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下复位结合 I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平台 SchatzkerⅣ、Ⅴ型骨折

赵志明;于桂泳;张宁;李煜;刘鹏;刘玉民;董桂贤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 Ilizarov技术, 胫骨平台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5例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处全部愈合。根据Hohl标准评价关节功能:优24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能早期负重的优点。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24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汪青;徐峰;孙斌峰;尹自飞;桂鉴超;蒋逸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全膝置换隐性失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 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 ±140 ml)少于B组(908 ml ±248 ml)( 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 mg/L ,B组为(1.22±0.67) 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 (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作者:卢道云;黄强;栗景峰;邹守平;徐蒙;叶力;胡维帆;赵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7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成3组:跨伤椎4钉固定( A组)30例,伤椎单侧5钉固定(B组)16例,伤椎双侧6钉固定(C组)30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等。结果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A组差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有3例断钉。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内固定失效率低。

    作者:曾金才;朱立帆;朱晓东;钱学锋;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 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32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无伤口感染,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及肩峰骨折等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标准:优19例,良8例,可5例。结论采用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再脱位率低等优点。

    作者:高俊;李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局部抗生素缓释技术在骨缺损修复材料中的应用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新策略层出不穷,该文对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以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为重点,分别对细菌生物膜与移植相关感染的机制、缓释支架常见包封抗生素种类及支架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讨论,着重分析目前药物缓释系统中载药技术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对缓释系统的制备工艺做了总结,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材料和工艺的未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高建廷(综述);黄国锋;丁真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病理性肥胖患者直接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可造成臼杯前倾角减少/Brodt S,Jacob

    肥胖患者由于暴露困难,对全髋置换术可造成不利影响。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90例患者。将臼杯俯倾角和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做相关性分析。发现臼杯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呈显著相关性,病理性肥胖患者前倾角减少约3.4°;俯倾角则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能是术中前后方髋臼拉钩牵拉导致骨盆倾斜。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Kocher-Langenbeck 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

    目的:探讨Kocher-Langenbeck ( K-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采用K-L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7例,良好复位12例,复位差6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1例,良1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74.3%。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异位骨化5例。结论复合髋臼骨折中,后柱伴后壁骨折、大多数横断伴后壁骨折及某些T形骨折和少量双柱骨折通过单纯K-L入路可以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校明;唐新桥;刘忠;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臧学慧;孙辉;高立华;苗贵强;林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钢板加异体骨板治疗股骨干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目的:探讨钢板加异体骨板治疗股骨干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夹心法手术治疗,术后1年采用Merchan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脂肪栓塞、感染、排异等反应。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44个月。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为4~9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等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 标准评定:优11例,良6例,可2例。结论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国浚;陈卫;黄国锋;陈奇;林龙泉;吴本文;丁真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复位结合 I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平台 SchatzkerⅣ、Ⅴ型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5例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处全部愈合。根据Hohl标准评价关节功能:优24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关节镜下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Ⅴ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能早期负重的优点。

    作者:赵志明;于桂泳;张宁;李煜;刘鹏;刘玉民;董桂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hilos 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Philos钢板治疗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7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Constant 评分标准评价:优22例,良36例,一般4例,优良率93.55%。结论 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损伤小的优点,但不是Neer四部分骨折的佳适应证。

    作者:焦庆丰;白鹏程;张媺;王辉;路友群;吴健;周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 L-解剖锁定板治疗 B3、C 型 Pilon骨折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延期(伤后9~19 d)治疗36例B3、C型Pilon骨折患者。伤后早期石膏固定6例,骨牵引11例,腓骨克氏针联合石膏固定11例,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8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43个月。术后2例出现医源性腓浅神经麻痹,1例闭合骨折出现伤口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6.1%。 SMFA 问卷得分0~39(24.7±8.2)分。结论选择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解剖复位、L-解剖锁定板坚强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薛文;管晓鹂;康忠仁;王增平;刘林;钱耀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2月5月~2014年9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吴浩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68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雷宁波;邢涛;董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翻修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钢板结合异体骨板(PWBP)固定与交锁髓内钉(IIN)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患者按照翻修方法分为PWBP组(18例)和IIN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HS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愈合时间:PWBP组13~18(16.8±2.7)周,IIN组10~18(14.3±3.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WBP组1例出现股四头肌粘连,行松解术后持续CPM训练,疗效满意;IIN组2例出现骨不连,均为术前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改行PWBP后骨折获得愈合。结论 PWBP与IIN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均能起到满意疗效。 IIN固定在骨折愈合时间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有术后发生骨不连的风险。

    作者:黄尊贤;林达生;余爱玉;章鹏;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腓骨入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损伤

    2010年3月~2014年1月,我科经腓骨入路治疗16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 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 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 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出现上肢外展上举受限,将患者分为受限组(15例)和未受限组(240例)。采用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DI)评价颈椎疗效。分析影响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结果2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15例术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8.8±1.7)分提高至(13.8±2.3)分;颈椎NDI评分由术前平均(9.7±2.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1.5)分。术后C4~5椎间盘退变评分、C4~5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量受限组与未受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受限组中,术前 C3~5脊髓信号改变比率为8/15(53.3%),明显高于未受限组的3/2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限组者中,手术节段≤2个者上肢受限发生率(3/15)显著低于手术节段3个者(12/1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患者预后较好,患者多节段减压手术及术前C3~5脊髓高信号为术后发生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诗强;林宏生;董玮;熊文华;陈洪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2010年3月~2015年1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治疗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章建新;谢伟;吴向科;毛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种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周围骨重塑

    短柄假体的设计理念是保留股骨近端骨量,改善应力传导增加股骨距压应力。作者分析了一种新型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周围骨重塑,包括27例患者(37髋)。发现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在7个Gruen 分区里骨密度都有增加;术后6~24个月,在7个Gruen分区里骨密度有轻微变化。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但是,有5例因为假体松动需要翻修。因此,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虽然有利于保留骨量,其本身的高翻修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