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存;周庆文;孙海艳;高克;李静成
患者,男,52岁,因提重物时感左肩部疼痛10余天于2016年1月14日入院。病史:患者约10年前因外伤致左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并在我院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多次摄片复查见骨折处骨痂生长,于术后1年后行内固定取出术。1年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部轻度疼痛,但能忍受,活动无明显受限,未予以重视。10余天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疼痛明显,休息时缓解,左肩关节上举、外展受限。左肩关节X线片显示:左肱骨头坏死塌陷,残端边缘光滑,关节盂形态正常,见图1。查体:左肩未见明显畸形,无肌肉萎缩,左肩关节周围轻度压痛,触之三角肌下肱骨头较右肩肱骨头塌陷,左肩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举70°、外展90°、后伸45°。患者自觉目前左肩关节功能无严重障碍,手术意愿不强烈,目前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林杰;王朝阳;贾永鹏;孙军健;沈彦;彭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6岁,因摔倒致左膝疼痛伴活动受限12 d入院。入院体检:左膝关节轻度肿胀,无畸形及皮下淤血,内侧压痛,主动及被动活动时疼痛,浮髌试验(-),前后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患肢肢端运动、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外院X线、CT 及MRI检查显示:左股骨内侧髁骨折,前内侧骨片明显移位,大小约2.5 cm ×1.5 cm,内侧髁关节面缺损并塌陷,松质骨压缩,见图1A、B。结合影像学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拟行手术治疗,告知患者术中探查若缺损的骨块较大且完整可固定,缺损大无法固定可髂骨植骨重建关节面,后期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植骨吸收缺损、关节内游离体等情况,也不排除远期关节置换可能。取得患者同意后,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膝关节内侧髌骨旁入路,探查见股骨内侧髁前内侧塌陷,约累及1/4关节面,关节面不平整,游离骨片碎裂无法复位固定;清理关节腔,见关节面及下方骨质缺损,自同侧髂骨取内板骨块带部分松质骨,修整成与缺损区相匹配的形状,于塌陷骨缺损处植骨,内板置于关节面方向,略高出周边软骨约1mm,适度加压后使内侧髁关节面平整,用2枚克氏针穿过植骨块交叉固定,1枚克氏针横向固定,稳定骨折,3枚克氏针尾置于皮外。 C 臂机透视显示内侧髁关节面恢复,骨折已固定。术后患肢支具外固定,术后3 d在CPM机辅助下膝关节小范围被动屈伸功能锻炼,2周内避免患肢负重,6周将克氏针拔出,1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活动。随访1年,患者左膝关节无疼痛,活动无受限,步态正常,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体力劳动。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关节面恢复,Britt-berg-Peterson评分由术前的82分降至0分,已无症状。见图1C、D。
作者:杨寅;曹军军;柏龙文;张延平;梁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3年10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腕掌侧切开复位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治疗17例腕舟状骨腰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申建军;王久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5岁,因四肢骨钝性疼痛伴全身乏力3月余,于2015年3月28日入院。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酸痛无力,疼痛范围和程度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自觉症状稍轻后于西安某医院骨肿瘤科诊治,给予相关辅助检查后诊断为“畸形性骨炎”,建议口服钙剂,连续服用4周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随后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给予中药汤剂(补益肝肾为主)口服1周后,四肢骨酸痛及无力感明显减轻。5个月后症状复现,主诉:四肢骨酸痛,以双下肢症状明显,偶见头颅骨疼痛不适;自发病以来,夜间颈项以上出汗量多,五心烦热,口不渴,饮食及二便可。既往史:幼儿时走路晚,呈鸭步。专科检查:身高179 cm;双侧大腿中段周径为35 cm、近心段周径为36 cm(见图1),脊柱生理曲度存在,骨盆后凸明显,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四肢骨及额骨压痛(+),叩痛(+),四肢肌力为Ⅳ级,双侧跟膝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为326 U/L,球蛋白为36.1 g/L,白球比为1.2;骨钙素:92.860μg/L,甲状旁腺素正常;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见图2A~C。双膝关节正、侧位DR提示:双侧膝关节骨质疏松,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多考虑局限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正侧位DR提示:双股骨及双胫骨上段呈对称性骨皮质增厚,其骨内外膜增厚、模糊,骨髓腔消失,呈网格状改变,双侧肌肉萎缩,考虑为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CT提示:股骨干骺端近端髓腔存在,右侧变小;股骨中段髓腔明显变窄,皮质明显增厚;骨扫描提示:颅骨、双肱骨、股骨和胫骨近端骨代谢活跃,多考虑良性病变。诊断为 Camurati-En-gelmann病( CED)。
作者:袁普卫;杨威;康武林;周国干;张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横突植骨、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4(26.2±2.3)个月。VAS评分: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L2~3椎间隙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力学中心体表标志点,为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膝骨关节炎( OA)终末期患者实施初次TKA治疗,股骨侧采用髓内定位,胫骨侧采用髓外定位,实验组(34例)踝关节力学中心位于踝间线足背动脉处,对照组(30例)定位则按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测量患者胫骨假体胫骨角及后倾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年。胫骨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实验组为(2.1±0.2)°,对照组为(2.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假体后倾角:实验组为(3.1±0.2)°,对照组为(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胫骨假体力线优于对照组。结论踝间线足背动脉定位可靠,其标示简单易行,能提高胫骨假体力线的精确度,不失为TKA术中踝关节力学中心定位的理想参考。
作者:刘张冰;洪剑飞;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T0)、术后6个月(T1)、术后12个月(T2)、术后24个月(T3)的下腰痛评分及改善率。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优、良组(A组)和可、差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术前JOA评分、影像学分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96例经24个月随访,疗效评估结果显示:74例为A组,优44例(45.8%)、良30例(31.3%);22例为B组,可17例(17.7%)、差5例(5.2%)。所有受试者T3时JOA评分较T0时显著提高(P<0.05)。②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影像学分型、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及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年龄<60岁者52例(70.3%),病程<24个月者53例(71.6%),中上胸节段者50例(67.6%),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48(64.9%),术前JOA评分为(7.0±1.5)分,各项依次高于B组的9例(40.9%)、8例(36.4%)、9例(40.9%)、8例(36.4%)、(5.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积残余率<50%及术前JOA评分<6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JOA评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少锋;魏运栋;吴占勇;苑乾;郁来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人工髋关节感染的二期翻修间隔期,骨水泥占位器脱位、碎裂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作者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分析了47例患者(50髋)资料。发现术后无占位器脱位、碎裂和其它与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相关并发症。13例(26%)使用占位器超过120 d,7例翻修术后感染复发。因此认为,可以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人工髋关节感染翻修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张鹏翼;于沈敏;李敏;蔡兵;林文;傅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量42例患者共59节病变节段在颈椎过屈、中立、过伸位时的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对比两者在不同体位下的变化。结果59节病变节段,在过屈、中立、过伸位时,测出平均硬膜囊中矢径分别是:(7.63±0.90) mm,(6.48±0.82) mm,(5.85±0.89) mm;平均脊髓中矢径分别是:(6.44±0.80) mm,(5.81±0.82) mm,(5.56±0.82) mm。在过伸位时,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之间差值小(0.29±0.60) mm(P<0.01),脊髓代偿空间小。结论在脊髓型患者中,颈椎病动力位MRI可以显示脊髓在不同体位下动态受压变化,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作者:王兴武;陆建猛;水淼;俞武良;韦勇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 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王磊;李天旺;刘建强;刘晓宗;王照国;田艳;张永兴;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新策略层出不穷,该文对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以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为重点,分别对细菌生物膜与移植相关感染的机制、缓释支架常见包封抗生素种类及支架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讨论,着重分析目前药物缓释系统中载药技术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对缓释系统的制备工艺做了总结,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材料和工艺的未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高建廷(综述);黄国锋;丁真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8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先军;陈士军;严宏伟;韩业福;许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2例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经皮单平面组),34例采用传统后路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传统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44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经皮单平面组均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术后3 d经皮单平面组较传统开放组更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创伤小。
作者:邱大权;张文志;李旭;段丽群;贺瑞;唐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其中行单侧PLIF治疗26例(单侧组),行双侧PLIF治疗25例(双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双侧组(168±20) min,单侧组(94±18) min;术中出血量:双侧组(750±41) ml,单侧组(450±40) ml;术后输血:双侧组7例,单侧组均未输血;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硬膜囊撕裂:双侧组1例,单侧组无。术后神经根痛加剧:双侧组2例,单侧组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双侧组为84.0%(21/25),单侧组为92.3%(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双侧组为92.0%,单侧组为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率优于双侧PLIF。
作者:陈兵乾;薛峰;盛晓文;房小文;钱宇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病例1:患者,女,47岁。摔伤致右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伤后2d行肩锁关节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术。术后第1天X线片见锁骨远端脱位纠正(见图1A)。术后6周患者诉肩部仍有疼痛,复查X线片及 CT,显示锁骨钩切割肩峰,肩锁关节半脱位(见图1B)。与患者沟通后行钢板取出术,症状缓解。
作者:郭志民;张萌;上官天丞;田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8年3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3例跟骨骨折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成勇;丁晶;陈斌;齐波;张颖;史冲;杭勇;郑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锁定钢板治疗43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超;张焱祥;刘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7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成3组:跨伤椎4钉固定( A组)30例,伤椎单侧5钉固定(B组)16例,伤椎双侧6钉固定(C组)30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等。结果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A组差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有3例断钉。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内固定失效率低。
作者:曾金才;朱立帆;朱晓东;钱学锋;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6年5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钢板+异体骨治疗18例下肢开放骨折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奇;陈卫;丁真奇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