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燕;汤旭磊;傅松波;吕海宏;刘丽娟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和轻度认知障碍( MCI)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集46例 AD、42例MCI及44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血清皮质醇水平检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 缺血指数(HI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AD 患者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痴呆严重程度分级。结果 AD 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为(596.47±58.29)nmol/L, MCI组为(558.64±71.05)nmol/L,正常对照组为(408.65±79.86)nmol/L,AD组和MCI 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D 组与 MCI 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D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与 MMSE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 AD和MCI患者存在血清皮质醇升高,且与AD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皮质醇可能参与了AD和MCI的病理过程。
作者:胡卫红;陆光华;徐韩;丁宇杰;李霞;肖世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对分泌性中耳炎(OME)大鼠耳腔灌洗液中干扰素(IFN)-γ和 IL-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OME模型组(模型组)和IL-18处理组(观察组),各10只。参照Hardy的方法对模型、观察组大鼠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致敏后耳内激发制成OME模型,对照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分别腹腔注射氢氧化铝溶液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同时观察组于第1、2、7、8、15、16天腹腔注射IL-18溶液(1μg溶于0.2 ml生理盐水),对照、模型组同期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第18天于耳镜下观察鼓膜像表现,光镜下观察中耳组织的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定大鼠耳腔灌洗液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1)模型、观察组中耳内呈现炎症反应,观察组炎症较模型组有所减轻;(2)三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计数比较,模型组三种细胞数均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多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数多于模型组(P<0.05),其他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3)模型、观察组大鼠的 IFN-γ与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IFN-γ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而模型、观察组IL-4水平无差异(P>0.05),模型组的 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对照、观察组(P<0.05),对照、观察组无差异(P>0.05)。结论 IFN-γ和IL-4共同参与OME的发生发展过程,IL-18可通过上调IFN-γ和IL-4的表达,调控Th1/Th2的平衡状态而抑制OME的进展。
作者:曲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以阿尔茨海默病( AD)为主要类型的痴呆和认知障碍是一种多在老年期前后起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病程呈进行性且病因迄今不明,是目前无法治愈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大脑疾病。由于全球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痴呆和认知障碍患病人数也相应增加;同时,此类疾病有高达5%的患者发生在40~50岁,这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据估计,我国AD患者近600万,到21世纪中叶将接近2千万〔1〕;流行性病学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11.6%〔2〕。在美国大约400万人患有AD,是美国第6位主要死因〔3〕。鉴于痴呆和认知障碍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利用相关的科技论文和专利产出成果数据,探讨其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开展情况,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现状。
作者:傅俊英;赵蕴华;王道仁;彭喆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化浊通脉散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家兔的动脉硬化斑块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a、-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纯种新西兰雄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化浊通脉散组(C 组)、西洛他唑组(D组)、通塞脉片组( E组),予高脂饮食及股动脉球囊扩张术建立ASO家兔模型,检测药物干预前后家兔血脂的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药物干预后家兔股动脉标本PDGF-a、PDGF-b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化浊通脉散能有效地降低血脂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但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作用不明显,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阳性率(P<0.01)。结论化浊通脉散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膜,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作者:吴迪;李慎贤;胡莹;金钟太;程磊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2和 IL-1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诊断明确的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1,治疗后达到稳定期COPD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2,40例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年人血清作为对照组,常规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L-6、IL-12和IL-18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 IL-6、IL-12和 IL-18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 IL-6、IL-12和 IL-18的表达与病变分级及营养状态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IL-6、IL-12和IL-18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OPD患者血清中IL-6、IL-12和IL-18高表达,三者对病变的形成和进展有一定影响。
作者:马强;吴占庆;杨培雄;李琳业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躯体状况及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唐山市路南、路北区抽取2个社区,对社区内724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躯体状况、社会支持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躯体状况及社会支持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结果老年人的躯体状况和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慢性病数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OR 值及95%CI 分别为2.125(1.131~3.439)和2.539(1.195~5.392)。结论患慢性病数量越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多。
作者:周岩;何宗泽;韩会;陈云;刘杰;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入院后详细神经系统查体,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成像及CT血管造影(CTA),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 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狭窄率>70%)。结果CTA共检测出82条病变血管,大脑前动脉13.4%(11/82),大脑中动脉17.1%(16/82),颈内动脉41.5%(34/82),大脑后动脉8.5%(7/82),椎-基底动脉19.5%(14/82)。轻度狭窄血管39.1%(32/82),中度狭窄血管34.1%(28/82),重度-狭窄-闭塞血管26.8%(22/82)。单支血管病变病例12.5%(6/48),2支血管病变病例27.1%(13/48),3支或以上血管病变病例60.4%(29/48)。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大动脉为主,多支动脉同时受损;颈内动脉狭窄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病变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
作者:周志可;李颖;赵传胜;张荣伟;张惠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缺血性脑卒中( CIS)大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80%。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梗死( CI)〔1〕,缺血性脑卒中因其临床表现多变,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防治较为困难。为了在防治方面有所突破,CIS的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新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作为CIS患者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参与了CIS的发生、进展全过程,炎症机制的研究正逐步成为CIS机制研究的热点方向。 C反应蛋白( CRP)作为急性炎症反应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臻成熟。加之CRP在CIS的预测、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其研究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现仅就CRP与CIS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姚立岩;杨晓炜;李海红;李晓霞;高锦;范娜;于思雨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ICAM-1和s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ICAM-1和s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作者:隋欣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炎症、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血脂正常老年冠心病患者64例,随机分组后均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32例给药剂量为20 mg/d,观察组32例给药剂量为40 mg/d,治疗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炎症指标、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在对老年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行阿托伐他汀治疗时,选取给药剂量40 mg/d可取得比20 mg/d更为显著的疗效,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低,值得推广。
作者:杨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居民急救知识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福州市5个乡镇共117名老年居民进行急救知识与需求的调查分析。结果农村老年居民急救知识得分为(5.11±1.73)分,其中触电急救措施正确率(91.5%)高,对心肺复苏正确率(7.7%)低,生活经验和电视广播是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经多因素分析,急救知识培训经历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急救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 P<0.05)。结论农村老年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老年人群急救知识与技能有待提高,急需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逐步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吴炜炜;黄吕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是否作用 PI3K/Akt通路抗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方法 Aβ25~35作用 SH-SY5Y 细胞建立AD细胞模型,MTT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检测p-Akt、Akt、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川芎嗪能够抑制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和促进其存活;川芎嗪可抑制 Aβ25~35引起的 p-Akt/Akt、Bcl-2表达降低和 Bax、caspase-3的表达增加。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够抑制川芎嗪对 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抑制川芎嗪诱导的 p-Akt/Akt、Bcl-2表达上调及 Bax、caspase-3表达下调。结论川芎嗪拮抗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与作用PI3K/Akt通路,调节Bcl-2、Bax、caspase-3的表达有关。
作者:尹淑杰;柳朝阳;任永波;宋庆娇;张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成药使用情况。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型文献,共269篇。对其使用的中成药及组成中药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研究频次较高的中成药有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等;组成中成药的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水蛭23次,丹参21次,川芎19次,黄芪13次,三七13次;将组成中成药的药物进行分类统计,使用频次多的药物类型为补虚药。结论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成药较少,提取物类中成药在临床使用较多,但组分明确的中成药的种类较少。
作者:闫晨;马德邻;马妍;朱金墙;周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病死率高达10%〔1〕。该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血、便血或胃管内见血性液体;其全面诊断包括病因、部位和严重程度等〔2〕,不仅要重视既往病史、症状、体征等在病因诊断中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小部分患者在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前没有任何自觉症状,要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这就需要借助胃镜、B超等辅助检查手段〔3〕。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王敏;潘辅全;段珊;曾祥勇;王日普;李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糖尿病( DM)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发病率逐年上升,2013年世界范围内约有3.82亿患者罹患此病,到2030年该数据将可能达到4.39亿〔2〕。以晶状体混浊为主要特征的DM性白内障( DC)是DM晚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并发症中仅次于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眼病〔3〕。其发生主要是由于体内半乳糖激酶活性降低或胰岛素的缺乏,导致机体血糖浓度升高,眼内房水的渗透压增高,晶状体纤维发生渗透性肿胀、断裂或崩解,终使晶状体完全混浊〔4〕。随着DM患者人数的增加,DC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研究表明DC的发生与年龄、视网膜病、血糖控制等多种因素有关〔5,6〕。 DC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过程涉及多个分子信号通路的激活,目前治疗主要是针对全身的整体系统性治疗和针对眼部疾患的局部治疗〔7〕。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优势,在DC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8〕。本文拟就DC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及应用中医药对其干预的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李文珊;牛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两种融合方案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按融合方案分为两组,A组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腰椎椎体间融合器( 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和内固定术。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滑脱复位率及丢失率、并发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组患者术后2 w的滑脱复位率高于B组,而术后1年的复位丢失率低于B组,术中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1.11%)明显高于B组(8.89%),术后1年A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效复位椎体恢复腰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振斌;涂来勇;卡哈尔;楚戈;顾文飞;张恩丰;赵疆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抗生素治疗对老年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异常患者血清 PSA和游离 PSA(fPSA)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0例老年PSA异常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环丙沙星治疗3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PSA相关参数水平变化,同时对研究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血清PS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清总PSA(tPSA)及PSA密度(PSAD)水平明显下降,fPSA密度(fPSAD)水平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而fPSA/tPSA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各指标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经穿刺活检术病理检查,15例(37.5%)前列腺癌;11例(27.5%)前列腺炎;14例(35.0%)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SA水平无显著变化,而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后血清PS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结论抗生素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水平,结合其治疗前后水平变化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鲍彤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老年人是干眼的高发人群〔1〕。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1对象及方法1.1调查对象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山西省汾阳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群,年龄42~86岁,平均(65.4±7.0)岁,共2137人,其中男1058人,女1079人。
作者:刘院斌;郭俊儿;武忠华;任志凤;段惠萍;孙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利用骨密度仪椎体骨折评估( VFA)软件判断椎体骨折的诊断率。方法对204例年龄≥50岁,符合骨密度检测指征的患者,在行髋部骨密度检测的同时进行胸腰椎 T4~L5侧位扫描,并用 VFA 软件进行评估。结果54例患者共有98个椎体骨折,椎体骨折率为26.5%;髋部骨密度24例正常,97例低骨量,83例骨质疏松。结合骨密度与椎体骨折评估,骨质疏松诊断率从40.7%提高到51.5%。结论 VFA软件改进椎体骨折诊断,提高骨质疏松诊断率。
作者:蔡思清;李毅中;颜丽笙;颜建湘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对老年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脑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垂体瘤切除术老年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后给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ELISA法测定血清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 h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有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术前血清NSE和S-100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 h血清NSE和S-100β高于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者(P<0.05)。结论老年垂体瘤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和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升高有关,术中硝普钠控制性降压不引起脑损伤,不影响认知功能。
作者:李正明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