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徐信龙;殷建华;高晨亮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内固定, 老年人
摘要: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FNA)治疗2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后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2008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先军;陈士军;严宏伟;韩业福;许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T0)、术后6个月(T1)、术后12个月(T2)、术后24个月(T3)的下腰痛评分及改善率。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优、良组(A组)和可、差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术前JOA评分、影像学分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96例经24个月随访,疗效评估结果显示:74例为A组,优44例(45.8%)、良30例(31.3%);22例为B组,可17例(17.7%)、差5例(5.2%)。所有受试者T3时JOA评分较T0时显著提高(P<0.05)。②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影像学分型、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及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年龄<60岁者52例(70.3%),病程<24个月者53例(71.6%),中上胸节段者50例(67.6%),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48(64.9%),术前JOA评分为(7.0±1.5)分,各项依次高于B组的9例(40.9%)、8例(36.4%)、9例(40.9%)、8例(36.4%)、(5.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积残余率<50%及术前JOA评分<6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JOA评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少锋;魏运栋;吴占勇;苑乾;郁来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2月5月~2014年9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吴浩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 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出现上肢外展上举受限,将患者分为受限组(15例)和未受限组(240例)。采用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DI)评价颈椎疗效。分析影响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结果2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15例术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8.8±1.7)分提高至(13.8±2.3)分;颈椎NDI评分由术前平均(9.7±2.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1.5)分。术后C4~5椎间盘退变评分、C4~5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量受限组与未受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受限组中,术前 C3~5脊髓信号改变比率为8/15(53.3%),明显高于未受限组的3/2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限组者中,手术节段≤2个者上肢受限发生率(3/15)显著低于手术节段3个者(12/1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后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患者预后较好,患者多节段减压手术及术前C3~5脊髓高信号为术后发生上肢外展上举受限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诗强;林宏生;董玮;熊文华;陈洪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侧经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Quadrant微创通道组(微创组,n=20)和传统开放组(开放组,n=20)。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判定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少(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1 d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6、12个月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侧经Quadrant微创通道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及有双侧根性疼痛患者值得选择的术式。

    作者:刘志荣;杨戈;邹为涛;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2010年5月~2014年5月,我科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28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项飞;潘波;吴新军;牟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翻修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钢板结合异体骨板(PWBP)固定与交锁髓内钉(IIN)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患者按照翻修方法分为PWBP组(18例)和IIN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HS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愈合时间:PWBP组13~18(16.8±2.7)周,IIN组10~18(14.3±3.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WBP组1例出现股四头肌粘连,行松解术后持续CPM训练,疗效满意;IIN组2例出现骨不连,均为术前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改行PWBP后骨折获得愈合。结论 PWBP与IIN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均能起到满意疗效。 IIN固定在骨折愈合时间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存在较大骨缺损者有术后发生骨不连的风险。

    作者:黄尊贤;林达生;余爱玉;章鹏;练克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钢丝环扎加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68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雷宁波;邢涛;董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 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 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 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王磊;李天旺;刘建强;刘晓宗;王照国;田艳;张永兴;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弹性棒固定治疗两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评估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两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弹性棒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32例采用L3~4、L4~5椎间盘切除、横突植骨、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4(26.2±2.3)个月。VAS评分: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L2~3椎间隙高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TLIF)与开放TLIF治疗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微创组( MAST Quadrant 通道下行微创TLIF,51例)和开放组(行开放TLIF,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腰痛VAS评分、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采用ODI评估术后功能;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结果97例均获得随访,微创组随访时间28~78(48.7±21.8)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7~76(48.6±19.7)个月。手术时间:微创组(148.8±24.2)min,开放组(191.7±37.6) min(P <0.001);失血量:微创组(482.8±274.8) ml,开放组(787.9±264.3)ml(P<0.001);输血量:微创组(379.3±81.6)ml,开放组(619.8±237.6)ml(P<0.001);卧床时间:微创组(1.3±0.8) d,开放组(3.1±1.6) d(P <0.001);住院时间:微创组(4.8±1.7) d,开放组(11.2±3.1)d(P<0.001);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微创组(1.9±0.8)分,开放组(2.7±1.2)分(P<0.001);末次随访时ODI:微创组(22.8±9.7)%,开放组(22.5±11.6)%( P>0.05);螺钉位置不良率:微创组3.4%,开放组2.2%(P>0.05);Cage移位率:微创组3.9%,开放组2.2%(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微创组(1.3±0.6) mm,开放组(1.5±0.7) mm(P>0.05);椎间融合率:微创组94.1%,开放组95.7%(P>0.05)。结论微创TLIF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创伤小、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残留腰疼轻等优点。

    作者:晏雄伟;廉凯;鲁宏;胡杨;周健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全膝置换隐性失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 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 ±140 ml)少于B组(908 ml ±248 ml)( 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 mg/L ,B组为(1.22±0.67) 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 (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作者:卢道云;黄强;栗景峰;邹守平;徐蒙;叶力;胡维帆;赵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出血量:一项随机双盲对照

    关节腔或者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出血量,两种方式同时应用还没有文献报道。作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实验组,30例),术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手术切口缝合后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另一组为对照组(30例),术前静脉应用1 g氨甲环酸,手术切口缝合后将100 m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24 h失血量:实验组为466 ml ±313 ml,对照组为743 ml ±358 ml;第2天失血量:实验组为644 ml ±382 ml,对照组为1017±519 ml。两组术后90 d 内均未见血栓形成。因此作者认为,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比单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大约37%失血量。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踝间线足背动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外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踝关节力学中心体表标志点,为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膝骨关节炎( OA)终末期患者实施初次TKA治疗,股骨侧采用髓内定位,胫骨侧采用髓外定位,实验组(34例)踝关节力学中心位于踝间线足背动脉处,对照组(30例)定位则按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测量患者胫骨假体胫骨角及后倾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年。胫骨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实验组为(2.1±0.2)°,对照组为(2.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假体后倾角:实验组为(3.1±0.2)°,对照组为(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胫骨假体力线优于对照组。结论踝间线足背动脉定位可靠,其标示简单易行,能提高胫骨假体力线的精确度,不失为TKA术中踝关节力学中心定位的理想参考。

    作者:刘张冰;洪剑飞;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可增强人工髋关节感染翻修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

    人工髋关节感染的二期翻修间隔期,骨水泥占位器脱位、碎裂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作者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分析了47例患者(50髋)资料。发现术后无占位器脱位、碎裂和其它与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相关并发症。13例(26%)使用占位器超过120 d,7例翻修术后感染复发。因此认为,可以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髋臼顶增强人工髋关节感染翻修骨水泥占位器的稳定性。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臧学慧;孙辉;高立华;苗贵强;林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张鹏翼;于沈敏;李敏;蔡兵;林文;傅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终腱斜行游离延长治疗陈旧性锤状指畸形

    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们采用改良术式终腱斜行游离延长方法治疗14例陈旧性锤状指畸形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连存;周庆文;孙海艳;高克;李静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手术矫正,对Cobb角<20°的1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对Cobb角>20°的19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未出现术后感染及断钉、断棒等情况。 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 P<0.05)。 JOA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椎管减压是减轻患者疼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关永林;赵学权;王振东;马斌祥;孙乐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