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燕;夏林;李跃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肢骨折中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1〕.中老年患者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2〕.本文就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进展予以综述.1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类分型爱尔兰的外科医生Colles在1814年首先报道了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即 Colles 骨折.随后在1847年,英格兰医生 Simth 报道了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即Simth骨折.Barton骨折的命名取自于Barton医生,于1938年首先报道了伴有腕关节半脱位的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并将其分为背侧和掌侧两类.相继出现的以人名命名的骨折还有Chauffeur 骨折、Rutherford 骨折等〔3〕.1967年,Frykman等〔4〕根据桡骨远端骨折中桡腕关节及桡尺关节的受累情况及是否存在尺骨茎突骨折,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8型.Müller等〔5〕和根据骨与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提出了 AO/ASIF 分类系统.这个系统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A)、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B)、复杂关节内骨折(C)3大类,每一类分别根据有无粉碎、嵌插,掌、背侧,关节内或干骺端是否粉碎又分为3个亚型.而后Fernández〔6〕对该分类系统做了适当的修改补充,区分骨折类型的稳定与否,将并发症纳入分类,同时将小儿骨折进行了同等分型,使得这个系统更加实用.更有研究组根据年龄不同,为和成年人的骨折分型区别开来,提出了新的分型〔7〕.由于骨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AO/ASIF系统凭其全面的分型方法成为了临床上公认的常用、实用的方法之一.
作者:黄政基;姚霁航;张晓猛;祁宝昌;王兵;李英超;郝宝辉;孙大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老年HD合并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的效果及对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HD合并CKD-MBD 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与研究组(32例).对照组仅采取HD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H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两组BMP、iPTH与甲状腺素水平.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65.63%(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3、BMP7及B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研究组BMP3、BMP7及B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iPTH、血磷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研究组iPTH、血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研究组FT3、F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D联合HP治疗老年HD合并CKD-MBD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BMP、iPTH及甲状腺素水平.
作者:张灵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 Meta分析评价1990~2016年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率状况.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收集并筛选所有1990~2016年老年人群AD的横断面调查,进行异质性检验I2=98.6%,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 共筛选出文献44篇,总调查人数172444人,患者6093例;经Meta分析,老年人群AD患病率为4.9%(95% CI:4.3% ~5.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者患病率越高,男性和女性AD患病率分别为3.0%(95% CI:2.5% ~3.4%)和6.1%(95% CI:5.3% ~6.9%),在每个年龄层中女性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老年人群AD的患病率约4.9%,年龄越大者患病率越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作者:张宏博;徐勇;陈彬;钱登娟;杭蕾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狭窄程度与心肌灌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1例,于术中行血栓抽吸术.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测量罪犯血管直径狭窄(DS)情况.按照血管狭窄率分为不同血管狭窄组,分析其与心肌密度及灌注相关性.结果 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DS<50%(正常组)45例、50%≤DS<70%(中度狭窄)42例、DS≥70%(重度狭窄)34例.各组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心尖部、心室侧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心尖部、心室侧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狭窄,血管狭窄越重心肌灌注越好.
作者:周新浪;黄伟剑;陈达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与骨肉瘤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SN)过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30例骨肉瘤组织及30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AKT,FASN的表达,并分析AKT, FASN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KT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21/30),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26.66%(8/30),P<0.05〕.FASN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17/30),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20%(6/30),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KT在骨肉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61±0.072),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0.127±0.008),P<0.05〕,FASN在骨肉瘤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27±0.059),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0.218±0.012),P<0.05〕.AKT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P<0.05),FASN 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相关(P<0.05).AKT,FAS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KT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FASN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相关,且均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提示两种基因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仇海军;赵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B2、Vancouver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关节翻修手术时的假体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ancouver分型及股骨峡部皮质骨完整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14例VancouverB2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以及2例VancouverB3型假体周围骨折,而且两种类型假体周围骨折16例患者其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均≥4 cm,应用生物型全涂层远端固定长柄假体翻修+钢丝或捆绑带环扎固定;13例VancouverB3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和2例骨缺损虽然不严重但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4 cm的VancouverB2型患者,应用生物型组配式锥柄假体翻修,其中8例同时应用同种异体骨板捆绑固定,1例VancouverB3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长柄假体+钢丝或捆绑带环扎固定.随访时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通过骨折部位的疼痛情况及X线片来判断骨折是否愈合.结果 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5±0.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5±0.5)个月,8例使用异体骨板的患者中,均与宿主骨发生骨性愈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0±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8.6±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18).并发症:双下肢不等长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并发症发生率12.5%(4/32).随访期间未出现大腿疼痛、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及再骨折病例.结论 根据Vancouver分型,综合考量股骨峡部骨质条件,对于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4cm的假体周围骨折老年患者,应用生物型组配式假体柄可以取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而对于股骨峡部完整皮质骨≥4 cm的假体周围骨折老年患者,在行翻修手术治疗时,应用一体化全涂层远端固定长柄假体甚至骨水泥假体,术中操作简单、省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较生物型组配式锥柄更具有实际应用性.
作者:张必;谢源;史毅;耿玮峥;韩浩;陈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g)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相关性.方法 OSAHS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Fg,采用放免法测定TNF-α,同时根据AHI将病例组分为轻、中、重三组,比较三组上述血清指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Fg、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病例组不同AHI水平患者血清Fg、TNF-α水平存在差异,随着AHI的增加,血清Fg、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血清Fg、TNF-α水平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OSAHS患者睡眠障碍情况.
作者:樊蕴辉;李立群;戈艳蕾;付爱双;王红阳;张嘉宾;张盼盼;庄雅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肿瘤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的原因.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的整合素相关蛋白,在介导心血管疾病中的某些炎症反应过程和冠状血管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CD47信号转导途径及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纬凌;杨俊;杨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疾病(PAD)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的情况.方法 PAD介入治疗的451例老年患者中发生23例VVR为发生组,其余42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1例肱动脉穿刺患者中VVR发生2例(1.65%),330例股动脉穿刺患者中VVR发生21例(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行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缝合157例,1例发生VVR(0.64%);股动脉单纯压迫40例,8例发生VVR(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R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VVR,提高对此症的认识,减少误操作及不必要的操作,加强介入的规范化培训,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预防VVR的关键因素.
作者:裘霄雷;赵世光;刘卓;杜建时;韩冬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对比栓塞及夹闭治疗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栓塞及夹闭治疗老年aSAH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由2名评价者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栓塞治疗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RR=0.31,95% CI:-0.14~0.68,P=0.004)较夹闭治疗明显降低,而在良好预后、术后死亡率及复发率方面与夹闭治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栓塞及夹闭均是治疗老年aSAH的有效方式,两者疗效对比未见明显差异;但行栓塞治疗能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如肺炎等的发生.
作者:陈平;苗壮;韩海玲;董文征;赵兴利;王占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老年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组)和观察组(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组),两组均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过不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血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及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及Ig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1).结论 对于老年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采用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可以更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较于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具有优势.
作者:程黎民;吕莹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联合应用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55例乳腺肿物患者的62个病灶分别进行常规超声、乳腺三维超声(ABVS)、超声造影检查,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评估各诊断方法及联合应用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术后病灶病理结果示,良性25个(40.3%),恶性37个(59.7%).常规超声对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81.08%、84.00%、82.25%、88.23%、75.00%;ABVS:83.78%、88.00%、85.48%、91.17%、78.57%;超声造影:83.78%、84.00%、83.87%、88.57%、77.78%;三者联合:89.18%、92.00%、90.32%、94.28%、85.19%,与单一技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超声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
作者:潘莉莉;张晓宏;李秀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清对氧磷酶(PON)1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112例,分为CAS组及非CAS(NCAS)组,比较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清PON1活性等指标.结果 CAS组BMI、收缩压(SBP)、尿酸(UA)显著高于NCAS组(P<0.05,P<0.01);CAS组血清PON1活性显著低于NCAS组(P<0.01);CAS患者血清PON1活性与年龄、SBP呈负相关(r=-0.300,P<0.05;r=-0.354,P<0.01).结论 老年CAS患者血清PON1活性降低可能与年龄老化及SBP增高相关.
作者:严为宏;张亮;陆寒英;陈启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失独老人指的是失去独生子女的60岁以上人口,准确地说是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失去独生子女的60岁以上人口.刘鸿雁等〔1〕对我国15~29岁独生子女人口规模的推测,可大致估计我国每年至少产生82 460人15 ~29岁的独生子女死亡人口,从而产生8.25万个失独家庭和16.5万失独父母.由此可见,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将会因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和高计划生育率趋势的加剧而逐渐增加.
作者:韩振燕;夏林;李跃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气成分及炎性因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COPD急性加重患者750例作为患病组,患者入院后进行肺功能检查,分析COPD急性加重患者每日入院人数与入院当天、入院前1、3、6 d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吸入颗粒PM10〕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期收集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2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C反应蛋白(CRP)、IL-2、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患者每日入院人数与PM10、SO2、NO2等各大气污染物指标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P<0.05),即PM10、SO2、NO2指标浓度越高,每日入院人数越多.患病组外周静脉血中IL-6、IL-8、IL-12、CRP、IL-2、IL-1β及TNF-α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气污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相关炎性因子指标对于临床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杨继雷;姚秀叶;袁晓飞;谷伟;王存美;黄攀登;董立平;刘晓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部位微出血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检测CMBs,计数并记录其部位.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分进行评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42例)和无CMBs组(85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研究危险因素与不同部位CMBs数量的关系.结果 42例(33.1%)患者存在CMBs.皮层-皮层下CMBs发生率为38.6%,深部为43.4%,幕下为18.0%.CMBs组和无CMBs组年龄(t=2.472,P=0.017)、高血压史(χ2=20.96,P<0.001)、入院时收缩压(t=4.539,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939,P=0.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4.074,P<0.001)、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χ2=28.608,P<0.001)及中重度脑室旁白质疏松(χ2=16.935,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史仅与深部CMBs的数量显著相关(r=0.731,P=0.025);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存在显著相关(r=0.281;P=0.001,r=0.364,P=0.001).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高血压史主要与脑深部CMBs的数量相关,而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脑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相关.
作者:康健捷;黎春镛;杨红军;邓兵梅;崔静;项薇;熊铁根;邓文婷;齐自娟;王伟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慢性肾脏病(CKD)在成人中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检索2009~2013年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结果 26篇文献纳入研究,CKD平均患病率8.81% (95% CI 8.85% ~8.78%),共报道25个危险因素,其中超过半数文献支持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无生活行为危险因素被报道.结论 生活行为危险因素和CKD之间存在严重的因果滞后性,有因时无果、有果时无因.横断面研究方法在CKD病因研究中存在局限性.
作者:卓琳;蔡卿卿;刘丁阳;汪秀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中国大陆地区居家临终关怀实践服务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6.0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6.03)、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6.03)、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1998 ~2016.03)、CENTRAL(建库~2016.03)、Medline (1946 ~2016.03)、Embase(1974~2016.03)、AMED(1985~2016.03)、CINAHL(1982~2016.03).收集所有中国大陆地区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实施居家临终关怀实践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5.3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对于不能合并的数据仅进行描述性评价.结果 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58例患者.对患者家属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Meta分析:①对3个研究的家属照顾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为MD=-6.77,95% CI(-9.30~-4.24),提示居家临终关怀能够降低生命终末期患者家属照顾者SAS评分;②对这3个研究中的2个研究的家属照顾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为MD=-8.33,95% CI(-11.51~-5.16),提示居家临终关怀能够降低生命终末期患者家属照顾者SDS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结局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示居家临终关怀能提高生命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生理状态.结论 与常规临终关怀相比,居家临终关怀能够缓解临终患者家属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能够改善生命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心理、生理状态.
作者:吕俭霞;高静;李迎春;赵霞;向玉萍;侯晓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SI)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27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SSI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SSI组大鼠应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对照组行模拟手术.SSI组术后开始腹腔注射SSI 25 mg/kg,1次/d.3组大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6和12天测定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术后14 d将大鼠处死并测定各组脊髓CX3C超化因子受体(CX3CR)1和核因子(NF)-κB mRNA水平.结果 SSI组机械和热痛阈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12 d后,SSI组脊髓CX3CR1和NF-κB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I可能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提高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
作者:郭莉;吴茂彬;张帅;潘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共病抑郁症(MDD)的患病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09例T2DM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及PHQ-9 MDD自评量表调查,根据问卷及量表测评结果分析T2DM共病MDD可能因素,并先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MDD的危险因素.结果 T2DM共病MDD患病率55.99%,女性高于男性.精神压力大、并发症、睡眠质量、食用新鲜蔬菜情况是MD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精神压力大、出现并发症及睡眠质量差的T2DM患者易患MDD,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可预防MDD的发生.
作者:李若男;赵洪影;王丹丹;王越;刘任通;张权峰;闫磊;孙楠;李曼;贾琳琳;郑斯阳;李毓昊;邱洪斌;杨利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