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雷宁波;邢涛;董林

关键词:钢丝环扎, 记忆合金髌骨爪, 髌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68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24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汪青;徐峰;孙斌峰;尹自飞;桂鉴超;蒋逸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踝间线足背动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外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踝关节力学中心体表标志点,为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膝骨关节炎( OA)终末期患者实施初次TKA治疗,股骨侧采用髓内定位,胫骨侧采用髓外定位,实验组(34例)踝关节力学中心位于踝间线足背动脉处,对照组(30例)定位则按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测量患者胫骨假体胫骨角及后倾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年。胫骨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实验组为(2.1±0.2)°,对照组为(2.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假体后倾角:实验组为(3.1±0.2)°,对照组为(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胫骨假体力线优于对照组。结论踝间线足背动脉定位可靠,其标示简单易行,能提高胫骨假体力线的精确度,不失为TKA术中踝关节力学中心定位的理想参考。

    作者:刘张冰;洪剑飞;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评估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 ACL)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应用解剖重建技术行单束ACL重建术,移植物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行X线、MRI检查,了解骨道情况,观察移植物形态及张力,并与11例健侧膝关节的正常ACL进行对比。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与股骨后缘皮质线交叉点前缘,胫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后方。 MRI显示所有重建ACL张力良好,ACL上倾角为50.82°±4.57°,胫骨平台止点至前缘距离与平台纵径比值为0.50±0.04,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44个月。 Lysholm评分术后为92.20分±4.2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64.76分±7.1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ACL的位置及形态接近解剖结构,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张勇;朱明生;杨林;谢伟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 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出现上肢外展上举受限,将患者分为受限组(15例)和未受限组(240例)。采用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DI)评价颈椎疗效。分析影响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结果2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15例术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8.8±1.7)分提高至(13.8±2.3)分;颈椎NDI评分由术前平均(9.7±2.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1.5)分。术后C4~5椎间盘退变评分、C4~5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量受限组与未受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受限组中,术前 C3~5脊髓信号改变比率为8/15(53.3%),明显高于未受限组的3/2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限组者中,手术节段≤2个者上肢受限发生率(3/15)显著低于手术节段3个者(12/1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患者预后较好,患者多节段减压手术及术前C3~5脊髓高信号为术后发生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诗强;林宏生;董玮;熊文华;陈洪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骨折均愈合。 X线片显示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外形恢复基本正常;B?hler 角:术前0°~20°,术后32°~39°;Gissane 角:术前89°~100°,术后120°~145°。按照Ker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4例,良11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新杰;陈辉;袁盛平;孙秀良;林望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hilos 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Philos钢板治疗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7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Constant 评分标准评价:优22例,良36例,一般4例,优良率93.55%。结论 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损伤小的优点,但不是Neer四部分骨折的佳适应证。

    作者:焦庆丰;白鹏程;张媺;王辉;路友群;吴健;周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臧学慧;孙辉;高立华;苗贵强;林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侧经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Quadrant微创通道组(微创组,n=20)和传统开放组(开放组,n=20)。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判定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少(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1 d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6、12个月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及有双侧根性疼痛患者值得选择的术式。

    作者:刘志荣;杨戈;邹为涛;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大块异体骨重建下肢长骨干开放骨折后骨缺损

    2006年5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钢板+异体骨治疗18例下肢开放骨折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奇;陈卫;丁真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治疗腕舟状骨腰部骨折

    2013年10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腕掌侧切开复位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治疗17例腕舟状骨腰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申建军;王久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2月5月~2014年9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吴浩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amurati-Engelmann病1例

    患者,男,25岁,因四肢骨钝性疼痛伴全身乏力3月余,于2015年3月28日入院。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酸痛无力,疼痛范围和程度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自觉症状稍轻后于西安某医院骨肿瘤科诊治,给予相关辅助检查后诊断为“畸形性骨炎”,建议口服钙剂,连续服用4周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随后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给予中药汤剂(补益肝肾为主)口服1周后,四肢骨酸痛及无力感明显减轻。5个月后症状复现,主诉:四肢骨酸痛,以双下肢症状明显,偶见头颅骨疼痛不适;自发病以来,夜间颈项以上出汗量多,五心烦热,口不渴,饮食及二便可。既往史:幼儿时走路晚,呈鸭步。专科检查:身高179 cm;双侧大腿中段周径为35 cm、近心段周径为36 cm(见图1),脊柱生理曲度存在,骨盆后凸明显,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四肢骨及额骨压痛(+),叩痛(+),四肢肌力为Ⅳ级,双侧跟膝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为326 U/L,球蛋白为36.1 g/L,白球比为1.2;骨钙素:92.860μg/L,甲状旁腺素正常;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见图2A~C。双膝关节正、侧位DR提示:双侧膝关节骨质疏松,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多考虑局限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正侧位DR提示:双股骨及双胫骨上段呈对称性骨皮质增厚,其骨内外膜增厚、模糊,骨髓腔消失,呈网格状改变,双侧肌肉萎缩,考虑为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CT提示:股骨干骺端近端髓腔存在,右侧变小;股骨中段髓腔明显变窄,皮质明显增厚;骨扫描提示:颅骨、双肱骨、股骨和胫骨近端骨代谢活跃,多考虑良性病变。诊断为 Camurati-En-gelmann病( CED)。

    作者:袁普卫;杨威;康武林;周国干;张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健侧C7移位后的下干分支修复受损神经

    2007年3~6月,我们采用健侧C7移位后的下干分支修复受损神经治疗2例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现将手术方法及初的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俊涛;王涛;顾玉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终腱斜行游离延长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畸形

    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们采用改良术式终腱斜行游离延长方法治疗14例陈旧性锤状指畸形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连存;周庆文;孙海艳;高克;李静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腓骨入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损伤

    2010年3月~2014年1月,我科经腓骨入路治疗16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锁定钢板治疗43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超;张焱祥;刘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局部抗生素缓释技术在骨缺损修复材料中的应用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新策略层出不穷,该文对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以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为重点,分别对细菌生物膜与移植相关感染的机制、缓释支架常见包封抗生素种类及支架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讨论,着重分析目前药物缓释系统中载药技术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对缓释系统的制备工艺做了总结,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材料和工艺的未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高建廷(综述);黄国锋;丁真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坏死1例

    患者,男,52岁,因提重物时感左肩部疼痛10余天于2016年1月14日入院。病史:患者约10年前因外伤致左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并在我院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多次摄片复查见骨折处骨痂生长,于术后1年后行内固定取出术。1年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部轻度疼痛,但能忍受,活动无明显受限,未予以重视。10余天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疼痛明显,休息时缓解,左肩关节上举、外展受限。左肩关节X线片显示:左肱骨头坏死塌陷,残端边缘光滑,关节盂形态正常,见图1。查体:左肩未见明显畸形,无肌肉萎缩,左肩关节周围轻度压痛,触之三角肌下肱骨头较右肩肱骨头塌陷,左肩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举70°、外展90°、后伸45°。患者自觉目前左肩关节功能无严重障碍,手术意愿不强烈,目前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林杰;王朝阳;贾永鹏;孙军健;沈彦;彭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后路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术后活动度影响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型钛板组为(23.8±8.1)个月,钉棒组为(23.6±8.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JOA评分:两组手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评分:术前钉棒组显著高于微型钛板组(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矢状径: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优于钉棒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钉棒组减少的度数明显大于微型钛板组( P<0.05)。结论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微型钛板对颈椎的活动度影响较少。

    作者:唐少龙;黄庆华;吴罗根;周文华;曹华敏;陈大勇;袁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全膝置换隐性失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 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 ±140 ml)少于B组(908 ml ±248 ml)( 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 mg/L ,B组为(1.22±0.67) 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 (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作者:卢道云;黄强;栗景峰;邹守平;徐蒙;叶力;胡维帆;赵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