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疗效观察

金华江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埃索美拉唑, 黄连安胃汤/治疗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RE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连安胃汤(黄连、吴茱萸、栀子、党参、炒白术等),水煎服,每日1剂.观察2组临床症状疗效、内镜下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80.0%,2组比较(P<0.05);内镜下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5.6%,2组比较(P<0.05);停止治疗后6个月时复发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9%和26.7%,2组比较(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和24.4% (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中药黄连安胃汤治疗RE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运气学说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运气学说是探讨气候、物候与疾病的一门科学,医学界十分重视气候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相互关系.调查发现,病毒性肝炎的发生规律与季节、节气有着密切相关性,与运气学说推演的六气变化密切相关.运气学说对于疾病的预测已十分细致,不仅仅是从年岁上整体的推算,在各个季节也有着差别.运用运气学说预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熊壮;刘铁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关节型过敏性紫癜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关节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小儿关节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中药(苍术、防风、威灵仙、延胡索、桑枝、木瓜、薏苡仁等)水煎外敷关节,每次30 min,每日3次.结果:所有病例在3d内关节肿痛症状均消失.结论:中药外敷治疗关节型过敏性紫癜,能迅速缓解关节肿胀及疼痛症状,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郭亦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温补法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

    中医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气(阳)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临证无论从心力衰竭的病机、辨证论治,还是名家临床经验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均证明,温补法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非常重要.临床遣药需重视疾病的标本缓急进行加减.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在控制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等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曾黎华;王肖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有清热解毒、补益托毒、祛腐生肌、清热燥湿4大类功能.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3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3个总的治疗原则.分阶段给药更符合中医的根本原则,脓肿初期及术前以邪盛为主,应清热解毒,术后邪祛正虚,应补益托毒.

    作者:张乳艳;令狐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

    慢性咳嗽的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为天气、饮食失常,内因是脾肾亏虚,伤及肺气.治疗上治风,顺应其发病季节的变化规律,因时而治,重在祛风,兼顾散寒、清热、润燥、化湿,并参入利咽之品;治痰,重在化痰,法宜清化或温化,或清温并用,久者应加行气活血药;治虚,重在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关键是补益肺脾之气和滋养肺肾之阴.三者治疗,应互相参透,相互配合,临症不可拘泥.

    作者:尤菊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食疗辅助治疗肿瘤

    从肿瘤化疗后、放疗后和手术后3个方面研究肿瘤相关的食疗问题,化疗后食疗宜健脾补中、祛痰利湿等法,放疗后食疗宜滋养肺胃之阴等法,手术后食疗宜补气养血、生血填精等法.实践证明,食疗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的其他治疗手段起到重要的配合作用.

    作者:王洪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优思弗治疗慢性胆囊炎10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12 mg/kg剂量,每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配合应用抗生素.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生化检查、胆囊超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生化检查、胆囊超声改善情况明显,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配合应用抗生素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恢复正常,胆囊超声改善明显,临床总有效率达86%.结论:优思弗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肯定.

    作者:唐华夫;刘元元;郭海燕;朴荣丽;杨静媛;苏秀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利肺片治疗支气管哮喘(肺肾两虚证)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利肺片治疗支气管哮喘(肺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氨茶碱片0.1g/次,每日3次;治疗组给予利肺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结果: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临床控制率40%,显效率43.44%,有效率13.33%,愈显率83.33%:对照组临床控制率26.67%,显效率23.33%,有效率40%,愈显率50%.2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临床控制率46.67%,显效率40%,有效率10%,愈显率86.67%;对照组临床控制率23.33%,显效率20.00%,有效率43.33%,愈显率43.33%.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中,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利肺片治疗支气管哮喘(肺肾两虚证)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孙航成;谌晓莉;朱启勇;张业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针挑疗法治疗痔的临床研究

    针挑疗法属中医外治方法,通过挑纤维、取脂、刺络、放血等手法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使瘀血浊气外泄,改善肛周气血,促使瘀血消退,炎症吸收.

    作者:曹亚秋;周建华;冷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湿热郁蒸致女性外阴炎、阴道炎发病机制探讨

    人体内,湿热不是从来就有的,女性机体内,诸多内外因素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伤津耗液而阴血亏虚,脾虚湿聚,使得湿热之邪侵袭机体,沿肝脾之经络下注,在女性外阴及阴道部位滞留郁蒸,形成女性外阴及阴道炎症系列症状的病机.运用各种直接或间接驱除湿热的处方用药方式,清除湿热产生并滞留的原因,是预防和论治的重点.

    作者:梁卫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金匮要略》疝病的具体分型及证治探析

    《内经》对疝病的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之中,多从宏观方面论述,《金匮要略》对疝病的论述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从具体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理法方药的论述,使疝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更加具体化.

    作者:席鹏飞;任少辉;马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保守治疗宫外孕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保守治疗宫外孕的疗效.方法:将85例宫外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保守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赤芍、丹参、桃仁、延胡索等).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88.8%,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62.5%,2组比较(P<0.05).结论:中药联合甲氨蹀令及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比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加显著,并能提高治愈率,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

    作者:张颖;陶航;杨大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给予相应的降糖、降压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通络汤(药用黄芪、丹参、黄精、地龙等);对照组给阿托伐他汀钙口服.结果: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HBG)、尿微量蛋白、尿素氮、肌酐、TC、TG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作者:许文东;梁永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消髓化核汤对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消髓化核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突出髓核重吸收的影响.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口服美洛昔康、新B1片及独一味胶囊,治疗组48例口服美洛昔康及消髓化核汤(药用生黄芪、防己、当归、白芥子、川芎等)治疗,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系统(MRI)进行评价改善率及吸收率.结果:治疗组JOA评分改善率、MRI吸收率均优于对照组(P <0.001).其中,10/95( 10.5%)例出现了吸收率≥50%的重吸收.结论:消髓化核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疗效,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重吸收.

    作者:俞鹏飞;姜宏;刘锦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干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

    现代医学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仍以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为主,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传统中药、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颗粒剂具有清热化瘀、清瘟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疗、干预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确切.

    作者:钟新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理论指导下的瘟疫预防研究

    《内经》中“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理论强调在瘟疫预防中的意义是要守住鼻窍这一关,把疫气阻挡在鼻外.对于部分从鼻进入体内的疫气可以通过探鼻取嚏法,将其再通过鼻窍驱逐出去.古代医家创立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简便易行的瘟疫预防方法:如雄黄涂鼻、诸油涂鼻、药物塞鼻、取嚏法等,为现代传染病的预防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董文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经方治验举隅

    刘某,男,10岁,2011年11月29日.间断腹痛、呕吐2月,加重3d.刻诊:腹痛、呕吐反复发作2月余,空腹为甚,喜按,干呕,吐涎沫,食后即吐,纳少、便干,舌淡苔白,脉弦紧.患儿1周前于天津464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4.36×109,N 41.3,L 50.21,Hb137g/L;尿淀粉酶497.0 u/L(正常值<620 u/L);胃彩超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立位腹平片示:肠管扩张积气,未见气液平;中下消化道造影、腹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胃电图示: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功能性异常.

    作者:李亮;朴香;魏小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肺栓塞误诊1例分析

    患者,女,65岁,因胸痛伴气短7d,加重1d于2011年9月29日入院.缘于7d前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部隐痛,以心前区为著,无放散痛,伴气短及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痰,伴双下肢浮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衰”,予对症治疗后无明显缓解.其后间断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1 d前无明显诱因呼吸困难加重.

    作者:鞠蕾;麻薇;何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三焦针法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验案

    血管性痴呆(VD)是伴随着脑血管病的发生出现的一种记忆、认知和行为等障碍的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直接导致患者的生活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理,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景献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出VD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并据此创立了旨在调理三焦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简称三焦针法),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

    作者:尚磊;成海燕;许文斌;陈璐;刘阿庆;温明菲;于建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研究

    中医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采用中医康复、针刺和中药治疗等方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构音障碍,不良反应小.今后应结合中医疗法的特点、规律,注重脏腑功能和精神、神志的调整,提高中医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

    作者:路飞;张连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