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脉通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保护脑缺血微血管完整性作用的影响

刘轲;李建生;刘敬霞;孙捷;赵跃武;李宁;苏静;郭晓燕

关键词:脑缺血, 脑脉通,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微血管完整性
摘要: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脑脉通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光镜下观察BMSCs移植脑内7、14和28 d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IgG和微血管基底膜ColⅣ及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IgG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IgG表达均显著减弱(P<0.01);联合组较移植组7 d和28 d、较脑脉通组14 d和28 d的表达均减弱(P<0.01)。各模型组ColⅣ和LN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ColⅣ和LN表达均增(P<0.01);联合组较各移植组、14 d和28 d脑脉通组ColⅣ和LN表达均较显著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和胶原降解明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BMSCs移植后早期(7 d)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中期(14 d)和后期(28 d)用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的保护作用提前,并使中、后期的作用增强,其途径可能与减轻微血管基底膜LN和ColⅣ的降解有关。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PCR-RFLP检测老年静脉血栓人群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目的:探讨汉族健康人群和老年静脉血栓病患者中 G20210 A突变的发生率。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某地区72例健康个体和43例老年静脉血栓患者进行G20210A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结果汉族健康个体和老年静脉血栓患者均未检出G20210A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纯合子和杂合子。结论 G20210A突变可能不是某地区汉族健康人群和老年静脉血栓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曲兆洁;金峰;史磊;张静;梁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化疗患者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来该院进行诊治并经过组织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确认为NSCLC ⅢB期和Ⅳ期的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研究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和其他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2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IL)-2、淋巴细胞转化率(LTT)、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T淋巴细胞(CD4+)、自然杀伤细胞(NK)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以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肝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保护骨髓,减轻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邓艳;柯晴;毛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三体联动机制运行效果

    目的:评价三体联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政府”)机制在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中的运行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档案中正在管理的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城乡地理位置不同在松江区选择4个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居/村委会动员+社区医生上课”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干预组在整合三个部门的资源,衔接各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比较两组在项目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基本情况、生活方式、情绪、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干预组干预前、后知识态度方面有较大改进,尤其在干预后血压也有显著改进(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知识态度方面也有所改进,尤其干预后吸二手烟的比例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在血压改善、定期检查腰围、知道体质指数( BMI)、高血压并发症和控制方法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在吸二手烟、超重、采取措施控制血压方面效果不如对照组。结论三体联动运行机制下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有较好效果,仍应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作者:安娜;朱美英;胡珏言;夏瑜洁;陆雪辉;王志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兔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模型复制

    目的:通过复制已成型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ASO)模型兔制作方法,制作兔下肢ASO模型。方法成年本地雄性兔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使用牛血清蛋白、高脂饲料及轻度结扎股动脉方法处理实验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抽取两组实验兔实验前1 w及造模后16 w空腹血,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纤维蛋白原(Fbg)、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测定,16 w时取两组实验兔的右侧股动脉及右侧大腿肌肉组织做病理切片并观察。结果①血生化指标:造模前后 TC、TG、LDL-C 和 Fbg 测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01);②造模前后 TXB2、6-Keto-PGF1α、ET-1、NO、ICAM-1测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③术后病理切片可见股动脉斑块形成,肌肉组织可见肢体缺血、溃疡或坏死。结论使用牛血清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损伤,联合使用含有高脂饲料饲养以及轻度结扎股动脉可以制做成兔下肢ASD的动物模型。

    作者:何崇武;陈婧;赵艳平;刘强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脑脉通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保护脑缺血微血管完整性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脑脉通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光镜下观察BMSCs移植脑内7、14和28 d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IgG和微血管基底膜ColⅣ及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IgG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IgG表达均显著减弱(P<0.01);联合组较移植组7 d和28 d、较脑脉通组14 d和28 d的表达均减弱(P<0.01)。各模型组ColⅣ和LN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ColⅣ和LN表达均增(P<0.01);联合组较各移植组、14 d和28 d脑脉通组ColⅣ和LN表达均较显著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和胶原降解明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BMSCs移植后早期(7 d)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中期(14 d)和后期(28 d)用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的保护作用提前,并使中、后期的作用增强,其途径可能与减轻微血管基底膜LN和ColⅣ的降解有关。

    作者:刘轲;李建生;刘敬霞;孙捷;赵跃武;李宁;苏静;郭晓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铁引起认知相关缺损的机制及干预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中神经元烟碱型胆碱能受体( nAchRs)的丢失是否与异常增高的脑铁有关,以及铁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寻求预防途径。方法建立铁致神经元损伤模型,采用 TBARS,MTT,Annexin-V以及配体结合实验方法,观察 PC12细胞在铁侵害早期细胞损伤的机制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结果硫酸亚铁( FeSO4)在低浓度(1~100μmol/L)范围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细胞毒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但不引起明显可见的凋亡和坏死。与对照组比较,该浓度范围可引起〔125 I〕α-Bungarotoxin结合位点明显减少,但预先用抗氧化剂处理,可阻止铁对〔125 I〕α-Bungarotoxin的亲和力。结论铁诱导氧化应激,能降低〔125 I〕α-Bungarotoxin结合位点数量,这些改变发生在PC12细胞损害早期阶段。铁与氧化应激对nAchRs的损伤可早于凋亡和坏死的过程,可能发生在神经退行性病程的早期。直接降低脑铁浓度及抑制活性氧化物质的产生应是预防和治疗认知缺损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方向。

    作者:刘国生;李丹丹;郑晗;周维;王晓亮;郑建琼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南充市顺庆区华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干预,然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 WHOQOL-BREF)评分与血压评分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SDS、SA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实施干预,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有效改善自身症状,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何皖;席峰;罗春燕;庞逸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哮喘的特点及诊治策略

    老年哮喘是哮喘发作的第二高峰期〔1〕,并且具有症状不典型、病情重、肺功能减退显著、并发症及伴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易漏诊误诊,故应该提高对老年性哮喘的认识,使之能够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许恩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胃肠激素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IBS)的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消化科收治的老年FD+D-IBS患者100例为老年重叠组,非老年FD+D-IBS患者100例为非老年重叠组,另选取健康老年人50例为老年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浆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 SS)、血管活性肠肽( VIP)、胆囊收缩素( CCK)、P物质及胃动素( MOT)和促胃液素( GAS)的水平。结果老年重叠组与非老年重叠组比较,5-HT、VIP、CCK水平显著升高(P<0.05);SS、MOT、GAS水平显著下降(P<0.05)。老年重叠组中以D-IBS为主要症状的患者56例,FD为主要症状的患者44例。与老年对照组比较,D-IBS为主组和FD为主组的患者5-HT、VIP、CCK、P物质水平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MOT、GAS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FD为主组患者 SS较 D-IBS 为主组及老年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FD重叠D-IBS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变化较明显,其发病可能与胃肠激素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于惠玲;鲁素彩;王阳阳;常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NR2 B-Wnt3α-ADAM10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脑病( DE)是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时大脑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NMDARs)表达异常,人们由此推断NMDARs在DE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1〕。 NMDARs的激活通过Wnt信号通路引起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的变化,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2,3〕。本文就近年来关于NR2B-Wnt3α-ADAM10信号转导通路与DE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孙传峰;曹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南阳市中老年社区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患病状况

    目的:探讨南阳市中老年社区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患病情况。方法选取南阳市中老年社区居民150例,对≥45岁居民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吸烟、饮酒及高血压家族遗传史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检测所选居民尿酸( UA)、血脂及血糖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家族遗传史、体重指数( BMI)、腰臂比( WHR)、UA、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因素对高血压患病的关联。结果南阳市中老年社区150例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达76.0%,血脂异常为30.7%,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发生率24.7%。 Logistic回归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饮酒、BMI、WHR、空腹血糖( FPG)及UA因素对高血压患病与否相关联(P<0.05)。吸烟、高血压家族遗传史、血脂指标HDL、LDL、TG和TC水平与高血压患病与否无关联性(P>0.05)。 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南阳市中老年150例居民高血压情况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及FBG相关联(P<0.05)。结论南阳市中老年社区居民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为保障中老年居民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龚艳霞;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龄老人高血压的治疗现状及体位改变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高血压的治疗现状及体位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7月高龄老人2000例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随访血压情况、影响降压治疗的因素以及体位性低血压( OH)和体位性高血压( OHT)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高龄老人高血压患者使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54.7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16.25%)、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17.04%)、利尿剂(6.82%)、β受体阻滞剂(3.54%)和其他药物(1.62%)。患者血压测量主要在医院/医疗机构测量(51.07%)和家庭自测(36.14%)。大多数患者坚持每天、每月血压测量(96.82%),部分患者每年一次或者从不进行血压监测(3.18%)。908例高龄高血压患者中,诊断为OH者298例(32.82%),OHT者171例(18.83%)。 OH 组、OHT组患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非OH/OHT组(P<0.05)。结论高龄老人高血压的治疗药物中,钙拮抗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得到广泛认同,而利尿剂的使用相对不足,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实行有待加强,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均与体位改变有关。

    作者:符秀虹;曾敏;何扬利;陈积雄;蒙绪卿;王萍;刘肖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高危因素及干预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高危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对该院收治的老年CHD合并T2DM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与收治的单纯CHD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关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预防慢性疾病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体重指数( BMI)值和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T2DM观察组患者在餐后2 h 血糖(2 h PG)、空腹 C 肽方面的生化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在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UA)等方面的生化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老年DM合并 T2DM的相关危险因素有BMI、高血压、2 h PG、空腹C 肽、TG、HDL-C及UA等。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高血压、空腹C 肽、TG、HDL-C、UA等因素是老年CH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血压外,控制血脂和 UA 水平等也至关重要,注意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积极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作者:石如荟;周卫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64排冠脉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冠脉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冠脉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以 CAG为参照标准,对比两次检查结果,分析冠脉 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结果80例患者共计955个节段纳入检查(其中CAG检查出闭塞排除5个节段),CAG发现狭窄节段179个,其中轻度狭窄25个,中度狭窄86个,重度狭窄68个。冠脉CT发现狭窄节段151个,轻度狭窄28个,中度狭窄76个,重度狭窄47个。冠脉CT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比为94.06%,93.0%、94.6%、94.7%、93.7%,与CAG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冠脉CT对冠状动脉近段和中段的诊断效果较好,对远段的诊断效果较差。此外,冠脉CT还能够准确显示粥样斑块的病理性质,判断斑块的稳定性。结论冠脉CT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冠状动脉的病变诊断比较准确,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手段。

    作者:曾文军;候青;高彦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接受冠心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确切,并能够调节患者血脂,降低IMT、缩小斑块面积,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冀元元;李纲;李玉东;刘志远;郑喜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龄中晚期食管癌手术高频电刀热处理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龄晚期食管癌术中应用高频电刀致热原理后的组织学改变及临床近、远期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24例年龄超过70岁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所有病例术前经CT观察,存在与周围粘连或外侵;采用单纯左侧开胸入路手术,游离病变采用局部高频电刀电凝功能热处理的方式,局部淋巴结予以先热处理后再清除,观察热处理的组织学变化,观察和统计临床恢复过程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全组24例均达到病变完全切除,无围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学证实:热处理后0.5~0.8 cm内组织凝固变性,毛细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并证实达到肿瘤致死温度。能有效防止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残留。对于病变外侵严重者用电刀分离处理不仅能确保重要脏器(肺动、静脉,主动脉、支气管)不受到损伤,又能保证局部病变达到小残留。结论对高龄晚期食管癌患者,术中选择高频电刀处理外侵癌组织或转移淋巴结能做到手术打击小,操作时间短,同时又能达到相对根治的目的。高频电刀热处理的方法,达到了有效处理局部残留的问题,同时又避免应用三切口手术和术中进入右胸腔,对病人打击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步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了生存期。

    作者:王宝;贾春祎;邹勤光;曲明江;王启文;赵鑫;卢卫平;赵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320排CT冠脉成像评估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320排CT冠脉成像( CTA)在评价冠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因胸闷、胸痛等原因来该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623例,均行320排 CTA,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并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分析冠脉病变特征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脉 CTA正常者162例(26.0%);冠脉 CTA显示有粥样斑块以及不同程度狭窄者461例(74.0%),斑块特征分析中显示稳定斑块者为284例(61.6%),不稳定斑块者为177例(38.4%)。分析不稳定斑块与危险因素的关系,与稳定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斑块组中糖尿病( DM )患者及 Hcy、hs-CRP、血尿酸升高者明显增多( P<0.01或 P<0.00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价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变量中Hcy、hs-CRP以及DM的Wald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320排CTA能够客观准确评价冠脉病变特征,DM患者及Hcy、hs-CRP、血尿酸升高者易发生冠脉不稳定斑块,Hcy、hs-CRP以及DM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作者:郑立文;刘晨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肥胖诱导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 IR)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已证实体脂的堆积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极为相关〔1〕。生理条件下,胰岛素在细胞表面结合并激活胰岛素受体,诱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2( IRS-1/2)磷酸化,磷酸化的IRS-1与蛋白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结合并使其激活,继而激活下游的蛋白激酶 B ( Akt),促进葡萄糖转运体-4( GLUT-4)的合成,进而使得细胞对葡萄糖进行摄取。胰岛素信号传导障碍与细胞葡萄糖代谢及IR的发展密切相关,肥胖状态下,由于游离脂肪酸( FFA)增加、脂质沉积、炎症通路的激活、内质网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原因,都会使胰岛素的效应通路受到影响,导致IR〔2〕。

    作者:孙颖;魏聪;李红蓉;刘红利;郎艳松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培美曲塞及紫杉醇同期放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肺腺癌的效果

    目的:观察并探讨培美曲塞( PEM)及紫杉醇( PTX)同期放化疗( RCT)对局部晚期老年肺腺癌的有效性。方法选择ⅢA或ⅢB期肺腺癌老年患者100例患者给予同期RCT治疗,其中50例接受PEM治疗,共2个周期,为观察组,另外50例采用PTX治疗,每周1次,共6~7个周期,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随访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 OS)、无进展生存期( P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0% vs 36.0%,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OS 和 PFS 明显大于对照组〔56.0% vs 40.0%,(16.1±1.2)vs(11.5±1.3)个月,(6.5±1.2)vs(5.2±1.3)个月,P<0.05〕;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减少Ⅰ~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M同期RCT治疗局部晚期老年肺腺癌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程度和发生率均更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友义;王玉斌;林玉成;王建化;李芙瑶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非小细胞肺癌N2跳跃转移规律及特点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跳跃式N2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该院收治的182例NSCLC患者,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并行肺癌切除、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分为跳跃转移组(51例)和非跳跃转移组(131例),分析性别、组织学分型、T分期、肿瘤部位等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差异。结果(1)T1、T2期肿瘤的 N2跳跃转移明显高于 T3、T4期(P=0.048),周围型肺癌跳跃转移明显高于中央型肺癌(P=0.005);跳跃转移组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26)。(2)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转移在不同性别、不同肺叶、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 NSCLC患者中,跳跃式 N2转移有其特有的转移规律,对于 T1、T2期及周围型肺癌患者,在无肺内、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仍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并且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

    作者:谭林;梁效民;毛凯平;王伦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