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马会霞;高秀娟;李洁;姚荣妹;谢飞;徐静;王巍;包巨太
目的:研究脾虚老龄大鼠肠道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 sIgA)、CD3细胞及CD8细胞变化,探讨四君子汤对他们的影响。方法老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长期造模组、造模恢复组和四君子汤组,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测定肠黏膜 sIgA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黏膜 CD3、CD8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各组大鼠肠黏膜sIgA分泌及CD3、CD8细胞百分率减少。治疗后,四君子汤组大鼠肠黏膜sIgA分泌及CD3、CD8细胞百分率增多,效果优于造模恢复组(P<0.01或P<0.05)。结论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脾虚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之一,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证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作者:张博;窦逾常;王垂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全过程起重要作用〔1〕。糖尿病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异常情绪,如焦虑、恐惧、抑郁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可促发或加重糖尿病病情,反过来又加重心理障碍,致恶性循环〔2〕。本研究分析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心理干预对情绪、糖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伟;胡宝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磷酸酶基因(PTEN)和肿瘤抑制蛋白(P53)的临床价值、相关性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本实验以60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作为观察组,以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两组中PTEN和P53的表达,分析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PTEN在病例组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53在病例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PTEN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 P53与FIGO分期,淋巴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中PTEN和P53异常表达,二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回生口服液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入组139例门诊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69例。治疗组给予回生口服液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结果治疗组镇痛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78.3%)(P<0.05),治疗组回生口服液可明显改善盐酸羟考酮不良反应且治疗组可提高患者 karnofsky功能状况评分(KPS),减轻患者服用止痛药的不良反应(均P<0.05)。结论回生口服液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能更有效地控制晚期癌痛患者,提高患者KPS评分,同时减轻服用盐酸羟考酮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朝敏;姜鹤群;徐可;周艳刚;刘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障碍( CFI)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宁夏银川市和吴忠市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5个城市社区,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生活质量测量采用 SF-36问卷,认知功能测量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 MMSE)量表。结果 CFI患者199例,占19.26%。男、女性SF-36各维度得分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 SF)和情感职能( RE)维度具有统计学差异;比较回、汉族SF-36各维度评分,在RP、BP和心理健康( MH)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CFI组与对照组PF、RP、BP和RE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宁夏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受性别、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CFI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在PF、RP、RE维度功能影响更为突出。
作者:丁莉;王志忠;马万瑞;张金玲;李涛;刘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检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呼出气冷凝液( EBC)中炎症因子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 COPD 急性期患者、COPD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的EBC标本各43例,并行常规肺功能、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检测EBC 中白细胞介素( IL)-4、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8-异前列腺素(8-iso-PG)及白三烯B4(LTB4)的水平。结果 COPD急性期患者 EBC中 IL-6、IL-8、8-iso-PG及 LTB4均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P<0.05),而IL-4、TNF-α则未发现有差别;COPD缓解期患者IL-6、8-iso-PG及 LTB4高于正常对照(P<0.05),而 IL-4、IL-8、TNF-α则未发现有差别。相关分析发现EBC检测物中只有IL-8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 FEV1/FVC)呈负相关,LTB4与FEV1呈负相关。结论不同程度患者EBC中炎症反应不同,监测呼吸道炎症因子可采用EBC检测方法。
作者:张旭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达64.4%〔1〕。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始终是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截止至2009年我国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城市居民构成比已超过34%〔2〕。长期以来,不论是患者还是临床医生,一直视补钙为有百利而无一害,补钙既可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又可以减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但近有研究表明,补钙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使得日常补钙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受到质疑。钙补充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影响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
作者:吴振嵩;王丰岩;张健;蔺利朋;刘光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吉林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吉林地区自然人群10298份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进行HBV表面抗原,HBV表面抗体,HBV e抗原,HBV e抗体,HBV核心抗体检测。结果本样本中HBV感染率为11.05%(1138例);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为277例(2.69%),其中E抗原阳性:HBsAg+HBeAg+HBcAb阳性率为0.50%。 E抗原阴性:HBsAg阳性率为0.52%;HBsAg+HBcAb阳性率为0.36%;HBsAg+HBeAb+HBcAb 阳性率为1.30%;单纯 HBcAb 阳性率为10.55%。结论(1)吉林地区的HBV感染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分别为11.05%,2.69%,10.55%。(2)男性多于女性(1.6∶1)(P<0.01)。(3)HB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上升,为年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孙亚臣;张霖;刘汉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 CBV 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 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崇东;黄建敏;蒙兰青;袁胜山;刘国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研究显示〔1~6〕,胱抑素( Cys )-C在肾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炎及肿瘤患者血液中的水平表达增高,而肾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多是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研究高血压时期的Cys-c的水平对其并发症的预防及早期诊疗都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ys-C、血脂、血糖和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高血压血管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作者:刘亚普;张新梅;王美玲;吴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0%~4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颅内转移〔1〕。脑转移预后不良,50%~70%在术后半年内死亡,存活1年以上者不超过15%〔2〕。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呕吐(40%~50%)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其他表现有视物模糊、眩晕、晕厥、肢体乏力、抽搐、语言混乱、记忆力丧失、情绪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表现〔3~5〕,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目前,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其原则是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及改善其生存质量,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及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肿瘤的治疗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单纯追求消灭或缩小肿瘤实体,而是在抗癌同时考虑到改善患者的机体及精神症状,提高生存质量〔6〕。目前临床多采用甘露醇及激素等降颅压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我科采用中药外敷穴位联合甘露醇及激素治疗脑转移瘤23例,并做对照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明晶;杨焱;陈卓;杨明权;景年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在靶区剂量学及正常危及器官保护的差异。方法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4例左侧乳腺癌,6例右侧乳腺癌)均给予50 Gy/25 f放疗,每例均设计调强计划(IMRT)和常规计划(CRT)。比较两者在靶区剂量分布(PTV剂量体积及均匀性指数)和正常危及器官受量(肺脏、对侧乳腺和心脏)差异。结果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计划中PTV,其中的 V95%和 V107%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调强放疗中V110%和 V115%低于常规放疗,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强放疗的均匀性指数明显优于常规放疗(P<0.001)。在肺脏受量上,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在V10、V20、V30和V4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侧乳腺受量大值,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剂量体积V5和V30两者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较常规放疗计划靶区分布更优,均匀性更高,且能够明显降低肺脏和对侧乳腺受照量。
作者:刘敏;董丽华;王辉东;宋宇哲;刘百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皖北地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一家系线粒体序列变异情况。方法收集皖北地区 LHON病例的一个家系中两个病例及一位携带者,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对 LHON 患者及其母系亲属的线粒体ND1,ND4,ND6区域DNA进行检测,与正常人群的线粒体对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发现2个新的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残基也发生改变,并且具有家系遗传特点。结论新发现的两个变异位点可能与LHON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刘辉;王力;鲍明升;王爱莲;吴守伟;赵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siRNA干扰白细胞介素( IL)-1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含有 IL-12 siRNA 的表达质粒稳定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应用western 印迹杂交检测IL-12的表达变化,噻唑蓝(MTT)法及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染色观察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结果转染后,western 印迹检测显示IL-12 siRNA组的IL-12表达较阴性对照组及空载体组显著降低(P<0.01),MTT法显示 IL-12 siRNA组中的细胞生长受抑明显,AO/EB染色显示IL-12 siRNA组的凋亡率较阴性对照组及空载体组高。结论 IL-12 siRNA靶向干扰了IL-12蛋白的表达,并对脑胶质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
作者:翟旭;张启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BI-RADS-US诊断标准与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活检或手术治疗的90例女性患者的110个乳腺肿块。应用BI-RADS-US诊断标准( A组)与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 B组)对肿块性质分别进行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A组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0.4%(47/52),特异性为81.0%(47/58),准确性为85.4%(94/110);B组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4.2%(49/52),特异性为87.9%(51/58),准确性为90.9%(100/110)。110个肿块中,BI-RADS-US诊断标准正确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数为94个,误判16个,SR测定正确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数100个,误判10个,行配对设计χ2检验后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结论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进行判断,可弥补BI-RADS-US误判率低的缺点,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
作者:范会文;黄盱宁;吴少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前糖尿病( DM)的高血糖状态促使肾脏线粒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加剧氧化应激对DNA的损伤〔1〕。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人体内具有活化氧化还原系统等重要的生理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中具有延缓肾病进展,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并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2〕。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可反映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程度,本文观察比较单用氯沙坦与联合GSH治疗DKD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明霞;刘伦志;彭晓静;殷元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养老院和老年公寓是高龄老人的首选养老模式〔1〕,超过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患有各种疾病,应实行类型化和专业化管理〔2〕。医院办养老机构,有医院较为完善的医疗措施作保障,更易吸引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入住。本文对医院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作者:张丽梅;卢书美;郭成章;郝惠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及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实验组,各40例,分别于发病后1 d、7 d及14 d测定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的浓度,并于入院1 d和14 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DA浓度、升高 SOD活力,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DA浓度、升高其 SOD活力,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者有协同治疗效果。
作者:程冉冉;李焰;周燕;贾力品;刘凤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主-髂动脉闭塞(TASC)ⅡC、D 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治疗的27条患肢(21例患者)老年下肢TASCⅡC、D 型LEAOD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9%(24/27),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3条,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21条,共置入支架57枚。手术成功病例平均随访8.75个月(6~18个月),术后3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0.19(P<0.01);胫后动脉 ABI 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率83.3%(20/24),保肢率95.8%(23/24)。结论对于老年TASCⅡC、D 型LEAOD完全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乌晶波;方乐;王田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慢性泪囊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感染性眼科疾病,临床常伴随角膜穿孔、溃疡以及外伤感染等并发症。慢性泪囊炎也会对接受眼科手术的病人造成一定的威胁,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患者失明〔1〕。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治疗效果有限,而且存在诸多缺点〔2〕。采用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 EXT-DCR)对慢性泪囊炎进行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手术疗效差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损伤大、术中出血多、面部易留疤等问题。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也在逐步完善,已经取代了传统的EES-OCR。而泪囊支架术也是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微创性手术方法〔3〕。本文通过比较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联合泪囊支架植入术与单纯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造瘘口面积和治愈率,旨在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联合泪囊支架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智斌;王晓霞;马小绒;张东升;闫建勋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