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R-20 a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及其机制

张政伟;强晓菲;付建华;郭利;王志勇

关键词:前列腺癌, 侵袭, microRNA, miR-20a
摘要:目的:探讨miR-20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前列腺癌和正常组织,以及正常前列腺细胞和4种癌细胞中miR-20a的表达。将miR-20a的抑制剂miR-20a ASO转染 PC-3和 DU145细胞,实时定量PCR验证抑制效果,然后检测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GFP报告载体实验和免疫印迹验证miR-20a的靶基因。细胞转染靶基因ABL2的siRNA后,免疫印迹验证沉默效果并检测其对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20a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 miR-20a ASO组中miR-20a的水平降低,细胞增殖减慢,细胞穿过膜的数目明显减少。 ABL2是 miR-145的直接靶基因,受其负调控。敲降 ABL2的表达后,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并且可以挽救由miR-20a ASO引起的细胞侵袭能力的降低。结论抑制miR-20a在前列腺癌转移的分子治疗中具有潜在功能。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水平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维度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生命质量简表 SF-36对不同社区的1000名老年人进行生命质量评测,结合老年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情况、婚姻质量、家庭功能、慢性疾病及医保情况)以及老年人所在社区功能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生命质量各维度的得分在一般中等水平的所占比例高,其次是较差水平,优水平低。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情况、婚姻质量、家庭功能、慢性疾病及医保和社区功能质量状态下老年人生命质量各维度评分存在差异。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维度评分与年龄、慢性病及医保情况、社区功能情况相关;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与文化程度、慢性病、婚姻质量、家庭功能、社区功能情况相关;社会功能维度评分与婚姻质量、文化程度、慢性病、家庭功能相关。结论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处在一般中等的水平,其影响因素复杂,应根据相关因素给予预防干预,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作者:郝志海;陈长香;郭全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木犀草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添加木犀草素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IGF-1的表达进行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对添加木犀草素的人乳腺癌 MCF-7细胞 IGF-1的分泌进行测定。结果 IGF-1 mRNA相对表达量在添加木犀草素的乳腺癌MCF-7细胞中显著低于未添加木犀草素组( P<0.01)。 IGF-1蛋白分泌量在添加木犀草素的乳腺癌MCF-7细胞中显著低于未添加木犀草素组(P<0.01)。结论木犀草素可显著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IGF-1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木犀草素通过干预IGF-1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作者:刘雪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恩替卡韦治疗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 w后血清补体C3、C4的变化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 w后血清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48 w乙型肝炎肝硬化老年患者95例,依据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代偿组(46例)和失代偿组(49例),根据乙肝病毒(HBV)-DNA载量分为低度组30例、中度组34例、高度组31例,依据应答情况分为完全应答组31例、部分应答组64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间补体C3、C4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补体 C3、C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失代偿组低于代偿组( P<0.01),补体 C3在低度组低、完全应答组高于部分应答组( P<0.01);治疗后补体 C3、C4在代偿组高于失代偿组、完全应答组高于部分应答组( P<0.01),补体 C3在低度组低(P<0.05);治疗后补体 C3、C4在代偿组及完全应答组、补体 C3在部分应答组、补体C4在中度组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恩替卡韦通过抑制 HBV 复制,可明显提高老年代偿期肝硬化补体 C3、C4水平,且治疗应答越好,补体恢复越快。

    作者:崔敬荣;李秀丽;高风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阿氏跌倒风险评估法在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中的干预作用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我国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约为18%,其中60%~75%的跌倒会引起损伤〔2〕,直接医疗费用超过5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在美国老年人的死因中位居第6位〔3〕,在英国大于75岁的老年人受损伤后的死亡原因中居第1位〔4〕。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也是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我院干部病房开始采用澳大利亚健康机构推荐的皇家阿德莱德医院设计应用的阿氏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老年患者实施预防跌倒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婉妮;魏欢;李玺;王妮;姚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舒尼替尼对小鼠晚期乳腺癌模型的抑瘤作用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能否替代传统化疗成为晚期乳腺癌的一种治疗手段,或是与传统化疗结合能否提高疗效。方法建立荷4 T1乳腺癌小鼠模型,分别给予舒尼替尼、多西他赛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用EGF荧光探针标记种植瘤,比较4组间种植瘤荧光密度值、双肺转移灶数目。结果所有药物干预组小鼠种植瘤体积及荧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减低,联合组与多西他赛组种植瘤体积均小于舒尼替尼组。舒尼替尼组肺转移灶数目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他赛组及联合组均较舒尼替尼组及对照组转移灶数目少。结论舒尼替尼无论单药还是与传统化疗联合应用在晚期乳腺癌中均较传统化疗无明显优势。

    作者:杨超;边青召;崔志超;刘运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骨骼肌运动性表型适应的信号机制

    全世界糖尿病( DM)发病人数超过了1.8亿,而且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30年将达到3.66亿(占世界人口的4.4%)〔1〕。有规律的身体运动可以使骨骼肌内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增加,线粒体酶含量增加,肌纤维类型发生转化〔2〕,为运动介导的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提供了附加机制,可以预防或延迟2型DM发生。尽管运动在调节骨骼肌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这些重要现象的分子机制仅部分地被探明。阐明运动刺激的和胰岛素依赖的信号已经为DM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理学靶向〔例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及其信号通路已经成为治疗2型DM新药理学靶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有规律的身体活动使骨骼肌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使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能源物质产生ATP,而且变得更加抗疲劳。运动训练所造成的骨骼肌3种表型适应是:①肌纤维类型转化,②线粒体代谢活动和数量增加,③GLUT4表达增加〔3〕。

    作者:赵喆;高前进;杨霖;杨惠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重庆市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重庆市199名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教育程度、年龄段、婚姻状况及有无照顾老人经验的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化知识水平与对老年人态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老人的态度是正向的,但存在学历、年龄、婚姻状况、照顾经验和老化知识的差异,相关人员应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采取改进措施,以改善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

    作者:徐然;傅志蓉;陶青柳;沈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右旋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老年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30%〔1〕。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EVL)是目前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及破裂岀血的首选方法〔2〕。为了预防套扎过程中静脉意外出血造成的反流误吸,大都要求患者清醒且保持吞咽反射,因此多在局部麻醉普通胃镜下进行。但是内镜插入引起强烈不适感,尤其是老年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较强的应激反应会显著增加此类手术患者围术期风险。本文观察右旋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应用于老年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齐爽;刘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诊断的应用价值

    输尿管梗阻时,梗阻近段压力增加,输尿管的收缩力及蠕动随之增强,管壁平滑肌增生,管壁增厚。如不及时解除梗阻,后期失去代偿能力,平滑肌逐渐萎缩,张力减退,管壁变薄,蠕动减弱乃至消失〔1~4〕。有文献报道〔5〕,先天性输尿管狭窄发生较为隐匿,一般是在狭窄使输尿管扩张而致肾积水的情况下才被临床中发现,此种情况下肾功能常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出现肾功能完全丧失。为探索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较为准确的诊断方法,现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黄旴宁;王会镇;王乐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一直被认为是确诊冠状动脉狭窄和病变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检查,存在并发症,且费用较高而难以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随着CT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多,双源CT( DSCT)时间分辨率高、成像不受心率影响,且属于无创检查,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本文通过比较CAG和DSCT冠状动脉造影,探讨DS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培;刘继鑫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既往冠心病病史、糖尿病是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半年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cTnI≥0.8μg/L、入院时静息心率>100次/min和白细胞水平三个因素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半年死亡终点事件的预后危险因素;入院时静息心率>100次/min 和出院后半年持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Ⅰ~Ⅳ类是两个因素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半年发生次要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既往冠心病病史、糖尿病、cTnI≥0.8μg/L、入院时静息心率>100次/min、白细胞水平,临床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余康康;王春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苦荞麦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糖基化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观察苦荞麦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糖基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给予苦荞麦高、中、低200,100,50 mg· kg-1· d-1剂量和氨基胍100 mg· kg-1· d-1治疗12 w。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肾脏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及硫化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肾脏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组织中AGEs含量及TBARS含量均显著升高,肾脏组织中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苦荞麦各剂量组及氨基胍组肾脏组织中AGEs含量及TBARS含量均显著降低,以苦荞麦高剂量组下降明显( P<0.01);苦荞麦各剂量组及氨基胍组肾脏组织中 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亦降低,以苦荞麦高剂量组下降明显( P<0.01)。结论苦荞麦能够抑制糖尿病大鼠体内的糖基化反应,并且随着苦荞麦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王艳杰;柳春;张瑞鹏;刘洋;赵丹玉;苗兰英;徐峰;李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糖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230例,均应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进行造影,按照血糖指标分为非糖尿病(DM)组(n=112)、糖耐量异常组(n=38)、DM组(n=80),分析三组治疗后平均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及照影剂肾病的发生率。结果三组血尿素氮、血肌酐值比较,糖耐量异常组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DM组显著高于糖耐量异常组(P<0.01)。非DM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2.7%,糖耐量异常组为5.3%,DM组为8.8%。结论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发生呈正相关,对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时,应注意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作者:周希;余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桑叶多糖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桑叶多糖(MLP)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MLP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MLP高、中、低剂量(C、D、E)治疗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DN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MLP进行治疗8 w后,分别检测大鼠空腹血糖( FPG);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 mAlb)含量;测定血清中尿素氮( BUN)、肌酐( Cr)含量;通过RT-PCR法测定肾脏中TGF-β1 mRNA表达。结果 MLP能显著降低DN大鼠FPG、mAlb含量,同时能够降低血清中BUN、Cr含量(P<0.01);下调TGF-β1 mRNA表达(P<0.01)。结论 MLP对DN具有一定肾保护作用及抗肾小球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1 mRNA表达来实现。

    作者:刘洪凤;韩智学;聂影;金龙云;王桂云;岳辉;李齐;薛继婷;申梅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空泡膜蛋白1、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和抗转移蛋白2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空泡膜蛋白(VMP)1、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和抗转移蛋白(NM)23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97例老年基底细胞癌患者术后存档的蜡块组织及临床资料为观察组,上述肿瘤组织周边切缘为正常鳞状上皮组织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VMP1、PTEN 和 NM23表达。结果观察组 VMP1、PTEN和 N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MP1、PTEN和NM23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大径、是否侵犯皮肤外结构、转移及Ki67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 VMP1、PTEN和 NM23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VMP1、PTEN和NM23蛋白表达均下调,三者具有协同正向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云亚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性及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健康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结肠癌手术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在减少对患者损伤的同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风险,但腹腔镜手术毕竟不及常规开放手术方便,所以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是随着腹腔镜设备和器械的优化以及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手术时间亦在慢慢变短〔1〕。本研究主要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的情况。

    作者:白洪祥;刘现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中胆囊破裂相关处理及预后分析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为当今临床公认的良性胆囊疾病的外科首选治疗手段。急性胆囊炎曾经是LC的治疗禁忌证,但随着医疗水平的全面发展、临床经验以及医务人员专业和操作水平的不断进步,急性胆囊炎患者已可常规接受LC治疗,但并发症仍不可避免,其中胆囊破裂为LC术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1.6%~36%〔1〕,结石和胆汁流入腹腔继而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如穿刺口感染、腹腔脓肿、肠梗阻等,更严重可引发败血症导致死亡。本文对LC中遇到的胆囊破裂病例进行积极处理,同时对其预后同未发生胆囊破裂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高允海;冯雷;韩柯鑫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头骨折的疗效

    桡骨头骨折为肘部严重的关节内骨折,使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国内少见报道。本文对2012~2013年采取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5例老年桡骨头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病例资料完整及获得随访。1临床资料1.1材料与方法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55~76〔平均(67.7±10.7)〕岁;其中左侧2例,右侧3例;损伤原因:运动性损伤4,生活性损伤1;根据Mason骨折分类MasonⅡ2例, MasonⅢ3例;术后未制动。均采用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钛板固定,其中1例辅加两枚空心螺钉联合固定。受伤至手术时间0.5~7 d,平均3.2 d。术后第1天开始肘部功能练习,允许进行轻柔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旋转活动,但避免前臂旋前位的强力屈肘活动,以减少骨折端的应力。终随访时肘部功能恢复满意,6~8 w时复查X线片,多数患者此时骨折端已经获得了早期愈合。骨折获得完全愈合一般需要12 w左右。

    作者:杨国涛;谭磊;张磊峰;汪建;姜立忠;朱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ERK1/2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发病过程中的组织特异性作用

    目的: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模型,探讨ERK1/2途径在EA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鼠源的 MOG35-55多肽为抗原诱导C57BL/6小鼠,通过病程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及病理学分析确定EAE模型。取发病前期及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脊髓及淋巴结,采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P-ERK1/2、ERK1/2、P-MEK1/2及MEK1/2的表达情况。结果 EAE小鼠均有发病,为单相病程,临床符合典型 EAE 模型表现。EAE小鼠在免疫后(13.6±2.1) d起病,在免疫后(17.0±2.8)d病情发展到高峰,高峰期临床评分为(2.8±1.1)分。无论是发病前还是在发病高峰期,EAE组小鼠淋巴结中的 ERK1/2的磷酸化表达均被明显抑制,但MEK1/2磷酸化表达无明显差异。无论是发病前还是在发病高峰期,EAE组小鼠脊髓中的ERK1/2磷酸化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MOG35-55多肽为抗原诱导的EAE小鼠模型。 ERK1/2的表达在EAE发病过程中存在组织特异性。

    作者:赵振华;刘昌云;李永坤;李云飞;张旭;雷惠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老年住院患者失眠干预方法的选择偏向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失眠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选择偏向。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38例老年患者对失眠干预方法的选择偏向。结果78.9%的患者认为催眠药物可改善失眠;仅18.1%认为药物治疗更健康;74.6%住院期间愿意尝试失眠非药物治疗,并且女性、急性催眠药物使用者、年龄相对较小者及服用短效、中效催眠药物者尤为明显(P<0.01)。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更偏向于失眠非药物治疗,在临床环境下加强失眠非药物治疗的宣传指导,规范操作程序,有助于改善患者失眠症状,预防催眠药物的后期依赖。

    作者:王丽娜;周郁秋;姜秀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