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3型骨折

李成;孙月柏;周其佳

关键词:尺骨鹰嘴, 截骨, 肱骨髁间骨折, C3型
摘要:2009年1月~ 2013年9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10例肱骨髁间C3型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45~81 (62.9 ± 13.6)岁.根据AO/ASIF分型为C3型,均为闭合骨折.1.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患者取平卧位.肘后正中切口,绕过尺骨鹰嘴顶部皮肤,长12 ~ 15 cm,显露尺骨鹰嘴及肱三头肌.在距尺骨鹰嘴近端2.0~2.5 cm处横形截骨,充分显露肱骨骨折端,先予以髁间复位,使之变为髁上骨折,有骨缺损需自体骨植骨,克氏针临时固定.用重建钢板塑形或Y形重建钢板固定骨折,复位尺骨鹰嘴,用克氏针及钢丝张力带固定.见图1.术中C臂机反复透视,确定复位良好,放置引流.术后24 ~48 h拔除引流,3~5d即开始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1例因骨折严重粉碎,术中钢板无法固定,予以克氏针固定欠佳,术后给予石膏屈曲90°固定,术后4周去石膏行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2010年4月~2012年12月,笔者对3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采用保留ACL残迹、关节镜下进行单束解剖重建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3 ~ 52岁.术前行MRI检查,均明确诊断ACL损伤.均为单侧损伤,Lachman试验阳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0 ~71(65±4.2)分.排除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和伴有膝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病例.

    作者:杨闻强;张云坤;刘宏伟;陶涛;赵爱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冲洗液量对预防开放骨折创面感染的细菌学研究

    目的 检测不同剂量冲洗液处理开放骨折创面后的细菌数,探讨伤口佳冲洗液量.方法 选择30例Gustillo Ⅲ型开放骨折患者,冲洗前立刻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分别在创面冲洗量达到1、2、3.5、4.5L时采集伤口内组织,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 冲洗1L时细菌的残留数较冲洗前明显减少(P<0.01);冲洗1L时和2L时的细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3.5L时较冲洗2L时残留细菌数明显减少(P<0.05);冲洗3.5L时与冲洗4.5L时细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ustillo Ⅲ型开放骨折的冲洗液量在3.5L左右时,既能达到了良好的冲洗效果,又能减少了冲洗带来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斌;王桂华;刘新晖;杨业林;朱超;孙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行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10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保留寰枢关节的旋转功能.

    作者:姚小涛;程斌;丁真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方式修复末节指皮肤缺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修复末节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1例226指末节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应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修复53指,V-Y皮瓣修复43指,邻指皮瓣修复22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指,指背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57指,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1指.结果 171例均获随访,时间1.5个月~2年.226指末节皮肤缺损全部愈合(其中3例皮瓣受区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创必复海肤康指套治疗者指腹饱满,外观满意;皮瓣修复者质地和颜色与受区相近,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 末节指皮肤缺损目前有很多修复方式供选择,临床上要根据受伤末节指具体情况及患者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操作简单的修复方法,大限度地恢复手指功能.

    作者:章伟祥;黄益楚;陈孝军;都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体会

    2008年1月~2012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8岁.腰椎滑脱部位:L5 19例,L47例,L3 4例.峡部崩裂性滑脱28例,退行性滑脱2例.滑脱分度: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6例,16例伴有椎间盘突出,26例伴有椎管狭窄.手术适应证:①腰腿部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经过3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②持续性神经根压迫导致下肢神经根痛;③马尾神经受压出现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④影像学证实滑脱逐渐加重.

    作者:叶生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植骨采用自体髂骨+腓骨治疗64例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植骨形式为骨块与骨条相结合.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1 ~40(26±2.7)个月.64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2(8±1.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0°~121°(102°±5.3°).参照Merchan膝关节功能标准评价:优34例,良23例,一般6例,差1例,优良率达89.9%.结论 采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牢靠,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股骨远端C3骨折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赵溪林;李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了解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分类、致病菌、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降低切口感染的策略,认识切口深部感染早期诊断线索,可早期诊断并及早给予适当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审慎考虑围手术期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率.早期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该文介绍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

    作者:苏新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7例,ⅡA型5例,Ⅲ型2例.4例行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行前路C23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 ~ 24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单侧椎弓根处可见模糊骨折线,1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内固定失效等现象.结论 对于不稳定Hangman骨折无论是采取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均可使骨折达到骨性愈合,对严重骨折伴脱位Hangman骨折可以采取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赵乐;巩固;特木尔巴;姚运壮;王小瑜;臧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3型骨折

    2009年1月~ 2013年9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10例肱骨髁间C3型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45~81 (62.9 ± 13.6)岁.根据AO/ASIF分型为C3型,均为闭合骨折.1.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患者取平卧位.肘后正中切口,绕过尺骨鹰嘴顶部皮肤,长12 ~ 15 cm,显露尺骨鹰嘴及肱三头肌.在距尺骨鹰嘴近端2.0~2.5 cm处横形截骨,充分显露肱骨骨折端,先予以髁间复位,使之变为髁上骨折,有骨缺损需自体骨植骨,克氏针临时固定.用重建钢板塑形或Y形重建钢板固定骨折,复位尺骨鹰嘴,用克氏针及钢丝张力带固定.见图1.术中C臂机反复透视,确定复位良好,放置引流.术后24 ~48 h拔除引流,3~5d即开始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1例因骨折严重粉碎,术中钢板无法固定,予以克氏针固定欠佳,术后给予石膏屈曲90°固定,术后4周去石膏行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李成;孙月柏;周其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皮支柱块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

    目的 观察经皮支柱块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经双侧椎弓根支柱块置入术治疗33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结果 33例患者共植入支柱块66枚,术后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 ~57(40.8 ±6.3)min,手术切口长度1.5 ~2.0(1.7 ±0.3)cm,术中失血量18 ~40(25.7 ±8.3)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 ~22(15.4 ±2.3)个月.VAS评分:术前7~10(8.0±1.6)分,术后1~3(2.4±0.8)分;Cobb角:术前20°~ 35°(25.2°±6.1°),术后6°~ 13°(9.7°±2.5°);伤椎前缘高度:术前45% ~ 60%(49.6%±6.3%),术后75%~91%(82.7%±5.3%).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支柱块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短期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凌为其;何双华;丁亮华;胡新宇;包欣南;黄智慧;张乃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复习160例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年龄≥70岁患者病历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11项指标: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伤前生活自理情况、是否吸烟、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术前Hb水平、术中输血、假体材料、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 3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吸烟、患者生活自理情况、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共计6项指标与术后功能恢复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宁瑞;张卫;肖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Ludloff截骨治疗拇外翻疗效观察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36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均采用Ludloff截骨配合软组织手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40~65岁.术前X线检查:拇外翻角25.8°~38.6°,第1、2跖骨间夹角15° ~21.5°.跖趾关节无退行性改变.内侧跖楔关节无明显的不稳定.

    作者:赵巨伟;仇晓华;马宝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腓骨远端爪型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0年1月~2013年10月,我科对35例外踝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腓骨远端爪型支持钢板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5例,男22例,女1 3例,年龄18 ~ 73岁.单纯外踝骨折6例,双踝骨折16例,三踝骨折13例.其中6例合并下胫腓分离.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14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14d.

    作者:陈军军;袁建迪;金鑫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关节镜微创治疗臀肌挛缩症

    2010年8月~2013年1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23例臀肌挛缩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3例(35髋),男15例(22髋),女8例(13髋),年龄16 ~35岁;病程9~ 25年.参照贺西京的分级方法[1]分3级: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1例.左髋5例,右髋8例,双髋11例.18例患者明确表示8岁前有反复青霉索肌注史.患者均有髋关节内收、内旋障碍,并膝下蹲试验、翘腿试验及Ober征阳性.

    作者:沈鹏飞;侯为林;陈俭波;王斌;谢子康;瞿玉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带线锚钉修复跟腱断裂

    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科应用以带线锚钉修复13例跟腱断裂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6 ~55岁.开放损伤4例均急诊手术.闭合损伤9例,受伤距手术时间1~6d.1.2 治疗方法 硬膜外麻醉.开放伤口彻底清创,取原伤口适当延长切口.闭合损伤在跟腱内侧缘跟骨结节以近作纵向弧形约8 cm切口,于跟腱止点内侧拧入1枚带线锚钉,与足纵轴方向呈45°埋入跟骨结节内,锚钉缝线从跟腱腱鞘内穿出后用Kessler法缝合断端,并抽紧打结.修复腱周,不放引流,缝合皮肤,加压包扎.术后辅助石膏固定4~6周;在医师指导下功能锻炼.

    作者:程鑫华;余永桂;杨健;王小涛;黄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高龄(≥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PF-NA组25例,DHS组38例,PFLP组26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按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89例均获随访,时间12 ~24(14.0 ±2.8)个月.PFNA组较DHS组、PFLP组骨折愈合时间短(P<0.05),DHS组及PFLP组并发症较PFNA组高(P<0.05).DHS组与PFNA组、PFL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术后肺部感染,均经治疗后治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PFNA组:优1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23/25 (92.0%);DHS组:优22例,良8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30/38 (78.9%);PFLP组:优10例,良8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18/26(69.2%).结论 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发生内固定并发症少,可早期下地负重,髋关节功能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王为;朱道平;严宏伟;陈洋;许凯;张成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治疗措施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治疗的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髋关节9例、膝关节4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局部彻底清创、持续灌洗引流和碘伏间歇保留灌洗”多重措施治疗.结果 患者感染早期均得到了控制.随访1~10年,未见感染复发,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早期强有力和足疗程的抗感染治疗、早期彻底的清创加持续灌洗引流、碘伏间歇保留灌洗配合抗生素治疗是成功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3个关键措施.

    作者:冉学军;覃勇志;蒲川成;周勇;苏琴;吴贵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PF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15个月.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PNF组(89.0±6.0)分,DHS组(84.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N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内固定较DHS效果好.

    作者:陈建民;贺学军;易惠军;周伟;殷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使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25例、PFLP治疗25例.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Hb下降情况、术后输血量、术后扶拐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按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两组术后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 ~20(18.8±5.6)个月.两组在切口长度、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Hb下降情况、术后输血量及术后下地扶拐负重时间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及PFLP内固定均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PFLP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输血量;PFNA相对手术时间短、扶拐行走时间早.

    作者:张天浩;宋烜;陈羽;谢晶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行TLIF,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背、下肢疼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前凸角以及活动度,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或内固定装置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出现3例神经根牵拉伤,经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5年随访时腰背、下肢VAS、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5年的ODI、VAS、椎间高度、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维持固定节段的椎间高度与稳定性,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蒋西嘉;朱瑞霞;徐南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