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在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扩展库之后,成功晋级2015~2016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大量出现的IgG4+浆细胞和IgG4/ IgG+浆细胞比例增高都是IgG4相关性硬化性疾病( IgG4-RSD )重要的诊断标准。 IgG4-RSD是一种激素反应性炎性纤维性疾病,有许多炎症性疾病可酷似IgG4-RSD。关于浆细胞性龟头炎( ZOON龟头炎)( PCB)是否属于这些疾病范畴,目前尚不清楚。作者回顾17例PCB的临床、病理以及包括CD3、CD20、CD138、κ、λ、IgG、IgG4、IgM、IgA和IgD染色的免疫组化评价。结果所有活检病例均显示丰富的浆细胞浸润,同时伴数量不等的B细胞和T细胞。IgG4计数的大密度为1~200个/ HPF不等,其中6例(35.3%)>50个/ HPF,且有2例IgG4/ IgG比值>40%。在15例可评估的病例中,12例浆细胞呈明确的多克隆性,3例κ∶λ阳性浆细胞比例增加(大于4~5∶1)。患者无IgG4-RSD或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其他临床证据。鉴于以上结果,作者认为,PCB应被归类为一种炎症性病变,虽然酷似IgG4-RSD,但缺乏IgG4-RSD经典的形态学及临床特点,κ∶λ阳性浆细胞比例增加可能属于反应性表现,而不应认为是恶性淋巴瘤的表现。
作者:胡舜(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2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半个月入院,无肉眼血尿,无腰痛、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体检:双肾区不饱满,无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行径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无压痛。 B超示左肾实质内中等回声结节。 CT检查考虑左肾错构瘤。经患者同意,行左侧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左肾外侧下极肿瘤,突出肾脏之外,直径约2.5 cm,距肿瘤边缘0.5 cm处完整切除。
作者:马艺珲;李国琛;台令华;宋易航;杨永萍;李明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MYC易位是伯基特淋巴瘤( BL )和一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DLBCL)的典型特征,然而在淋巴瘤中仍未阐明MYC基因重排与临床关联,及其与MYC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利用抗MYC单克隆抗体Y69和双重分离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对1214个淋巴瘤进行MYC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发现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BL和DLBCL)显示较高水平的MYC蛋白着色,大于50%的瘤细胞着色;很大一部分浆母细胞性淋巴瘤、B或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显示大于50%的瘤细胞MYC蛋白着色,只有极少数的浆细胞骨髓瘤、套细胞淋巴瘤和经典的霍奇金淋巴瘤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染色;当小B细胞性淋巴瘤中出现MYC蛋白着色时,小于50%的瘤细胞阳性。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MYC重排和MYC免疫组化显示较高的一致性,然而一些DLBCL和所有伴MYC蛋白表达的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却缺乏MYC基因的重排。本组结果指出MYC蛋白在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并表明其表达并不特定于淋巴瘤亚型和细胞谱系,并与可预测的临床行为无关。另外,MYC蛋白的表达不一定与MYC基因重排有关,因此有必要高度谨慎说明MYC蛋白免疫组化在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魏建国(摘译);刘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年龄36~70岁,平均53.3岁。5例(41.7%)有阴道出血症状,12例中8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余4例行子宫颈锥切术。镜下见12例均伴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癌细胞呈巢状、条索状向子宫颈间质浸润性生长,癌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细胞排列紧密,胞质稀少,胞核深染。12例癌巢中央均可见腺腔样分化,其中2例同时伴部分鳞状细胞分化及轻微间质水肿,癌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浸润深度0.5~10 mm,平均4.12 mm。2例可见脉管癌栓。10例患者随访3~78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2例失访。结论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常伴CIN,预后良好,因其具有腺样结构及浸润性生长方式,在诊断时需与腺样囊性癌等肿瘤鉴别。
作者:何德明;吴饶平;秦赟娜;付秋风;于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受省卫计委委托,山东省病理质控中心自2014年9月~2015年3月,历时半年,对全省17地市和省部属的医疗机构及部队医院的292个病理科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检查。
作者:孙青;房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冷冻切片是在低温条件下将组织快速冷冻成一定硬度,然后进行切片的一种方法,冷冻切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由于脑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占50%,如按常规的冷冻切片制片方法,脑组织难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冷冻切片;采用电吹风后固定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染色质量。本科室经实践摸索出提高脑组织冷冻切片质量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冯家成;杨静;张柏辉;任大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原发性皮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PC-ENKTL)是一种罕见的EBV相关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目前尚未明确。作者收集亚洲多国PC-ENKTL及CD56阳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C-CD56+ PTCL)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种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许文静(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对10例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史、大体及镜下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10例患者年龄27~54岁,平均39.4岁,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盆腔包块,在卵巢、子宫浆膜面及子宫颈管均表现为外生性或息肉样生长,同时并存相应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内膜样囊肿;镜下见病变由良性子宫内膜样腺体和子宫内膜样间质组成,内膜腺体常呈单纯性增生过长,伴输卵管黏膜纤毛细胞化生,间质可发生纤维化,伴不典型间质细胞。随访的9例患者均存活,未见病变复发。结论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上出现局部异位内膜的过度生长,是一种少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易误诊为腺肉瘤。认识该类病变的重要意义在于避免术中、术后病理检查中误判为恶性肿瘤或其他良性肿瘤性病变,影响其临床处理和治疗。
作者:宁燕;朱勤;周先荣;孔凡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前,有报道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存在致病基因ALK的易位。作者在免疫组化的基础上,对免疫组化阳性病例通过荧光原位杂交( FISH)进一步识别ALK重排型PTC。本文对259例侵袭性较强的甲状腺癌进行免疫组化和FISH分析,8例免疫组化阳性的病例中,通过FISH证实有6例存在ALK易位,特异性为75%;其余251例免疫组化阴性的病例, FISH检查同样阴性,敏感性为100%。在498例未经筛选过的PTCs中,11例(2.2%)发现ALK易位,23例弥漫性硬化型PTCs中3例(13%)发现ALK易位;36例伴远处转移的PTCs、28例差分化癌(岛状癌)、20例间变性癌中未发现ALK易位;14例ALK易位的患者全部为女性( P=0.0425),且发生在较年轻的患者(平均年龄38岁,而所有患者的平均48岁,P=0.0289)。 ALK易位出现在所有肿瘤细胞的早期克隆性事件中,与 BRAFV600E 突变相互排斥。 ALK易位与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包括瘤体大小、分期、转移、血管侵犯、腺外播散、复发的风险及放射性碘抵抗性)。作者通过免疫组化和FISH发现2.2%的PTCs中存在ALK的易位,ALK易位在年轻女性和弥漫硬化型PTC患者中更加常见,但并不意味着侵袭性的临床过程。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s, TSC)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TSC脑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6岁,发作性四肢抽搐伴短暂意识丧失10余年。眼观:(1)送检左侧额叶脑组织1块,大小9 cm ×5 cm ×2.5 cm,切面灰白色,部分区域质稍韧,有砂砾感;(2)送检右侧额叶灰白色破碎组织,大小共1 cm ×0.8 cm ×0.4 cm。镜检:灰、白质分界不清,部分区域皮层层次结构消失,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极性紊乱,并见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的巨大形态异常的神经元及气球样细胞,散在或小簇状分布。免疫表型:形态异常的神经元表达NES、vimentin、NF,神经胶质细胞及部分异常的神经元表达GFAP,神经胶质细胞表达S-100,血管表达CD34。结论 TS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诊断TSC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作者:黄金长;郭广秀;张功亮;陈青;王建;彭芳;戴素娟;王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 M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发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右枕叶MS-FT,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5岁,第3次右枕部病变切除术后4个月, CT示双肺及多发骨转移。左颈后及腰3椎穿刺标本为不规则灰白、灰红色组织。镜检:异型细胞稀疏呈条束状、席纹状排列或无结构样,可见血管周细胞瘤样结构,核分裂象多见(>4个/10 HPF ),局部组织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 CD99、vimentin,局灶表达BCL-2、CD34及actin,Ki-67增殖指数约40%。结论右枕叶MSFT并双肺及多发骨转移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需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MSFT预后不佳,易复发转移,手术难以完整切除,需密切随访。
作者:吴正蓉;杨红军;丁彦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PL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从中筛选7例PLC;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结果 PLC患者平均年龄56.6岁(47~74岁)。肿瘤呈结节样肿块,镜下生长方式表现典型或不典型的单行及列兵样排列特点;癌细胞具有显著的多形性和异型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颗粒样,核深染,核膜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活跃,肿瘤内可伴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多形性小叶原位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PLCIS);免疫组化及HER-2 FISH检测显示E-cadherin(7/7)失表达及p120(7/7)胞质表达,ER(5/7)、PR(5/7)、HER-2(7/7)失表达,5例表现为三阴性乳腺癌,其中2例具有基底样表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3/7)及腋窝淋巴结转移(4/7)。结论 PLC是ILC的一种少见亚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PLC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张伟;刘霞;李佳嘉;张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 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KRAS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431例NSCLC组织中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和KRAS基因2号外显子的12和13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396例原发性NSCLC组织中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55.3%(219/396),其中8例发生双突变。女性与男性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65.2%(122/187)、46.9%(98/209)。无吸烟史、腺癌及腺鳞癌患者的突变率较高,分别为57.2%(124/216)、60.3%(199/330)、42.9%(6/14)。鳞癌和其它少见类型癌中EGFR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1.6%(5/43)和11.1%(1/9)。 EGFR突变类型包括18号外显子点突变(4.0%,9/227)、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44.5%,101/227)、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和点突变(9.7%,22/227)和21号外显子点突变(41.4%,94/227)。 KRAS基因突变率为7.8%(31/396),其中28例突变发生于12密码子,3例发生于13密码子。多见的突变为碱基G→T的转变,占总突变的64.5%(20/31)。结论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是检测NSCLC中EGFR和KRAS等基因突变的有效方法;女性、无吸烟史的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较高。
作者:凌云;邱田;李卓;郭蕾;应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丛状血管瘤( tufted angioma, T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A患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0例TA患儿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个月~10岁,均行手术切除术。镜下特点均相似: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及皮下散在或广泛分布界限清楚的丛状或簇状毛细血管样聚集体,聚集体内毛细血管及短梭形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紧密,成同心漩涡状或炮弹样,细胞分化成熟,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其中5例可见间质纤维化。免疫表型:CD31、CD34均阳性,D2-40灶状阳性,Glut1阴性。结论 TA是一种少见的血管良性增生性病变,易局部复发,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应与幼年性毛细血管瘤及卡波西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作者:徐红艳;黄慧;曾华;吴艳;曾松涛;熊枫;杨文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成人睾丸内横纹肌肉瘤( intratesticular rhabdomyosarcoma, IT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ITRM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9岁,因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2个月入院,超声和CT提示右侧睾丸内实性肿物,肉眼观察肿物位于睾丸下极,与睾丸实质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质硬,部分鱼肉样,有坏死,睾丸上极与附睾分界清,附睾、白膜及精索未见侵犯。镜下见肿瘤细胞中等大小为主,胞质稀少,核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易见;少量瘤细胞呈梭形、条带样、大圆形,胞质丰富、嗜伊红染色,油镜下可见清楚的横纹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HHF35、desmin、MyoD1、Myogenin、h-Caldesmon均阳性(阳性细胞数>50%),SMA和My-oglob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75%。结论成人ITRMS罕见,组织学类型以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 ERMS)为主,肿瘤呈高度侵袭性,预后差,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
作者:李荣岗;孙丽霞;廖悦华;刘琼茹;余卫东;周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中Aurora-A激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7, MCM7)和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7 protein, HPV 16 E7)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 9001两步法检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CIN1者20例、CIN2+3者30例)、4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及2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Aurora-A、MCM7及HPV 16 E7的表达,并进行定位、半定量及相互关系的分析。结果(1) Aurora-A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MCM7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HPV 16 E7以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2) Aurora-A、MCM7及HPV 16 E7在CSCC组、CIN 2+3组的表达分别高于CIN1组、慢性子宫颈炎组(P<0.0083)。(3)子宫颈浸润癌中,Aurora-A与HPV 16 E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s =0.657),MCM7与HPV 16 E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s =0.616),Aurora-A与MCM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rs =0.597)。(4)Aurora-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CM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相关(P<0.05);HPV 16 E7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Aurora-A、MCM7及HPV 16 E7的表达随子宫颈病变进展逐渐增加,三者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子宫颈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闫洁;付敏;梁慧;庞永红;李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不同,且发病比较隐匿,故目前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仍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了有利帮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逐渐关注该领域。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物较多,该文从甲状腺癌DNA、RNA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标志物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周元;蒋红钢;李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干细胞标志物CD133、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pCAM)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肝癌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0例HCC及55例癌旁肝组织中CD133、EpCAM的表达。结果 CD133、EpCAM在HC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P <0.05)。 HCC 中CD133表达与肿瘤大小及有无肝硬化密切相关( P<0.05), EpCAM表达与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及有无脉管浸润相关( P<0.05)。 HCC中CD133与EpCAM阳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r=0.467,P<0.01)。 CD133、EpCAM阳性的HCC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组( P<0.05)。结论 CD133、EpCAM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谢洪华;吴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基因表达异常的准确性,并观察ALK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NSCLC 患者石蜡标本234例,使用兔单克隆D5F3抗体行ALK蛋白IHC检测,对其中ALK阳性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验证。结果234例NSCLC中,IHC检测ALK融合基因蛋白阳性率为8.97%(21/234),经RT-PCR检测验证有14例存在ALK基因融合,阳性率为5.98%(14/234);与组织学类型、年龄、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无关。21例标本进行RT-PCR验证,IHC(+)时二者符合率为0,当IHC()或组织化学评分>120时,二者符合率为100%。结论尽管IHC检测ALK融合基因蛋白表达存在一定假阳性,但当IHC()或组织化学评分>120时与其他辅助检查一致性高具有诊断价值,是较为可靠的ALK筛查方法。 IHC筛查及随后RT-PCR检测验证是发现ALK阳性肺癌经济可行的辅助诊断。
作者:侯丹阳;邵璐;徐傲;冷再君;伍权;李传应;陈柯;徐修才;操乐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