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华;林卫国;韩影;刁文卓;朴颖实
患者女性,28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12 h入院.体检:全身一般情况尚可,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舌居中,四肢活动可.CT示“右颞叶见高密度阴影,CT值62 HU,右侧脑室受压,中线轻度左移.入院诊断:自发性脑内血肿,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可能.手术所见:硬脑膜外侧裂下方打开脑皮质,进入右颞有一占位性病变,呈葫芦形,包膜完整,深达海绵窦,后至岩骨,切面呈黑色.
作者:张熔熔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8例人脑膜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血管密度及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蕴潜;罗祺;姜云鹏;李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4岁.因颈部包块逐渐长大1年入院.包块不红不痛,患者亦无怕热、多汗、心悸及食欲亢进等表现.平时体健,无结核病史.血清T3、T4及TSH均正常,行左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作者:唐茂勤;张新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是细胞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通道,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在组织生长发育、维持组织器官内细胞间的协调稳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实验证实,GJIC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肿瘤GJIC的改变.近年来,通过改善GJIC治疗肿瘤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梁智勇;史景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一少见的特殊类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拟译名为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方法:复习3例此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3例肿瘤均位于脊髓内.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与室管膜瘤其他类型表现相同.病理形态学上,瘤细胞呈现双极的长梭形胶质细胞,形成不典型的血管周菊形团,GFAP、EMA弱阳性,而vimentin强阳性,而可与星形细胞瘤及神经鞘瘤相鉴别.其预后与其他类型室管膜瘤相类似.结论:由于肿瘤由双极、长梭形细胞组成,及tanycyte来源于tanyos有stretch伸出展开之意,“tanycytic ependymoma”以译成“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为妥.
作者:陈宏;张福林;汪寅;陈衔城;徐启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9岁.因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背部疼痛2天,呈撕裂样加重半小时入院.在当地医院检查,BP 8/12 kPa,心电图大致正常,疑为急性冠心病、肋间神经痛行对症处理,效果不佳.第3天因情绪变化突感撕裂样剧痛加重伴心悸、冷汗急诊入院.体检:急性痛苦面容,P 100次/分,BP 9/12 kPa,心音低钝,律齐.入院后血压迅速下降,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作者:胡学信;段尚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认识神经鞘瘤假腺性结构的本质及其发生原因,决定是否采纳假腺性神经鞘瘤之命名.方法:运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126例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表现.结果:颅内和椎管内神经鞘瘤除了具有躯体神经普通型神经鞘瘤的A、B区结构表现外,尚易发生出血、囊性变、核多形性、泡沫细胞和假腺样结构等变化.免疫组化证明这些假腺样或腔隙状结构由神经鞘瘤的瘤细胞组成,对S-100蛋白、MBP呈阳性表达,对EMA和CEA呈阴性表达.结论:神经鞘瘤的假腺样和腔隙状结构和颅内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出血、囊性变、核异形、泡沫细胞等改变一样,可能是在肿瘤的退行性改变中对囊液的反应性改变,以不采用“假腺性神经鞘瘤”为妥.
作者:张福林;朱静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5岁.反复头痛1年,两下肢无力半年,有时伴大小便失禁.近2年来头痛加重,视物模糊,记忆力差.CT诊断:两侧脑室内肿瘤,阻塞性脑积水.手术见两侧脑室肿瘤,大小5 cm×5 cm×4 cm.
作者:陈红梅;孔昭如;张国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6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HE、组化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作电镜观察.结果:年龄26~66岁,平均38岁.部位:头颈部4例,上肢、会阴各1例.形态学特征:瘤细胞似上皮细胞样,呈巢状索状管腔样排列,瘤细胞内有原始血管腔,核分裂象少见,个别病例见细胞有异型性及小灶性坏死,间质多少不一黏液样变或透明变.AB/PAS(pH 1.0)染色5例,瘤细胞阴性,AB黏液样基质呈淡蓝色.网染显示大量血管腔隙.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CD34 6例均阳性,FⅧRAg、CK 4例阳性, CEA、EMA、MAC387 6例均阴性.电镜观察1例见胞质内含有W-P小体.结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属于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病因不明.提高对本瘤认识可避免误诊.
作者:刘宗敬;丁敏;国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胃肠道脂肪瘤较少见,复查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24例脂肪瘤,其中胃肠道脂肪瘤5例.因其少见,术前易误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文臣;李雪;宋福林;潘汝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是一种罕见肿瘤,又因组织学的复杂性、多样性,较易误诊.笔者就我院2例SFT结合文献对其组织学、免疫组化和电镜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讨论.
作者:刘光;丁华野;皋岚湘;曾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摘除病检和穿刺活检的形态学差异.方法:对340例穿刺标本和280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而摘除的前列腺标本进行形态学对比分析.结果:在穿刺活检中,前列腺癌、上皮内新生物(PIN)和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NSG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摘除者,在前列腺摘除的标本中,梗死、鳞化、间质增生性结节、腺性尿道炎和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穿刺活检.结论:形态学差异是由于穿刺和摘除标本分别取自前列腺不同解剖部位所致.对穿刺和摘除前列腺的病理诊断,应该有不同的鉴别诊断思路.
作者:蒋智铭;陈曾德;张惠箴;陈洁晴;周健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端粒酶反转录酶(TRT)及其mRNA在各级星形细胞瘤中的原位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分级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各级星形细胞瘤47例,选取尸检正常脑组织2例、脱髓鞘病变7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包埋标本中TRT蛋白(端粒酶反转录酶)及Ki67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RT mRNA在石蜡切片及体外培养的人胶质母细胞株中的表达,对结果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在正常胶质细胞中呈阴性,在增生病例和1、2、3、4级肿瘤病变中呈现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递增的现象.相关分析显示它与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同时它与分级和预后相关(P<0.01); 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TRT蛋白水平的表达,但与TRT蛋白显著相关(P<0.01),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TRT mRNA呈中度阳性.结论:TRT蛋白和TRT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Ki67表达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TRT蛋白还与预后相关,提示端粒酶TRT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水平可能与肿瘤的演进一致,TRT mRNA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是一致的.
作者:钟定荣;李向红;宋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假腺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发生原因.方法:对2例假腺性神经鞘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具有通常型神经鞘瘤结构外,尚有类似上皮细胞衬覆的腺样或囊样腔隙特征,但衬覆腔隙的细胞下面无基膜存在,而与邻近的梭形瘤细胞移行;黏液和免疫组化CK、EMA、CEA染色均阴性,而S-100蛋白和MBP阳性.结论:衬覆腺样或囊样腔隙的细胞仍系神经鞘细胞,肿瘤内的腺样或囊样腔隙及其内衬覆有似上皮细胞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的变性有关.
作者:张胜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0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未排气、排便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出现腹痛,以上腹部及右下腹疼痛为甚,呈阵发性加剧,且感腹胀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曾在当地镇卫生院用氨苄西林等药物治疗3天,病情无好转.自病后患者未排气及排便,未进任何食物.
作者:邱树敏;任建军;李一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61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2年伴下腹痛及肉眼血尿2周入院,在门诊经纤维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瘤.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液呈红色混浊,白细胞+/HPF,红细胞+/HPF,隐血试验强阳性.B超显示:膀胱充盈,于三角区见一直径约10 cm强回声团,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膀胱镜检查:膀胱显影良好,在三角区可见一直径约10 cm的肿物,基底较宽,与周围膀胱壁结合紧密,膀胱底部区域黏膜粗糙.CT检查:膀胱后壁见一约10 cm×7 cm大小略高密度影,向腔内隆起.手术所见:在膀胱三角区有一约10 cm×7 cm肿物,基底宽,质地硬,与直肠明显粘连.术中因肿物基底较硬且粘连较重,故仅将肿物部分切除送病理.
作者:张玉华;林卫国;韩影;刁文卓;朴颖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3例呈局限型,1例为弥漫浸润型.组织学上可表现为肉瘤样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及双相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肉瘤样梭形细胞表达CK、vimentin;上皮样型瘤细胞表达 HBME1、CK.结论:原发于心包的恶性间皮瘤罕见,预后极差,临床常被误诊,其组织形态亦复杂多样,应注意与心包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心包转移性腺癌和梭形细胞肿瘤等相鉴别.
作者:汤琪乐;许励;徐文娟;张梅;茹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恶性程度星形细胞肿瘤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星形细胞肿瘤和非肿瘤脑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对肿瘤MVD计数,分析其意义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PTE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肿瘤总阳性率为54.17%(39/72),其中Ⅱ、Ⅲ、Ⅳ级者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2%(18/22)、42.86%(15/35)和37.50%(6/15).星形细胞瘤PTEN表达率明显高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P<0.01);星形细胞肿瘤MVD计数,72例肿瘤平均MVD为38.22,其中Ⅱ、Ⅲ、Ⅳ级者MVD分别为28.81±9.42、41.17±13.96和53.11±15.85,肿瘤组各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星形细胞瘤以窦状扩张型血管、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以芽状或条索状血管为主,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部分以球状血管丛为特征;PTE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中MVD呈负相关(r=-0.511,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或缺失在星形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TEN表达的检测结合MVD与形态的测定有助于提高评估患者术后生存的准确性.
作者:陈永平;郑晖;颜亚晖;杨晓静;陈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67岁.发现直肠息肉半个月,为进一步确诊及治疗而入院.入院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镜进至降结肠,退镜观察直肠可见2 cm×3 cm表面呈分叶状息肉1枚,即做息肉电切术,残根创面较大,息肉送病理检查.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查采用物理过筛法.行肠镜检查前取自然排新鲜便5~10 g,加minimun essential mediun(MEM,低必需培养基)细胞培养液 5~100 ml混匀,依次经30、100、200及300目筛网过筛,过滤,滤液经1 500 r/min离心5~10 min,取沉淀物涂片2~3张,95%乙醇固定,HE染色.显微镜检查,涂片中见少量核大、核染色质增多、胞核胞质比例失调的癌细胞,有的腺上皮细胞呈中~重度核异质改变.背景见粪便沉渣及炎细胞.细胞学诊断:涂片中找到少量癌细胞
作者:沈志刚;黄晓南;范如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剖析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分布及引起死亡的原因,探讨死亡所发生的病理学特点及猝死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不明原因死亡的尸体解剖材料105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部分做了法医学的毒物分析. 结果:在105例尸检中,21~40岁青壮年81例,为第一高峰.其中病理性死亡81例,暴力性死亡24例,猝死35例;89.5%找到死亡的主要疾病,疾病的分布以心血管常见,共22例,其次呼吸系统、中毒、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疾病.结论:科学准确地进行尸体解剖,不但可明确死因,而且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荣超;宋惠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