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田江艳;田桃苇;杨昌勇;王东海;罗涛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建立的胃肠动力障碍动物模型,为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与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8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8组,每组10只。 A组空白对照组;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C组生理盐水灌胃组;D组甘草煎剂造模组;E组肢体缺血-再灌注造模组;F组冰水刺激造模组;G组阿托品造模组;H精氨酸造模组。造模结束后,测定实验小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比较各组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程度。结果各组模型小鼠胃内残留率分别为:A组43.5%,B组42.6%,C 组42.1%,D组70.7%,E 组57.2%,F组56.4%,G组59.5%,H组66.2%;各组模型小鼠小肠推进率分别为A组90.7%,B组89.1%,C组89.3%,D组62.2%,E组75.9%,F组71.5%,G组68.1%, H组72.1%。结论甘草煎剂造模组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明显,造模可靠。
作者:李敏;陈洪;张程;邢德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贵州布依苗水族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蛋白( ALB)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96例贵州布依苗水族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欧洲脑卒中评分(ESS)与Barthel生活指数(BI)对生活自理能力与临床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均在入院后48 h内检测ALB水平。结果低ALB组平均年龄〔(70.6±13.3)岁〕明显高于正常ALB组〔(63.8±10.1)岁〕(P<0.05)。低 ALB组入院距发病时间〔(4.0±1.7)d〕明显比正常ALB组〔(3.1±1.6)d〕长(P<0.05)。结论 ALB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具有密切关系,脑卒中患者低 ALB 不仅可导致其早期神经功能差,生活能力低。 ALB水平较高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后果发生率,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临床指标。
作者:王继勋;陆永勇;赵斌;张欣;黄杨;邓飞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剂对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及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的影响。方法74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慢性肾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 CTGF、TGF-β1、尿素氮、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变化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TGF、TGF-β1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且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素氮、血肌酐及肌酐清除率治疗后,较对照组显著好转,且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剂应用于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清CTGF及TGF-β1水平,缓解肾脏尿素氮、血肌酐及肌酐清除率能力,改善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马旭;朱清;邵凤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对H2 O2所致PC12细胞凋亡时bax、caspase-8和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把大鼠肾上腺嗜铬瘤( PC-1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六味地黄丸组、维生素( Vit) E组。待细胞培养24 h贴壁后吸去培养液,对照组和模型组都加入含10%大鼠血清培养液,六味地黄丸组和VitE组分别加入含10%六味地黄丸大鼠血清培养液和含VitE的培养液,预保护24 h后,除对照组之外的各组加入H2 O2终浓度为200μmol/L,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继续孵育24 h后离心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和蛋白。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测定bax、caspase-8、bcl-2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六味地黄丸能下调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对 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有上调作用。结论六味地黄丸能通过有效降低bax、caspase-8基因和蛋白表达,提高bcl-2的表达,抑制、阻止PC-12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
作者:高海宁;王艳杰;赵丹玉;崔勇;柳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在患者中发病特征及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比较。方法收集2010~2013年由该科治疗的188例70岁以上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性别及年龄分布的统计以及与同时期70岁以下肺癌患者在治疗方法上进行比较。结果老龄NSCLC患者发病情况上,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患者比例缩小,而接受手术治疗却逐渐减少;而当患者年龄超过80岁后,患者采取抗肿瘤治疗的配合状况大大减低。结论老龄NSCLC患者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相应女性患者比例却不断增高;老龄患者在治疗方式上倾向非手术方式的其他治疗手段;结合患者的个人体质,采用合理的多元综合治疗(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是老龄NSCLC患者的治疗特点。
作者:张丽萍;孙宏斌;李文宇;翟旭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体位性低血压( OH)是老年人常见问题之一,但起病隐匿,不被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疾病的增多,老年人OH的发生呈增多趋势,且容易误诊、漏诊,若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以指导进一步治疗,患者将面临非必要的检验、检查,增加经济费用,影响生活质量。
作者:金曼;籍欣欣;侯文丽;卜丽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长春市中老年人群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取长春市4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637人,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和血液生化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该人群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2013年长春市中老年人群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35.25%,高血压检出率为56.0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超重、高脂血症是正常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男性、饮酒、高脂血症、腹型肥胖、超重/肥胖、年龄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长春市中老年人群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和高血压检出率较高,应提高对正常高值血压的预防意识,加强对高血压的防范,改善生活方式。
作者:刘婷;王云;刘莹圆;孙平辉;张秀敏;刘红箭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三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患者参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两组:早期DN组38例(30 mg/24 h<UAER<300 mg/24 h)和单纯糖尿病组44例(UAER<30 mg/24 h);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和RBP水平。结果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RB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 P<0.01),且DN组高,正常对照组低;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DN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为91.42%,特异性为90.51%,均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结论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早期DN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谢英才;邓碧坚;支李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调查老年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 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锦州市养老机构372例老年GERD患者进行测评,并与中国常模比较。结果养老机构中患有GERD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分〔(64.75±7.59)分〕低于中国常模〔(73.08±8.31)分〕(P<0.05)。结论养老机构中患有GERD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老年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任恒杰;张会君;王秀丽;杨玲;姜兆权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完成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人源化设计,为进一步构建人源化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IgBlast搜索基因数据库获取鼠源抗体序列模板,从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获得结构模板;在 SGI图形工作站上,通过 InsightlⅡ软件包进行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模建,分析抗体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结构,确定影响抗原结合部位的框架区关键残基。结果成功模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确定AAW67378、BAB18257分别为单链抗体scFv DM的重链和轻链框架区佳人源化模板,确定了人源化残基、回复突变的残基,将可能影响抗原结合位点结构的残基的鼠源和人源副本编入到人源化抗体库序列中。结论计算机辅助下的同源模建技术可为抗体人源化设计提供方案,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同步实现人源化和优化提供可能性。
作者:叶刚;刘丽;杨冬华;汤绍辉;周旻;丁世华;韦宏成;钟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自体免疫细胞联合紫杉醇+顺铂( TP)化疗方案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 TP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树突细胞-杀伤细胞( DC-CIK)联合T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流式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 CD3+CD4+、CD3+CD8+、CD16+CD56+、CD4+CD25+细胞的比例,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机体免疫功能变化;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癌胚抗原( CEA)和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累积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血清CEA和CYFRA21-1含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自体免疫细胞联合紫杉醇+TP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晚期 NSCLC 患者免疫功能,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存率。
作者:岳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自制多功能电脑版护理活动床对老年高危患者压力性溃疡临床护理的价值。方法将该院收治的压力性溃疡老年高危患者3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0例和对照组1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压力性溃疡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功能电脑版护理活动床。对比两组患者平均监护时间、压力性溃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受压部位皮肤状况;并调查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满意程度和信任度。结果观察组平均监护时间、压力性溃疡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压力性溃疡疮分期和受压部位皮肤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采用多功能电脑版护理活动床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经济和精神负担,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人力,同时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孙玉华;梁明辉;杨淑梅;吴伟泽;周喜斌;韩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从医学-生物-心理等方面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患者围术期血糖变化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血糖变化规律并加以预调控,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方法选择DR患者647例,对827次手术进行分析。记录年龄(X1),性别(X2),文化程度(X3),居住地(X4);糖尿病知晓及控制(X5),并发症(X6),DR分级(X7),疼痛状态(X8),治疗次数(X9),焦虑抑郁程度(X10),经济状况(X11)为因素,监测入院时血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降糖药物,使其在正常范围(手术前1d),并以手术前1d 控制方案来控制围术期血糖,记录入院、手术前1d、手术当天晨(FPG),术后首次FPG及术后次日晨空腹血糖(FPG)。取不同入选、剔除变量的概率临界值(0.05)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比较不同结果,找出影响应变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优线回归方程。结果在选、剔除变量的概率临界值(0.05)时,入手术室前变化血糖 Y1=-0.02103+0.12882X10+0.26863X9+0.10948X11+0.19448X5+0.0550X7+0.04342X6;术毕后首次 FPG Y2=-0.00251+0.11447X10+0.29833X9+0.29948X8+0.22863X5+0.03536X7+0.02477X11+0.03355X6;次日晨FPG Y3=-0.02729+0.07642X10+0.09915X9+0.13104X6+0.04354X11+0.06863X8+0.05653X5+0.01793X7。结论 DR患者围术期血糖变化焦虑抑郁程度,治疗次数,疼痛状态,糖尿病知晓及控制,DR分级,经济状况,并发症为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于金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失血性休克、脓毒血症引起的血管功能受损是重症休克导致患者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休克后血管功能受损主要表现血管平滑肌功能受损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损伤导致休克患者的血压逐步恶化,表现为血管低反应性,是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损伤会导致微血管血流受阻、黏附增强、白细胞与血小板激活、凝血异常和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与能量代谢异常,加重器官损伤。研究发现,一氧化氮( NO),在调节血管舒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血管内皮细胞( VECs )的功能参与失血性休克〔1〕、感染性休克〔2〕晚期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NO在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为防治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树铁;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在该院就诊的80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腔淀粉酶、血淀粉酶高于对照组(P<0.01),心率、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开腹手术早期疗效优于微创治疗,其能够较快控制患者的腹腔淀粉酶及血清淀粉酶,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效价更加显著,不仅创伤小、并发症少,而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万叔良;梁志波;杨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初诊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方法选取2002年5月至2009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初诊为霍奇金淋巴瘤的老年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结果多数霍奇金淋巴瘤初诊老年患者为男性且居住在城镇;患者病理分型以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为主,病理分期Ⅲ、Ⅳ期人数多于Ⅰ、Ⅲ期,首发症状以淋巴结肿大为主;患者2、3、5年的总生存( OS)率以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8%、84%、73%以及82%、71%、58%;经单因素分析可得,病理分期、有B症状、骨髓受累、肝肿大以及血清白蛋白(ALB)降低对老年患者生存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经多因素分析可得,有B症状(RR=3.452)、骨髓受累(RR=4.125)以及肝肿大(RR=4.361)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初诊多处于疾病的中晚期,5年 OS 率为73.0%;有B症状、骨髓受累以及肝肿大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胡妍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前研究表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的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而和冠状AS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冠状AS斑块的钙化是其病理发生到一定程度的表现。钙化使斑块变硬、变脆,容易碎裂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孙启玉;贾兴旺;田亚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小鼠早期脑损伤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9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SAH组48只和假手术组30只;SAH组与假手术组再随机分为6、12、24、48 h和3、7 d 6个亚组。应用枕大池内的自体动脉血二次注入法构建起大鼠SAH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海马区神经元内的caspase-3及bcl-2的表达。结果 SAH组凋亡分子caspase-3和抗凋亡分子bcl-2的mRNA 都不同程度地升高,caspase-3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而随之增多,在24 h后这种增多更明显,48 h后达高峰,24 h至7 d各时间段和假手术组、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在海马区内的表达量各时间点差异不明显( P>0.05)。 Bcl-2在 SAH后12 h变化明显,Bcl-2表达量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正常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SAH 后早期脑损伤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凋亡及抗凋亡途径均在下丘脑内起作用。
作者:赵峰;赵彦芬;毛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18a和miR-22与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在冠心病(CAD)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从 GEO数据库中获取110例冠心病患者和112正常人的芯片数据集,通过高通量分析方法,确定异常表达基因,并采用TargetScan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对其进行调控的微小RNA;收集30例正常组织为对照组,30例CAD为实验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SR1、miR-18a、miR-22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对芯片数据进行分析,一共发现390个在CAD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分子网络分析显示 ESR1是其中的关键节点基因,并预测ESR1可能是miR-18a和miR-22调控的靶点基因;30对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miR-18a水平和ESR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miR-22的表达与ESR1表达量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CAD中有显著表达异常的基因及micro RNA可为将来相关的治疗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作者:马波江;曹晔;朱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辅助T淋巴细胞( Th)22细胞、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患者或体检者共101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1例,非病毒性肝炎35例。另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22细胞、Th17细胞所占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 IL)-22、IL-17的血清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细胞及IL-22、IL-17明显降低( P<0.05),但Th17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 IL-22、IL-17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明显升高(P<0.05),但 Th22细胞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非病毒性肝炎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Th17细胞及IL-22、IL-17均明显降低( P<0.05);与正常组比较,乙肝病毒携带者Th22、Th17及IL-1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L-22明显降低(P<0.05)。结论 Th22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IL-22浓度降低,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失去IL-22的保护作用,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而Th17细胞及IL-17可能未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慢性期炎症。
作者:戴小波;薛长山;周文英;黄小燕;唐文志;黄凯晨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