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侧解剖接骨板结合自体腓骨植骨治疗股骨髁骨折并骨缺损

金霖峰;叶性璞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 骨缺损, 外侧解剖接骨板, 腓骨植骨
摘要:2007年3月~2013年12月,我科应用外侧解剖接骨板结合自体腓骨植骨治疗13例股骨髁骨折并骨缺损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B-Twin cage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不稳

    目的:探讨采用B-Twin cag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不稳症的疗效。方法采用B-Twin cage治疗4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5~130 min,术中出血量95~225 ml。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30个月。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植入cage松动脱出等并发症。术后JOA下腰痛评分:优33例,良5例,可5例,优良率88.4%。结论应用B-Twin cag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不稳,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安全性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杜发会;姜永涛;毕明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锁骨钩钢板固定术后肩峰切割2例

    病例1:患者,女,47岁。摔伤致右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伤后2d行肩锁关节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固定术。术后第1天X线片见锁骨远端脱位纠正(见图1A)。术后6周患者诉肩部仍有疼痛,复查X线片及 CT,显示锁骨钩切割肩峰,肩锁关节半脱位(见图1B)。与患者沟通后行钢板取出术,症状缓解。

    作者:郭志民;张萌;上官天丞;田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手术矫正,对Cobb角<20°的1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对Cobb角>20°的19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未出现术后感染及断钉、断棒等情况。 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 P<0.05)。 JOA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椎管减压是减轻患者疼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关永林;赵学权;王振东;马斌祥;孙乐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坏死1例

    患者,男,52岁,因提重物时感左肩部疼痛10余天于2016年1月14日入院。病史:患者约10年前因外伤致左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并在我院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多次摄片复查见骨折处骨痂生长,于术后1年后行内固定取出术。1年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部轻度疼痛,但能忍受,活动无明显受限,未予以重视。10余天前患者搬重物时感左肩疼痛明显,休息时缓解,左肩关节上举、外展受限。左肩关节X线片显示:左肱骨头坏死塌陷,残端边缘光滑,关节盂形态正常,见图1。查体:左肩未见明显畸形,无肌肉萎缩,左肩关节周围轻度压痛,触之三角肌下肱骨头较右肩肱骨头塌陷,左肩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举70°、外展90°、后伸45°。患者自觉目前左肩关节功能无严重障碍,手术意愿不强烈,目前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林杰;王朝阳;贾永鹏;孙军健;沈彦;彭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腓骨入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损伤

    2010年3月~2014年1月,我科经腓骨入路治疗16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踝间线足背动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外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踝关节力学中心体表标志点,为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膝骨关节炎( OA)终末期患者实施初次TKA治疗,股骨侧采用髓内定位,胫骨侧采用髓外定位,实验组(34例)踝关节力学中心位于踝间线足背动脉处,对照组(30例)定位则按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测量患者胫骨假体胫骨角及后倾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年。胫骨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实验组为(2.1±0.2)°,对照组为(2.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假体后倾角:实验组为(3.1±0.2)°,对照组为(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胫骨假体力线优于对照组。结论踝间线足背动脉定位可靠,其标示简单易行,能提高胫骨假体力线的精确度,不失为TKA术中踝关节力学中心定位的理想参考。

    作者:刘张冰;洪剑飞;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TLIF)与开放TLIF治疗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微创组( MAST Quadrant 通道下行微创TLIF,51例)和开放组(行开放TLIF,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腰痛VAS评分、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采用ODI评估术后功能;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结果97例均获得随访,微创组随访时间28~78(48.7±21.8)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7~76(48.6±19.7)个月。手术时间:微创组(148.8±24.2)min,开放组(191.7±37.6) min(P <0.001);失血量:微创组(482.8±274.8) ml,开放组(787.9±264.3)ml(P<0.001);输血量:微创组(379.3±81.6)ml,开放组(619.8±237.6)ml(P<0.001);卧床时间:微创组(1.3±0.8) d,开放组(3.1±1.6) d(P <0.001);住院时间:微创组(4.8±1.7) d,开放组(11.2±3.1)d(P<0.001);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微创组(1.9±0.8)分,开放组(2.7±1.2)分(P<0.001);末次随访时ODI:微创组(22.8±9.7)%,开放组(22.5±11.6)%( P>0.05);螺钉位置不良率:微创组3.4%,开放组2.2%(P>0.05);Cage移位率:微创组3.9%,开放组2.2%(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微创组(1.3±0.6) mm,开放组(1.5±0.7) mm(P>0.05);椎间融合率:微创组94.1%,开放组95.7%(P>0.05)。结论微创TLIF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创伤小、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残留腰疼轻等优点。

    作者:晏雄伟;廉凯;鲁宏;胡杨;周健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病理性肥胖患者直接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可造成臼杯前倾角减少/Brodt S,Jacob

    肥胖患者由于暴露困难,对全髋置换术可造成不利影响。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90例患者。将臼杯俯倾角和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做相关性分析。发现臼杯前倾角与体重指数呈显著相关性,病理性肥胖患者前倾角减少约3.4°;俯倾角则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能是术中前后方髋臼拉钩牵拉导致骨盆倾斜。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张鹏翼;于沈敏;李敏;蔡兵;林文;傅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后路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术后活动度影响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型钛板组为(23.8±8.1)个月,钉棒组为(23.6±8.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JOA评分:两组手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评分:术前钉棒组显著高于微型钛板组(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矢状径: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优于钉棒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钉棒组减少的度数明显大于微型钛板组( P<0.05)。结论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微型钛板对颈椎的活动度影响较少。

    作者:唐少龙;黄庆华;吴罗根;周文华;曹华敏;陈大勇;袁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24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汪青;徐峰;孙斌峰;尹自飞;桂鉴超;蒋逸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 L-解剖锁定板治疗 B3、C 型 Pilon骨折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L-解剖锁定板固定延期(伤后9~19 d)治疗36例B3、C型Pilon骨折患者。伤后早期石膏固定6例,骨牵引11例,腓骨克氏针联合石膏固定11例,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8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43个月。术后2例出现医源性腓浅神经麻痹,1例闭合骨折出现伤口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6.1%。 SMFA 问卷得分0~39(24.7±8.2)分。结论选择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解剖复位、L-解剖锁定板坚强固定治疗B3、C型Pilon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薛文;管晓鹂;康忠仁;王增平;刘林;钱耀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2008年3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3例跟骨骨折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成勇;丁晶;陈斌;齐波;张颖;史冲;杭勇;郑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出血量:一项随机双盲对照

    关节腔或者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出血量,两种方式同时应用还没有文献报道。作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实验组,30例),术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手术切口缝合后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另一组为对照组(30例),术前静脉应用1 g氨甲环酸,手术切口缝合后将100 m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24 h失血量:实验组为466 ml ±313 ml,对照组为743 ml ±358 ml;第2天失血量:实验组为644 ml ±382 ml,对照组为1017±519 ml。两组术后90 d 内均未见血栓形成。因此作者认为,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比单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大约37%失血量。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VAS)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l2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7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6%。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曾杉;郭剑;徐远林;韩明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种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周围骨重塑

    短柄假体的设计理念是保留股骨近端骨量,改善应力传导增加股骨距压应力。作者分析了一种新型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周围骨重塑,包括27例患者(37髋)。发现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在7个Gruen 分区里骨密度都有增加;术后6~24个月,在7个Gruen分区里骨密度有轻微变化。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但是,有5例因为假体松动需要翻修。因此,保留股骨颈短柄股骨假体虽然有利于保留骨量,其本身的高翻修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胡孔足(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2月5月~2014年9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伽玛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吴浩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amurati-Engelmann病1例

    患者,男,25岁,因四肢骨钝性疼痛伴全身乏力3月余,于2015年3月28日入院。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酸痛无力,疼痛范围和程度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自觉症状稍轻后于西安某医院骨肿瘤科诊治,给予相关辅助检查后诊断为“畸形性骨炎”,建议口服钙剂,连续服用4周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随后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给予中药汤剂(补益肝肾为主)口服1周后,四肢骨酸痛及无力感明显减轻。5个月后症状复现,主诉:四肢骨酸痛,以双下肢症状明显,偶见头颅骨疼痛不适;自发病以来,夜间颈项以上出汗量多,五心烦热,口不渴,饮食及二便可。既往史:幼儿时走路晚,呈鸭步。专科检查:身高179 cm;双侧大腿中段周径为35 cm、近心段周径为36 cm(见图1),脊柱生理曲度存在,骨盆后凸明显,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四肢骨及额骨压痛(+),叩痛(+),四肢肌力为Ⅳ级,双侧跟膝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为326 U/L,球蛋白为36.1 g/L,白球比为1.2;骨钙素:92.860μg/L,甲状旁腺素正常;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见图2A~C。双膝关节正、侧位DR提示:双侧膝关节骨质疏松,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多考虑局限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正侧位DR提示:双股骨及双胫骨上段呈对称性骨皮质增厚,其骨内外膜增厚、模糊,骨髓腔消失,呈网格状改变,双侧肌肉萎缩,考虑为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双侧股骨CT提示:股骨干骺端近端髓腔存在,右侧变小;股骨中段髓腔明显变窄,皮质明显增厚;骨扫描提示:颅骨、双肱骨、股骨和胫骨近端骨代谢活跃,多考虑良性病变。诊断为 Camurati-En-gelmann病( CED)。

    作者:袁普卫;杨威;康武林;周国干;张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 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32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无伤口感染,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及肩峰骨折等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标准:优19例,良8例,可5例。结论采用锁骨钩钢板加喙肩韧带转位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再脱位率低等优点。

    作者:高俊;李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评估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 ACL)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应用解剖重建技术行单束ACL重建术,移植物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行X线、MRI检查,了解骨道情况,观察移植物形态及张力,并与11例健侧膝关节的正常ACL进行对比。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与股骨后缘皮质线交叉点前缘,胫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后方。 MRI显示所有重建ACL张力良好,ACL上倾角为50.82°±4.57°,胫骨平台止点至前缘距离与平台纵径比值为0.50±0.04,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44个月。 Lysholm评分术后为92.20分±4.2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64.76分±7.1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ACL的位置及形态接近解剖结构,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张勇;朱明生;杨林;谢伟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