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观察

纪小龙;申明识;尹彤;徐薪;陈咏仪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间质血管免疫反应, 尸体解剖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3例行尸体解剖的SARS病例肺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探讨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死亡的SARS病人肺部病变除弥漫性的肺部损伤(肺泡腔内可见细颗粒样或泡状水肿液、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肺泡间隔内表面可见透明膜覆盖,有的区域肺泡腔内出现机化性改变等)外,肺间质内的毛细血管簇状增生及血管壁出现明显的损伤性改变.结论 SARS的肺部血管病变是一个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变化,可能与SARS 病毒的蛋白导致的剧烈免疫反应有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胆固醇血症对兔Oddi括约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Ch)血症对兔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纯种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以标准饲料,实验组饲以掺有Ch的标准饲料,每天1 g,每周6 d,停喂1 d,共4周,制作高Ch模型.常规制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高Ch血症兔SO部分肌细胞骨架结构排列紊乱,密体、密斑分布不均,数量减少,肌丝扭曲、疏松;细胞器肿胀、扩张.可见少量合成表型平滑肌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结论 Ch作用于SO质膜引起超微结构改变,是SO舒张、收缩功能受损的病理基础.

    作者:杨向新;魏经国;黄晓峰;陈宝莹;王耀程;邬秋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yclinD1、PCNA和Ki-67的表达

    目的探讨cyclinD1、PCNA和Ki-6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0例、单纯性增生30例、复杂性增生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和子宫内膜腺癌47例组织中cyclinD1、PCNA和Ki-67的表达.结果 cyclinD1在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在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16.7%、30.0%和57.8%.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期宫内膜、单纯性和复杂性增生(P<0.05),cyclinD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PCNA和Ki-67在非典型增生组标记指数(LI)高于增生期宫内膜、单纯性和复杂性增生组,子宫内膜腺癌组高于非典型增生组(P<0.05),PCNA和Ki-67 LI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CNA和Ki-67在cyclinD1阳性表达组的LI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cyclinD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而实现的.

    作者:何莲芝;黄文斌;张莹;张正荣;杨军文;徐国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双侧甲状腺转移性乳腺癌1例

    患者女,64岁,无意间发现右侧颈部肿块4 d.外院B超示右侧甲状腺偏大,结节状改变伴颈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见恶性肿瘤细胞,提示转移癌可能来院诊治.右乳腺癌外院根治术后3年,原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型导管癌.体检:右颈部扪及直径1.5 cm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

    作者:黄伟良;姜筱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常规切片和组织微阵列p53蛋白表达的比较

    传统的检测肿瘤组织相关基因蛋白是用大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每张切片只能检测1例,因而显得费时、使用试剂量多,且不同病例间因方法误差可产生结果误差.

    作者:刘强;朱建善;许燕萍;向正华;吕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比较观察

    目的研究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基底细胞腺癌和7例腺样囊性癌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电镜(2例)的观察.结果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在免疫表型方面非常相似;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之间在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差别.结论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的鉴别诊断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察有助于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卓夏阳;贾云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中caspase-3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研究caspase-3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113例胃癌旁上皮细胞、原发灶癌细胞和浸润淋巴细胞以及转移灶癌细胞中caspase-3表达,并分析原发灶癌细胞中caspase-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aspase-3在50.4%(57/113)的胃癌旁上皮细胞中表达,高于原发灶癌细胞中的阳性率32.7%(37/113)(P<0.05);caspase-3在胃癌原发灶浸润淋巴细胞中的阳性率为70.8%(80/113),高于胃癌旁上皮细胞和原发灶癌细胞中阳性率(P<0.05); 58.1%(25/43)的转移灶癌细胞中caspase-3表达阳性,其阳性率高于对应原发灶癌细胞(34.2%,13/38)(P<0.05);原发灶癌细胞中caspase-3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转移、TNM分期、生长方式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原发灶癌细胞中caspase-3表达下调和浸润淋巴细胞中caspase-3表达上调与胃癌发生有关,来自原发灶和转移微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转移灶癌细胞中caspase-3表达,进而起到抑制转移灶的作用.

    作者:郑华川;李晓晗;孙晋民;杨雪飞;辛彦;张荫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cl-2和p53表达在结直肠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bcl-2和p5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肿瘤生物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结直肠癌标本中bcl-2与p53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cl-2蛋白在结直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57.0%(53/93),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p53表达阳性率为43%(40/93),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P>0.05),但p53表达阳性患者的预后差于p53阴性组(P=0.01).当分析bcl-2和p53联合表达时,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各组间有差异(P<0.05).其中bcl-2(+)/p53(-)表达形式多见于Dukes A和B期肿瘤(41.0%,23/56).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P<0.01)和p53表达(P<0.01)是结直肠癌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其他指标,包括bcl-2和p53联合表达情况等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bcl-2和p53表达水平可提示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但bcl-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不是一个单独作用的预后指标,而p53虽与其它生物学特性关系不大,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直肠癌预后指标.

    作者:陈益定;彭佳萍;张苏展;郑毅雄;郑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食管癌细胞增殖与P-gp表达的相关性

    为了解食管癌细胞DNA指数(DI)、S期细胞百分率(SPF)、细胞增殖指数(PI)和P-糖蛋白(P-g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笔者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食管癌细胞DI、SPF、PI和P-gp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作者:许沈华;凌雨田;朱赤红;周星明;刘祥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腺癌组织中P-糖蛋白、雌激素诱发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胰腺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多药耐药性是一种独特的广谱耐药现象.研究表明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与多种临床常见肿瘤的多药耐药表型有关,是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雌激素诱发蛋白(presenilin 2,pS2)是从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提取的一种雌激素诱发蛋白.

    作者:邓星辉;杨竹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MIPS-I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3个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倍体)同时进行原位定量测定.结果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5项反映核形态的参数诊断正确率为56.3%;代表核DNA改变的7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70.8%;综合应用12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75%.结论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可作为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竺可青;顾正康;章锁江;魏红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肺间质血管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3例行尸体解剖的SARS病例肺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探讨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死亡的SARS病人肺部病变除弥漫性的肺部损伤(肺泡腔内可见细颗粒样或泡状水肿液、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肺泡间隔内表面可见透明膜覆盖,有的区域肺泡腔内出现机化性改变等)外,肺间质内的毛细血管簇状增生及血管壁出现明显的损伤性改变.结论 SARS的肺部血管病变是一个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变化,可能与SARS 病毒的蛋白导致的剧烈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纪小龙;申明识;尹彤;徐薪;陈咏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尸检1例

    死者男,37岁.于2002年10月10日晚9点30分自觉身体不适,第2天晚11点30分被发现其已死亡,于2002年10月13日行尸体解剖.

    作者:杨军;江家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诊断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是指病因不明的、以肺间质病变或称弥漫性肺实质病变为表现的一类急、慢性肺疾病的总称.

    作者:石雪迎;廖松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原发性肋骨骨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长骨干骺端,发生在老年并原发于肋骨者少见.刘子君等[1]总结1 724例骨肉瘤中,肋骨骨肉瘤仅13例.国内文献也仅有零星报道,且年龄均<40岁.现报道1例老年原发于肋骨骨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熊焰;徐钢;李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16例骨髓脱钙时间的探讨

    骨髓活检不仅关系到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而且影响治疗及预后,由于骨组织是由无机钙盐构成,骨盐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的结晶,即磷酸钙和碳酸钙.致组织质硬,难以直接制片.

    作者:朱小兰;张威;骆新兰;蔡秀玲;姚军;刘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恶性副神经节瘤1例

    患者女,27岁.因阵发性头痛、出汗1年余,血压间歇性升高2个月入院.血压高达190/140 mmHg,口服降压药不能缓解.腹部B超、131I-MIBG检查、肾上腺CT和MRI均提示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胞瘤可能.24 h尿儿茶酚胺2次检查均增高,以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为主(548.7 μg/24 h和1 014 μg/24 h).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王晓颖;袁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脑膜瘤(AM)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诊断指标.方法光镜观察26例AM组织学改变、计数异型核、大核仁、核分裂和瘤巨细胞;图像分析胞核胞质面积比;免疫组化S-P法标记Ki-67单克隆抗体,求标记指数;统计患者生存时间、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率.同时以35例良性脑膜瘤(BM)和13例恶性脑膜瘤(MM)作对照.结果 26例AM中梭形细胞为主10例,上皮样细胞为主14例,透明细胞型和囊性各1例,占脑膜瘤总数的16.45%.12例术后复发,2例复发后转为恶性,3例有脑组织微浸润.AM瘤细胞核质面积比为29.84%,每10个高倍视野大核仁数255.4、异型核27.03、瘤巨细胞5.41、核分裂象数4.30,Ki-67标记指数是10.15%,比BM高,较MM低,与两者相比差异都有显著性.标记指数和核分裂数呈正相关.AM复发率为46.15%,生存时间84.07个月,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61%和23.08%,介于MM和BM之间,与两型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AM是复发率高、潜在恶性的交界性肿瘤.瘤组织不形成明显的漩涡状脑膜瘤结构,瘤细胞周界不清呈合体状;瘤细胞密集排列,核质比例增大;核中度异型性和多形性;有明显的大核仁;核分裂象≥4个/10HPF;以上是诊断AM的必要指标.散在瘤巨细胞、局灶坏死、脑组织微浸润也是重要指标.

    作者:潘传敬;刘宽宇;陈志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间滋养细胞疾病病理简介

    滋养细胞按解剖部位可分为绒毛滋养细胞和绒毛外滋养细胞.按细胞形态特征以往一直分为细胞滋养细胞(cytotrophoblast,CT)和合体滋养细胞(syncytiotrophoblast,ST), 近年来分为3类,即细胞滋养细胞、中间滋养细胞(intermediated trophoblast,IT)和合体滋养细胞(表1).其中发展较快的是IT及其病变的研究,IT现分为种植部位IT和绒毛膜型IT.

    作者:张建民;朱杨丽;王照明;杨幼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联合检测sFLK-1片段基因转染后的表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与其受体Flt-1、FLK-1/KDR的相互作用是调控肿瘤血管形成的关键,阻断VEGF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成为目前抗肿瘤血管形成生物学治疗的热点.本文将转染至肿瘤细胞系S180和B16的外源基因sFLK-1片段接种到纯系小鼠BABL/C和C57的皮下,观察转染后基因分别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特点.

    作者:寇伯君;张丽红;李玉林;李一雷;石英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巨大胎盘血管瘤1例

    患者女,29岁.妊娠36周,初产,骶左前位.因胎膜早破行剖宫产术.娩出一女婴,体重2 500 g,无畸形.并在羊膜腔内见一圆形肿物,有少许结缔组织与胎盘相连.肿物儿头大,呈暗红色.整个手术顺利,术中失血约200 ml.

    作者:于慧明;王艳玲;白仲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