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养老机构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王黎;郭红艳;谢红

关键词:养老机构, 健康, 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入住养老机构的390名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调查。结果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262名(67.18%);受损128名(32.82%),总体健康状况尚可。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居住情况、疾病指数和认知功能是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养老机构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一般,尤其是与他人共同居住、疾病指数高、认知功能偏差的老年人,在保持和提高其整体健康状况的过程中,要重视老年人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和脑转移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 ACI)和脑转移瘤( BM)的磁共振特征,分析磁共振成像( MRI)在两者影像学诊断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76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病的ACI患者和BM患者,其中ACI 46例,BM患者30例。行头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分别对病灶的部位、病灶数目、灶周血管源性水肿程度、弥散加权成像( DWI)表现、强化方式程度、病灶演变情况进行对比和观察分析。结果 BM组较 ACI组的多发病灶病例数明显增多。两组新发病灶在分布部位上比较,分布没有明显差异。 ACI组患者ACI病灶周围基本无水肿出现,而 BM组瘤周水肿程度及病例数明显高于ACI。 ACI组除有4例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病灶有轻微强化外,其余病例均无强化;而BM组患者多数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环状或实质性强化。ACI组病例有2例符合ACI诊断标准,但DWI未显示,其余病例均在DWI上明确显示为高信号影,明显多于BM组。总之,两组在病灶数目、病灶周围血管源性水肿程度、DWI表现、强化程度及病灶演变过程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在病灶分布部位上两者不存在差异性。结论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病的ACI和BM在磁共振表现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观察分析,其特征表现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翟志永;李琦;冯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长期饮酒对老年脑萎缩发生的影响及头颅CT特征

    目的:观察长期饮酒对老年脑萎缩发生的影响并分析头颅CT特征。方法接受检查或治疗的长期饮酒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无长期饮酒史的受试者8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脑萎缩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0%,63/75 vs 45.0%,36/80;χ2=25.510,P<0.001)。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饮酒次数、每日饮酒量及饮酒年限均为老年长期饮酒人群发生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第三脑室宽度及哈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及前角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饮酒是导致老年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劝导老年酗酒者戒酒。

    作者:翟茂雄;曾宪春;唐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铁皮石斛对小鼠端粒酶活性及抗衰老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对小鼠端粒酶活性及抗衰老能力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铁皮石斛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共5组。每组20只。对铁皮石斛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按125、250、500 mg/kg分别给予铁皮石斛灌胃,对照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0 d。然后检测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脑脂褐素(LF)及端粒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ROS、MDA和 LF水平升高或显著升高(P<0.05或 P<0.01),SOD、GSH-Px和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 SOD、GSH-Px和端粒酶活性均升高或显著升高(P<0.05或 P<0.01),ROS、MDA和LF水平下降或显著下降( P<0.05或P<0.01)。结论铁皮石斛增强抗氧化酶和端粒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可能是其抗衰老的机制之一。

    作者:唐汉庆;韦祎;卢兰;陈桦;李晓华;朱晓莹;劳传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白藜芦醇下调Cyclin家族表达调节皮肤癌HS-4细胞的增殖

    目的:探讨中药白藜芦醇( Res)对人皮肤癌HS-4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MTT实验筛选Res对人皮肤癌HS-4细胞的适作用浓度,对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测定;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Res对人皮肤癌HS-4细胞增殖周期产生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某些周期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某些周期相关蛋白改变情况。结果 Res对人皮肤癌HS-4细胞毒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20 mg/L的Res作用72 h 对人皮肤癌 HS-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达到大;加入 Res处理48 h 后人皮肤癌 HS-4的 G 0/G 1期细胞数目明显比对照组多( P<0.05),S 期细胞数目比对照组低(P<0.05),G2/M期细胞数目两组差别不明显;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某些周期相关因子均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Res可抑制HS-4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其能影响皮肤癌HS-4细胞周期,将其阻滞于G1期,为Res在皮肤癌中应用提供基础。

    作者:李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免疫营养干预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干预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SHI)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老年SHI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对照组按照传统营养支持方式进行治疗,营养组采用肠外营养( PN)和肠内营养( EN)序贯营养支持治疗,免疫营养组在营养组的基础上增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分别于治疗第1天( T1)、第7天( T2)和第14天( T3)采集患者血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患者 T3时各营养指标水平明显高于 T2,T3时总各营养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营养组亦高于营养组(P<0.05)。与 T1相比,对照组 T2和 T3时CD3+和CD4+水平明显下降,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 T2时 CD4+水平显著降低( P<0.05);与对照组 T3相比,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的 CD4+和 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营养组T3相比,免疫组的CD4+/CD8+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 T2和 T3时 IgG 的水平明显低于 T1(P<0.05);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T3时IgG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P<0.05)。结论早期的免疫营养干预对于改善老年SHI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翠燕;郭雪琴;潘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毕节地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探讨毕节地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毕节地区共7所医院就诊的2685例老年(年龄≥60岁) CAP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静脉血检查衣原体及支原体,采用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结果与2010~2012年相比,2013~2014年老年CAP发病率显著升高(P<0.05)。不同性别老年CA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秋冬季CAP发病率高于春夏季(P<0.05),年龄>80岁的患者 CAP发病率显著高于60~70岁及71~80岁的患者(P<0.05)。细菌感染1308例(48.72%),病毒感染685例(25.51%),支原体/衣原体感染692例(25.77%)。近2年老年CAP细菌性感染比例显著升高,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性感染近几年感染率无明显变化(P>0.05)。对细菌感染患者进行耐药性分析,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较高。革兰阴性( G-)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较高。结论应根据CAP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给予针对性干预。

    作者:杨静;夏光琴;陈道忠;王忠全;夏红艳;余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病房( 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诊断中血清降钙素原( PCT)与C-反应蛋白( 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ICU重症感染患者80例为观察组,ICU非感染性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样,比较血清中 PCT和 CRP的含量及检测的阳性率等。结果观察组血清中PCT检测阳性率为93.75%,CRP检测阳性率为100%,观察组PCT平均含量为(6.27±2.8)ng/ml,CRP的平均含量为(41.26±7.74)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5±0.14)ng/ml和(5.61±2.81)mg/L(P<0.05)。结论 PCT特异性较 CRP高,稳定性较好,故联合监测血清中PCT和CRP含量可作为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严重感染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诗阳;王日兴;吕有凯;林芳崇;冯奇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SB431542对高糖环境中小鼠足细胞Cdk5/p35表达的影响

    目的:应用SB431542及Roscovitine处理高糖培养的足细胞,观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通路对高糖培养足细胞中Cdk5/p35表达的影响及抑制Cdk5激酶活性对高糖和TGF-β1诱导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SB431542(0.1,1.0,10μmol/L)处理高糖培养的足细胞,Western印迹法及RT-PCR技术检测各处理组Cdk5及p35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Roscovitine对高糖及 TGF-β1刺激足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高糖(HG组)Cdk5和p35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NG)组和甘露醇组(M组)(P<0.05),并且呈时间依赖性升高。加入SB431542后,高糖培养导致的足细胞内Smad-2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同时,HG+SB431542组足细胞内Cdk5和p35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显著降低,明显低于HG组(P<0.05)。加入Roscovitine后,高糖及 TGF-β1诱导足细胞的足细胞凋亡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糖可能通过活化TGF-β1通路上调Cdk5/p35表达从而诱导足细胞凋亡。

    作者:李宏博;张悦;郝军;赵松;刘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Cyfra21-1、NSE、SCCA和CRP在老年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角蛋白(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酶化酶(NSE)、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和 C反应蛋白(CRP)在老年肺癌患者联合诊断、TNM分期和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免疫放射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10例老年肺癌患者和100例老年良性肺病患者血清Cyfra21-1、NSE、SCCA和CRP的浓度水平,对比分析老年肺癌患者和老年良性肺疾病患者、不同病理分型的老年肺癌患者和不同肿瘤分期的老年肺癌患者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肺癌患者的血清Cyfra21-1、NSE、SCCA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老年良性肺病患者( P<0.05);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清的Cyfra21-1、NSE、SCCA、CRP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 P<0.01);Cyfra21-1、SCCA 阳性率为鳞癌显著高于小细胞癌和腺癌( P<0.05),NSE阳性率为小细胞癌高(P<0.05),CRP阳性率为鳞癌高(P<0.05);使用Cyfra21-1+NSE+SCCA+CRP联合检测其灵敏度显著高于单项检测(P<0.05),而其特异度显著低于Cyfra21-1单项检测(P<0.05)。结论血清中Cyfra21-1、NSE、SCCA和CRP能够较好地用于老年肺癌的诊断、分型以及分期,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老年肺癌早期诊断的灵敏度。

    作者:严宏;彭安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FAC联合化疗对乳腺癌患者抗氧化酶、肝脏转氨酶和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阿霉素,环磷酰胺( FAC)联合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血清抗氧化酶、肝脏转氨酶和心肌酶的影响。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住院的4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FAC联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FAC联合化疗组( n=20);未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乳腺癌组(n=20);并选择20例同年龄阶段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n=20)。检测3组间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尿酸(UA)、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和肌酐的水平。结果乳腺癌组与FAC联合化疗组血清CAT和GSH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和NO水平显著升高( P<0.05)。 FAC联合化疗组血清CK和LDH水平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FAC联合化疗可以加速乳腺癌患者体内已被激活的氧化应激系统。这种氧化应激具有细胞毒作用,其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尤为显著。

    作者:白吉明;李建华;王翔;冯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乳腺肿瘤的临床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医生开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活检诊断乳腺肿瘤〔1〕。本研究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乳腺肿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世强;王卫;熊瑞;邓津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丁苯酞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其对海马区GAP-43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 VD)大鼠认知功能及对海马区GAP-43和突触素 P3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 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空白组各30只。空白组不采取任何操作;对照组大鼠制成VD模型,并予以生理盐水;观察组大鼠制成 VD模型后,予以丁苯肽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采取 MG-Y-型迷宫检测其认知功能以及采用 Western印迹和 RT-PCR分别检测大鼠海马区内GAP-43和突触素P38的表达。结果观察组和空白组大鼠的错误反应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空白组大鼠降低更明显(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GAP-43在大鼠海马区内的mRNA中表达较空白组高(P均<0.05),且观察组表达程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的突触素P38在大鼠海马区内的mRNA中表达较空白组和对照组均提高(P均<0.05),而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表达无差异(P>0.05);观察组 GAP-43在大鼠海马区内的蛋白中表达较对照组和空白组均提高(P均<0.05),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表达无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突触素P38在大鼠海马区内的蛋白中表达较空白组均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表达程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对于VD大鼠,可予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其可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及再生,改善VD大鼠海马区GAP-43及突触素P38的表达,从而提供其认知功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陈庆友;师岩;王中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行动研究在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

    行动研究初是为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现象而提出的教育研究方法,其基本内涵是:行动者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1〕。自90年代以来,开始在护理领域中应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慢性病增多,家庭护理需求增加〔2〕,促使社区护理服务处于全面深入的变革发展时期。行动研究作为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研究方法,有益于推动社区护理发展,促进护理实践与理论衔接,对社区护理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综述行动研究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王淑粉;杨培常;张振香;张艳;李冰华;孙霞;马玲;侯睿;翟军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鹿花盘粉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鹿花盘粉对四氯化碳( CCl4)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l4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联苯双酯50 mg/kg)、鹿花盘粉低(0.75 g/kg)、中(1.50 g/kg)和高(3.00 g/kg)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20 d。末次给药12 h后,各组大鼠腹腔注射60%CCl4花生油,雌性4.00 ml/kg、雄性3.50 ml/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花生油。24 h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取血液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取肝组织制备匀浆,测定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力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与 CCl4模型组比较,鹿花盘粉中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GSH-PX活力明显升高(P<0.05);鹿花盘粉高剂量组肝脏组织中 SOD活力较CCl4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 HE染色结果显示,鹿花盘粉中剂量组肝内病灶发生率下降,脂肪变性、坏死程度及炎性浸润均明显减轻。结论鹿花盘粉对CCl4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彬彬;南璐璐;赵越;陈思瑶;杨柳;徐峰;刘磊;周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老年患者化疗中的安全性与依从性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IVPA)在老年化疗患者对比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该院老年化疗患者的资料,其中IVPA组43例、PICC组52例,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管道维护、生活质量等依从性方面的差异。结果 IVPA组与PICC组相比,血栓形成、导管阻塞、护理贴膜引起的皮炎、静脉炎、局部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导管维护费用更少、维护时间更短,不按时维护、重新调管、意外拔管、再次置管等的发生率较低(均 P<0.05)。结论 IVP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在导管维护依从性良好,可作为老年化疗患者首选。

    作者:陈国平;范平明;夏立平;李京泰;何丽;李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持续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伴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终末期肾病患者120例,根据是否感染HVB分为终末期肾病伴HBV感染患者(观察组)47例和单纯性终末期肾病患者(对照组)73例;均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3、6个月时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量,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CD4+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s)比例、T淋巴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 B的表达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5);治疗3、6个月两组各症状指标水平较治疗1个月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3个月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清CD8+T细胞比例、Tregs、穿孔素及颗粒酶 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能够改善终末期肾病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肾脏功能及免疫功能,对清除HBV、控制病情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涛;董震;孙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6周倒走对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规律倒走对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健康老年女性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进行为期16周(每周3次,每次1 h)倒走干预。16周前后使用芬兰Metitur Good balance平衡测试仪和DJ2L-Ⅱ型单脚站立测试仪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静态平衡测试。结果①16 w后试验组的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著增加(P=0.030,P=0.042);②16 w后试验组开眼双脚站立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的移动速度和移动距离显著减小(P=0.040,P=0.036),而闭眼压力中心在左右和前后方向移动距离均非常显著减小(P=0.002,P=0.001)。结论16 w的倒走运动改善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倒走可作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运动干预手段。

    作者:张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心肌灌注、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经皮冠脉介入术( PCI)治疗患者心肌灌注、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20例行PCI术的AC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术前8 h给予80 mg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TIMI)帧数( CTFC)、术前、术后三羟甲基丙烷( TMP)心肌灌注分级,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 w的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1水平。结果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研究组CTFC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TMP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1 w两组患者hs-CRP、NO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1 w两组患者ET-1水平均低于术前,研究组术后1 d及术后1 w hs-CRP及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ACS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炎症反应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肌再灌注。

    作者:黄兴红;杨永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无创外周血管检测技术评估血管功能的应用及进展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治疗观念及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及进步,但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及尽早干预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有预测性,但是其价值是有限的〔1,2〕。目前,针对血管功能的检测手段发展迅速,而无创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易于重复及随访、无创等优点,便于临床开展及早期评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本文将讨论多种通过无创检测外周动脉功能评估血管功能的技术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云飞;汪丽;杨萍;李文琦;司道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杂交技术在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研究新进展

    冠脉搭桥术( CABG )一直以来是冠脉再血管化的金标准途径,CABG与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相比大优势在于其左乳内动脉( LIMA)与左前降支( LAD)的远期通畅率并终能给病人带来更好的远期效果〔1〕,然而CABG对于非左主干病变血管的效果不确切,可能与大隐静脉具有较低的远期通畅率有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恰好对于这些病变血管有着独特的益处并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从病人角度来看,PCI术后与CABG术后的患者较少会感到不适感,其他优势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更短的住院时间,较快的康复时间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和中风以及出血的风险〔2〕。杂交技术正是整合了CABG与PCI两者的优势,1996年出现了杂交技术这个概念, Angelini等〔3〕首次证实了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可靠性。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 ACC)/美国心脏协会( AHA)发布的CABG的指南上指出,冠状动脉杂交技术的定义即指外科行LIMA-LOA移植术和非LDA冠脉行PCI,指南还指出,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下列病人应用的证据水平为B级:(1)存在常规CABG手术限制的条件,比如升主动脉近端严重的钙化、靶血管条件较差,这些患者均不适于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但适于进行PCI;(2)缺乏合适的桥血管;(3) LDA血管病变解剖不适于PCI。后指南上认为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多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中可以作为CABG或者PCI的替换治疗,它可以提高总体风险收益比,该证据级别为B3。

    作者:马建赢;李金;唐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