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初;李动;胡青松
目的:探讨Kocher-Langenbeck ( K-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采用K-L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7例,良好复位12例,复位差6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1例,良1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74.3%。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异位骨化5例。结论复合髋臼骨折中,后柱伴后壁骨折、大多数横断伴后壁骨折及某些T形骨折和少量双柱骨折通过单纯K-L入路可以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校明;唐新桥;刘忠;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T0)、术后6个月(T1)、术后12个月(T2)、术后24个月(T3)的下腰痛评分及改善率。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优、良组(A组)和可、差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术前JOA评分、影像学分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96例经24个月随访,疗效评估结果显示:74例为A组,优44例(45.8%)、良30例(31.3%);22例为B组,可17例(17.7%)、差5例(5.2%)。所有受试者T3时JOA评分较T0时显著提高(P<0.05)。②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影像学分型、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及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年龄<60岁者52例(70.3%),病程<24个月者53例(71.6%),中上胸节段者50例(67.6%),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48(64.9%),术前JOA评分为(7.0±1.5)分,各项依次高于B组的9例(40.9%)、8例(36.4%)、9例(40.9%)、8例(36.4%)、(5.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积残余率<50%及术前JOA评分<6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JOA评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少锋;魏运栋;吴占勇;苑乾;郁来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0年3月~2015年1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治疗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章建新;谢伟;吴向科;毛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量42例患者共59节病变节段在颈椎过屈、中立、过伸位时的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对比两者在不同体位下的变化。结果59节病变节段,在过屈、中立、过伸位时,测出平均硬膜囊中矢径分别是:(7.63±0.90) mm,(6.48±0.82) mm,(5.85±0.89) mm;平均脊髓中矢径分别是:(6.44±0.80) mm,(5.81±0.82) mm,(5.56±0.82) mm。在过伸位时,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之间差值小(0.29±0.60) mm(P<0.01),脊髓代偿空间小。结论在脊髓型患者中,颈椎病动力位MRI可以显示脊髓在不同体位下动态受压变化,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作者:王兴武;陆建猛;水淼;俞武良;韦勇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人工髋关节感染的二期翻修间隔期,骨水泥占位器脱位、碎裂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作者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分析了47例患者(50髋)资料。发现术后无占位器脱位、碎裂和其它与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相关并发症。13例(26%)使用占位器超过120 d,7例翻修术后感染复发。因此认为,可以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人工髋关节感染翻修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其中行单侧PLIF治疗26例(单侧组),行双侧PLIF治疗25例(双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双侧组(168±20) min,单侧组(94±18) min;术中出血量:双侧组(750±41) ml,单侧组(450±40) ml;术后输血:双侧组7例,单侧组均未输血;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硬膜囊撕裂:双侧组1例,单侧组无。术后神经根痛加剧:双侧组2例,单侧组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双侧组为84.0%(21/25),单侧组为92.3%(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双侧组为92.0%,单侧组为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率优于双侧PLIF。
作者:陈兵乾;薛峰;盛晓文;房小文;钱宇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病例1:患者,女,47岁。摔伤致右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伤后2d行肩锁关节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术。术后第1天X线片见锁骨远端脱位纠正(见图1A)。术后6周患者诉肩部仍有疼痛,复查X线片及 CT,显示锁骨钩切割肩峰,肩锁关节半脱位(见图1B)。与患者沟通后行钢板取出术,症状缓解。
作者:郭志民;张萌;上官天丞;田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脊柱运动形式复杂,了解脊柱生理负载下的运动形式,对于认识引起脊柱病理变化的生物力学因素以及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脊柱运动状态的测量经历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估算到精确计算的过程。该文就文献报道的脊柱在体运动测量方法作一综述,为脊柱运动测量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陆维;陈家瑜(综述);陆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24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汪青;徐峰;孙斌峰;尹自飞;桂鉴超;蒋逸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2岁,因提重物时感左肩部疼痛10余天于2016年1月14日入院。病史:患者约10年前因外伤致左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并在我院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多次摄片复查见骨折处骨痂生长,于术后1年后行内固定取出术。1年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部轻度疼痛,但能忍受,活动无明显受限,未予以重视。10余天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疼痛明显,休息时缓解,左肩关节上举、外展受限。左肩关节X线片显示:左肱骨头坏死塌陷,残端边缘光滑,关节盂形态正常,见图1。查体:左肩未见明显畸形,无肌肉萎缩,左肩关节周围轻度压痛,触之三角肌下肱骨头较右肩肱骨头塌陷,左肩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举70°、外展90°、后伸45°。患者自觉目前左肩关节功能无严重障碍,手术意愿不强烈,目前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林杰;王朝阳;贾永鹏;孙军健;沈彦;彭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6年5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钢板+异体骨治疗18例下肢开放骨折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奇;陈卫;丁真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TLI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PLIF)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将50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LIF组(25例)和PLIF组(25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2个月Prolo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TLIF组均低于PLIF组(P<0.05),术后Prolo评分及优良率TLIF组均高于PLIF组(P<0.05)。结论 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较好,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汪凡栋;张智;郑佳状;陈宇;蔡奇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钢板结合异体骨板(PWBP)固定与交锁髓内钉(IIN)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患者按照翻修方法分为PWBP组(18例)和IIN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HS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愈合时间:PWBP组13~18(16.8±2.7)周,IIN组10~18(14.3±3.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WBP组1例出现股四头肌粘连,行松解术后持续CPM训练,疗效满意;IIN组2例出现骨不连,均为术前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改行PWBP后骨折获得愈合。结论 PWBP与IIN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均能起到满意疗效。 IIN固定在骨折愈合时间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有术后发生骨不连的风险。
作者:黄尊贤;林达生;余爱玉;章鹏;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伤椎双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63例经伤椎双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并获得3年以上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7~77(52.8±1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率: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为90.3%、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为84.4%( P <0.05)。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恢复( 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地恢复胸腰椎骨折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作者:刘新民;李悦;管波清;刘书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0年3月~2014年1月,我科经腓骨入路治疗16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6岁,因摔倒致左膝疼痛伴活动受限12 d入院。入院体检:左膝关节轻度肿胀,无畸形及皮下淤血,内侧压痛,主动及被动活动时疼痛,浮髌试验(-),前后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患肢肢端运动、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外院X线、CT 及MRI检查显示:左股骨内侧髁骨折,前内侧骨片明显移位,大小约2.5 cm ×1.5 cm,内侧髁关节面缺损并塌陷,松质骨压缩,见图1A、B。结合影像学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拟行手术治疗,告知患者术中探查若缺损的骨块较大且完整可固定,缺损大无法固定可髂骨植骨重建关节面,后期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植骨吸收缺损、关节内游离体等情况,也不排除远期关节置换可能。取得患者同意后,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膝关节内侧髌骨旁入路,探查见股骨内侧髁前内侧塌陷,约累及1/4关节面,关节面不平整,游离骨片碎裂无法复位固定;清理关节腔,见关节面及下方骨质缺损,自同侧髂骨取内板骨块带部分松质骨,修整成与缺损区相匹配的形状,于塌陷骨缺损处植骨,内板置于关节面方向,略高出周边软骨约1mm,适度加压后使内侧髁关节面平整,用2枚克氏针穿过植骨块交叉固定,1枚克氏针横向固定,稳定骨折,3枚克氏针尾置于皮外。 C 臂机透视显示内侧髁关节面恢复,骨折已固定。术后患肢支具外固定,术后3 d在CPM机辅助下膝关节小范围被动屈伸功能锻炼,2周内避免患肢负重,6周将克氏针拔出,1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活动。随访1年,患者左膝关节无疼痛,活动无受限,步态正常,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体力劳动。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关节面恢复,Britt-berg-Peterson评分由术前的82分降至0分,已无症状。见图1C、D。
作者:杨寅;曹军军;柏龙文;张延平;梁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 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 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2例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经皮单平面组),34例采用传统后路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传统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44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经皮单平面组均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术后3 d经皮单平面组较传统开放组更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创伤小。
作者:邱大权;张文志;李旭;段丽群;贺瑞;唐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横突植骨、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4(26.2±2.3)个月。VAS评分: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L2~3椎间隙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肥胖患者由于暴露困难,对全髋置换术可造成不利影响。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90例患者。将臼杯俯倾角和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做相关性分析。发现臼杯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呈显著相关性,病理性肥胖患者前倾角减少约3.4°;俯倾角则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能是术中前后方髋臼拉钩牵拉导致骨盆倾斜。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