本间、标本与试剂间的相互污染;同时保证染色效果的均一性和稳定性[2]。浸染式HE染色机因其仪器成本相对低及试剂开放的优点成为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染色机之一,本文就浸染式染色机在日常HE染色工作中的使用和保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陆敏华;钱梦晔;印永祥;张炜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7例原发性乳腺DLBCL,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分析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7例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51岁;左乳5例,右乳2例。乳腺及同侧腋窝无痛性包块是常见的临床表现。镜下见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或偏大,弥漫一致浸润分布于乳腺小叶间、导管周围、间质及脂肪组织中,部分呈单行条索状排列。1例为ALK-1阳性DLBCL,6例为DLBCL,非特殊类型。免疫表型分型:5例为非生发中心型,2例为生发中心型;Ki-67增殖指数60%~95%;Ann Arbor分期:I EA期2例,II EA期5例;IPI评分:4例0分,3例1分。7例患者中1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包块切除术,2例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2例未行化疗而死亡,5例行4~6周期( CHOP/R-CHOP)化疗或联合放疗,4例获得完全缓解( complete response, CR),1例进展死亡。随访1~1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1年总生存期( overal survival, OS)为57.1%,5年OS为14.3%。结论原发性乳腺DLBCL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免疫表型分型以非生发中心型为主,治疗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为宜,预后需多因素综合评价。

    作者:刘银华;王素芬;徐洪海;李佳嘉;徐国祥;卢林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 EI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进展、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EIMS的临床表现、大体及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15岁;例2,女性,21岁,均因腹部疼痛不适入院,入院后行肿物切除术。肿瘤由致密区和富于黏液的疏松区构成,肿瘤细胞圆形、上皮样,核圆,核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及瘤巨细胞,伴肿瘤性坏死,背景中可见丰富的炎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体伴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ALK、vimentin、desmin和CK (AE1/AE3)(灶阳性),不表达Calretinin、CD30、CD31、CD33、SMA、HHF35、Myogenin、S-100、HMB-45、CD20、CD79a、CD3、CD5、CD45和CD68。 FISH检测显示2例均有ALK基因相关易位。结论腹腔EIMS罕见,作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独立亚型之一,其正确诊断尤为重要。 ALK抑制剂或使ALK阳性的EIMS患者获益。

    作者:彭全洲;陈灼怀;王晓玫;左敏;刘汉勇;胡锦涛;成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LGALS3可作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子

    LGALS3作为植物凝集素家族的一员,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在肿瘤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LGALS3与 BCL-2共享一些重要的结构属性。本组实验作者评估了 LGALS3和BCL-2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通过免疫组化分析LGALS3和BCL-2的表达,对110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0.2~17.3年,平均随访6.2年。27例(25%)R-S细胞表达LGALS3蛋白,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短有关( P =0.007和 P <0.001);15例(14%) R-S细胞表达BCL-2蛋白,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关(P=0.928和P=0.900)。 LGALS3和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 P=0.193)。多变量分析发现LGALS3蛋白可作为无病生存率的一项独立性预后因子( P=0.007)。根据密西根大学关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亚组分析显示:LGALS3蛋白的表达对于处于特定阶段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有预后价值(P<0.001)。本实验结果显示:LGALS3可作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独立的预后因子,可能代表处于该阶段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治疗。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ALK易位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前,有报道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存在致病基因ALK的易位。作者在免疫组化的基础上,对免疫组化阳性病例通过荧光原位杂交( FISH)进一步识别ALK重排型PTC。本文对259例侵袭性较强的甲状腺癌进行免疫组化和FISH分析,8例免疫组化阳性的病例中,通过FISH证实有6例存在ALK易位,特异性为75%;其余251例免疫组化阴性的病例, FISH检查同样阴性,敏感性为100%。在498例未经筛选过的PTCs中,11例(2.2%)发现ALK易位,23例弥漫性硬化型PTCs中3例(13%)发现ALK易位;36例伴远处转移的PTCs、28例差分化癌(岛状癌)、20例间变性癌中未发现ALK易位;14例ALK易位的患者全部为女性( P=0.0425),且发生在较年轻的患者(平均年龄38岁,而所有患者的平均48岁,P=0.0289)。 ALK易位出现在所有肿瘤细胞的早期克隆性事件中,与 BRAFV600E 突变相互排斥。 ALK易位与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包括瘤体大小、分期、转移、血管侵犯、腺外播散、复发的风险及放射性碘抵抗性)。作者通过免疫组化和FISH发现2.2%的PTCs中存在ALK的易位,ALK易位在年轻女性和弥漫硬化型PTC患者中更加常见,但并不意味着侵袭性的临床过程。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中TP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PX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治疗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癌旁和正常乳腺组织中TPX2蛋白的表达;应用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癌旁和正常乳腺组织中TPX2 mRNA的表达。结果 TPX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75.86%)显著高于癌旁(40.00%)及正常乳腺组织(5.00%)(P<0.01),且TPX2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1)。 TPX2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1.4657±0.1366)也显著高于癌旁(0.9233±0.1148)及正常乳腺组织(0.3269±0.0973)(P<0.01)。结论 TPX2蛋白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春梅;李敏;周仕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卵巢浆液性癌中HLA-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 human leukocyte antigen-G, HLA-G)在卵巢浆液性癌( ovarian serous carcinoma, OS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8例OSC中HLA-G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OSC中HLA-G阳性率为58.33%(63/108),HLA-G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复发、发生部位、FIGO分期和MDACC分级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HLA-G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5),HLA-G表达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 HLA-G表达提示为晚期高级别OSC,且患者预后较差,检测HLA-G表达可辅助鉴别诊断高、低级别浆液性癌。

    作者:韦玮;余波;章如松;陆珍凤;王建东;石群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60例亚洲人群原发性皮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与CD56阳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细胞谱系及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皮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PC-ENKTL)是一种罕见的EBV相关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目前尚未明确。作者收集亚洲多国PC-ENKTL及CD56阳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C-CD56+ PTCL)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种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许文静(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三种不同固定液和固定方法对脑组织冷冻切片的影响

    冷冻切片是在低温条件下将组织快速冷冻成一定硬度,然后进行切片的一种方法,冷冻切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由于脑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占50%,如按常规的冷冻切片制片方法,脑组织难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冷冻切片;采用电吹风后固定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染色质量。本科室经实践摸索出提高脑组织冷冻切片质量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冯家成;杨静;张柏辉;任大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