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脂肪瘤5例

黄文臣;李雪;宋福林;潘汝明

关键词:胃肿瘤, 病理诊断
摘要:胃肠道脂肪瘤较少见,复查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24例脂肪瘤,其中胃肠道脂肪瘤5例.因其少见,术前易误诊,现报道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6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HE、组化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作电镜观察.结果:年龄26~66岁,平均38岁.部位:头颈部4例,上肢、会阴各1例.形态学特征:瘤细胞似上皮细胞样,呈巢状索状管腔样排列,瘤细胞内有原始血管腔,核分裂象少见,个别病例见细胞有异型性及小灶性坏死,间质多少不一黏液样变或透明变.AB/PAS(pH 1.0)染色5例,瘤细胞阴性,AB黏液样基质呈淡蓝色.网染显示大量血管腔隙.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CD34 6例均阳性,FⅧRAg、CK 4例阳性, CEA、EMA、MAC387 6例均阴性.电镜观察1例见胞质内含有W-P小体.结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属于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病因不明.提高对本瘤认识可避免误诊.

    作者:刘宗敬;丁敏;国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E-钙黏蛋白及α、β-连接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E-cad)及其相关蛋白α-连接蛋白(α-cat)、β-连接蛋白(β-cat)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1例大肠腺癌中E-cad、α-cat、β-cat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状况与Ki67标记指数(LI)的相关性。结果:51例大肠癌Ki-67 LI为44.7±18.8(x-±s)。3种蛋白正常表达组与减低表达组Ki67 LI分别为:52.7±17.5, 38.7±17.7(E-cad);50.2±19.3,40.9±17.8(α-连接蛋白);49.2±18.2,42.7±18.9(α-连接蛋白)。E-cad表达与癌细胞Ki67 LI呈正相关(P<0.05),α-cat、β-cat表达则与LI无关(P>0.05)。结论:E-cad可能参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的调节。

    作者:陈文书;杨代兴;张鹏飞;陈水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肠道脂肪瘤5例

    胃肠道脂肪瘤较少见,复查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24例脂肪瘤,其中胃肠道脂肪瘤5例.因其少见,术前易误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文臣;李雪;宋福林;潘汝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膀胱良性间叶瘤伴鳞癌1例

    患者男性,61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2年伴下腹痛及肉眼血尿2周入院,在门诊经纤维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瘤.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液呈红色混浊,白细胞+/HPF,红细胞+/HPF,隐血试验强阳性.B超显示:膀胱充盈,于三角区见一直径约10 cm强回声团,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膀胱镜检查:膀胱显影良好,在三角区可见一直径约10 cm的肿物,基底较宽,与周围膀胱壁结合紧密,膀胱底部区域黏膜粗糙.CT检查:膀胱后壁见一约10 cm×7 cm大小略高密度影,向腔内隆起.手术所见:在膀胱三角区有一约10 cm×7 cm肿物,基底宽,质地硬,与直肠明显粘连.术中因肿物基底较硬且粘连较重,故仅将肿物部分切除送病理.

    作者:张玉华;林卫国;韩影;刁文卓;朴颖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髓样癌原发及转移灶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

    目的:提高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组织学证实的MTC FNA标本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总结10项细胞形态学特征:涂片背景、胶质、淀粉样物质、细胞数量、细胞排列结构、细胞异型性、细胞形状、有无双或多核细胞、核染色质以及有无核仁.结果:14例MTC主要细胞学特点为:(1)细胞呈浆细胞样和(或)梭形,前者更多见;(2)“盐和胡椒”样核染色质;(3)细胞轻至中度多形性,间有散在大细胞;(4)常见双核/多核细胞;(5)细胞呈散在或疏松团状排列;(6)核仁少见;(7)背景中基本无胶质,淀粉样物质并非多见.3例降钙素标记为阳性.结论:FNA可有效地术前诊断MTC.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和(或)梭形,具神经内分泌肿瘤特点(包括“盐和胡椒”样核染色质、细胞散在分布倾向、细胞轻至中度多形性并间有少量大细胞及双核/多核细胞),核仁和胶质少见,可作为诊断依据.淀粉样物质非诊断必须.有选择地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可提高FNA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平波;王龙富;陆洪芬;冯丽青;徐维萍;朱雄增;施达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孤立性肺纤维瘤1例

    患者男性,48岁,体检发现右上肺阴影6年.近期反复出现右胸背部隐痛,于2000年10月30日入院.体检:双肺呼吸音正常,胸片和CT示:右上肺类圆形阴影,密度较高,轮廓清晰,有分叶,与6年前胸片及CT片比较,右上肺阴影有增大趋势,于2000年11月12日做右上叶切除术.

    作者:时梅萍;陈岗;赵兰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穿刺标本的快速制片技术

    1999年我院开展了肝脏移植工作,为及时了解肝脏移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常需多次进行肝穿刺检查,并迫切要求病理科在短时间内发出明确的诊断报告,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笔者根据穿刺标本比较细小的特点,通过反复实验摸索出一套适合于肝穿刺标本的快速制片方法.

    作者:刘洋;唐小奈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IGF-IR反义硫代磷酸型寡核苷酸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IGF-IR基因的反义硫代磷酸型寡核苷酸对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学影响.方法:根据IGF-IR cDNA序列设计正义、反义寡核苷酸片段,并对其部分碱基进行硫代磷酸修饰.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分别经正义寡核苷酸和反义寡核苷酸处理,应用倒置显微镜活细胞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透射电镜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IGF-IR反义硫代磷酸型寡核苷酸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作用.结果:经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胶质瘤细胞中,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凋亡细胞早期表现为细胞体积、容量减少,染色质凝聚,继之染色质集聚于核膜下成新月状或块状;细胞核内染色质可完全固缩成团呈“黑洞”样或萎缩的核破裂形成一些较小的膜包绕的球体位于胞质内,后出泡形成凋亡小体.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经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的胶质瘤细胞DNA降解片段,可见有明显的小分子量DNA梯状条带,而野生型和正义寡核苷酸处理的胶质瘤细胞未见DNA梯状条带.结论:IGF-IR所介导的分泌环路IGF-I/IGF-IR,在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维持恶性表型中起重要作用;IGF-IR反义硫代磷酸型寡核苷酸能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作者:牛朝诗;罗其中;徐纪文;沈建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膜血管瘤病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认识脑膜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和本质.方法:复习3例患者的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ABC法)抗体包括:EMA、vimentin、 SMA、 GFAP、 Syn及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男性,2例为少年,均有癫痫发作,另1例为偶有头痛,均经CT或MRI扫描而发现病变.病变位于颞后近颞顶枕三角区的皮层内.皮层内充满围绕小血管生长的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或脑膜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EMA、vimentin阳性.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砂粒小体或钙化形成,病灶内残留神经细胞和胶质增生.结论:从病变的临床表现看,本组3例可能均属于散发型脑膜血管瘤病,而非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相关病例.

    作者:张福林;汪寅;陈宏;潘力;季跃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组织cyclinE和p21WAF1/CIP1蛋白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cyclinE和p21WAF1/CIP1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各20例和78例胃腺癌组织中cyclinE和p21WAF1/CIP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在胃癌组高于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而p21WAF1/CIP1蛋白表达则相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cyclinE、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0.05);有肝转移的胃癌组cyclinE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21WAF1/CIP1蛋白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cyclinE蛋白高表达与p21WAF1/CIP1蛋白失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cyclinE和p21WAF1/CIP1蛋白作为反映胃癌病理学特点的参考指标可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远晃;徐志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髓母细胞瘤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回顾及新进展

    髓母细胞瘤是发生于儿童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其发病高峰在7岁左右.据统计,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年发病率为0.5/100 000[1].少于30%的髓母细胞瘤发生于成人,并多见于21~40岁年龄组[2].

    作者:殷晓璐;吴浩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病理制片质量控制

    病理切片技术是病理学的重要部分,切片质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结果,而病理诊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医院总体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病理切片质量控制是临床病理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我们科遵循<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病理科常规”的标准,通过近15年来病理切片的质量控制,提高了病理诊断水平,减少了病理诊断中的差错.现将本科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程序介绍如下.

    作者:孟奎;马恒辉;石群立;周晓军;钱源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脾动脉瘤并附壁血栓1例

    患者男性,52岁,拳击运动员.因头晕、头胀反复发作20余年,症状加重1周入院.门诊测血压为170/120 mmHg.有高血压史20年,22年前左上腹撞击史.体检:血压160/100 mmHg,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 mmol/L,血脂略偏高.彩色B超诊断为脾假性动脉瘤.动脉造影在脾动脉近脾门处见直径4 cm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临床诊断脾动脉瘤,血压稳定后转外科做脾脏+胰尾部分切除.术中见脾外动脉瘤4 cm×4 cm×3 cm,内有血栓形成.

    作者:黄伟良;刘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前列腺摘除病检和穿刺活检的形态学差异

    目的:探讨前列腺摘除病检和穿刺活检的形态学差异.方法:对340例穿刺标本和280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而摘除的前列腺标本进行形态学对比分析.结果:在穿刺活检中,前列腺癌、上皮内新生物(PIN)和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NSG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摘除者,在前列腺摘除的标本中,梗死、鳞化、间质增生性结节、腺性尿道炎和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穿刺活检.结论:形态学差异是由于穿刺和摘除标本分别取自前列腺不同解剖部位所致.对穿刺和摘除前列腺的病理诊断,应该有不同的鉴别诊断思路.

    作者:蒋智铭;陈曾德;张惠箴;陈洁晴;周健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0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未排气、排便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出现腹痛,以上腹部及右下腹疼痛为甚,呈阵发性加剧,且感腹胀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曾在当地镇卫生院用氨苄西林等药物治疗3天,病情无好转.自病后患者未排气及排便,未进任何食物.

    作者:邱树敏;任建军;李一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非典型腺瘤生物学特性及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非典型腺瘤免疫组化表型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p53、PCNA的表达,并与单纯腺瘤和滤泡状癌对照研究.结果:非典型腺瘤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8%(23/28)、25%(7/28)、76.5%(21/28),与腺瘤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滤泡状腺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非典型腺瘤似原位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罕见复发,无转移.

    作者:马乃绪;李涌;王仰坤;蒋小春;娄海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超薄切片技术的质量控制

    超薄切片技术作为病理学诊断和组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位出色的电镜技术工作者不仅要熟悉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原理,还要熟练掌握该技术,能制备出一张优质的超薄切片,以便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电镜用于活检和疑难病诊断也逐渐增加,由于电镜样品制备费用比较昂贵,因此有必要对超薄切片的质量进一步要求.

    作者:杨传红;赖晃文;唐庚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假腺性神经鞘瘤

    目的:探讨假腺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发生原因.方法:对2例假腺性神经鞘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具有通常型神经鞘瘤结构外,尚有类似上皮细胞衬覆的腺样或囊样腔隙特征,但衬覆腔隙的细胞下面无基膜存在,而与邻近的梭形瘤细胞移行;黏液和免疫组化CK、EMA、CEA染色均阴性,而S-100蛋白和MBP阳性.结论:衬覆腺样或囊样腔隙的细胞仍系神经鞘细胞,肿瘤内的腺样或囊样腔隙及其内衬覆有似上皮细胞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的变性有关.

    作者:张胜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主动脉夹层瘤尸检1例

    患者男性,49岁.因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背部疼痛2天,呈撕裂样加重半小时入院.在当地医院检查,BP 8/12 kPa,心电图大致正常,疑为急性冠心病、肋间神经痛行对症处理,效果不佳.第3天因情绪变化突感撕裂样剧痛加重伴心悸、冷汗急诊入院.体检:急性痛苦面容,P 100次/分,BP 9/12 kPa,心音低钝,律齐.入院后血压迅速下降,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作者:胡学信;段尚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观察一少见的特殊类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拟译名为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方法:复习3例此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3例肿瘤均位于脊髓内.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与室管膜瘤其他类型表现相同.病理形态学上,瘤细胞呈现双极的长梭形胶质细胞,形成不典型的血管周菊形团,GFAP、EMA弱阳性,而vimentin强阳性,而可与星形细胞瘤及神经鞘瘤相鉴别.其预后与其他类型室管膜瘤相类似.结论:由于肿瘤由双极、长梭形细胞组成,及tanycyte来源于tanyos有stretch伸出展开之意,“tanycytic ependymoma”以译成“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为妥.

    作者:陈宏;张福林;汪寅;陈衔城;徐启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