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ax基因过表达与A549细胞凋亡的关系

王家昆;于欣欣;李江;杨新科

关键词:肺肿瘤, Bax, 细胞凋亡, 可诱导性表达系统
摘要:目的研究bcl-2基因家族促凋亡蛋白Bax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同时评价它作为肿瘤治疗潜在靶基因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一种可诱导性表达的MT-Ⅱ调节系统,在外加锌离子(ZnSO4, 100 μmol/L) 的条件下诱导目的基因表达.快速生长的A549细胞系作为靶细胞,获得表达Bax基因的稳定转染子.结果 Bax基因过表达的细胞显示广泛的细胞死亡.TUNEL实验证实细胞核的碎片化,从而提示这种细胞死亡是凋亡.流式细胞仪显示在诱导后24 h,有14.68%的细胞发生凋亡.结论结果表明这个表达系统能够在体外评价Bax基因的抗肿瘤效果;Bax基因能够诱导A549细胞发生凋亡.因此,Bax 基因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3例行尸体解剖的SARS病例肺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探讨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死亡的SARS病人肺部病变除弥漫性的肺部损伤(肺泡腔内可见细颗粒样或泡状水肿液、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肺泡间隔内表面可见透明膜覆盖,有的区域肺泡腔内出现机化性改变等)外,肺间质内的毛细血管簇状增生及血管壁出现明显的损伤性改变.结论 SARS的肺部血管病变是一个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变化,可能与SARS 病毒的蛋白导致的剧烈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纪小龙;申明识;尹彤;徐薪;陈咏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探讨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原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YG)的病理形态特征、病变性质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LYG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结合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1例63岁男性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性病变,主要累及肺,表现为双肺内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皮下结节活检示多个肉芽肿样结构,细胞形态多样,见组织样细胞、非典型淋巴样细胞、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多核巨细胞,可见一血管壁有淋巴样细胞浸润,未见明显中心粒细胞,可见核分裂象.肺部穿刺组织示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并见灶性坏死,免疫表型示瘤细胞呈CD20,CD79α,CD43+,CD3-,GraB-,EBV散在+,CK-,Syn-,原位杂交示EBER+.结论本例LYG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相关.临床与影像学上与Wegener肉芽肿相似.肺部出现结节状病灶时,临床上易与结核、肉芽肿病、肺癌及炎性假瘤等相混淆,病理上须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结外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形态学、免疫表型结合临床特征可明确诊断.

    作者:马捷;周晓军;孟奎;石群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人淋巴结的内源性抗生物素结合活性

    目的论证人淋巴结为具有内源性抗生物素结合活性(EABA)的器官.方法以LSAB法、EnVision法、实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及椭偏成像生物显微技术,通过肝癌单克隆抗体 Hepama-1对人淋巴结的反应,进行实验论证.结果 LSAB法曾对人淋巴结呈强阳性,但EnVision法、实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及椭偏成像生物显微技术对人淋巴结呈阴性.结论人淋巴结具有内源性抗生物素结合活性.

    作者:来文;陈中健;靳刚;陈杰;朱建善;谢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结构观察及意义

    目的观察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的病理结构,探讨其畸形的病理机制.方法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42例,正常中型静脉、小静脉各12例,HE染色观察病理结构,测量海绵状静脉畸形、中小静脉的血窦(管)半径、血窦(管)壁厚度,计算血窦(管)半径与血窦(管)壁厚度的比值.结果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血窦壁很薄、平滑肌细胞少,血窦半径与血窦壁厚度的比例明显大于正常中小静脉;海绵状静脉畸形的病理结构可分为蜂窝型、沟渠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结论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窦的发育过程中存在血管塑型障碍,血窦壁张力减低,这是畸形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袁斯明;欧阳天祥;邢新;倪灿荣;郑唯强;温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巨大胎盘血管瘤1例

    患者女,29岁.妊娠36周,初产,骶左前位.因胎膜早破行剖宫产术.娩出一女婴,体重2 500 g,无畸形.并在羊膜腔内见一圆形肿物,有少许结缔组织与胎盘相连.肿物儿头大,呈暗红色.整个手术顺利,术中失血约200 ml.

    作者:于慧明;王艳玲;白仲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毛基质瘤

    毛基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毛源性肿瘤,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中常可遇到,但是,如果不注意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程、发病年龄及显微镜下主要特征,可误诊为恶性肿瘤.我院2001年3月~2002年10月在细胞学室接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且术后经组织病理诊断为毛基质瘤的病例共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长青;李进;张世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联合检测sFLK-1片段基因转染后的表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与其受体Flt-1、FLK-1/KDR的相互作用是调控肿瘤血管形成的关键,阻断VEGF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成为目前抗肿瘤血管形成生物学治疗的热点.本文将转染至肿瘤细胞系S180和B16的外源基因sFLK-1片段接种到纯系小鼠BABL/C和C57的皮下,观察转染后基因分别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特点.

    作者:寇伯君;张丽红;李玉林;李一雷;石英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cl-2和p53表达在结直肠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bcl-2和p5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肿瘤生物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结直肠癌标本中bcl-2与p53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cl-2蛋白在结直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57.0%(53/93),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p53表达阳性率为43%(40/93),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P>0.05),但p53表达阳性患者的预后差于p53阴性组(P=0.01).当分析bcl-2和p53联合表达时,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各组间有差异(P<0.05).其中bcl-2(+)/p53(-)表达形式多见于Dukes A和B期肿瘤(41.0%,23/56).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P<0.01)和p53表达(P<0.01)是结直肠癌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其他指标,包括bcl-2和p53联合表达情况等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bcl-2和p53表达水平可提示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但bcl-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不是一个单独作用的预后指标,而p53虽与其它生物学特性关系不大,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直肠癌预后指标.

    作者:陈益定;彭佳萍;张苏展;郑毅雄;郑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热修复技术在原位杂交中增强组织通透性的对比实验

    核酸原位杂交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定位、定量分析以及病毒学检测中,随着探针制备及标记技术日益完善,临床诊断及科研已常规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其准确性明显优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目前常规原位杂交技术较多使用酶消化方法来增强组织切片的通透性,但易受浓度、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中热修复技术来取代酶消化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孟奎;周晓军;石群立;夏春;章如松;王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腺癌组织中P-糖蛋白、雌激素诱发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胰腺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多药耐药性是一种独特的广谱耐药现象.研究表明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与多种临床常见肿瘤的多药耐药表型有关,是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雌激素诱发蛋白(presenilin 2,pS2)是从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提取的一种雌激素诱发蛋白.

    作者:邓星辉;杨竹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脑膜瘤(AM)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诊断指标.方法光镜观察26例AM组织学改变、计数异型核、大核仁、核分裂和瘤巨细胞;图像分析胞核胞质面积比;免疫组化S-P法标记Ki-67单克隆抗体,求标记指数;统计患者生存时间、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率.同时以35例良性脑膜瘤(BM)和13例恶性脑膜瘤(MM)作对照.结果 26例AM中梭形细胞为主10例,上皮样细胞为主14例,透明细胞型和囊性各1例,占脑膜瘤总数的16.45%.12例术后复发,2例复发后转为恶性,3例有脑组织微浸润.AM瘤细胞核质面积比为29.84%,每10个高倍视野大核仁数255.4、异型核27.03、瘤巨细胞5.41、核分裂象数4.30,Ki-67标记指数是10.15%,比BM高,较MM低,与两者相比差异都有显著性.标记指数和核分裂数呈正相关.AM复发率为46.15%,生存时间84.07个月,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61%和23.08%,介于MM和BM之间,与两型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AM是复发率高、潜在恶性的交界性肿瘤.瘤组织不形成明显的漩涡状脑膜瘤结构,瘤细胞周界不清呈合体状;瘤细胞密集排列,核质比例增大;核中度异型性和多形性;有明显的大核仁;核分裂象≥4个/10HPF;以上是诊断AM的必要指标.散在瘤巨细胞、局灶坏死、脑组织微浸润也是重要指标.

    作者:潘传敬;刘宽宇;陈志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肿瘤增殖和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肿瘤增殖和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对156例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标本分别进行EGFR、Ki-67、bcl-2和p53的染色.分析两个增殖相关因素(EGFR、Ki-67)之间和凋亡相关因素(bcl-2、p53)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上述4者在正常胃黏膜中均呈阴性表达,EGFR在重度不典型增生时呈第一高峰,Ⅰ级癌时表达下降,Ⅱ~Ⅲ级癌时呈现第二高峰,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率(76.6%)高于不典型增生(41.4%)(P<0.01),bcl-2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Ⅰ级癌中的表达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Ⅱ~Ⅲ级癌(P<0.05), p53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不典型增生,且表达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P<0.05).(2)EGFR、Ki-67和p53的表达与胃不典型增生程度、胃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而且,EGFR和P53与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Ki-67虽未达统计学标准,但也有此倾向.(3)EGFR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而bcl-2和p53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EGFR和Ki-67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bcl-2和p53分别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陈嘉薇;李莹杰;田丽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冷冻割断简化方法制备扫描电镜标本

    冷冻割断技术是一种制作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以观察组织细胞内部结构的方法.利用二甲基亚砜冷冻割断简化法制备生物样品,在多步骤中可停留过夜,能很好地保存生物样品的结构,图像反差好,具有操作简便,重复率高等优点.

    作者:朱淑媛;罗兴光;李平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Ziehl-Neelsen改良染色法在痰涂片中的应用

    针对结核杆菌菌体含有蜡质的特点和传统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存在的不足,笔者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对染色液的配方进行改良[1,2],并结合微波辐射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敏感、简便的痰涂片抗酸染色法.

    作者:卢立军;眭翔;王一平;韩勇;粱晓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表面活性剂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大量抗原决定簇被封闭,为了获得满意的结果,常用的方法是对组织切片进行抗原修复.而表面活性剂Tween-20和Triton X-100的合理应用,则可以提高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率以及背景的清晰度.

    作者:丁伟;高晓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MIPS-I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3个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倍体)同时进行原位定量测定.结果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5项反映核形态的参数诊断正确率为56.3%;代表核DNA改变的7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70.8%;综合应用12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75%.结论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可作为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竺可青;顾正康;章锁江;魏红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cl-6阳性无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伴HCV感染

    bcl-6基因首先在伴有3q27转位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中发现,编码一个由706个氨基酸组成的锌指蛋白.该蛋白异常表达被认为是相关淋巴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之一.在淋巴瘤中,bcl-6主要表达于B细胞性淋巴瘤,在T细胞淋巴瘤(TCL)中,鲜见有表达.

    作者:郭瑞珍;揭伟;唐文台;肖庆邦;梁群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食管癌细胞增殖与P-gp表达的相关性

    为了解食管癌细胞DNA指数(DI)、S期细胞百分率(SPF)、细胞增殖指数(PI)和P-糖蛋白(P-g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笔者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食管癌细胞DI、SPF、PI和P-gp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作者:许沈华;凌雨田;朱赤红;周星明;刘祥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脏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的检测,观察不同程度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TUNEL方法检测肝移植术后肝细胞的凋亡.结果同系大鼠间未出现排斥反应,非同系大鼠间肝移植术后均出现排斥反应,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肝脏肝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未出现排斥反应的移植肝脏肝细胞凋亡无显著增加.结论肝细胞凋亡是移植肝脏排斥反应中细胞损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侯宁;文载律;李为民;陈乐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原发性肋骨骨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长骨干骺端,发生在老年并原发于肋骨者少见.刘子君等[1]总结1 724例骨肉瘤中,肋骨骨肉瘤仅13例.国内文献也仅有零星报道,且年龄均<40岁.现报道1例老年原发于肋骨骨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熊焰;徐钢;李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