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田;吴智才;向国安;杜立学;王汉宁
肝内外胆道结石术后残石率高达96%[1],术后胆道镜的使用和普及减少了再手术,避免了AOSC的发生.1995年4月~1999年7月作者行术后胆道镜诊治125例(310例次),报告如下.
作者:许元良;杨双飚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病变的总称.随着B超的普及应用,对本病的检出率有明显提高.现将我院1993年~1999年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00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胡志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肝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应用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对74例肝血管瘤进行研究,以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其创伤小、痛苦小、住院时间短而成为胆囊切除的主要方法,腹腔引流必然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早期活动受限.现就这一问题结合本院的23例进行探讨分析.
作者:郭卫刚;徐根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于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是目前观注的热点.介入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痛苦少,治疗有一定效果,多数患者乐于接受,近年对肝脏的介入治疗工作开展的较快.
作者:黄晓强;黄志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原发胆道结石多为胆红素钙结石,其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胆道感染,胆流淤滞,胆汁成份改变有关.近来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研究发现,长期胰液胆道返流可刺激胆管壁和改变胆汁成分,导致胆管扩张或结石形成[1].原发性胆道结石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和胆汁病理性外观变化,其胆道内是否有胰液返流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胆道结石病人胆道内有关胰液返流的临床证据及其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关系.
作者:周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影像检查现已成为胆道外科围手术期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内镜的问世和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治水平,而且带来了治疗上的突破和变革,使胆道疾病的诊治取得长足进展.
作者:石景森;王健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以往,门静脉癌栓常常被认为是肿瘤的晚期表现,而如何明确其性质和部位以及来源则又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随着近10年来医学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临床医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内科、外科和放射介入治疗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为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 从1991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2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患者行肝胆管切开取石,其中10例加行硬性经皮胆钳术中取石;左外叶及左半肝切除12例所有病人均行肝胆管空肠大口吻合术.结果 24例病人均行随访,优良效果96.0%.结论 肝叶、肝段切除联合肝胆管空肠大口吻合是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佳治疗方法选择.
作者:李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为探讨胆道镜在术中的应用价值与适应症,我院自1998年至今,应用日本OlympusP20型纤胆镜对32例患者实施术中胆道镜探查与治疗,结果满意.
作者:倪斌;戴江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及其平衡与重症胰腺炎(SAP)的关系.方法 26例SAP病人分为血液滤过组和对照组.测定血清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Sil-2R及抗炎细胞因子IL-2、IL-10的含量,观测APACHEⅡ评分、CT积分和体液细菌培养及临床症状的变化,以观察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与疾病严重度、胰腺坏死、机体免疫力及腹痛的关系.结果 APACHEⅡ及CT积分显著降低和腹痛(P<0.05)时间显著缩短;体液细菌培养时间显著延迟和阳性率降低(P<.005).血滤组的促炎细胞因子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却显著升高(P<0.05).结论 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与重症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且两者的相对变化较两者的绝对变化更为重要.
作者:毛恩强;汤耀卿;韩天权;袁祖荣;张圣道;彭奕冰;季育华;支立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临术手术分析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右上腹剧烈腹痛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诊断对照组138例LC术后出现的32例右上腹剧烈腹痛的可能原因.前瞻性地随机将治疗组186例分为换气引流组73例,换气组45例,引流组68例;然后观察分析各组病人术后剧烈腹痛的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剧烈腹痛的发生率为23%,可能的原因分别是腹腔膈下CO2气体酸性刺激9例,肝下积血积液7例,肋软骨受损5例,肠胀气7例,原因不明者4例.换气引流组、换气组、引流组的术后剧烈腹痛发生率分别是5.8%(4例),13%(6例),10.2%(7例);对照组与各治疗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剧裂腹痛与膈下CO2酸性刺激、肝下积气积液、肋软骨损伤、肠胀气等因素有明显关系;术前清洁肠道,术终时行腹腔换气、置管引流能大限度地降低术后右上腹剧烈疼痛的发生率,建议常规执行.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邵俊伟;孟春城;张天启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门静脉系统收纳腹腔内除肝脏以外的绝大部分脏器的静脉血,胆系静脉是门脉属支之一,除小部分静脉直接汇入肝脏外,大部分胆囊及胆管静脉血均回流入门静脉及其属支.门静脉高压时,门脉系统静脉曲张以及门腔侧支循环形成,曲张的胆道静脉与新生成的侧支循环可压迫胆管,造成胆囊壁增厚等,称为门脉高压性胆管病、胆囊病.
作者:张黎;杨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囊癌误诊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的方法.方法 对1990年6月~1999年6月26例胆囊癌发生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误诊19例,高达73.1%.并发胆囊其它疾病为主要原因.其中胆囊结石常见占73.7%,其次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瓷样胆囊、胆囊息肉样改变.结论 临床上对于①老年女性有胆囊炎病史多年,胆囊萎缩.②近期出现局部症状加剧或伴消化障碍.③B超或CT影像学检查,胆囊壁不规则隆起或胆囊内单发结节短期内体积增大明显,均应早期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常规剖开胆囊标本,亦可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
作者:刘维燕;刘厚宝;徐子平;王炳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二十年由于超声、CT、磁共振胆管水成像(MRCP)、核医学、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以及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等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胆管成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张国兵;余永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肝胆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中、晚期肝癌获得手术切除者仅占20~30%,大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机会,临床处理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综合治疗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本文对1989.5月~1999.5月126例中、晚期肝癌进行的有计划的综合治疗研究、分析如下.
作者:李志伟;鲁广恩;胡安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7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例临床诊疗资料.结果 7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中有5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囊肿内或外引流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35例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7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中,有5例妊娠期出现症状.结论 妊娠可能是女性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出现症状的诱因之一;完整的胆囊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凤林;张荣贵;李国才;杨毅军;朝玥;孙克坚;王作仁;王健生;石景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断肝术是肝切除术的基本步骤,为了安全地切开肝脏,必须采取钝性切开的方法,为此,超声刀(CUSA)、氩气刀(ABC)、微波刀等器械及其相应的切肝法也应运而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彭氏创用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及其刮吸法[1-2],我们自1997年以来,将该技术应用于肝胆手术,兹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燕凌;黄建富;彭淑牖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肝脏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逆转移植后排斥反应是保证移植成功和提高受者和移植肝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熊杰;王华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s肿瘤,临床上并不少见,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为减少盲目手术探查,做好可切除性术前评估十分重要.我院1990~1997年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52例,其中手术治疗16例,本文仅就这16例病人的手术探查所见与术前影像检查所见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李勇;廖彩仙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