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林;张荣贵;李国才;杨毅军;朝玥;孙克坚;王作仁;王健生;石景森
1996年12月~1999年9月,我院对44例急诊胆道手术进行了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涂从银;周勇;汪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讨论无血切肝在复杂型HCC中的价值.对象和方法 收集自1997.1-1999.1收治的复杂型HCC 22例,统计其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肿瘤的侵犯程度、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中出血和输血量、阻断时间、术后肝衰、手术死亡、术后复发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 肿瘤常侵犯的大血管是门脉,达45.45%;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18.18±491.57ml,输血量为890.91±615.56ml,术中无血阻断的时间为22.00±13.08(6~55)分钟,手术死亡率为9.09%,1年复发率为45.45%,1年生存率为77.27%.结论 改良式无血切肝法能提高复杂型HCC的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延长肝脏热缺血耐受时间,手术死亡率低,能有效延长晚期HCC的生存时间,因而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尹震宇;王效民;于仁祥;张百萌;俞可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及其平衡与重症胰腺炎(SAP)的关系.方法 26例SAP病人分为血液滤过组和对照组.测定血清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Sil-2R及抗炎细胞因子IL-2、IL-10的含量,观测APACHEⅡ评分、CT积分和体液细菌培养及临床症状的变化,以观察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与疾病严重度、胰腺坏死、机体免疫力及腹痛的关系.结果 APACHEⅡ及CT积分显著降低和腹痛(P<0.05)时间显著缩短;体液细菌培养时间显著延迟和阳性率降低(P<.005).血滤组的促炎细胞因子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却显著升高(P<0.05).结论 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与重症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且两者的相对变化较两者的绝对变化更为重要.
作者:毛恩强;汤耀卿;韩天权;袁祖荣;张圣道;彭奕冰;季育华;支立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肝胆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中、晚期肝癌获得手术切除者仅占20~30%,大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机会,临床处理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综合治疗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本文对1989.5月~1999.5月126例中、晚期肝癌进行的有计划的综合治疗研究、分析如下.
作者:李志伟;鲁广恩;胡安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猪原位肝移植(OLTx)术中血浆内皮素(ET)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 观察静脉转流组(VVB)和无静脉转流组(NVVB)各6例猪OLTx术中ET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复灌后NVVB组的ET水平比VVB组高.血浆ET水平与MAP、SVR、PVP、PAWP呈正相关,与CO、SV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ET参与猪OLTx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理过程,VVB可降低OLTx术中血浆ET水平,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彭民浩;杨定华;陈滨;刘苗生;黄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为探讨胆道镜在术中的应用价值与适应症,我院自1998年至今,应用日本OlympusP20型纤胆镜对32例患者实施术中胆道镜探查与治疗,结果满意.
作者:倪斌;戴江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原发胆道结石多为胆红素钙结石,其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胆道感染,胆流淤滞,胆汁成份改变有关.近来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研究发现,长期胰液胆道返流可刺激胆管壁和改变胆汁成分,导致胆管扩张或结石形成[1].原发性胆道结石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和胆汁病理性外观变化,其胆道内是否有胰液返流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胆道结石病人胆道内有关胰液返流的临床证据及其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关系.
作者:周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临术手术分析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右上腹剧烈腹痛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诊断对照组138例LC术后出现的32例右上腹剧烈腹痛的可能原因.前瞻性地随机将治疗组186例分为换气引流组73例,换气组45例,引流组68例;然后观察分析各组病人术后剧烈腹痛的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剧烈腹痛的发生率为23%,可能的原因分别是腹腔膈下CO2气体酸性刺激9例,肝下积血积液7例,肋软骨受损5例,肠胀气7例,原因不明者4例.换气引流组、换气组、引流组的术后剧烈腹痛发生率分别是5.8%(4例),13%(6例),10.2%(7例);对照组与各治疗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剧裂腹痛与膈下CO2酸性刺激、肝下积气积液、肋软骨损伤、肠胀气等因素有明显关系;术前清洁肠道,术终时行腹腔换气、置管引流能大限度地降低术后右上腹剧烈疼痛的发生率,建议常规执行.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邵俊伟;孟春城;张天启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二十年由于超声、CT、磁共振胆管水成像(MRCP)、核医学、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以及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等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胆管成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张国兵;余永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其创伤小、痛苦小、住院时间短而成为胆囊切除的主要方法,腹腔引流必然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早期活动受限.现就这一问题结合本院的23例进行探讨分析.
作者:郭卫刚;徐根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断肝术是肝切除术的基本步骤,为了安全地切开肝脏,必须采取钝性切开的方法,为此,超声刀(CUSA)、氩气刀(ABC)、微波刀等器械及其相应的切肝法也应运而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彭氏创用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及其刮吸法[1-2],我们自1997年以来,将该技术应用于肝胆手术,兹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燕凌;黄建富;彭淑牖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于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是目前观注的热点.介入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痛苦少,治疗有一定效果,多数患者乐于接受,近年对肝脏的介入治疗工作开展的较快.
作者:黄晓强;黄志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胰头癌术前评分指导胰头癌的治疗.方法 疑胰头癌的病人术前行肝功能、CT检查,根据病人的年龄、肝功能、CT结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对20例胰头癌进行评分,避免了不必要的探查,选择了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结论 对胰头癌进行术前评分有助胰头癌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龙宏纲;张辉;邝伟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我院1980年8月-2000年5月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简称PDR)126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者10例,手术死亡率8.0%,现将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许圣献;单礼成;范西红;朱江凡;张宪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989年8月至1999年12月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96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结石部位、手术方式、结石残留等情况,并予以归纳总结.结果 肝内结石以左肝为主,全肝结石其次;肝切除仍以左外叶切除为主;21.88%的病例有结石残留,全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肝切除、狭窄胆管切开整形、畅通引流是治疗肝内结石的主要方法,术后胆道冲洗及经胆道镜取石是处理肝内残留结石的有效措施.
作者:朱锦德;方基兴;邵初晓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肝脏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逆转移植后排斥反应是保证移植成功和提高受者和移植肝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熊杰;王华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在治疗老年人胆囊良性疾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125例老年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结果 47例术中发现粘连严重,其中2例无腹部手术史,但脐孔周围严重粘连.中转开腹16例.逆行胆囊切除2例.术后并发症4例,均为腹腔积液,经抗炎后好转.住院天数5-14天,平均7.5天.结论 经充分术前准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者熟练的操作,老年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汤朝晖;宗明;盛月红;吴孟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囊癌误诊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的方法.方法 对1990年6月~1999年6月26例胆囊癌发生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误诊19例,高达73.1%.并发胆囊其它疾病为主要原因.其中胆囊结石常见占73.7%,其次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瓷样胆囊、胆囊息肉样改变.结论 临床上对于①老年女性有胆囊炎病史多年,胆囊萎缩.②近期出现局部症状加剧或伴消化障碍.③B超或CT影像学检查,胆囊壁不规则隆起或胆囊内单发结节短期内体积增大明显,均应早期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常规剖开胆囊标本,亦可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
作者:刘维燕;刘厚宝;徐子平;王炳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上少见,其发生率占胰岛细胞肿瘤的15%~20%,其中44%~67%为恶性肿瘤[1].因其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困难.本文收集了1990~1999年中8例影像学资料较为完整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病例,结合影像学特征,对其诊断价值作一探讨.
作者:任光圆;施国明;章军辉;倪克梁;夏国园;黄浙勇;康旭;任培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为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 从1991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2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患者行肝胆管切开取石,其中10例加行硬性经皮胆钳术中取石;左外叶及左半肝切除12例所有病人均行肝胆管空肠大口吻合术.结果 24例病人均行随访,优良效果96.0%.结论 肝叶、肝段切除联合肝胆管空肠大口吻合是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佳治疗方法选择.
作者:李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