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涛;王涛;顾玉东
目的:比较经伤椎双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63例经伤椎双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并获得3年以上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7~77(52.8±1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率: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为90.3%、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为84.4%( P <0.05)。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恢复( 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地恢复胸腰椎骨折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作者:刘新民;李悦;管波清;刘书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 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 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7年3~6月,我们采用健侧C7移位后的下干分支修复受损神经治疗2例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现将手术方法及初的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俊涛;王涛;顾玉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B-Twin cag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不稳症的疗效。方法采用B-Twin cage治疗4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5~130 min,术中出血量95~225 ml。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30个月。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植入cage松动脱出等并发症。术后JOA下腰痛评分:优33例,良5例,可5例,优良率88.4%。结论应用B-Twin cag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不稳,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安全性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杜发会;姜永涛;毕明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2月5月~2014年9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吴浩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0年3月~2014年1月,我科经腓骨入路治疗16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们采用改良术式终腱斜行游离延长方法治疗14例陈旧性锤状指畸形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连存;周庆文;孙海艳;高克;李静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力学中心体表标志点,为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膝骨关节炎( OA)终末期患者实施初次TKA治疗,股骨侧采用髓内定位,胫骨侧采用髓外定位,实验组(34例)踝关节力学中心位于踝间线足背动脉处,对照组(30例)定位则按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测量患者胫骨假体胫骨角及后倾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年。胫骨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实验组为(2.1±0.2)°,对照组为(2.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假体后倾角:实验组为(3.1±0.2)°,对照组为(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胫骨假体力线优于对照组。结论踝间线足背动脉定位可靠,其标示简单易行,能提高胫骨假体力线的精确度,不失为TKA术中踝关节力学中心定位的理想参考。
作者:刘张冰;洪剑飞;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08年3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3例跟骨骨折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成勇;丁晶;陈斌;齐波;张颖;史冲;杭勇;郑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Quadrant微创通道组(微创组,n=20)和传统开放组(开放组,n=20)。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判定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少(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1 d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6、12个月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及有双侧根性疼痛患者值得选择的术式。
作者:刘志荣;杨戈;邹为涛;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臧学慧;孙辉;高立华;苗贵强;林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3年10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腕掌侧切开复位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治疗17例腕舟状骨腰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申建军;王久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6岁,因摔倒致左膝疼痛伴活动受限12 d入院。入院体检:左膝关节轻度肿胀,无畸形及皮下淤血,内侧压痛,主动及被动活动时疼痛,浮髌试验(-),前后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患肢肢端运动、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外院X线、CT 及MRI检查显示:左股骨内侧髁骨折,前内侧骨片明显移位,大小约2.5 cm ×1.5 cm,内侧髁关节面缺损并塌陷,松质骨压缩,见图1A、B。结合影像学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拟行手术治疗,告知患者术中探查若缺损的骨块较大且完整可固定,缺损大无法固定可髂骨植骨重建关节面,后期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植骨吸收缺损、关节内游离体等情况,也不排除远期关节置换可能。取得患者同意后,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膝关节内侧髌骨旁入路,探查见股骨内侧髁前内侧塌陷,约累及1/4关节面,关节面不平整,游离骨片碎裂无法复位固定;清理关节腔,见关节面及下方骨质缺损,自同侧髂骨取内板骨块带部分松质骨,修整成与缺损区相匹配的形状,于塌陷骨缺损处植骨,内板置于关节面方向,略高出周边软骨约1mm,适度加压后使内侧髁关节面平整,用2枚克氏针穿过植骨块交叉固定,1枚克氏针横向固定,稳定骨折,3枚克氏针尾置于皮外。 C 臂机透视显示内侧髁关节面恢复,骨折已固定。术后患肢支具外固定,术后3 d在CPM机辅助下膝关节小范围被动屈伸功能锻炼,2周内避免患肢负重,6周将克氏针拔出,1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活动。随访1年,患者左膝关节无疼痛,活动无受限,步态正常,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体力劳动。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关节面恢复,Britt-berg-Peterson评分由术前的82分降至0分,已无症状。见图1C、D。
作者:杨寅;曹军军;柏龙文;张延平;梁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0年3月~2015年1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治疗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章建新;谢伟;吴向科;毛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钢板加异体骨板治疗股骨干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夹心法手术治疗,术后1年采用Merchan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脂肪栓塞、感染、排异等反应。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44个月。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为4~9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等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 标准评定:优11例,良6例,可2例。结论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国浚;陈卫;黄国锋;陈奇;林龙泉;吴本文;丁真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2例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经皮单平面组),34例采用传统后路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传统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44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经皮单平面组均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术后3 d经皮单平面组较传统开放组更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创伤小。
作者:邱大权;张文志;李旭;段丽群;贺瑞;唐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5岁,因四肢骨钝性疼痛伴全身乏力3月余,于2015年3月28日入院。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酸痛无力,疼痛范围和程度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自觉症状稍轻后于西安某医院骨肿瘤科诊治,给予相关辅助检查后诊断为“畸形性骨炎”,建议口服钙剂,连续服用4周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随后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给予中药汤剂(补益肝肾为主)口服1周后,四肢骨酸痛及无力感明显减轻。5个月后症状复现,主诉:四肢骨酸痛,以双下肢症状明显,偶见头颅骨疼痛不适;自发病以来,夜间颈项以上出汗量多,五心烦热,口不渴,饮食及二便可。既往史:幼儿时走路晚,呈鸭步。专科检查:身高179 cm;双侧大腿中段周径为35 cm、近心段周径为36 cm(见图1),脊柱生理曲度存在,骨盆后凸明显,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四肢骨及额骨压痛(+),叩痛(+),四肢肌力为Ⅳ级,双侧跟膝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为326 U/L,球蛋白为36.1 g/L,白球比为1.2;骨钙素:92.860μg/L,甲状旁腺素正常;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见图2A~C。双膝关节正、侧位DR提示:双侧膝关节骨质疏松,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多考虑局限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正侧位DR提示:双股骨及双胫骨上段呈对称性骨皮质增厚,其骨内外膜增厚、模糊,骨髓腔消失,呈网格状改变,双侧肌肉萎缩,考虑为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CT提示:股骨干骺端近端髓腔存在,右侧变小;股骨中段髓腔明显变窄,皮质明显增厚;骨扫描提示:颅骨、双肱骨、股骨和胫骨近端骨代谢活跃,多考虑良性病变。诊断为 Camurati-En-gelmann病( CED)。
作者:袁普卫;杨威;康武林;周国干;张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关节腔或者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出血量,两种方式同时应用还没有文献报道。作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实验组,30例),术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手术切口缝合后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另一组为对照组(30例),术前静脉应用1 g氨甲环酸,手术切口缝合后将100 m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24 h失血量:实验组为466 ml ±313 ml,对照组为743 ml ±358 ml;第2天失血量:实验组为644 ml ±382 ml,对照组为1017±519 ml。两组术后90 d 内均未见血栓形成。因此作者认为,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比单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大约37%失血量。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TLI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PLIF)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将50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LIF组(25例)和PLIF组(25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2个月Prolo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TLIF组均低于PLIF组(P<0.05),术后Prolo评分及优良率TLIF组均高于PLIF组(P<0.05)。结论 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较好,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汪凡栋;张智;郑佳状;陈宇;蔡奇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TLIF)与开放TLIF治疗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微创组( MAST Quadrant 通道下行微创TLIF,51例)和开放组(行开放TLIF,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腰痛VAS评分、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采用ODI评估术后功能;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结果97例均获得随访,微创组随访时间28~78(48.7±21.8)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7~76(48.6±19.7)个月。手术时间:微创组(148.8±24.2)min,开放组(191.7±37.6) min(P <0.001);失血量:微创组(482.8±274.8) ml,开放组(787.9±264.3)ml(P<0.001);输血量:微创组(379.3±81.6)ml,开放组(619.8±237.6)ml(P<0.001);卧床时间:微创组(1.3±0.8) d,开放组(3.1±1.6) d(P <0.001);住院时间:微创组(4.8±1.7) d,开放组(11.2±3.1)d(P<0.001);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微创组(1.9±0.8)分,开放组(2.7±1.2)分(P<0.001);末次随访时ODI:微创组(22.8±9.7)%,开放组(22.5±11.6)%( P>0.05);螺钉位置不良率:微创组3.4%,开放组2.2%(P>0.05);Cage移位率:微创组3.9%,开放组2.2%(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微创组(1.3±0.6) mm,开放组(1.5±0.7) mm(P>0.05);椎间融合率:微创组94.1%,开放组95.7%(P>0.05)。结论微创TLIF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创伤小、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残留腰疼轻等优点。
作者:晏雄伟;廉凯;鲁宏;胡杨;周健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