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锋;魏运栋;吴占勇;苑乾;郁来报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延期(伤后9~19 d)治疗36例B3、C型Pilon骨折患者。伤后早期石膏固定6例,骨牵引11例,腓骨克氏针联合石膏固定11例,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8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43个月。术后2例出现医源性腓浅神经麻痹,1例闭合骨折出现伤口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6.1%。 SMFA 问卷得分0~39(24.7±8.2)分。结论选择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解剖复位、L-解剖锁定板坚强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薛文;管晓鹂;康忠仁;王增平;刘林;钱耀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5例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处全部愈合。根据Hohl标准评价关节功能:优24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能早期负重的优点。
作者:赵志明;于桂泳;张宁;李煜;刘鹏;刘玉民;董桂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量42例患者共59节病变节段在颈椎过屈、中立、过伸位时的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对比两者在不同体位下的变化。结果59节病变节段,在过屈、中立、过伸位时,测出平均硬膜囊中矢径分别是:(7.63±0.90) mm,(6.48±0.82) mm,(5.85±0.89) mm;平均脊髓中矢径分别是:(6.44±0.80) mm,(5.81±0.82) mm,(5.56±0.82) mm。在过伸位时,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之间差值小(0.29±0.60) mm(P<0.01),脊髓代偿空间小。结论在脊髓型患者中,颈椎病动力位MRI可以显示脊髓在不同体位下动态受压变化,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作者:王兴武;陆建猛;水淼;俞武良;韦勇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力学中心体表标志点,为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膝骨关节炎( OA)终末期患者实施初次TKA治疗,股骨侧采用髓内定位,胫骨侧采用髓外定位,实验组(34例)踝关节力学中心位于踝间线足背动脉处,对照组(30例)定位则按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测量患者胫骨假体胫骨角及后倾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年。胫骨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实验组为(2.1±0.2)°,对照组为(2.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假体后倾角:实验组为(3.1±0.2)°,对照组为(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胫骨假体力线优于对照组。结论踝间线足背动脉定位可靠,其标示简单易行,能提高胫骨假体力线的精确度,不失为TKA术中踝关节力学中心定位的理想参考。
作者:刘张冰;洪剑飞;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TLIF)与开放TLIF治疗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微创组( MAST Quadrant 通道下行微创TLIF,51例)和开放组(行开放TLIF,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腰痛VAS评分、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采用ODI评估术后功能;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结果97例均获得随访,微创组随访时间28~78(48.7±21.8)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7~76(48.6±19.7)个月。手术时间:微创组(148.8±24.2)min,开放组(191.7±37.6) min(P <0.001);失血量:微创组(482.8±274.8) ml,开放组(787.9±264.3)ml(P<0.001);输血量:微创组(379.3±81.6)ml,开放组(619.8±237.6)ml(P<0.001);卧床时间:微创组(1.3±0.8) d,开放组(3.1±1.6) d(P <0.001);住院时间:微创组(4.8±1.7) d,开放组(11.2±3.1)d(P<0.001);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微创组(1.9±0.8)分,开放组(2.7±1.2)分(P<0.001);末次随访时ODI:微创组(22.8±9.7)%,开放组(22.5±11.6)%( P>0.05);螺钉位置不良率:微创组3.4%,开放组2.2%(P>0.05);Cage移位率:微创组3.9%,开放组2.2%(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微创组(1.3±0.6) mm,开放组(1.5±0.7) mm(P>0.05);椎间融合率:微创组94.1%,开放组95.7%(P>0.05)。结论微创TLIF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创伤小、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残留腰疼轻等优点。
作者:晏雄伟;廉凯;鲁宏;胡杨;周健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锁定钢板治疗43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超;张焱祥;刘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2例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经皮单平面组),34例采用传统后路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传统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44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经皮单平面组均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术后3 d经皮单平面组较传统开放组更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创伤小。
作者:邱大权;张文志;李旭;段丽群;贺瑞;唐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6年5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钢板+异体骨治疗18例下肢开放骨折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奇;陈卫;丁真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骨折均愈合。 X线片显示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外形恢复基本正常;B?hler 角:术前0°~20°,术后32°~39°;Gissane 角:术前89°~100°,术后120°~145°。按照Ker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4例,良11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新杰;陈辉;袁盛平;孙秀良;林望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34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B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依照Kolmert et al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 A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 P<0.05)。功能评价:A组优18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94.1%;B组优8例,良1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73.3%;A组疗效优于B组( 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功能恢复较好。
作者:江剑;孙志波;禹志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0年3月~2015年1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治疗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章建新;谢伟;吴向科;毛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T0)、术后6个月(T1)、术后12个月(T2)、术后24个月(T3)的下腰痛评分及改善率。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优、良组(A组)和可、差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术前JOA评分、影像学分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96例经24个月随访,疗效评估结果显示:74例为A组,优44例(45.8%)、良30例(31.3%);22例为B组,可17例(17.7%)、差5例(5.2%)。所有受试者T3时JOA评分较T0时显著提高(P<0.05)。②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影像学分型、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及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年龄<60岁者52例(70.3%),病程<24个月者53例(71.6%),中上胸节段者50例(67.6%),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48(64.9%),术前JOA评分为(7.0±1.5)分,各项依次高于B组的9例(40.9%)、8例(36.4%)、9例(40.9%)、8例(36.4%)、(5.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积残余率<50%及术前JOA评分<6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JOA评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少锋;魏运栋;吴占勇;苑乾;郁来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6岁,因摔倒致左膝疼痛伴活动受限12 d入院。入院体检:左膝关节轻度肿胀,无畸形及皮下淤血,内侧压痛,主动及被动活动时疼痛,浮髌试验(-),前后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患肢肢端运动、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外院X线、CT 及MRI检查显示:左股骨内侧髁骨折,前内侧骨片明显移位,大小约2.5 cm ×1.5 cm,内侧髁关节面缺损并塌陷,松质骨压缩,见图1A、B。结合影像学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拟行手术治疗,告知患者术中探查若缺损的骨块较大且完整可固定,缺损大无法固定可髂骨植骨重建关节面,后期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植骨吸收缺损、关节内游离体等情况,也不排除远期关节置换可能。取得患者同意后,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膝关节内侧髌骨旁入路,探查见股骨内侧髁前内侧塌陷,约累及1/4关节面,关节面不平整,游离骨片碎裂无法复位固定;清理关节腔,见关节面及下方骨质缺损,自同侧髂骨取内板骨块带部分松质骨,修整成与缺损区相匹配的形状,于塌陷骨缺损处植骨,内板置于关节面方向,略高出周边软骨约1mm,适度加压后使内侧髁关节面平整,用2枚克氏针穿过植骨块交叉固定,1枚克氏针横向固定,稳定骨折,3枚克氏针尾置于皮外。 C 臂机透视显示内侧髁关节面恢复,骨折已固定。术后患肢支具外固定,术后3 d在CPM机辅助下膝关节小范围被动屈伸功能锻炼,2周内避免患肢负重,6周将克氏针拔出,1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活动。随访1年,患者左膝关节无疼痛,活动无受限,步态正常,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体力劳动。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关节面恢复,Britt-berg-Peterson评分由术前的82分降至0分,已无症状。见图1C、D。
作者:杨寅;曹军军;柏龙文;张延平;梁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 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 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肥胖患者由于暴露困难,对全髋置换术可造成不利影响。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90例患者。将臼杯俯倾角和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做相关性分析。发现臼杯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呈显著相关性,病理性肥胖患者前倾角减少约3.4°;俯倾角则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能是术中前后方髋臼拉钩牵拉导致骨盆倾斜。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术后活动度影响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型钛板组为(23.8±8.1)个月,钉棒组为(23.6±8.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JOA评分:两组手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评分:术前钉棒组显著高于微型钛板组(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矢状径: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优于钉棒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钉棒组减少的度数明显大于微型钛板组( P<0.05)。结论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微型钛板对颈椎的活动度影响较少。
作者:唐少龙;黄庆华;吴罗根;周文华;曹华敏;陈大勇;袁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l2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7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6%。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曾杉;郭剑;徐远林;韩明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7年3~6月,我们采用健侧C7移位后的下干分支修复受损神经治疗2例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现将手术方法及初的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俊涛;王涛;顾玉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病例1:患者,女,47岁。摔伤致右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伤后2d行肩锁关节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术。术后第1天X线片见锁骨远端脱位纠正(见图1A)。术后6周患者诉肩部仍有疼痛,复查X线片及 CT,显示锁骨钩切割肩峰,肩锁关节半脱位(见图1B)。与患者沟通后行钢板取出术,症状缓解。
作者:郭志民;张萌;上官天丞;田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横突植骨、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4(26.2±2.3)个月。VAS评分: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L2~3椎间隙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