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楚海;陈斌伟;郭剑鸿;曹燕明;李兴;史群伟;吴波以
目的:研究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对人肺腺癌顺铂( DDP)敏感细胞株A549和耐药细胞株 A549/DDP耐药性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1.625 g/ml)、中剂量组(3.25 g/ml)、高剂量组(6.5 g/ml)、空白血清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后提取血清;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DDP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值,并计算耐药指数;Annexin Ⅴ/PI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结果 A549细胞中,中、高剂量组IC50值均较空白血清组下降(均P<0.01),而中剂量组的IC50值与高剂量组无差别,但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A549/DDP细胞中,低、中、高剂量组的IC50值均较空白血清组下降(均 P<0.01),而中剂量组 IC50值与高剂量组无差别,但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DDP处理A549细胞后,中、高剂量组分别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P<0.01),中、高剂量组之间无差别(P>0.05),但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DDP处理A549/DDP细胞后,低、中、高剂量组均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P<0.01),但中、高剂量组之间无差别,而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增加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5)。结论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对 A549及A549/DDP细胞均有降低DDP耐药性的协同增效作用,可能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在A549/DDP细胞中十全大补汤含药血清的协同增效作用更强,且中剂量含药血清效率高、效果佳。
作者:高原;陈奇;于宁;张洪源;敬一夫;关蕊;田子鹤;张城城;李春晖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牙周炎相关危害因素。方法对患有牙周炎(观察组)和不患有牙周炎(对照组)的老年患者各132例进行口腔检查及生活习性调查,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牙周炎相关危害因素。结果导致老年牙周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牙周炎知识匮乏、糖尿病等,单因素分析共11项、多因素分析共3项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正确分析老年人牙周炎相关危险因素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确定相关因素,能帮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习性,对于预防及治疗老年人牙周炎有重要作用。
作者:周兵全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约为10%,而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0%〔1〕。胃癌组织产生的肿瘤标志物多经淋巴引流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浓度升高,目前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癌胚抗原( CEA )、糖类抗原( CA )199、CA125、CA242和CA724等。其中,CA724作为特异度、敏感度高的胃癌肿瘤标志物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2〕。本文就CA724和影像学新技术在诊断胃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姜楠;周忠春;郭顺林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与骨化三醇对骨质疏松机体尿羟脯氨酸( HO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ALP)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包括绝经后和和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1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实验 A 组给予阿法骨化醇0.5μg/次,1次/d;实验B组给予骨化三醇0.25μg/次,2次/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为12个月,同时定期检测患者血钙、肌酐水平。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HOP、BALP水平及组织形态学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各组治疗后腰椎、股骨颈及 Wards三角骨密度显著升高( P<0.05);与实验A组比较,实验B组骨密度各项指标上升更为显著(P<0.05)。实验各组治疗后 BALP、HO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与实验 A组比较,实验B组BALP、HOP含量下降更为显著( P<0.05)。实验两组治疗前骨小梁稀疏且细,间隙大,骨皮质薄,髓腔内造血细胞少,呈骨质疏松改变。治疗后骨小梁变粗变密,厚度较均匀;骨连续性好,呈立体网状结构,排列规则。骨髓腔相对较小,腔内造血红细胞数量较多,脂肪细胞较少。实验B组相对于实验A组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显著升高,骨小梁间距(Tb.Sp)显著降低(P<0.05)。结论骨化三醇对骨质疏松机体降低 HOP、BALP水平及对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优于阿法骨化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楚海;陈斌伟;郭剑鸿;曹燕明;李兴;史群伟;吴波以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琐琐葡萄多糖( VTP)对β淀粉样蛋白( 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A β25~35诱导PC12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VTP(20、40、80 mg/L)作用于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 -time 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结果 VTP可提高 PC12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强 Bcl-2 mRNA 表达,抑制 Bax mRNA表达。结论VT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Bcl-2 mRNA表达、降低Bax mRNA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袁芳;徐琦;盛磊;刘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通心络的稳定斑块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6例,正常对照组24例,比较各组间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治疗4 w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ACS患者 TLR4、NF-κB、TNF-α的表达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治疗后两组TLR4、NF-κB和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通心络治疗组TLR4、NF-κB和TNF-α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可减轻动脉的炎症反应,干预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有望成为新的稳定斑块药物。
作者:李玉红;谢萍;李远;谢辉;袁跃龙;洪有勤;徐光旭;侯明英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 HSP)-27和claudin-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肠癌组),另选取同期结直肠腺瘤30例(腺瘤组),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组织中HSP-27和claudin-10的表达水平,分析HSP-27和claudin-10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三组claudin-10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肠癌组HSP-2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瘤组、对照组( P<0.05);A组 HSP-27与claudin-10呈正相关关系(P<0.05);HSP-27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存在关系(P<0.05),claudin-10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存在关系(P<0.05);HSP-27与claudin-10阳性表达者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且HSP-27与claudin-10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SP-27与claudin-10呈正相关关系,且与结直肠癌预后有关。
作者:朴松山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含量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游离肿瘤标志物 CEA、CA19-9、CA125、CA153含量表达。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125、CA153等糖链类抗原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1),且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r=0.762)。结论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游离肿瘤标志物含量表达有助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惠玲;孙鹏达;张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40株,琼脂稀释法与纸片扩散法检测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对12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将该院检出的40株阴沟肠杆菌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琼脂稀释法与纸片扩散法行药敏试验,而后采用序列分析法与PCR(聚合酶反应)对12种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后的药物敏感结果显示,40株阴沟肠杆菌标本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以15.0%为低,而对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敏感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耐药率范围为42.0%~92.5%;耐药基因共8类,分别为sull、Int I 1、aac(3,')-I、AmpC、CTX-M-9、CTX-M-3、SHV-2a、TEM-1,sull+Int I 1为大部分菌株所携带;耐药谱分为9型( A-I),其中以A、D占比较高,且基因分型与其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阴沟肠杆菌有高度与多重耐药性特征,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且为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
作者:方先松;焦会园;温小云;宋矿余;王力薇;李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 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余42只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其中造模成功的36只随机分为6组:艾灸Ⅰ、Ⅱ、Ⅲ组,模型Ⅰ、Ⅱ、Ⅲ组,每组6只。艾灸组选取双侧“足三里”、“肾俞”穴治疗,Ⅰ、Ⅱ、Ⅲ组分别干预1、2、3w。模型组不治疗。7组大鼠分别收集滑膜组织标本,双向电泳。软件分析比对各时间点艾灸组、模型组以及正常组。选取各时间点模型组与艾灸组共同差异蛋白点,应用MALDI-TOF MS鉴定,IPA软件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功能、信号通路及信号网络。结果①成功建立了各组关节滑膜双向凝胶电泳图谱。②发现并鉴定各时间点艾灸组与模型组共同差异蛋白质9个,PRDXⅠ,EH-HADH,MLC3,HPX等蛋白主要通过自身变化调节脂肪酸β-氧化通路Ⅲ、NRF2-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通路、急性期反应通路、细胞骨架肌动蛋白通路、上皮细胞黏附通路等,从而参与功能涉及DNA复制、重组和修复、细胞集结和炎性反应的信号网络,终调控本研究中 RA的发生与发展。结论PRDXⅠ,EHHADH,MLC3,HPX等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艾灸治疗RA靶点或疗效标志物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艾灸作用机制提供蛋白质组学依据。
作者:江星;孙志岭;周丹萍;徐骁;王苗苗;王富强;许志洋;纪伟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入院时心率和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 ACS患者628例临床基线资料、住院期间的治疗及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按入院时心率五分位值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是 HRQ1(<60次/min)、HRQ2(60~75次/min)、HRQ3(76~85次/min)、HRQ4(86~100次/min)、HRQ5(>100次/min)。分析各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期间治疗及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差异。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变量,计算OR值及95%CI。结果入院心率较高者女性比例较高,年龄较大,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病史的比例较高。入院时平均血压较高,Killip分级>Ⅰ级的比例高于其他组。心率较高组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使用率均较其他组低。入院时心率与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呈“U”型曲线,过低或过高的心率全因死亡率均较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后,入院时心率仍然是影响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因素。以HRQ2(60~75次/min)为参考,心率较高组(HRQ4和 HRQ5)和心率较低组(HRQ1)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均增加,尤其是心率增加组死亡风险增加更明显。结论入院心率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入院时心率与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之间呈“U”型曲线,过高或过低的心率均增加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
作者:马丽娜;莫鹏;党晓红;马纪琳;张魄;张彦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破骨样细胞中骨保护素( OPG)和 NF-κB配体受体( RANKL)表达情况。方法单独培养骨髓单核细胞前体,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和维生素D诱导其转化为破骨样细胞,在0、5、10、15 d用光镜观察和TRAP染色(抗酒石酸染色)评估破骨样细胞的转化程度,用RT-PCR检测OPG和RANKL的表达情况;然后构建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 SMC)与骨髓单核细胞前体共培养的模型,用维生素 C 和β-磷酸甘油诱导SMC转化为成骨样细胞,并在0、5、10、15 d用同样方法再次检测共培养中破骨样细胞转化的情况,以及两种细胞中OPG和 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不管是单独培养、还是共培养,破骨样细胞中始终没有OPG和RANKL的表达。结论破骨样细胞的转化可能主要受成骨样细胞分泌的OPG和RANKL调控,本身并没有分泌OPG和RANKL进行自身调节的机制存在。
作者:聂斌;管思明;张韶英;方欣;周韶琼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麦冬多糖( MDG)-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内皮祖细胞与缺血修饰白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鼠34只,其中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模成功19只随机分成两组,阴性对照组9只,予以混合饲料和纯净水饲养;治疗组10只,在阴性对照组的饲养基础上,按每天剂量为20 mg/kg MDG-1进行灌胃;正常对照组10只,为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予以混合饲料和纯净水饲养,由大鼠自行饮食。饲养1 w后麻醉状态下抽取心室血进行镜下内皮祖细胞计数;抽取耳缘静脉血采用白蛋白钴结合(ACB)试验法测定缺血修饰白蛋白;抽完血后处死大鼠,镜下观察心肌梗死区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中内皮祖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 MDG-1治疗后大鼠血中内皮祖细胞水平较未经MDG-1治疗大鼠明显升高(P<0.05);②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中缺血修饰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MDG-1治疗后的大鼠血中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③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镜下心肌细胞明显好于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形成;治疗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排列有序,几乎与正常对照组心肌走形一致。结论 MDG-1能够明显提高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内皮祖细胞水平,降低缺血修饰白蛋白表达,促进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改善心肌,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0%~60%〔1〕,而脑卒中后抑郁则是诱发或加重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2,3〕。睡眠障碍及认知障碍同样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及认知障碍的发生与抑郁存在密切的联系〔4〕。本文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不同抑郁程度的睡眠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关系。
作者:郭慧丽;尹春丽;李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70例患者采用HER-2、孕激素受体( PR)、雌激素受体( ER)、CK5/14单克隆抗体对其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上述表达结果进行分子分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0例患者中 Liminal A型106例(62.35%),Liminal B型12例(7.06%),HER-2型16例(9.41%),Basal-like型13例(7.65%),Normal-like型23例(13.53%);肿瘤大小Nor-mal-like型与 Liminal A型、Liminal B型相比差异显著(χ2=10.064,8.103,P=0.018,0.017)。淋巴结转移 Basal-like型与 Liminal A型、Liminal B 型、HER-2型、Normal-like型相比(χ2=8.014,10.413,8.245,7.922,P=0.046,0.015,0.041,0.048)。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Normal-like型与 Liminal A型、Liminal B型的肿瘤大小存在差异,Basal-like型与其他分子亚型的淋巴结转移存在差异。
作者:周海丰;范玉宏;武雪亮;孙喜彬;王立坤;梁晚平;耿翠枝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监测脑钠肽(BNP)浓度,为临床找出早期诊断冠脉综合征(ACS)的可靠标志物。方法在患者发作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0.5、1、2、3、6、24、48 h,检测其血浆中BNP水平,并以正常人群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浆BNP含量作为对照,探究 BNP在ACS发作后的浓度变化。结果 AMI组的BNP浓度与发病后时间呈正相关(P<0.05),UA组的BNP浓度与发病后时间呈正相关(P<0.01),UA组、SAP组和正常组的BNP浓度与AMI组的BNP浓度差异显著(P<0.05),SAP组和正常组的BNP 浓度与前两组的 BNP浓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态监测BNP浓度可以成为临床早期诊断ACS的有效辅助指标。
作者:梁伟东;曾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炎症状态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与终末期肾病(ESRD)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tr)组、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组和炎症伴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I)组。 Ctr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持续6 w,CRF组用腺嘌呤灌胃持续6 w构建大鼠CRF的动物模型,CRF+I组每天用腺嘌呤灌胃持续6 w并隔日皮下注射10%酪蛋白( Casein,1.2 g/kg)构建大鼠炎症伴CRF动物模型。检测各组血清肌酐、尿素氮、磷以及血管组织的钙含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量、FGF23 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α-SMA 蛋白表达量,Ctr组明显高于CRF组和CRF+I组(P<0.05),CRF组明显高于CRF+I组(P<0.05);组织钙含量,CRF组和CRF+I组明显高于Ctr组(P<0.05),而CRF+I组明显高于CRF组(P<0.05);FGF23 mRNA表达,CRF+I组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CRF和Ctr组(P<0.05),Ctr组和CRF组FGF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结论炎症除了可以直接引起ESRD血管钙化外还可以通过升高FGF23加剧ESRD血管钙化。
作者:张艺;马玲;肖业伟;余广;冯志强;盘强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尿失禁(UI)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造成严重影响〔1,2〕。本研究旨在了解中老年居民UI的患病情况、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邵阳市某社区常住居民2856人,其中男1395人,女1461人,年龄40~70岁,按年龄进行5层随机抽样,入选765人。共发出问卷765份,回收问卷752份(98.3%)。其中,女439例,男313例。
作者:谢亮球;孟共林;彭亚林;吕冬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贝那普利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100例,分为丙泊酚组和丙泊酚贝那普利联合组,丙泊酚组患者及在术中使用丙泊酚持续泵入麻醉,联合组患者在术前1 w 服用贝那普利,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麻醉,监测麻醉前、术后6 h、12 h、24 h、72 h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活性和心肌肌钙蛋白浓度。观察并记录术后12、24、48 h正性肌力药使用情况,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发生情况、自动复跳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浓度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各观察时间点联合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浓度比丙泊酚组低,正性肌力药使用少,自动复跳率及左室射血分数高。结论术前服用贝那普利、术中丙泊酚靶控输注比只在术中丙泊酚靶控输注更能减轻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的心肌炎性反应,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
作者:侯少科;郝丽娜;李建辉;曲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日常行动方式。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前向运动对于人体功能的作用,而忽视了后向运动对人体的积极影响〔1〕。国外已有研究发现〔2~4〕倒走对人体下肢肌力锻炼,平衡能力改善及有氧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效果。本研究对比老年女性倒走与正常走的运动学差异。
作者:卢澎涛 刊期: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