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培叶;赵平;刘志跃;秦莉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与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Zarit护理负担量表和照顾者压力调查量表( CSI)对212名老年痴呆患者家庭照顾者及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女性照顾者占总照顾者的88.2%,58.5%家庭照顾者有中等程度的负担及高压力水平( P<0.05),低收入群体表现出高水平负担及高水平压力,影响负担的压力因素是个人计划改变,时间需求变化,情绪变化。结论老年痴呆家庭照顾者负担水平及压力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应采取有效干预手段进行干预,缓解生活负担及压力水平。
作者:许丽华;张敏;闻子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1〕。向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 LTC)服务项目,维护其自尊,提高生存质量,增强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成为普遍受关注的问题。
作者:徐萍;钟清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现象逐渐加剧,传统养老方式逐渐转变为“4-2-1”的核心家庭结构,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照顾模式,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老龄化问题〔1〕。而社区日间托管中心养老模式的提出,满足老年人在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多层次需要,成为新时期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老年人对日间托管中心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日托养老的实施。本文对国内外日托养老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日间托管中心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可行性意见。
作者:陈俊羽;徐桂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国高龄老年人健康体适能( PF)特征及增龄变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筛选352名高龄老年人,按年龄分组进行健康PF测试。结果女性体质指数( BMI)高于男性,男性柔韧、肌力、心肺、平衡能力高于女性( P<0.05);不同年龄组高龄老年人BMI值差异不显著,柔韧、肌力、心肺、平衡能力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除70~74岁与75~79岁组外,其余各组差异显著( P<0.01)。结论高龄老年人健康PF水平较低,并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80岁是高龄老人PF急剧下降的拐点。
作者:王红雨;张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 RA )患病率为0.32%~0.36%,流行病学资料显示,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发病于35~50岁,女性患者约3倍于男性,如未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发展,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1〕。 RA患者往往伴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可以逆转的。本文就RA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许贵华;朱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采用无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真针刺和浅刺太溪穴对老年人脑网络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人12名,在不同时间段分别真针刺和浅刺患者右侧太溪穴,针刺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来评估受试者的针感强度。在针刺的前后分别采集功能性磁共振影像资料,分析脑网络连接变化。结果真针刺组较浅刺组酸、麻、胀、温热的感觉强度更大。真针刺组与浅刺组相比,海马与尾状核之间连接强度大,其次为眼眶部前额叶皮质与海马之间的连接,以及大脑岛叶与壳核,颞中回与眼眶部前额叶皮质的网络连接较强。结论真针刺较浅刺组具有更强的针感,并且使大脑的网络连接的相互作用增强。
作者:王单;吕敦召;帅记焱;温秀云;谭婷婷;黄居科;谢红亮;殷亮;梁久平;陈尚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钙调神经磷酸酶( CaN)在正常高值血压患者左室重构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共选取健康体检人群282例。根据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n=78);正常高值血压组(n=122);高血压组(n=82);再将正常高值血压组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值分为正常构型亚组(n=101)、左室重构亚组(n=21)。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计算LVMI、RWT;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CaN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CaN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ET)-1,分析其与正常高值血压左室重构的关系。结果①在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中,左室重构发生率分别为7.82%、17.21%、22.35%;LVMI、RWT、血清CaN活性、ET-1水平依次升高( P<0.05)。相对于高血压组与正常高值血压组的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②左室重构亚组血清CaN活性、ET-1均高于正常构型亚组( 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左室重构发生率、CaN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活化的CaN促进了正常高值血压左室重构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凌玲;雷梦觉;周桂秀;胡杰;龚爱斌;魏伟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血瘀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活血化瘀是祛病延年的关键〔1〕。现代生物学提出多种造成衰老的因素,如自由基的破坏作用、线粒体功能紊乱、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缩短等。三七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凝集、延长凝血时间、降血脂等活性,目前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可从多角度,多途径发挥抗衰老作用。本文针对不同衰老机制与学说对中药三七抗衰老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殷捷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5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1〕,我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与有限的养老护理服务资源供给之间矛盾突出〔2~4〕。为应对这一矛盾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分配养老护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大限度满足养老护理服务需要的养老服务模式〔5〕。以美国为代表的一种全新养老服务模式--持续养老照料社区( CCRC ),在部分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它结合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优点,并有效避免其不足〔6〕。该模式日益被我国养老产业界所关注〔7〕,但对其系统研究相对匮乏〔8〕。本文旨在对CCRC服务模式的起源、发展及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黎;郭红艳;谢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 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围术期心脏事件(PCE)中的联合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106例年龄≥60岁择期拟行非心脏手术的CHD患者,术前采集病史和危险因素,术前检测静脉血中hs-CRP和NT-proBNP,监测术后即刻及3 d的12导联心电图和cTnI水平,并随访住院期间并发症。结果 PCE的发生率为18%。 hs-CRP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5%CI 0.64~0.87;P<0.05),临界值为6.85 mg/L;NT-proBNP的 AUC 为0.71(95%CI 0.58~0.85;P<0.01),临界值为86.9 pg/ml。术前hs-CRP≥6.85 mg/L且NT-proBNP≥86.9 pg/ml是P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29;95%CI 1.89~20.92;P<0.01)。术前 hs-CRP≥6.85 mg/L 且 NT-proBNP≥86.9 pg/ml 的患者为的高危人群,其 PCE 发生率为42%。结论老年CHD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血清hs-CRP≥6.85 mg/L且NT-proBNP≥86.9 pg/ml是P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能够将该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其预测价值优于传统临床方法。
作者:曲歌;许力;于春华;黄宇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白细胞介素(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APN)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各60例。大剂量组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1次/d;小剂量组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d,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房利尿钠肽( ANP)、左心房前后径( LAD)、hs-CRP、IL-6、TNF-α及APN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栓塞事件发生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hs-CRP、IL-6、TNF-α及APN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APN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同时大剂量组各指标变化明显优于小剂量组(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AD和 AN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同时大剂量组降低明显大于小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LAD内径及 ANP水平,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莉;唐雷;邢潇;刘翠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牛蒡子萃取物对血瘀证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牛蒡子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每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7 d,末次给药30 min后,各组动物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间隔6 h后同上述方法再注射一次,两次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之间将动物置于2℃冰水浴中游泳5 min ,制备血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模。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高、中剂量组的全血黏度有所降低(P<0.05);阳性组,高、中、低剂量组的PT、APTT升高,FIB含量有所降低(P<0.05);阳性组PA有显著性降低(P<0.01),高剂量与中剂量组有差异(P<0.05),与低剂量组无差异。结论牛蒡子萃取物具有降低血瘀证大鼠全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牛蒡子萃取物能够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
作者:朱凯;杨永刚;李辉;李军鸽;李娜;律广富;刘柳;杨擎;王宝森;于智莘;邱智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是一种老年性疾病,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化学毒物接触史增加及其他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期延长,老年AML发病率显著增加。其他类型肿瘤治愈率的增加导致治疗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及AML的发病率增加。尽管在过去数十年中,年轻AML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老年人(≥60岁)长期存活率仍很低,5年生存率仅5%~10%〔1~3〕。老年AML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发病比例更高(7号染色体单体,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及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白血病前体细胞克隆更不成熟;多药耐药基因(MDR)1/P-糖蛋白诱导的MDR及发病前造血异常〔4〕。此外,老年患者发病时的严重并发症较多,脏器储备功能较差导致治疗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远高于年轻患者〔5,6〕。近年来研究证实,未治疗的老年AML患者的早期病死率高于同等条件的治疗后患者〔2〕。由此可见年龄并非决定老年AML患者治疗选择的绝对因素,从老年AML患者中筛选出适合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完成老年AML治疗导向的危险度分层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卢晟晔;江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该院胃肠内科门诊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明确诊断为GERD的患者576例,分为非老年组与老年组,非老年组209例,年龄30~64岁;老年组367例,年龄65~80岁。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饮酒、压力、质子泵抑制剂( PPI)药物的应用及更换频率、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的评估。对伴有焦虑或抑郁的 GERD患者给予口服PPI及抗焦虑、抑郁药黛力新联合治疗,评估其疗效。结果老年组较非老年组GERD患病例数明显增多,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老年组患者更换PPI药物频繁,初有效后无效;老年患者因经济条件差,难以接受大剂量埃索美拉唑(40 mg,2次/d)的治疗;给予合并焦虑、抑郁心理障碍的GERD患者口服PPI(埃索美拉唑常规剂量20 mg,2次/d)联合抗焦虑、抑郁药黛力新(1片,1次/d),20 d为1个疗程,见效快、症状缓解明显。结论非老年组GERD患者男性较多(45~64岁期间尤为明显),多与肥胖、饮酒、压力大相关,减少这些相关因素可能降低非老年人走向老年人时 GERD的发生;老年组GERD患者中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PI药物更换可作为治疗选项。老年组GERD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较非老年组明显增多;患者经PPI(埃索美拉唑)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黛力新治疗见效快、症状缓解明显。心理障碍是难治性GERD(rGERD)的高危因素、治疗难点。
作者:徐龙;王智昊;薛变变;王英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于住院当日采肘正中静脉血2 ml,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FABP、S-100B蛋白和NSE水平。根据梗死面积将观察组划分为3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H-FABP、S-100B蛋白和NSE含量,并分析不同大小病灶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H-FABP、S-100B蛋白和 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梗死面积区分的三组中,大病灶组的H-FABP、S-100B蛋白和NSE含量明显高于中病灶组,而中病灶组明显高于小病灶组,三项指标与病情呈正相关( P<0.05)。结论 H-FABP、S-100B蛋白和NSE是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指标,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费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与下肢外周动脉病变( PAD)、踝臂指数( ABI)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102例。按照危险分层分为中危30例,高危38例,极高危34例。其中1级高血压33例,2级35例,3级3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并计算ABI,调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AD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PAD组(均P<0.05),两组间饮酒及患2型糖尿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P>0.05)。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确诊为 PAD的患者共42例,检出率41.18%。高血压1级组检出率27.27%,2级组检出率28.57%,3级组检出率47.06%;高血压3级患者PAD检出率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和2级患者(P<0.05),但高血压1级和2级患者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男性、吸烟、高血压。结论下肢 PAD在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高, ABI检查可用于PAD初筛,并预测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王贵鹏;赵亮;王海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检测前列腺腺癌中果蝇Zeste基因增强因子(EZH)2、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的表达,关注二者对Ki67增殖指数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4例前列腺腺癌术后蜡块组织作为观察组,54例前列腺增生术后蜡块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中EZH2、PTEN和Ki67的表达。结果两组中EZH2、PTEN阳性率、Ki67增殖指数表达的差别显著。观察组中 EZH2、PTEN阳性率、Ki67增殖指数均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EZH2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TEN和 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前列腺腺癌中EZH2高表达、PTEN低表达对肿瘤的形成和进展可能有一定作用,EZH2、PTEN均可以通过调节Ki67的增殖起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作者:郑超;王卓;曹余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重症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即直接采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观察组采用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即由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和第14天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 PA)、白蛋白( ALB)、血红蛋白(Hb),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变化,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第14天PA、Hb、ALB均较治疗第1天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第14天IgA、IgG、IgM均较治疗第1天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胃肠道出血、感染以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与常规营养支持相比,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更能缓解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及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黄丽;蒲琴;黄晓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的病程中,神经元选择性和进行性死亡是其共同的病理改变过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亨廷顿病等。神经元死亡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钙超载和钙蛋白酶、线粒体通路、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和一氧化氮( NO)的毒性作用、死亡受体的介导、核酸内切酶、基因介导等,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的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选择性、进行性的死亡机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慧婷;徐仁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应用针灸百会、涌泉穴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6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以接受西药治疗者为药物治疗组,以联合接受西药及针灸百会、涌泉穴治疗者为联合治疗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及中医辨证量表(SDSVD)评分改善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副作用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DS、MMSE、ADL、NFDS 及 SDSVD 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而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 HDS、MMSE、ADL、NFDS及SDSVD评分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同时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百会、涌泉穴可显著提高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魏艳霞;张保朝;周静;苟成钢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