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乔小放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与人体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既往无有氧运动健身经历且符合研究要求的受试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愿意参加健身锻炼的50例设为观察组,按照研究要求定期进行广场舞有氧运动锻炼;将无主观意愿参加健身锻炼的50例受试者设为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不变。8 w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心率变异性、心血管反射、平衡相关指标。结果(1)心率变异性指标:观察组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 SDNN)、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均方根( SDNNindex)、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 rMMSD)、总频谱、低频成分、高频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心血管反射;观察组心血管反射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界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平衡指标:观察组睁眼、闭眼时摆动频率、摆动轨迹长、大摆动角度、大摆动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反射,改善心率变异性,提高人体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功能,是一项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运动方式。
作者:吴阳;王萍;闫巧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保护和脑保护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微量泵静脉注入,并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输注,比较两组不同时点心肌保护指标和脑保护指标。结果 T5、T6、T7、T8时点,观察组肌钙蛋白Ⅰ( c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明显低于对照组,T6、T7、T8时点,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6时点时,观察组动脉血浆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S-100β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T3、T4时点时,观察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明显高于对照组,Ca-jvO2明显低于对照组;T3、T4时点时,观察组血氧饱和度( 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 ERO2)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助于下调 cTnI、H-FABP、NSE、S-100β蛋白、ERO2表达,上调 CK-MB、Sj-vO2、PaO2表达,从而起到心肌保护和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玉辉;高亚坤;肖连波;杨明;周继梧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老年躯体形式障碍( SD)患者的述情障碍特点。方法患病组为某医院年龄>60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37例,对照1组设为2组,对照组为其他年龄患病组共34例,另一组在社区正常老年人群体中分层抽样37例为老年正常组,分别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测量。结果患病组述情障碍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与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缺乏幻想得分高于对照1组( P<0.05),但外向性思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病组述情障碍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与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外向性思维高于老年正常组( P<0.01),而缺乏幻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SD患者有明显的述情障碍,主要表现为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与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较差。引导老年人疏泄不良情绪,加强心理护理,对减少SD发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瑞星;李国荣;史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使用叶酸、VitB12治疗后,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 oxLDL-Ab)的变化。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Hcy、oxLDL-Ab、叶酸和VitB12水平变化;再取接受维生素干预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5例( Hcy>15μmol/L),同时口服叶酸5 mg,VitB1225μg,每日3次,治疗4 w后复查血清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血清Hcy、oxLDL-Ab水平明显升高;血清VitB12水平明显降低( P<0.05)。口服叶酸、VitB12干预治疗4 w后血清Hcy水平明显下降,但 oxLDL-Ab的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患者给予叶酸、VB12干预尚未显示可以预防脑卒中。
作者:戎秀格;卢玉娟;才淑芳;徐彪;王金权;李茜;彭桂平;田卫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近年来收治的9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分为死亡组( n=49)和存活组( n=47);分析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75岁、低血压、呼吸频率快、胸腔积液、肺部多处炎症病变、并发肺部基础疾病等是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主要因素( P<0.05);而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则主要为机械通气、肺部基础疾病、酸中毒、心脑血管事件、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结论要重视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及时采取有效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减少老年重症肺炎的死亡率。
作者:施佳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记录176例T2DM合并NAFLD患者入院后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血清脂联素、瘦素、白细胞介素(IL)-6且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动脉,按照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踝臂指数(ABI)分为Ⅰ组(IMT<1 mm,n=42)、Ⅱ组(1 mm≤IMT≤1.2 mm,n=55)、Ⅲ组(IMT>1.2 mm,n=79);ABI>1.3组(n=64)、0.9~1.3组(n=76)及<0.9组(n=36);同期另选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对照组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2 h餐后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BMI、DBP高于对照组;Ⅲ组FPG、2 h PG、HbA1c、LDL-C高于Ⅱ组、Ⅰ组及对照组(P<0.05);Ⅲ组 TG、TC亦高于Ⅰ组及对照组( P<0.05);四组血清脂联素、瘦素、IL-6亦存在显著差异( P<0.05),血清瘦素、IL-6水平从对照组到Ⅲ组逐渐增高( P<0.05),而血清脂联素则逐渐降低(P<0.05);ABI>1.3组、ABI 0.9~1.3组及ABI<0.9组血清瘦素、IL-6水平逐渐增高(P<0.05),血清脂联素则逐渐降低(P<0.05);IMT及ABI分别与瘦素、IL-6呈现正相关,而与脂联素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清瘦素、IL-6与 IMT呈独立正相关(P<0.05),而脂联素则与其呈独立负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瘦素、IL-6是发生ABI<0.9的高危因素,而脂联素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清高水平瘦素、IL-6与T2DM合并NAFLD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脂联素则可能抗炎抑制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延缓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车立群;赵文杰;徐红双;单洁;解洪杰;杨秀静;刘力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氧化应激状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取55例NASH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中脂类、肝脏生化标志物、Hcy、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及 c-IMT 等指标。结果NASH患者脂类和肝脏生物标志物水平异常,c-IMT厚度及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GS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血清Hcy水平与腰围(WC)、体质指数(BMI)、游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多种转氨酶呈正相关(P<0.05或 P<0.01);而与GSH呈负相关(P<0.05)。结论 NASH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与Hcy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和c-IMT相关联。 c-IMT可以作为一个因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诱发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指标,而Hcy水平的升高则可能是肝损伤的一种表征。
作者:聂庆东;张秀梅;武天石;李艳君;刘玉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临床上通常将60岁以后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RA )称为老年RA( ERA)。 Barlow等〔1〕提出它是在应对慢性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它可以对RA患者的治疗起到促进作用。而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实现某一具体行为的信念,它可以预测RA患者的身体状况〔2〕。本研究探讨ERA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庆;徐桂华;钱先;张梅涧;郭峰;陈剑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综合评价miR-21与食管癌(E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miR-21与EC预后的文献,按照已拟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提取miR-21与EC预后相关的相应数据,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风险比( HR)、95%可信区间( CI)及P值定量评价miR-21与EC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初步检索数据库得到273篇文献,其中其中7项可用于 meta分析,中位样本量为98例,四分位数间距( IQR)=70~164。中位 HR 值1.4,IQR=0.89~2.23。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IQR=29.4~39个月。高表达miR-21的EC患者的预后生存率HR=1.367,95%CI=1.15~1.62,P=0.000;食管鳞癌(ESCC)亚组生存率 HR=1.44,95%CI=1.2~1.72,P=0.000。高表达 miR-21的食管腺癌(AD)患者亚组预后生存率 HR=0.82,95%CI=0.47~1.44,P=0.489,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21作为EC患者的预后标记具有地域性和组织特异性。 miR-21对于 ESCC高发的中国和日本具有预测不良预后的潜力,有望成为新型的EC生物学标志物,但对AD高发的加拿大和美国则不具有相应的预测能力。
作者:付文博;宋亚芹;杨兰;朱建波;魏育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胰腺癌应用奥施康定对患者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老年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予以奥施康定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疼痛控制措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疼痛情况、止痛效果、止痛相关指标、体力状况稳定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4 w、8 w、12 w的NRS评分、起效时间、日均用药量、高日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明显,疼痛缓解率、镇痛持续时间、体力稳定率则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老年晚期胰腺癌患者中应用奥施康定可有效缓解疼痛,稳定患者的体力,且安全性较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万红;王晓娟;黄雪兰;车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BMSCs的成骨与成脂分化存在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旦该平衡被打破,便会引起代谢相关疾病或发育异常。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在调控BMSCs成骨、成脂分化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中药影响BMSCs成骨、成脂分化及其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刘德兰;庞晓丽;郑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观察组口服莫沙必利联合兰索拉唑。4 w 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疼痛、胃脘不适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疼痛、胃脘不适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钱剑;陈荣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完成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人源化设计,为进一步构建人源化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IgBlast搜索基因数据库获取鼠源抗体序列模板,从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获得结构模板;在 SGI图形工作站上,通过 InsightlⅡ软件包进行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模建,分析抗体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结构,确定影响抗原结合部位的框架区关键残基。结果成功模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确定AAW67378、BAB18257分别为单链抗体scFv DM的重链和轻链框架区佳人源化模板,确定了人源化残基、回复突变的残基,将可能影响抗原结合位点结构的残基的鼠源和人源副本编入到人源化抗体库序列中。结论计算机辅助下的同源模建技术可为抗体人源化设计提供方案,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同步实现人源化和优化提供可能性。
作者:叶刚;刘丽;杨冬华;汤绍辉;周旻;丁世华;韦宏成;钟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和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ADAMTS-1)相关性。方法以2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41例,其中单支病变120例,双支病变72例,多支病变80例;选取冠状动脉粥样斑块72例,冠状动脉无狭窄56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术前外周血 IL-6R、ADAMTS-1水平,并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 IL-6R、ADAMTS-1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组、对照组(P<0.05),且AMI、UA患者血清IL-6R、ADAMTS-1水平显著高于 SA(P<0.05);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组血清 IL-6R、ADAMTS-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单支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6R、ADAMTS-1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无关。
作者:王晓元;李方江;杜美玲;张文婷;李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各项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TIA患者用CT或MRI确诊138例病例,分为依达拉奉组(n=47)例、尼莫地平组(n=46)和对照组(n=4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和胆固醇指标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和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 d SOD、MDA及NSE,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14 d的SOD水平显著高于7 d的SOD水平,但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SOD水平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MDA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NSE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可见两种神经保护剂均可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神经功能,但依达拉奉效果要好于尼莫地平(P<0.05)。结论①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均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可降低血清 MDA,提高 SOD活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减轻自由基介导的毒性,增加抗氧化能力。②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 NSE含量,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③依达拉奉临床疗效好于尼莫地平组,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TIA能有效控制发作频率,减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霄;裴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表达微小RNA(mir)-22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增殖的影响及mir-22水平与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合成mir-22基因序列,构建SD13-hsa-mir-22质粒,质粒提取后完成对大肠癌细胞系HCT-116细胞的转染,确认转染效率后进行 Realtime PCR 检测,确定高表达模型建立成功。将HCT-116细胞分为高表达 mir-22组、空载体转染( NC)组及未经处理的 HCT-116组。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TT实验转染高表达mir-22的HCT116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细胞及未转染的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而转染空载体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无明显差距。结论 Mir22抑制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增殖。
作者:李博;宋燕;李春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未合并高血压、心衰等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中59例患者已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归为观察组,其余69例患者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中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肱指数(ABI)、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等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观察组的TC与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ba-PWV、CAVI、ABI和 rAI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能据此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赖诚民;陈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在该院就诊的80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腔淀粉酶、血淀粉酶高于对照组(P<0.01),心率、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开腹手术早期疗效优于微创治疗,其能够较快控制患者的腹腔淀粉酶及血清淀粉酶,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效价更加显著,不仅创伤小、并发症少,而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万叔良;梁志波;杨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中国南(时段Ⅰ)北(时段Ⅱ)方人群的高血压降压疗效及其相关性。方法黑龙江省在儋州过秋冬季节、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规律治疗,比较南北方生活时段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时段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均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 P<0.05),时段Ⅰ变化更明显;两时段经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颅内压(IC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时段Ⅰ下降幅度>时段Ⅱ(P<0.05);收缩压、舒张压值与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ICP等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候鸟”高血压人群南北方生活期间,规律降压均有效,但南方更有利于血压控制。
作者:蒲宏伟;陈漠水;刘文举;许云;李文霞;陈世雄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三种全麻方式对老年患者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原则将114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地佐辛静脉组(P组)、七氟烷与异丙酚、静吸复合组(SP组)和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比较3组不同时间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不同时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及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 IL)-1β、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3组出麻醉恢复室和术后1 d 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1 d ( P<0.05);3组不同时间MMSE评分差异显著( P>0.05);3组均为出麻醉恢复室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之后逐渐下降,至术后3、7 d明显降低( P<0.05);3组不同时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不显著( P>0.05);3组术后1 d IL-1β、IL-6水平与术前1 d比较均显著升高( P<0.05);3组术前1 d、术后1 d IL-1β、IL-6水平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出麻醉恢复室时和术后1 d认知功能均受到明显影响,至术后3~7 d基本恢复,三种全麻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基本相同,术后IL-1β和IL-6水平升高可能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紧密联系。
作者:徐艳;田江艳;田桃苇;杨昌勇;王东海;罗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