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张焱祥;刘华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7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成3组:跨伤椎4钉固定( A组)30例,伤椎单侧5钉固定(B组)16例,伤椎双侧6钉固定(C组)30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等。结果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A组差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有3例断钉。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内固定失效率低。
作者:曾金才;朱立帆;朱晓东;钱学锋;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2岁,因提重物时感左肩部疼痛10余天于2016年1月14日入院。病史:患者约10年前因外伤致左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并在我院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多次摄片复查见骨折处骨痂生长,于术后1年后行内固定取出术。1年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部轻度疼痛,但能忍受,活动无明显受限,未予以重视。10余天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疼痛明显,休息时缓解,左肩关节上举、外展受限。左肩关节X线片显示:左肱骨头坏死塌陷,残端边缘光滑,关节盂形态正常,见图1。查体:左肩未见明显畸形,无肌肉萎缩,左肩关节周围轻度压痛,触之三角肌下肱骨头较右肩肱骨头塌陷,左肩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举70°、外展90°、后伸45°。患者自觉目前左肩关节功能无严重障碍,手术意愿不强烈,目前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林杰;王朝阳;贾永鹏;孙军健;沈彦;彭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T0)、术后6个月(T1)、术后12个月(T2)、术后24个月(T3)的下腰痛评分及改善率。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优、良组(A组)和可、差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术前JOA评分、影像学分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96例经24个月随访,疗效评估结果显示:74例为A组,优44例(45.8%)、良30例(31.3%);22例为B组,可17例(17.7%)、差5例(5.2%)。所有受试者T3时JOA评分较T0时显著提高(P<0.05)。②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影像学分型、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及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年龄<60岁者52例(70.3%),病程<24个月者53例(71.6%),中上胸节段者50例(67.6%),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48(64.9%),术前JOA评分为(7.0±1.5)分,各项依次高于B组的9例(40.9%)、8例(36.4%)、9例(40.9%)、8例(36.4%)、(5.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积残余率<50%及术前JOA评分<6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JOA评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少锋;魏运栋;吴占勇;苑乾;郁来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 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 ±140 ml)少于B组(908 ml ±248 ml)( 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 mg/L ,B组为(1.22±0.67) 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 (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作者:卢道云;黄强;栗景峰;邹守平;徐蒙;叶力;胡维帆;赵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7年3~6月,我们采用健侧C7移位后的下干分支修复受损神经治疗2例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现将手术方法及初的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俊涛;王涛;顾玉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Quadrant微创通道组(微创组,n=20)和传统开放组(开放组,n=20)。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判定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少(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1 d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6、12个月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及有双侧根性疼痛患者值得选择的术式。
作者:刘志荣;杨戈;邹为涛;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TLIF)与开放TLIF治疗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微创组( MAST Quadrant 通道下行微创TLIF,51例)和开放组(行开放TLIF,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腰痛VAS评分、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采用ODI评估术后功能;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结果97例均获得随访,微创组随访时间28~78(48.7±21.8)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7~76(48.6±19.7)个月。手术时间:微创组(148.8±24.2)min,开放组(191.7±37.6) min(P <0.001);失血量:微创组(482.8±274.8) ml,开放组(787.9±264.3)ml(P<0.001);输血量:微创组(379.3±81.6)ml,开放组(619.8±237.6)ml(P<0.001);卧床时间:微创组(1.3±0.8) d,开放组(3.1±1.6) d(P <0.001);住院时间:微创组(4.8±1.7) d,开放组(11.2±3.1)d(P<0.001);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微创组(1.9±0.8)分,开放组(2.7±1.2)分(P<0.001);末次随访时ODI:微创组(22.8±9.7)%,开放组(22.5±11.6)%( P>0.05);螺钉位置不良率:微创组3.4%,开放组2.2%(P>0.05);Cage移位率:微创组3.9%,开放组2.2%(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微创组(1.3±0.6) mm,开放组(1.5±0.7) mm(P>0.05);椎间融合率:微创组94.1%,开放组95.7%(P>0.05)。结论微创TLIF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创伤小、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残留腰疼轻等优点。
作者:晏雄伟;廉凯;鲁宏;胡杨;周健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病例1:患者,女,47岁。摔伤致右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伤后2d行肩锁关节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术。术后第1天X线片见锁骨远端脱位纠正(见图1A)。术后6周患者诉肩部仍有疼痛,复查X线片及 CT,显示锁骨钩切割肩峰,肩锁关节半脱位(见图1B)。与患者沟通后行钢板取出术,症状缓解。
作者:郭志民;张萌;上官天丞;田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5例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处全部愈合。根据Hohl标准评价关节功能:优24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能早期负重的优点。
作者:赵志明;于桂泳;张宁;李煜;刘鹏;刘玉民;董桂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量42例患者共59节病变节段在颈椎过屈、中立、过伸位时的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对比两者在不同体位下的变化。结果59节病变节段,在过屈、中立、过伸位时,测出平均硬膜囊中矢径分别是:(7.63±0.90) mm,(6.48±0.82) mm,(5.85±0.89) mm;平均脊髓中矢径分别是:(6.44±0.80) mm,(5.81±0.82) mm,(5.56±0.82) mm。在过伸位时,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之间差值小(0.29±0.60) mm(P<0.01),脊髓代偿空间小。结论在脊髓型患者中,颈椎病动力位MRI可以显示脊髓在不同体位下动态受压变化,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作者:王兴武;陆建猛;水淼;俞武良;韦勇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0年2月~2013年6月,我病区采用锁定钛板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32例跟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杨良军;王从虎;杨魏;常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 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王磊;李天旺;刘建强;刘晓宗;王照国;田艳;张永兴;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横突植骨、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4(26.2±2.3)个月。VAS评分: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L2~3椎间隙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出现上肢外展上举受限,将患者分为受限组(15例)和未受限组(240例)。采用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DI)评价颈椎疗效。分析影响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结果2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15例术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8.8±1.7)分提高至(13.8±2.3)分;颈椎NDI评分由术前平均(9.7±2.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1.5)分。术后C4~5椎间盘退变评分、C4~5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量受限组与未受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受限组中,术前 C3~5脊髓信号改变比率为8/15(53.3%),明显高于未受限组的3/2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限组者中,手术节段≤2个者上肢受限发生率(3/15)显著低于手术节段3个者(12/1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患者预后较好,患者多节段减压手术及术前C3~5脊髓高信号为术后发生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诗强;林宏生;董玮;熊文华;陈洪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科应用髌骨爪治疗3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进初;李动;胡青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张鹏翼;于沈敏;李敏;蔡兵;林文;傅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力学中心体表标志点,为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膝骨关节炎( OA)终末期患者实施初次TKA治疗,股骨侧采用髓内定位,胫骨侧采用髓外定位,实验组(34例)踝关节力学中心位于踝间线足背动脉处,对照组(30例)定位则按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测量患者胫骨假体胫骨角及后倾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年。胫骨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实验组为(2.1±0.2)°,对照组为(2.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假体后倾角:实验组为(3.1±0.2)°,对照组为(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胫骨假体力线优于对照组。结论踝间线足背动脉定位可靠,其标示简单易行,能提高胫骨假体力线的精确度,不失为TKA术中踝关节力学中心定位的理想参考。
作者:刘张冰;洪剑飞;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Kocher-Langenbeck ( K-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采用K-L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7例,良好复位12例,复位差6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1例,良1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74.3%。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异位骨化5例。结论复合髋臼骨折中,后柱伴后壁骨折、大多数横断伴后壁骨折及某些T形骨折和少量双柱骨折通过单纯K-L入路可以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校明;唐新桥;刘忠;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5岁,因四肢骨钝性疼痛伴全身乏力3月余,于2015年3月28日入院。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酸痛无力,疼痛范围和程度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自觉症状稍轻后于西安某医院骨肿瘤科诊治,给予相关辅助检查后诊断为“畸形性骨炎”,建议口服钙剂,连续服用4周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随后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给予中药汤剂(补益肝肾为主)口服1周后,四肢骨酸痛及无力感明显减轻。5个月后症状复现,主诉:四肢骨酸痛,以双下肢症状明显,偶见头颅骨疼痛不适;自发病以来,夜间颈项以上出汗量多,五心烦热,口不渴,饮食及二便可。既往史:幼儿时走路晚,呈鸭步。专科检查:身高179 cm;双侧大腿中段周径为35 cm、近心段周径为36 cm(见图1),脊柱生理曲度存在,骨盆后凸明显,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四肢骨及额骨压痛(+),叩痛(+),四肢肌力为Ⅳ级,双侧跟膝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为326 U/L,球蛋白为36.1 g/L,白球比为1.2;骨钙素:92.860μg/L,甲状旁腺素正常;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见图2A~C。双膝关节正、侧位DR提示:双侧膝关节骨质疏松,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多考虑局限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正侧位DR提示:双股骨及双胫骨上段呈对称性骨皮质增厚,其骨内外膜增厚、模糊,骨髓腔消失,呈网格状改变,双侧肌肉萎缩,考虑为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CT提示:股骨干骺端近端髓腔存在,右侧变小;股骨中段髓腔明显变窄,皮质明显增厚;骨扫描提示:颅骨、双肱骨、股骨和胫骨近端骨代谢活跃,多考虑良性病变。诊断为 Camurati-En-gelmann病( CED)。
作者:袁普卫;杨威;康武林;周国干;张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0年3月~2015年1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治疗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章建新;谢伟;吴向科;毛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