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郑锦阳;郭滟;金晓龙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纤维肉瘤, 免疫表型, 诊断, 鉴别
摘要:目的 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SEF进行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60~64岁,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临床表现为病程不等(2~15年)的软组织深部肿物,1例肿物明显增大,1例有疼痛.肿瘤分别位于大腿、前臂及臀部,累及骨骼肌,大直径分别为3、9、10 cm.肿瘤境界清楚,分叶状或多结节状,切面灰白色,质地坚硬.1例伴有钙化.细胞学印片显示肿瘤细胞散在,主要由小至中等大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圆形或卵圆形,有不等量的嗜酸性胞质,单个核,染色质稍深染,核仁不清,未见核分裂象及瘤巨细胞.冷冻切片检查:肿瘤细胞主要由小至中等大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多呈单个、单行或索状排列,夹杂分布于大量嗜伊红色、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中,类似于分化差的转移癌.石蜡切片显示在硬化的胶原性间质背景中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单个、巢状、索状或腺泡状排列,形态相对均匀,细胞质稀少、透明或嗜酸,细胞核大小一致,椭圆形、圆形和多角形,染色质呈泡状或细点状,可见小嗜碱性核仁,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活性低(1~2/10 HPF).1例伴有局灶凝固性坏死.3例肿瘤的局部区域均有典型的纤维肉瘤形态.免疫表型:3例肿瘤均弥漫性表达vimentin,部分不同程度表达bcl-2(1/3)、p53(1/3)、EMA(1/3)、S-100蛋白(1/3)、CD34(2/3).所有肿瘤均不表达细胞角蛋白、HMB-45、CD45、CD68、desmin和CD99等.增值指数MIB-1为0~5%.3例术后随访6~30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纤维肉瘤,诊断需与一些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和硬化性间质的良恶性肿瘤鉴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Dieulafoy病2例

    例1,男性,60岁,上腹部隐痛3年余,加重伴有黑便近半月.实验室检查:Hb 69.7g/L,RBC 2.44×1012/L;X线示胃小弯黏膜增粗、纠集、充盈缺损,提示溃疡;胃镜示胃小弯直径3 cm溃疡,中心呈搏动性喷射状出血,高频电凝止血失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溃疡位于小弯侧胃角处,4 cm×3 cm,中间凹陷,周围堤状,质硬,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司海鹏;赖仁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ER、Ki-67和cyclin D1的表达

    目的 探讨ER、Ki-67和cyclin D1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对56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进行ER、Ki-67和cyclin D1染色标记.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中仅有散在的少数上皮细胞呈ER阳性表达.在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中ER表达比正常乳腺组织增加,但ER阳性细胞呈不连续分布,阳性细胞间有较多的阴性细胞.非典型性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和低级别原位导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ER表达比UDH明显增加(P<0.05),ER阳性细胞呈连续的片状分布,阳性细胞间较少或没有ER阴性细胞.ADH和低级别DCIS中ER表达较高级DCIS显著(P<0.01).DCIS中Ki-67和cyclin D1表达高于UDH(P<0.05),并与UDH、ADH和DCIS的组织学分组呈正相关(r=0.352,P<0.05和r=0.390,P<0.05).正常乳腺组织中上皮细胞内无ER和Ki-67同时表达.在UDH中有极少数上皮细胞ER和Ki-67同时表达,而在ADH和DCIS中ER和Ki-67同时表达的细胞明显增加.结论 从正常乳腺组织到UDH、ADH、低级DCIS的恶性转化过程中伴有ER表达的逐渐增高.ER过度表达及ER和Ki-67在上皮细胞内同时表达可能是某些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作者:周成军;张庆慧;张廷国;李红;王妍;刘志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上皮内瘤变在消化道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EN)是一种以形态学改变为特征的上皮性病变,包括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学改变,伴随细胞增殖动力学和细胞分化的异常.这种病变有基因的克隆性性改变,并有进展为浸润性病变的倾向.目前大多数学者将上皮内瘤变视为异型增生的同义词,但两者在所及的范围和传统定义上略有差异.可以根据程度的不同将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作者:来茂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波在Masson三色快速染色中的应用

    常规的Masson三色染色方法需要较长时间,给病理技术人员和快速诊断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们将微波辐射应用于Masson三色快速特殊染色技术全过程,通过反复实验不仅明显缩短了整个制片过程,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病理技术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朱小兰;张威;骆新兰;蔡秀玲;姚军;刘雪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干扰因素及其处理

    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在病理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前病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疾病诊断、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了解发病机制和检测病原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免疫组化是一种多步骤、多因素决定的实验方法,存在很多干扰因素,甚至会出现不理想的染色结果,从而导致误判和误诊.为了制作出优良的IHC切片,提高病理诊断水平,病理技术人员和病理医生都应该了解IHC的原理和技术,提高制片水平和判断能力.本文就IHC染色的干扰因素及其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者:周小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介绍一种检测心肌及脑坏死组织的方法

    在病理尸体解剖及实验动物病理研究中,心肌梗塞早期的组织学诊断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发生心肌梗塞后大约12 h之内,在HE染色的切片上很难观察到早期心肌的变化,需要肉眼判断心肌梗塞和脑组织早期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组织损伤面积范围,这是病理诊断中的难题.尸检时,往往可以在一小片新鲜的心肌组织中发现较早期的病变;也可采用新鲜组织的冷冻切片观察,即梗塞的肌纤维发生早期的变化之一是细胞质内酶的丢失.经过我们的实验摸索,现推荐一种对急性缺血、缺氧引起梗塞的心肌及脑组织直接染色的敏感便捷的方法[1-6],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肉眼观察心肌及脑梗塞的范围,对病理大体标本诊断和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作者:张勇;张盛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介绍一种PAS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

    用过碘酸-无色品红法与免疫组化SP法双重染色可同时显示胃肿瘤中癌细胞成分及组织中腺体所分泌的黏液成分,能更好的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陈水平;郑伟;肖志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survivin、bcl-2、bax、p53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目的 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ndgkin's lymphoma,NHL)中survivin、bcl-2、bax和p53指标表达的情况,比较它们在B-NHL和T-NHL中的差异,探讨它们在临床病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凋亡检测及组织芯片技术对190例NHL进行检测.结果 ①survivin、bcl-2、bax、p53在75例B-NHL中表达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0.67%、57.33%、46.67%和36.00%,在115例T-NHL中表达的总阳性率分别为81.74%、44.35%、46.09%和40.00%,其中bcl-2表达在B-NHL和T-NHL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45);②随着B-NHL生物侵袭性的增强,survivin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升高(P=0.001),bcl-2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下降(P=0.018);③在低中度侵袭组中,随着NHL生物侵袭性的增强,突变型p53表达率升高;在高侵袭组中p53的表达率反而降低;④随着NHL生物侵袭性的增强,Ki-67表达升高(P=0.014和P=0.002).结论 ①survivin是判断NHL恶性及侵袭性有意义的指标,联合检测survivin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对判断B-NHL的侵袭性可能有互补作用;②p53表达可用于评价低中度侵袭性NHL的生物学行为;③Ki-67蛋白表达强度是评估NHL肿瘤细胞增殖的良好指标,它对NHL侵袭性的分级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马怡晖;林汉良;朱有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组织芯片在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对照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组织芯片制作一种高效方便的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片.方法 选择60例不同病变不同抗体染色的免疫组化阳性片和相应的组织蜡块,使用组织芯片制备仪制成组织芯片蜡块,经过连续切片,共获得150张组织芯片,每张组织芯片包含77个组织芯点位,每个组织点的直径为0.6 mm,芯片中组织所占面积为0.8 cm ×0.5 cm.每张芯片至少包含了50种常见的抗原.然后将常规工作中测试片裱贴在同一张芯片组织的旁边,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常见的数10种抗体染色,总能在芯片中出现至少1个阳性点位,其余点位则成为了阴性对照.旁边的测试组织是否阳性有了明确的对照.结论 与传统的阳性对照片相比,组织芯片阳性对照片具有更高的效率,参考值更多,更科学,并且简便易行.

    作者:王翠芝;周小鸽;黄受方;张彦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软骨样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软骨样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右小腿软骨样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光镜、组化、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镜下见肿瘤由3种成分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①较成熟脂肪细胞体积小的单泡状和多泡状脂肪母细胞,胞质淡染为主,少数细胞呈嗜酸性,核形多样,无异型性及核分裂象,排列成片状和巢状;②脂肪母细胞间黏液透明性软骨样基质;③多少不等的成熟脂肪细胞.PAS染色见脂肪母细胞的胞质内含许多可被淀粉酶消化的深红染颗粒,提示存在糖原.AB染色见黏液透明性软骨样基质呈阳性反应,并部分耐透明质酸酶消化,提示含有硫酸软骨素.脂肪母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表达S-100蛋白,其中脂肪母细胞对S-100蛋白的表达与脂肪母细胞分化成熟程度相关.电镜观察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脂肪母细胞,脂肪母细胞周围被絮状的软骨样基质围绕.结论 软骨样脂肪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脂肪细胞肿瘤的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应注意与黏液型脂肪肉瘤和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肿瘤鉴别.

    作者:成元华;郭立新;杨光华;李俸媛;廖殿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SEF进行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60~64岁,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临床表现为病程不等(2~15年)的软组织深部肿物,1例肿物明显增大,1例有疼痛.肿瘤分别位于大腿、前臂及臀部,累及骨骼肌,大直径分别为3、9、10 cm.肿瘤境界清楚,分叶状或多结节状,切面灰白色,质地坚硬.1例伴有钙化.细胞学印片显示肿瘤细胞散在,主要由小至中等大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圆形或卵圆形,有不等量的嗜酸性胞质,单个核,染色质稍深染,核仁不清,未见核分裂象及瘤巨细胞.冷冻切片检查:肿瘤细胞主要由小至中等大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多呈单个、单行或索状排列,夹杂分布于大量嗜伊红色、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中,类似于分化差的转移癌.石蜡切片显示在硬化的胶原性间质背景中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单个、巢状、索状或腺泡状排列,形态相对均匀,细胞质稀少、透明或嗜酸,细胞核大小一致,椭圆形、圆形和多角形,染色质呈泡状或细点状,可见小嗜碱性核仁,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活性低(1~2/10 HPF).1例伴有局灶凝固性坏死.3例肿瘤的局部区域均有典型的纤维肉瘤形态.免疫表型:3例肿瘤均弥漫性表达vimentin,部分不同程度表达bcl-2(1/3)、p53(1/3)、EMA(1/3)、S-100蛋白(1/3)、CD34(2/3).所有肿瘤均不表达细胞角蛋白、HMB-45、CD45、CD68、desmin和CD99等.增值指数MIB-1为0~5%.3例术后随访6~30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纤维肉瘤,诊断需与一些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和硬化性间质的良恶性肿瘤鉴别.

    作者:郑锦阳;郭滟;金晓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前列腺活检诊断中p504s与34βE12的应用

    在前列腺活检中,经常会碰到组织学类似于前列腺癌(PA)的病变,有时靠HE切片难以诊断.PA的标记物p504s具有较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与34βE12联合标记,对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有很大帮助.

    作者:李昌水;钟国平;赵丹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脑畸胎瘤伴颅内胎中胎

    例1,女,35岁,孕39周,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天入院.查体:宫高39 cm,腹围108 cm,头先露,胎位右枕位.B超示:胎头位于下腹部且明显增大,约18.4 cm×14.4 cm×16.8 cm,脑组织失去正常形态和结构,呈囊实性,实性部分约14.0 cm×12.2 cm×9.7 cm,内部回声不均,有透声区,呈蜂窝样,其周围无回声区宽度4.5 cm.胎盘位于子宫前壁,Ⅲ级,羊水指数为7.9 cm,脐动脉收缩大流速与舒张期流速比值为3.0.B超提示:胎儿大脑肿瘤,晚期妊娠.胎儿出生不久死亡.

    作者:袁苏娜;朱先存;严家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在桥本甲状腺炎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parvovirus B19, B19)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32例手术切除的HT患者甲状腺组织及1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用原位杂交法(ISH)和免疫组化(IHC) SP法检测B19病毒DNA和病毒蛋白的表达.结果 B19 ISH阳性信号同时来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和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而IHC阳性信号大多表达于增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少数表达于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在HT中,ISH和IHC阳性率分别为71.9%(23/32)和56.3%(18/32),而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12.5%(2/16)和6.25%(1/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SH:χ2=12.783,P=0.000;IHC:χ2=9.158,P=0.001).结论 HT患者甲状腺组织B19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提示HT可能是一种新的B19相关性人类疾病,B19感染在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娟红;黄高昇;张伟平;王頔;王文清;王璐;王哲;胡沛臻;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53、p21ras和connexin43蛋白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卵巢癌的发生是多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细胞间信息交流基因的改变等.本实验旨在分析上述基因和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探讨肿瘤发生过程中不同分子的联合作用.

    作者:廖冰;薛玲;车丽洪;吴惠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阴囊Paget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 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对8例阴囊Paget病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对其中1例做电镜检查.结果 8例Paget病变均局限于表皮层或真皮浅层,病变部位的深部组织及身体其他部位均无肿瘤存在.光镜下肿瘤细胞分别呈印戒样(2例)、大汗腺样(3例)、皮脂腺样(1例)及不规则形(2例)4种形态.肿瘤细胞分别表达CK8 (8例)、mucin-1(3例)、AR(5例),3例大汗腺样细胞共同表达GCDFP-15和AR.1例透射电镜下肿瘤细胞有分泌小管及半桥粒结构.结论 阴囊Paget病为原发于表皮的腺癌,可能起源于向大汗腺、皮脂腺及黏液细胞方向或向表皮成角质细胞分化的皮肤多潜能干细胞;阴囊Paget病肿瘤细胞学分型可能有助于探讨Paget病复发、转移的规律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作者:邵牧民;孟刚;龚西騟;潘美华;闻祥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肿瘤多见于上颌骨和颅骨,表现为浸润性和溶骨性破坏.组织学上显示大的并含不等量色素颗粒的上皮样细胞和小的神经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K、HMB-45、S-100蛋白、NSE在上皮样细胞呈阳性表达,小圆形瘤细胞S-100蛋白、NSE阳性或部分阳性.肿瘤彻底切除,随访3年未发现转移和复发.结论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改变,需要和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及其它小圆细胞肿瘤鉴别,生物学行为属于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林隆;汤宏峰;肖凤春;顾伟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子宫类似卵巢性索肿瘤1例

    子宫类似卵巢性索肿瘤(uterine neoplasms with sex-cord-like elements,UTROSCTs)是发生在子宫的比较少见的肿瘤,由Clement和Scully于1976年初次报道[1].此后陆续有文献报道,迄今国外报道总共56例,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但国内报道过子宫间质肉瘤伴性索样分化[2~4].我们报道1例子宫类似卵巢性索肿瘤,并复习相关文献,对此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电镜所见、细胞遗传学、治疗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以促进对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黄艳;薛玲;高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石蜡包埋组织PCR检测中DNA提取方法的比较及改进

    目前,PCR常用于新鲜组织或细胞提取标本中的核酸分子的检测,较少用于检测石蜡包埋的陈旧组织中的DNA,其主要原因是后者核酸的提取较为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对文献报道的几种石蜡包埋组织提取DNA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石蜡包埋组织提取DNA进行PCR的阳性率,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丽华;李琳;章广玲;周天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颗粒细胞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颗粒细胞瘤的组织起源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学形态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其免疫表型.结果 良性颗粒细胞瘤13例,恶性颗粒细胞瘤2例.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1.6岁,2例恶性颗粒细胞瘤年龄分别为67岁和69岁.良性颗粒细胞瘤直径0.4~5.3 cm,平均2.3 cm,2例恶性颗粒细胞瘤直径分别为6和14 cm.均为单发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或黏膜下孤立性无痛性结节,分别位于腰部3例、腋下、胸壁各2例,乳腺、上臂、子宫、肛周、声带、食管、结肠、舌部各1例.病理组织学上,良性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通常有比较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和小而深染的胞核,而恶性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中可见带有明显核仁的空泡状核,细胞核明显异型及部分细胞呈梭形.免疫组化示神经标记物NSE、S-100蛋白强阳性,表达溶菌酶的标记物CD68也强阳性,而表达平滑肌和横纹肌的标记物SMA、MG均阴性.结论 颗粒细胞瘤为来源于雪旺细胞的肿瘤,恶性者少见,大多发生在年龄大的患者,且肿瘤体积比较大.

    作者:方铣华;张谷;程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