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猪胆管缺损修复模型两种建立方法的比较

李强;陶亮;顾劲扬;戴建武;丁义涛

关键词:胆管缺损, 修复, 动物模型, 支架, 猪
摘要:目的 采用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建立猪胆管缺损修复模型,比较两种建立方法的通用性,筛选佳建模方法.方法 15~20 kg中国三元杂交猪8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两组分别采用直接缝合和置入胆道内支架后缝合的手术方法,联合可降解材料补片,修复长度约2 cm,宽度为胆管周径的1/3~1/2的部分胆管壁缺损.比较术中手术方式的差异,评估术后2个月内两组动物的一般情况,监测术前,术后第3天,第1和第4周白细胞计数及谷丙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及总胆红素.并于术后第4周末查腹部B超.结果 术中比较:置入胆道内支架后缝合的手术方式能显著缩短补片缝合时间(P<0.05);术后比较:直接缝合组,术后1个月均出现渐进性食欲下降,腹泻,体重减低,其中3只猪在术后1周内死亡,1只术后第3周出现活动减少、食欲减低等症状,手术后第27天死亡.死亡前所有动物复查白细胞计数(WBC)和总胆红素(TB)有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和谷酰转肽酶(GGT)有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尸检发现死亡原因均为胆漏.胆道内支架组术后全部存活,精神、食欲佳,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状况良好,复查WBC及GGT升高,ALT及TB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提示术后第4周末,内支架在位.部分动物胆管均匀扩张.结论 与直接缝合相比,置入胆道内支架后缝合的建模方法能较好的维持实验动物的生存,可供长期观察,适合进一步对胆管修复效果的研究.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虚拟肝脏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1 引言在传统的肝脏外科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生多是依照患者二维的影像学资料(B超、CT或MRI),凭借经典的Couinaud肝段划分方法或五叶四段法等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目标手术区域解剖关系,而制定手术方案,由于缺乏对患者个体的详尽解剖认知使得诊治仍存在不足[1].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人体结构的虚拟化、数字化成为可能,这为医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2].数字虚拟肝脏[3]为肝脏外科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方向,为肝脏外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数字虚拟肝脏逐步运用于解剖研究、术前规划、虚拟手术与教学等领域.

    作者:张少君;钱国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2例FNH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疗效.结果 男性患者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岁.2例有临床症状,术前确诊7例(58.3%),其中通过CT/MR确诊4例,肝穿刺活检确诊3例,误诊为肝癌1例(8.3%).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长随访5年无复发.2例患者保守治疗,随访2年肿块无增大.结论 CT/MR对FNH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对有临床症状或诊断不明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作者:艾勇彪;何跃明;张中林;袁玉蜂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叶切除技术

    黄志强院士在我院实行世界上首例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以来,该方法以其结石清除率高、复发率低等许多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之一.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叶切除不仅能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还能为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止肝胆管结石的复发提供良好的条件.1 肝叶切除的目的1.1 以胆管树为基础的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去除病灶

    作者:李大江;夏锋;王曙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7例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收治的27例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27例门脉高压患者,全部急诊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4例疗效满意,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止血可靠,既解决了脾亢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出血问题,且手术并发症少,操作较简单,易推广,为急诊手术首选.

    作者:魏勇;钱小星;周高潮;朱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自2006年6月-2011年1月收治的7例IP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6例诊断为IPH,1例误诊为隐源性肝硬化;后均经病理证实为IPH.7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行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2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远端脾肾分流术,1例行脾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3年,仅1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术后1月出现黑便,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彩超对IPH的诊断有较高提示作用,但确诊均需病理证实;手术治疗IPH效果确切,对于伴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及巨脾的IPH患者,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佳;张绍庚;魏炜明;唐荣;乐羿;陈小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一项关于肝硬化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前瞻性病例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7年~2010年收治的21例合并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 A,B级)的胆囊结石患者为试验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基本资料相同的21名非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手术中及手术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中转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总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较非肝硬化患者而言手术难度更大且花费更多.

    作者:熊邓飞;张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的防治

    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文探讨有效预防和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太和县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囊息肉和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632个病例.术中发生出血共67例,2例为胆囊动脉主干出血,1例为肝右动脉损伤,其余均为胆囊动脉分支或胆囊肝床出血.结果 除两例术中止血无效及时中转开腹外,余出血病例均得到有效控制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术后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难控制的出血,盲目钳夹或电凝常常是造成更严重并发症的原因[2].如不能有效控制出血,应及时中转开腹.

    作者:赵大龙;张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阻断肝血流状态下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前瞻性研究

    目的 前瞻性分析研究不阻断肝血流状态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32例左半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n=16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B组(n=16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阻断肝血流组患者术后1、3天ALT、AST水平明显低于阻断肝血流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不阻断肝血流的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切除方法,但其总体疗效并不优于阻断肝血流.

    作者:刘志刚;刘丹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脏手术总低中心静脉压的维护及意义

    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脏肿瘤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肝脏组织脆弱,供血丰富,血管分布复杂,肝叶切除时常会出现肝内血管甚至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可能受到损伤而致出血较多.大量出血时,又使病人面临大量输血带来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如何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及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是当前国内外仍在研究解决的问题.临床上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方法,来减少肝脏切除手术中的出血与输血,本文就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有关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野;谢春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例新式微创保胆取石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新式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新式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2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均成功取尽结石,结石大直径约3.5 cm,平均手术时间75 min,出血10~20 ml,平均住院5d,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新式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保持了胆道的完整性及胆囊功能,但术后结石复发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长期随访.

    作者:徐明;卢明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猪胆管缺损修复模型两种建立方法的比较

    目的 采用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建立猪胆管缺损修复模型,比较两种建立方法的通用性,筛选佳建模方法.方法 15~20 kg中国三元杂交猪8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两组分别采用直接缝合和置入胆道内支架后缝合的手术方法,联合可降解材料补片,修复长度约2 cm,宽度为胆管周径的1/3~1/2的部分胆管壁缺损.比较术中手术方式的差异,评估术后2个月内两组动物的一般情况,监测术前,术后第3天,第1和第4周白细胞计数及谷丙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及总胆红素.并于术后第4周末查腹部B超.结果 术中比较:置入胆道内支架后缝合的手术方式能显著缩短补片缝合时间(P<0.05);术后比较:直接缝合组,术后1个月均出现渐进性食欲下降,腹泻,体重减低,其中3只猪在术后1周内死亡,1只术后第3周出现活动减少、食欲减低等症状,手术后第27天死亡.死亡前所有动物复查白细胞计数(WBC)和总胆红素(TB)有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和谷酰转肽酶(GGT)有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尸检发现死亡原因均为胆漏.胆道内支架组术后全部存活,精神、食欲佳,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状况良好,复查WBC及GGT升高,ALT及TB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提示术后第4周末,内支架在位.部分动物胆管均匀扩张.结论 与直接缝合相比,置入胆道内支架后缝合的建模方法能较好的维持实验动物的生存,可供长期观察,适合进一步对胆管修复效果的研究.

    作者:李强;陶亮;顾劲扬;戴建武;丁义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明胶海绵颗粒+碘油与单纯碘油化疗栓塞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联合化疗栓塞与单独使用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行介入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明胶海绵颗粒+碘油联合化疗栓塞组及碘油单独栓塞组.明胶海绵颗粒+碘油组33例,年龄为(50.55±10.25)(31~74)岁.单纯碘油组23例,年龄为(56.30±11.53)(34~75)岁.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1月的肝功能变化、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的改变情况以及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1月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明胶海绵颗粒+碘油组患者肿瘤缩小程度及AFP阳性患者AFP值下降较单纯碘油组明显(P=0.03,P=0.0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 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联合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较单独使用碘化油栓塞更有效,是治疗巨块型肝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邢冬娟;徐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镜技术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早期十二指肠镜技术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价值及并发症.方法 150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72 h内行内镜治疗50例,72 h内行内镜联合乌司他丁治疗50例,保守治疗50例.比较其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及肝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 联合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部体征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P=0.001或P<0.001,P<0.018).三组血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352).结论 早期内镜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对于有明显黄疸、感染、结石嵌顿的病例应急诊内镜治疗;对于病情较轻、黄疸不重的患者可先保守治疗后再择期内镜治疗.

    作者:苏进根;王建平;陆奕宁;朱堃;陆惠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严重并发症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单中心71238例临床资料总结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2011年07月712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导致LC并发症的16个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C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37%( 262/71238),其中因发生并发症而中转开腹173例,占66.1%(173/26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lot三角粘连、解剖变异、病期、胆囊壁厚度、胆囊萎缩为导致LC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医师的腹腔镜技术培训,严格掌握LC适应证,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时机是降低LC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孙登群;龚仁华;钟兴国;孙艳军;何新苗;蔡军;范育林;曹葆强;王敬民;梁久银;吴浩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的必要性

    目的 探讨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前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50例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行LC术前常规行彩超、MRCP检查并于术后结果比较.结果 450例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患者经MRCP检出胆总管结石38例,术中胆总管探查阳性率100%,无胆道损伤病例,术后随访少三个月,除一例术后7天因发生胆总管结石再次住院外,无因胆总管结石再次入院及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及时发现隐匿性胆总管结石,减少胆总管结石的漏诊,减少术中胆总管探查阴性率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陈永利;孙岩;孙世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2例临床分析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omy,PD)目前仍足胰头癌、总胆管下段癌、壶腹部及部分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首选的手术方法.但其各种手术相关并发症高达28%~38% [1,2],许多因素均可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产生影响.在此,对我科近年来施行的52例PD的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煜;杜立学;吴武军;胡海田;张智勇;仵晓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D MRCP、3DMRCP结合冠状位T2WI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T2WI脂肪抑制稳态进动快速成像(FIESTA)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2DSSFSE)-2D MRCP及快速自旋回波容积扫描(M3DFSE)-3D 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0例经MRI检查,全部使用了FIESTA序列、2D MRCP和3D MRCP的病例,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后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结果 FIESTA序列显示胆总管结石72例,显示率90%;2D MRCP显示胆总管结石76例,显示率95%;3D MRCP显示胆总管结石68例,显示率85%.结论 FIESTA序列结合2D MRCP和3D MRCP对胆总管结石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金有;唐广山;周光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指发生在包括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的原发性胆管细胞癌.在世界范围内,ICC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10%~20%,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ICC的根治性切除率也不断提高,但远期疗效仍不理想.本研究回顾分析了4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作者:王越;侴伟平;沈春键;王晓宇;葛金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中叶切除术的安全策略

    肝中叶切除术是指4,5和8肝段的联合切除.由于肝中叶处于肝脏的中央,解剖部位特殊,是各种规则性肝叶切除后肝断面大、易致大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操作难度大要求高的.自1963年5月吴孟超等首先报道[1]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肝中叶肿瘤以来,肝中叶切除术的大样本报道并不多.所以,如何安全地采用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目前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然而,从笔者曾先后回顾分析肝中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中发现[2,3],该术式相比半肝切除和肝三叶切除,其大的优势是可保留较多的有功能的肝组织而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低(≤0.006%).所以,只要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避免重要管道结构的损伤,肝中叶切除术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杨甲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细菌性肝脓肿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hepatic abscess,PHA)的患病风险.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31对病例及对照组相关9个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显示DM(OR =6.328,95% CI:1.787~22.409)、胆道疾病(OR=8.759,95% CI:1.006~76.097)和恶性肿瘤史(OR =4.444,95% CI:0.467~42.258)是PHA的可能风险因素(均P<0.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OR=7.747,95% CI:I.975~28.275)是PHA的风险因素(P=0.003).结论 DM患者患PHA的风险是非DM患者的7.75倍,提高对DM增加PHA患病风险的认识,早期诊治可能会改善预后.

    作者:刘坤;林斌;汪启乐;马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