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内侧短弧形入路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

夏睿;孔荣;方诗元;李守民;禹德万;朱晨;马锐祥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 后内侧入路, 内固定
摘要:2009年4月~2011年9月,我们对10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腘窝后内侧短弧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10 例,男6例,女4例,年龄18~72岁.左膝8例,右膝2例.合并腓骨颈骨折1 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1例,合并股骨髁骨折1例.手术均在受伤后1周内进行.患者术前均常规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行CT三维重建,以明确显示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情况.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结合经皮髓芯减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 探讨介入结合经皮髓芯减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6髋)行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分别每支血管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治疗后行供血动脉造影检查;介入治疗后1周行股骨头经皮髓芯减压植骨.结果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增粗、血管数目增多改变.32例均获随访,时间9~18个月.患髋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疗效按Harris评分:优22例,良5例,可3例,差2例.结论 介入结合经皮髓芯减压植骨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肯定,是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

    作者:陈勇喜;农新盛;黄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缺损创面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在足踝部感染性缺损创面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足踝部感染缺损创面,通过清创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5 cm×2 cm~32 cm×12 cm.结果 2例发生皮瓣边缘渗出,换药后治愈.住院时间15~78 d.6例均获随访,时间3~5个月.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有效修复,无感染复发,足踝部功能恢复良好,能正常负重,无皮瓣溃疡发生,皮瓣外观满意.结论 有效清创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操作简单,血运可靠,应用于修复足踝部感染缺损性创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斌;郑松;吴斌;刘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2010年9月~2011年11月,我院对29例尺骨鹰嘴粉碎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20~70岁.均为闭合骨折.骨折按Morrey分型:ⅡB型22例,Ⅲ型7例.合并肘关节前脱位3例(均在术前手法复位).受伤至手术时间5 d~4周,其中受伤3周内手术26例,超过3周手术3例.

    作者:卢小斌;鲍涛;李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

    目的 评价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8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急诊采用清创、骨折复位、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个月.发生间隙性钉道感染3例9孔,经针对性治疗后治愈.无深部感染及螺纹钉松动.骨折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膝、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固定方法.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陈校明;刘忠;唐新桥;梁培雄;张湘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踝骨折手术31例体会

    2006年3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腓骨外侧入路复位后踝并自前向后螺钉置入固定,以外踝→后踝→内踝固定顺序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1例,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2~66(27±4.5)岁.左侧12例,右侧19例.骨折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9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12 d.

    作者:曲广宇;朱金强;范宝平;杨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椎管骨块占位程度分为前入路组(23例)和后入路组(35例).分别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两种方法 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植骨融合时间、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Cobb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前入路组分别为(205.7±30.1)min、(1 030±110.5)ml、(650.0±42.5)ml,后入路组分别为 (110.4±25.8)min、(460.8±40.3)ml、(180.8±76.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两组A级均有1例无恢复,余均有1~2级的恢复.植骨融合时间:前入路组为(3.4±1.3)个月,后入路组为(4.8±1.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前入路组为2.0°±1.0°,后入路组为5.0°±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及椎管受压程度,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前入路或后入路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余润泽;孙良业;章杰斌;喻德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锁定钢板结合钢丝张力带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大多伴有明显的移位或肩袖损伤,治疗不当易导致肩关节不稳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对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锁定钢板结合钢丝张力带进行固定,效果良好.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8~82(62±2)岁.患者均为闭合损伤.骨折按Neer分型:Ⅲ型19例,Ⅳ型4例.

    作者:张鹏;王小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

    2007年2月~2011年10月,我科对21例距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0~65岁.经X线检查或CT三维重建证实为距骨颈骨折.按Hawkins分型:Ⅰ型6例,Ⅱ型8例,Ⅲ型5例,Ⅳ型2例.左侧12例,右侧9例.均为闭合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7~10 d.

    作者:聂涛;李志华;高泓一;文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 总结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对3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应用AO 2.4 mm 桡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 Werley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24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结论 AO 2.4 mm桡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符合三柱理论,内固定更加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复位丢失,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建峰;赵民;赵亮;刘井达;王小磊;李大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胫骨远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

    2007年7月~2010年7月,我们对25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1~61岁.闭合骨折21例,开放骨折4例.骨拆按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6例,Ⅱ 型10例,Ⅲ型9例.18例伴腓骨骨折(开放骨折4例,闭合骨折14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闭合骨折者为伤后2~14 d;开放骨折者中3例为伤后10~14 d,1例因感染延迟至7周.

    作者:许金樱;李建春;吴龙兴;黄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肘部损伤三联征的手术治疗

    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对4例肘部损伤三联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20~45岁.均为高处坠落伤.肘关节外侧不稳定3例,内侧不稳定1例.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1例.1.2 术前准备 对肘关节脱位急诊行手法复位,做肘关节内外翻活动检查,评估肘关节稳定性,检查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予石膏临时固定.常规行X线检查和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类型.手术前使用消肿药物.

    作者:杨轩;曾光;丁诤;曹仲清;聂智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在腰椎不稳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经后外侧小切口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73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JOA评分、观测影像学改变及植骨融合率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3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0.24±3.68)分,术后3个月为(20.18±3.89)分、术后2年为(20.83±4.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9例,良22例,中17例,差5例,优良率为69.9%.椎间隙高度:术前为(5.83±1.71)mm,术后3个月为(9.45±1.36)mm、术后2年为(8.96±1.28)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2年的节段活动度、矢状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为87%.结论 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腰椎生理前凸,并能改善腰椎生物力学环境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许勇;刘桂秀;胡涛;周荣华;陈绍站;邵泽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损伤.1例后外侧粉碎骨折脱位者,行走后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余均达解剖复位.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5例,可1例.结论 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张根福;潘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多段闭合骨折

    2007年6月~2010年4月,我科应用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12例股骨干多段骨折,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54岁.左侧7例,右侧5例.合并骨盆骨折1例,合并脾破裂1例.伤后至就诊时间30 min~12 h.

    作者:聂立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研究进展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致伤外力多为间接暴力或扭转暴力.因肱骨中下段解剖形状特殊,承受不同方向的应力导致骨折类型多样化,骨折线常累及干骺端,治疗较棘手.随着骨折治疗BO原则及微创理念的提出和各种内、外固定技术的发展,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有所改进.笔者就近年来该类骨折的相关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朱昌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肱三头肌-肘肌瓣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56例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肱三头肌-肘肌瓣入路组(A组)35例,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B组)21例,两组均采用双重建钢板内固定.分别从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暴露、术后开始功能锻练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56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功能Cassebaum系统评分优良率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肱三头肌-肘肌瓣入路较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手术时间短、手术失血量少、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疗效较舌形瓣入路更好.

    作者:彭方成;王贤月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血管生成肽的一种,能调节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以往仅认为VEGF能通过改善微循环间接地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1]证明,VEGF是一种独立的神经保护因子,可直接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再生和修复,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保护其生长、存活,促进轴突再生,刺激雪旺细胞延伸、增殖,并可分化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VEGF还可以抑制细胞凋亡、阻止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正因如此,它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急慢性缺血性神经病变、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就VEGF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和神经系统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永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7例胸腰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入径全脊椎分块切除与重建治疗.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例发生重建移位,无不良并发症,无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入径全脊椎分块切除与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有效外科手段.

    作者:何晓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新一代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新一代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治疗26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患者均逐渐恢复到骨折前行走状态.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65~93(78±4.2)分,其中优8例,良13例,中5例.末次随访时摄片:骨折线消失,内固定无松动,无髋内翻.结论 新一代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孙志峰;何斌;蒋建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失血量、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5~75 (60±15)min,术中X线透视时间0.1~0.3 (0.2±0.1) min,术中出血量120~180 (150±3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无深静脉血栓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无骨折畸形愈合,未遗留髋内翻畸形.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耗时少,术中X线透视时间短,创伤小,骨量丢失少;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强,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作者:苏明海;徐院生;赵红军;张勇;王邵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