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与肺炎性假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张江兰;徐天蓉;范钦和;张智弘

关键词:肺肿瘤, 粘膜相关型淋巴瘤, 炎性假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和肺炎性假瘤的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9例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和6例肺炎性假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男性多见,平均年龄58岁,干咳、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病理形态: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9例,细胞类型,CCL细胞性6例、小淋巴细胞性2例,淋巴浆细胞性1例.肺炎性假瘤6例.免疫组化证实,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9例LCA+、L26+、IgM、κ或λ呈单克隆性,6例炎性假瘤显示多克隆性.结论:两者临床鉴别困难,病理诊断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鉴别,两者均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目的:探讨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方法:对17例外检和尸检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占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8%;临床表现主要是外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损害,长期反复发热常见;病理特征为淋巴结部分受累,成片异形大细胞侵犯淋巴窦及副皮质区,免疫组化CD30强阳性;预后相对较好. 结论: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并不少见,需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T区或多形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和转移性癌等鉴别.CD30、CD15、LCA和EMA免疫酶标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有用.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脓胸相关淋巴瘤

    脓胸相关淋巴瘤(pyothorax-associated lymphoma, 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是在治疗顽固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膜炎时使用人工气胸所导致的长期肺脓肿空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恶性淋巴瘤.1987年由日本的Iuchi等[1]首次报道并命名为PAL.

    作者:陈慧;石群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cyclin D1、bcl-2和fas蛋白与霍奇金淋巴瘤R-S/H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

    目的:探讨cyclin D1蛋白与霍奇金淋巴瘤(HL)R-S/H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了40例HL中R-S/H细胞bcl-2、fas及cyclin D1的表达.结果:bcl-2和fas蛋白阳性信号在R-S/H细胞中主要呈浆-膜型.在HL 4种亚型(LP、NS、MC和LD)中bcl-2阳性细胞密度逐渐增高(P<0.05),而fas阳性细胞密度依次降低(P<0.01),并呈明显负相关(r=-0.5690).在40例HL中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70%(28/40),阳性信号主要位于核内; cyclin D1阳性病例中的bcl-2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fas阳性细胞密度(P<0.01),而在cyclin D1阴性病例中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yclin D1阳性和阴性病例中,bcl-2和fas阳性细胞密度均呈明显负相关(分别r=-0.6131, r=-0.7310).结论:cyclin D1可能在HL R-S/H细胞增殖中与bcl-2蛋白具有协同作用,并与fas蛋白一起调控R-S/H细胞的增生与凋亡;bcl-2和fas的表达与HL不同组织学亚型及预后有关.

    作者:黎岳南;冯德云;郑辉;蒋海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不同亚型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T细胞淋巴瘤(TCL)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83例(6种类型)TCL进行研究,包括低度恶性30例(其中小多形21例、小淋巴细胞性9例),高度恶性53例(其中大/中多形31例、淋巴母细胞性9例、间变性大细胞性7例、透明细胞性6例).采用PCR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和ISH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结果:每种类型TCL均有EBV的阳性表达,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之间EBER 1/2表达率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各种类型TCL的发生发展均与EBV感染有关,但高度恶性组EBER 1/2的表达比低度恶性组更显著.

    作者:郭瑞珍;何妙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淋巴结大B细胞淋巴瘤

    1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干咳2月,胸痛、胸闷、心慌气急1个月于1999年3月23日来我院门诊.

    作者:陆孝禹;肖立;殷于磊;罗建民;郑颂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肌红蛋白染色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应用价值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段的方法制成25只犬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结扎冠状动脉术后的不同时期将犬处死,取出心脏.心脏标本按纵切法分别于近心瓣端、中间段和心尖部及左冠状动脉的左旋支、右冠状动脉主支、右后降支及左、右心耳取30块心肌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及ABC免疫组化染色法.

    作者:李宝山;魏守礼;陈英敏;吴育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

    近年来,对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及其起源的朗格汉斯细胞的认识有些进展,现介绍如下.

    作者:纪小龙;尹彤;申明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冷冻切片快速免疫组化检测癌微小转移灶

    编者按:为了推动病理新技术的开展,福州迈新公司有志赞助本刊<技术交流>栏目,支持学术交流,促进病理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凡其客户在本栏发表的优秀论文一律给予奖励,欢迎投稿.

    作者:李海刚;林敏玲;吴东霞;苏逢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

    目的:观察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10例pPNET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形态学上表现为小圆细胞性呈大片状排列,其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瘤细胞呈非典型性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NSE呈100%表达,Syn、S-100蛋白和Vim分别为80%(8/10)、60%(6/10)和66.7%(6/9).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其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pPNET的诊断.

    作者:王志华;丁向东;牛俊扬;王晓秋;程荣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143例霍奇金淋巴瘤的WHO分类草案应用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WHO新分类的可行性,并且和Rye分类进行比较.方法:将Rye分类的143例霍奇金淋巴瘤重新按照WHO新分类草案分型,比较两种分类各型的构成.所有病人均进行随访.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2.3∶1.在结节硬化型中并未见到欧美文献报道的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79%的病人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90%病人的首发部位为颈部淋巴结.组织学分型:结节硬化型55例(38.5%),混合细胞型51例(35.7%),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17例(12.0%),具有霍奇金淋巴瘤和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特点的恶性淋巴瘤8例(5.6%),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10例(7.0%).随访:143例中99例有随访(70.7%).WHO分型中以富于淋巴细胞的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病人的5年存活率高,达到56.6%,其次为结节硬化型55.8%,混合细胞型51.6%,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40.0%,具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特点的恶性淋巴瘤0.统计学分析表明,除Rye分型的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外,Rye分型的各亚型之间,WHO分型各亚型之间,以及Rye分型与WHO分型相应亚型病人的存活概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WHO分类草案中的结节硬化型的Ⅰ级和Ⅱ级病人的存活概率之间也未见到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WHO的霍奇金淋巴瘤新分类草案在形态学改变的掌握和应用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赵春;张尚福;李甘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软组织及骨的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

    目的:阐述罕见的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于双侧肩胛区、累及骨和周围软组织的小细胞型ALCL进行了光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PCR基因分析.结果:病变以小到中体积的恶性淋巴细胞为主,局部可见大的间变性细胞,部分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呈花环状排列,肿瘤间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EMA,并具有T细胞表型和TCR-β基因重排.结论:此型ALCL具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和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应注意与炎症和嗜酸性肉芽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赵坡;钟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和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前列腺癌的诊断为病理学者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这是由于前列腺本身组织结构复杂,并且前列腺又是性激素的靶器官而多变,部分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差异微小,有时在HE染色光镜下很难辨别,而造成误差.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各种前列腺上皮抗原特别是34βE12和PSA,为前列腺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作者:马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目的:观察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一次性鼠尾静脉注射小鼠抗大鼠Thy1.1单克隆抗体法复制大鼠MsPGN模型,应用光镜、荧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的变化;结果: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外基质,包括Ⅰ、Ⅲ胶原、纤维粘连蛋白(FN)及层粘连蛋白(LN)增多,个别大鼠肾小球出现硬化及纤维化.结论:复制出具有典型病变的大鼠MsPGN模型.

    作者:楚非;魏民;王谦;李伯光;贾旭;严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儿恶性淋巴瘤31例病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31例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染色.其中29例用S-P法行免疫组化标记,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做LCA、CD20、CD3标记,有瘤巨细胞者加做CD68,霍奇金淋巴瘤(HL)组做CD30标记.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作者:黄春鑫;李捷艳;陈远宁;黄春金;郑雪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印片与冷冻切片结合诊断乳腺肿块131例分析

    乳腺肿块种类繁多,术前检查往往不能确定良恶性,而在术中将印片与冷冻切片结合,可达到降低误诊率、快速病理诊断和指导临床医师确定手术范围的目的.我们通过对术中印片与冷冻切片相结合诊断乳腺肿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术中乳腺肿块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兰玉华;熊红梅;郑雪梅;林岳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陕北胃癌高发区人群胃粘膜活检913例病理分析

    胃癌高发区人群胃粘膜病变的研究,对于探索胃癌高发因素和研究胃部疾病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有效防治措施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甚少,并因不同高发区人群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各有其特点.

    作者:惠起源;冯义朝;傅春明;赵振峰;杨玉梅;马霄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具有明显滤泡旁生长方式的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T细胞性淋巴瘤的又一特殊亚型?

    作者对225例原诊断为结内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的活检石蜡标本,重新进行观察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①HE;②PAS、Giemsa、Gomoris等组化染色;③用13种与淋巴瘤相关的一抗作免疫组化检测;④EB病毒原位RNA分子杂交;⑤PCR法检测TCR的克隆性重排.

    作者:Rüdger T;Ichinohasama R;Ott MM;张瑰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型受体蛋白及基因表达检测

    目的:研究腺嘌呤致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的肾组织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型受体的表达.方法: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由模型肾组织培养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PCR分别检测TGF-β1及其Ⅰ型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成纤维细胞TGF-β1、TGF-β1 I 型受体免疫组化阳性;逆转录PCR可见294bp的TGF-β1及345bp的TGF-β1的Ⅰ型受体mRNA特异扩增带.结论: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是TGF-β1的一个来源,而且也是其效应细胞,从而在TGF-β1的作用下出现增生和合成细胞外基质的效应.

    作者:孙锁柱;徐曼;邹万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阴囊巨大梭形细胞脂肪瘤1例

    患者男,40岁.右侧阴囊肿大1年.患者于1998年11月无意中发现右下腹有鸽蛋大小包块,站立及劳累后肿块较明显,平卧后不易消失.1年来肿块逐渐增大,逐渐移至阴囊,右侧阴囊逐渐增大,坠胀感明显.查体:右侧阴囊增大如孩头大,其中可触及一10 cm×5 cm×5 cm肿块,质韧.左阴囊及左睾丸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脂肪性肿块.

    作者:张雷;吕翔;王益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原发性软组织恶性淋巴瘤2例

    1 临床资料与病理检查例1 女,58岁,因左前胸壁肿块1月入院.体检:左胸部肿块8 cm×6 cm,边界清楚,质中偏硬,无压痛;颈部、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未触及.CT示左胸壁巨大实质性肿块.临床诊断:左前胸壁肿瘤.术中见肿块巨大,位于肌肉层,鱼肉状.取局部肿瘤组织送病检.治疗及随访:患者行两个疗程COBDP方案化疗后,肿块基本消退,3年后死于肿瘤原位复发.

    作者:蔡瑞霞;刘亮;卞国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