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咏;朱琼;陈余朋;张声;王行富;吴晶晶;李国平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组织中 IFITM1、PCNA和Ki-67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FITM1、PCNA和Ki-67蛋白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和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IFITM1蛋白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子宫颈癌组织中Ki-67和PCNA蛋白表达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9,P =0.000)。结论 IFITM1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Ki-67和PCNA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赵志敏;王红英;木拉提;郑威楠;杨昕;李玉华;左强强;龙海晨;张金莉;潘泽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 high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1ia1 neop1asia,HGPIN)患者血清PSA特征及首次穿刺活检HGPIN阳性针数对再次活检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PCa)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492例疑为PCa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方法为8+X法。穿刺活检结果:PCa 186例,孤立型HGPIN(仅1针活检病理为HGPIN)34例,多灶型HGPIN(2针及以上活检病理为HGPIN)13例,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1ow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1ia1 neop1asia, LGPIN)64例,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1asia,BPH)19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清PSA的相关性及差异。6个月后对多灶型HGPIN和孤立型HGPIN患者行再次穿刺活检,不管其血清PSA水平变化,同时对LGPIN和BPH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或者持续不降者行再次穿刺活检,分析比较各组中PCa的检出率。结果 L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型HGPIN与L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型H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型HGPIN与L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型H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灶型HGPIN与孤立型H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再次穿刺活检,多灶型 HGPIN组中再次穿刺活检 PCa的检出率为38.46%,孤立型 HGPIN 组为9.68%,LGPIN组为12.50%,BPH组为12.20%。结论孤立型HGPIN患者血清PSA特征倾向于BPH,多灶型HGPIN患者血清PSA水平介于BPH和PCa之间,多灶型HGPIN患者再次活检PCa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孤立型HGPIN及BPH。
作者:张明;于德新;万阳;闵捷;丁德茂;陈磊;张涛;邹慈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p16基因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11omavirus,HPV)感染的子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 atypi-ca1 squamous ce11s of und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中的缺失,探讨其作为子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7例高危型HPV-DNA检测为阳性、液基薄层细胞学( thin-prep cyto1ogic test,TCT)诊断为ASCUS的脱落细胞标本。27例患者均在1个月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行组织学活检,根据组织学结果分组:对照组(包括炎症和HPV感染)7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1 intraepithe1ia1 neop1asia,CIN )组20例,其中CIN13例、CIN213例、CIN34例。制作细胞蜡块并切片,采用FISH技术检测ASCUS中p16基因缺失情况。结果 p16基因在对照组和CIN组中的缺失率分别为14.3%和8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用FISH技术检测ASCUS细胞中p16基因缺失有助于从伴有ASCUS患者中筛选出子宫颈CIN患者。
作者:谭琪;章任兵;王静霞;李俊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寻找早期诊断尿路上皮癌的理想方法。方法随机收集121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尿液标本作为实验组,另取95例良性血尿非肿瘤患者的尿液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DNA倍体分析。结果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高于DNA倍体分析,但特异性低于DNA倍体分析。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85.10%,特异性为76.80%;DNA倍体分析敏感性为81.80%,特异性为81.10%。121例中,膀胱癌103例,上尿路上皮癌18例。对于不同分型的尿路上皮癌,两种方法在高级别肿瘤中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尤其是DNA倍体分析在浸润性膀胱癌和上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具有极好的敏感性,均>94%。结论 DNA倍体分析结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大大提高尿路上皮癌检测的特异性,以及增加对浸润性膀胱癌及上尿路上皮癌诊断的灵敏度,是对尿路上皮癌检测方法的有利补充。
作者:唐燕;余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R4对人胆囊癌细胞GBC-SD增殖、周期、侵袭和迁移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1ot法检测人不同胆囊癌细胞株中CCR4的表达水平;慢病毒感染胆囊癌细胞GBC-SD;siRNA-CCR4沉默CCR4基因;Western b1ot法鉴定干扰效果。胆囊癌细胞GBC-SD分为三组:GBC-SD、GBC-SD/CCR4-RNAi和GBC-SD/contro1细胞,CCR4配体CCL17对这三组细胞进行作用。采用CCK8法检测三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11小室运动侵袭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1ot法检测CCR4基因沉默后,对其相应配体CCL17和CCL2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沉默CCR4基因,对胆囊癌细胞GBC-SD的细胞周期及增殖均无影响,但能显著抑制GBC-SD细胞的侵袭及运动迁移能力,CCR4基因的沉默对肿瘤细胞CCL17和CCL22基因的表达无影响。结论胆囊癌细胞GBC-SD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4,CCR4可以促进胆囊癌细胞GBC-SD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孙登群;龚仁华;孙艳军;钟兴国;蔡军;何新苗;刘学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2岁,因“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血”入院。无其他不适症状,外院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性病灶,行抗生素治疗1周余,右上肺肿块无改变。患者自述10年前左侧睾丸开始无痛性增大,未做任何检查及治疗,本院行睾丸检查示左侧睾丸内见一大小3.92 cm ×2.04 cm的低回声,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逐行手术切除术。
作者:肖兰;刘汉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免疫组化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临床病理鉴别诊断、肿瘤评估及耐药检测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大提高病理诊断水平。近年随着社会总人口以及癌症患者数量增长,病理科的工作量相应增大,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各种型号的自动免疫组化仪应运而生。本科室于2014年3月开始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现将其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艳;潘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β-拉帕醌体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 MTT)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β-拉帕醌对SGC-7901与AGS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β-拉帕醌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β-拉帕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应用Western b1ot法检测β-拉帕醌处理胃癌细胞前后其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1ia1-mesenchyma1 transition,EMT)及凋亡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结果β-拉帕醌可显著抑制SGC-7901和AGS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下调增殖与周期相关Skp2和DEK蛋白的表达( P均<0.05);经β-拉帕醌处理后,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且显著下调MMP-2/9和Ezrin蛋白以及EMT间质标志物的表达,上调EMT上皮标志物表达水平;另外,β-拉帕醌增加胃癌细胞的凋亡,下调BCL-2/Bax比值以及上调活化型Caspase-3/8/9的表达。结论β-拉帕醌对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可通过MMPs和EMT途径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作者:秦云植;杨洋;朴俊杰;李珍玲;崔雪莲;林贞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miR-106a在胃癌新鲜和石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人胃癌和对应癌旁组织新鲜样本30对和石蜡样本40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检测miR-106a在两组样本中的表达。收集人胃癌前病变石蜡样本20例和胃腺癌石蜡样本40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iR-106a在胃癌早期发生阶段中的表达并与胃癌组织相比较。结果新鲜组织中miR-106a的相对表达量为3.25±1.99,石蜡组织中miR-106a的相对表达量为3.18±2.14,两组相比miR-106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miR-106a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s =0.998,P<0.001)。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可以检测到miR-106a的表达,阳性率为70%,阳性颗粒位于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内,呈深蓝色细颗粒状物;胃癌组织中miR-106a的阳性率为87.5%,阳性表达范围和强度较癌前病变明显扩大和增强。结论胃癌新鲜组织和石蜡组织中miR-106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应用石蜡组织检测miR-106a在胃癌前病变中出现的早期表达变化,可以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朱萌;张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mucinous tubu1ar and spind1e ce11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TSC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 CK7、CK18、CK19、P504S、EMA、vimentin、CK34βE12、E-cadherin,不表达 CD15、CD10、CD56、Syn、CgA、CD117、C-erbB-2及 vi11in。结论MTSCC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需与集合管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CT、MRI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苏丽丽;陈俊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68岁。肿瘤由伸长的双极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表达S-100(10/10)、vimentin (10/10)、GFAP(10/10)、EMA(4/10),不表达CKpan,Ki-67增殖指数1%~5%。随访9例患者,均存活,其中1例女性患者术后2年复发。结论垂体细胞瘤是一种低级别、好发于鞍区的梭形细胞肿瘤,成人多见,肿瘤易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等混淆,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诊断。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不完全切除者有复发可能。
作者:吴燕妮;何燕;李南云;吴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冷冻切片是借助低温冷冻将手术切除的组织块快速冷冻达到一定硬度进行切片的一种方法。高质量的冷冻切片对确保术中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科学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降低术中诊断的风险。固定是冷冻切片的关键,本文选取几种常用的固定液,通过HE染色后观察各自固定效果对染色结果的影响,从而筛选出一种佳的固定液。
作者:胡锦林;王灿铭;郭振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hMSH2、hMSH6在结直肠腺癌、腺瘤、炎性病变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2例结直肠腺癌、176例结直肠腺瘤及152例结直肠炎性病变中hMSH2、hMSH6蛋白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hMSH2、hMSH6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炎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6%、59.7%、20.4%;91.6%、60.8%、23.0%。三种病变组织中hMSH2、hMSH6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MSH2、hMSH6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相关(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且hMSH2、hMSH6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s =0.601,P<0.05)。结论在结直肠炎性病变、腺瘤、腺癌组织中hMSH2、hMSH6的阳性率渐序增强,通过检测二者表达水平可对结直肠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通印;郝朗松;林永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55岁,因“反复右下腹痛2个月余伴便血1周”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部胀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改变体位无明显加剧及缓解。近1周出现大便带血,余无异常。外院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近肝曲可见一3 cm ×2.5 cm大小息肉样带蒂肿物,考虑:(1)结肠息肉;(2)结肠癌?外院病理示:结肠增生性息肉。专科检查: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平坦、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53、CA199均阴性。CT示升结肠近肝曲见一30 mm ×22 mm大小的不规则肿块影,与肠壁广基底相连,突入肠腔内生长,增强扫描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作者:肖秋香;肖学文;杨庆春;范钦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D2-40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2-40在126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D2-40在颅咽管瘤中的总阳性率为87.30%(110/126),其中(+)、()、()阳性率分别为44.44%(56/126)、37.30%(47/126)和5.56%(7/126)。造釉细胞型主要表达在中间层细胞,乳头瘤样型主要表达在基底层细胞,两型表达模式不同。随着肿瘤伴发炎症程度的加重,D2-40表达程度上调。在肿瘤浸润灶及侵袭前沿, D2-40常常高表达,表现为基底层细胞及中间层细胞同时弥漫表达,侵袭性颅咽管瘤中D2-40的表达程度高于非侵袭性颅咽管瘤。复发性颅咽管瘤中D2-40的表达程度高于非复发性颅咽管瘤。D2-40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2-40表达上调与颅咽管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并可能与炎症相关机制有关。D2-40高表达可能是颅咽管瘤患者易复发的因素之一。
作者:刘雪咏;朱琼;陈余朋;张声;王行富;吴晶晶;李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Korshunov A,Ryzhova M,Hovestadt V,et al. Integrated ana1-ysis of pediatric g1iob1astoma revea1s a subset of bio1ogica11y fa-vorab1e tumors with associated mo1ecu1ar prognostic markers. Acta Neuropatho1,2015,129(5):669-78。
作者:李晓玲(译);王行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1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1 receptor-2,HER-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7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GFR和HER-2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银染原位杂交( si1ver in situ hybridization,SISH)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23%(54/78),EGFR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无关;HER-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5.64%(20/78),HER-2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无关。EGFR与HER-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20例HER-2蛋白阳性者中,10例HER-2基因扩增;其中15例HER-2蛋白(~)中有10例HER-2基因扩增,占高表达组的66.67%;5例HER-2蛋白(+)者无HER-2基因扩增。结论 EGFR和HER-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均呈高表达,EGFR和HER-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HER-2蛋白(~)与HER-2基因扩增密切相关,故该类患者可考虑先行免疫组化初步筛选,再行SISH法检测确认,从而为结直肠癌分子的靶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杨悦;万义增;陈素贤;李敬岩;李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30岁,因“停经41天,阴道点滴状出血11天”就诊。专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式,阴道畅,见少量咖啡色血性分泌物,子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无压痛,活动好,右侧附件增粗,轻压痛。左侧附件未及异常。血 HCG >5000 miu/m1。既往无特殊病史。B超检查提示:右侧卵巢旁见一大小19 mm ×13 mm稍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内可见一大小8 mm ×6 mm孕囊回声,囊内可见卵黄囊,未见明显胚芽。诊断:右侧卵巢旁稍高回声团,考虑异位妊娠。临床以异位妊娠收入院,并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右侧输卵管壶腹部增粗呈紫蓝色,大小3 cm ×2 cm ×2 cm。切除右侧输卵管送病理检查。
作者:杨凤;周刘勇;郭瑞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