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 L-解剖锁定板治疗 B3、C 型 Pilon骨折

薛文;管晓鹂;康忠仁;王增平;刘林;钱耀文

关键词:Pilon骨折, L-解剖锁定板, 前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延期(伤后9~19 d)治疗36例B3、C型Pilon骨折患者。伤后早期石膏固定6例,骨牵引11例,腓骨克氏针联合石膏固定11例,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8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43个月。术后2例出现医源性腓浅神经麻痹,1例闭合骨折出现伤口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6.1%。 SMFA 问卷得分0~39(24.7±8.2)分。结论选择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解剖复位、L-解剖锁定板坚强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Kocher-Langenbeck 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

    目的:探讨Kocher-Langenbeck ( K-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采用K-L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7例,良好复位12例,复位差6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1例,良1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74.3%。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异位骨化5例。结论复合髋臼骨折中,后柱伴后壁骨折、大多数横断伴后壁骨折及某些T形骨折和少量双柱骨折通过单纯K-L入路可以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校明;唐新桥;刘忠;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种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周围骨重塑

    短柄假体的设计理念是保留股骨近端骨量,改善应力传导增加股骨距压应力。作者分析了一种新型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周围骨重塑,包括27例患者(37髋)。发现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在7个Gruen 分区里骨密度都有增加;术后6~24个月,在7个Gruen分区里骨密度有轻微变化。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但是,有5例因为假体松动需要翻修。因此,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虽然有利于保留骨量,其本身的高翻修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侧经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Quadrant微创通道组(微创组,n=20)和传统开放组(开放组,n=20)。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判定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少(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1 d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6、12个月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及有双侧根性疼痛患者值得选择的术式。

    作者:刘志荣;杨戈;邹为涛;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大块异体骨重建下肢长骨干开放骨折后骨缺损

    2006年5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钢板+异体骨治疗18例下肢开放骨折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奇;陈卫;丁真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复位结合 I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平台 SchatzkerⅣ、Ⅴ型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5例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处全部愈合。根据Hohl标准评价关节功能:优24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能早期负重的优点。

    作者:赵志明;于桂泳;张宁;李煜;刘鹏;刘玉民;董桂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7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成3组:跨伤椎4钉固定( A组)30例,伤椎单侧5钉固定(B组)16例,伤椎双侧6钉固定(C组)30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等。结果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A组差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有3例断钉。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内固定失效率低。

    作者:曾金才;朱立帆;朱晓东;钱学锋;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2010年5月~2014年5月,我科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28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项飞;潘波;吴新军;牟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翻修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钢板结合异体骨板(PWBP)固定与交锁髓内钉(IIN)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患者按照翻修方法分为PWBP组(18例)和IIN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HS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愈合时间:PWBP组13~18(16.8±2.7)周,IIN组10~18(14.3±3.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WBP组1例出现股四头肌粘连,行松解术后持续CPM训练,疗效满意;IIN组2例出现骨不连,均为术前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改行PWBP后骨折获得愈合。结论 PWBP与IIN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均能起到满意疗效。 IIN固定在骨折愈合时间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有术后发生骨不连的风险。

    作者:黄尊贤;林达生;余爱玉;章鹏;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T0)、术后6个月(T1)、术后12个月(T2)、术后24个月(T3)的下腰痛评分及改善率。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优、良组(A组)和可、差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术前JOA评分、影像学分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96例经24个月随访,疗效评估结果显示:74例为A组,优44例(45.8%)、良30例(31.3%);22例为B组,可17例(17.7%)、差5例(5.2%)。所有受试者T3时JOA评分较T0时显著提高(P<0.05)。②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影像学分型、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及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年龄<60岁者52例(70.3%),病程<24个月者53例(71.6%),中上胸节段者50例(67.6%),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48(64.9%),术前JOA评分为(7.0±1.5)分,各项依次高于B组的9例(40.9%)、8例(36.4%)、9例(40.9%)、8例(36.4%)、(5.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积残余率<50%及术前JOA评分<6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JOA评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少锋;魏运栋;吴占勇;苑乾;郁来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颈椎动力位 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量42例患者共59节病变节段在颈椎过屈、中立、过伸位时的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对比两者在不同体位下的变化。结果59节病变节段,在过屈、中立、过伸位时,测出平均硬膜囊中矢径分别是:(7.63±0.90) mm,(6.48±0.82) mm,(5.85±0.89) mm;平均脊髓中矢径分别是:(6.44±0.80) mm,(5.81±0.82) mm,(5.56±0.82) mm。在过伸位时,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之间差值小(0.29±0.60) mm(P<0.01),脊髓代偿空间小。结论在脊髓型患者中,颈椎病动力位MRI可以显示脊髓在不同体位下动态受压变化,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作者:王兴武;陆建猛;水淼;俞武良;韦勇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l2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7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6%。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曾杉;郭剑;徐远林;韩明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全膝置换隐性失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 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 ±140 ml)少于B组(908 ml ±248 ml)( 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 mg/L ,B组为(1.22±0.67) 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 (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作者:卢道云;黄强;栗景峰;邹守平;徐蒙;叶力;胡维帆;赵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骨折均愈合。 X线片显示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外形恢复基本正常;B?hler 角:术前0°~20°,术后32°~39°;Gissane 角:术前89°~100°,术后120°~145°。按照Ker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4例,良11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新杰;陈辉;袁盛平;孙秀良;林望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2010年3月~2015年1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治疗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章建新;谢伟;吴向科;毛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张鹏翼;于沈敏;李敏;蔡兵;林文;傅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锁定钢板治疗43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超;张焱祥;刘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2例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经皮单平面组),34例采用传统后路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传统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44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经皮单平面组均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术后3 d经皮单平面组较传统开放组更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创伤小。

    作者:邱大权;张文志;李旭;段丽群;贺瑞;唐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68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雷宁波;邢涛;董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2008年3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3例跟骨骨折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成勇;丁晶;陈斌;齐波;张颖;史冲;杭勇;郑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可增强人工髋关节感染翻修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

    人工髋关节感染的二期翻修间隔期,骨水泥占位器脱位、碎裂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作者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分析了47例患者(50髋)资料。发现术后无占位器脱位、碎裂和其它与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相关并发症。13例(26%)使用占位器超过120 d,7例翻修术后感染复发。因此认为,可以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人工髋关节感染翻修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