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振予;郭建生;左之文;鲁耀邦;屈金艳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给予药物处理(辛伐他汀40 mg·kg-1),10 d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功能参数,生化法检测血脂水平,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的凋亡心肌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p-Akt ser473、p-GSK3β ser9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组TC、LDL-C及TG水平与心肌梗死组比较无差异(P>0.05),辛伐他汀组较心肌梗死组在梗死周边区、远离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左心室功能改善(P<0.05),辛伐他汀上调p-Akt ser473、p-GSK3β ser9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结论 辛伐他汀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可能是通过激活Akt/GSK3β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实现.
作者:叶强;陈良海;刘应才;黄维义;刘乾惠;黄永丽;张茂惠;雷寒;覃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设计合成 5-氟尿嘧啶半乳糖衍生物,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5-氟尿嘧啶结构为基础,化学合成 3-全乙酰化半乳吡喃糖基-5-氟尿嘧啶(3-PGF),采用质谱(MS)及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MTT比色分析法比较 3-PGF与 5-FU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及正常人肠上皮细胞(HIEC)后,其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结果 MS和1H-NMR的结果确证合成化合物为目标产物;体外实验结果表明,3-PGF(0.01~100 μmol·L-1)作用于 SW-1116细胞 48 h后,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 8.45%~65.53%,呈浓度依赖性.在 HIEC细胞中,3-PGF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低于 5-FU.结论 本实验成功合成了 5-氟尿嘧啶半乳糖衍生物--3-全乙酰化半乳吡喃糖基-5-氟尿嘧啶,不仅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同时,该衍生物的毒性明显低于 5-FU,为 5-FU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黄海涛;姜茹;岳正刚;梅其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二至丸出自明代吴旻辑的<扶寿精方>[1],由女贞子(蒸)和墨旱莲等量组成,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眩晕耳鸣等症.
作者:蔡秀江;闫冰;姚卫峰;张丽;黄美艳;丁安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用药环境在精神活性物质诱导的行为敏化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异环境和匹配环境能明显调节药物诱导的行为敏化,使药物产生敏化的量效曲线左移.环境的调控作用表明成瘾记忆参与了行为敏化的形成过程.该文就用药环境对药物敏化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覃旺军;梁建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苯佐卡因(BZ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 酶解法分离新生大鼠单个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BZC对TTX-r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BZC浓度依赖性静息阻断TTX-r钠电流,30、100和300 μmol·L-1的BZC分别使TTX-r钠电流峰值抑制率达(18.83 ± 8.51)%、(33.08 ± 9.19)%、(58.91 ± 12.02)%,并使TTX-r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浓度依赖性向超极化方向移动.结论 BZC浓度依赖性阻断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并改变通道的失活,可能是其影响痛觉传导通路以及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章艳;陈少锐;贾岩岩;刘培庆;蒋建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依普利酮抑制细胞增殖拮抗环孢素A肾损伤的作用.方法 经口灌服环孢素A(100 mg·kg-1·d-1),诱导小鼠急性肾脏损伤,给以依普利酮100 mg·kg-1·d-1治疗,d 10采血、摘取肾脏.放免法检测血清醛固酮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纤连蛋白表达;RT-PCR、Western blot检测PCNA、FN、TGF-β1表达.结果 血清醛固酮水平检测显示环孢素A组(318.83±95.72) ng·L-1较空白对照组(82.05±23.04)ng·L-1升高,依普利酮可明显抑制其分泌(149.50±36.20)ng·L-1.环孢素A组肾脏PCNA阳性细胞增多,纤连蛋白表达增强;PCNA、FN、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上调,依普利酮可抑制其表达.结论 依普利酮可以抑制醛固酮的分泌、抑制细胞增殖,减轻环孢素A诱导的肾脏损伤.
作者:孙东云;许庆友;王香婷;王霞;王筝;王聪慧;穆胜宇;下则达雄;藤田敏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调血脂效果与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基因启动子区-1337C/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315例经辛伐他汀调脂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CETP基因-1337C/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并比较各项血脂水平及辛伐他汀调脂治疗效果与该多态位点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的改变量在-1337C/T多态各基因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3.767,P=0.025),CC基因型患者HDL-C升高的幅度较之CT和TT基因型患者明显多出了0.098 mmol·L-1和0.139 mmol·L-1(P<0.05,P<0.01).结论 辛伐他汀调血脂效果与CETP基因-1337C/T多态性有关联.
作者:李俊涛;王敏;李果明;郑克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BMP-7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模型,治疗组尾静脉注射BMP-7(0.1 mg·kg-1)250 μl,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无菌注射用水.再灌注24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2,3,5-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estin和GFAP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MP-7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t=4.66,P<0.01)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t=6.98,P<0.01),TUNEL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缺血侧脑组织nestin和GFAP表达增加(P<0.01).结论 BMP-7可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estin和GFAP表达,促进神经再生,起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汝丽娟;裴海涛;郭云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吴茱萸碱对大鼠肥胖症及并发血管肥厚的预防作用.方法 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模型;形态测量法动态观察大鼠体重、体长和Lee's指数;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和组织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免疫组化测定血管组织和背根神经节(DRG)TRPV1表达;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结果 吴茱萸碱和辣椒素干预大鼠13周后,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降低肥胖大鼠内脏脂肪重量和内脏脂肪重量指数,并降低肥胖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吴茱萸碱能逆转肥胖并发的血管肥厚;与正常大鼠相比,肥胖大鼠胸主动脉组织和DRG中TRPV1表达降低,血清和腹主动脉CGRP增加.吴茱萸碱和辣椒素能增加胸主动脉组织和DRG中TRPV1的表达;吴茱萸碱能降低血清和腹主动脉中CGRP含量.结论 吴茱萸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血管组织和DRG中CGRP和TRPV1的表达有关,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石海莲;郑沁乐;吴大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为模型,应用Iso 10 μmol·L-1诱导心肌细胞肥大,观察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及L型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对心肌肥厚的影响.用Lowry法测心肌细胞蛋白含量;消化分离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细胞体积;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ANP的mRNA表达;以Fluo-3/AM为荧光探针,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a2+]i的变化.结果 APS和VER均能够有效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表现为蛋白质含量降低,体积减小,ANP mRNA表达降低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且APS的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黄芪多糖对Iso诱导乳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2+]i有关.
作者:赵素玲;王洪新;周振华;喻晓春;鲁美丽;宋莹;张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孤束核内salusin α的心血管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 SD大鼠94只,其中50只大鼠单侧NTS或双侧NTS注射不同剂量salusin α(0.04~4 pmol)或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观察NTS内salusin α对大鼠血压和心率产生的影响.33只大鼠分别预先在NTS给予aCSF、非选择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犬尿希酸(KYN)、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切断(bilateral vagotomy)或在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给予aCSF/GABA受体激动剂muscimol,探讨NTS内salusin α的心血管效应机制.11只大鼠检测NTS水平salusin α对大鼠动脉压力反射(arterial baroreflex,ABR)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NTS双侧或单侧微量注射salusin α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作用.双侧微量注射salusin α不影响麻醉大鼠的ABR.NTS预先注射KYN(1 nmol)或双侧迷走神经切除均不影响孤束核注salusin α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P>0.05).RVLM预先注射muscimol (5 pmol)能有效阻断salusin α(4 pmol)在孤束核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P<0.05).结论 NTS注射salusin α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可能通过激动RVLM内GABA受体,抑制前交感神经元兴奋性发挥作用.
作者:李宏宝;郭雅琼;鲁彦;伏晓琳;刘颖璐;郑天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己酮可可碱对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结肠肌电活动特点及其黏膜上皮杯状细胞黏液分泌情况的影响,探讨己酮可可碱对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 灌胃给予复方苯乙哌啶并限水导致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结扎分离取出的盲结肠段随即固定,制作石蜡切片,AB-PAS染色,供组织学观察;埋植电极,观察大鼠结肠肌电活动.结果 己酮可可碱中、高剂量组粪便表面出现较多黏液,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酮可可碱组的肠电慢波、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及频率、振幅变异系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可以通过改善便秘模型大鼠的肠道微循环,提高肠道动力,增加结肠黏液的分泌,恢复结肠肌电的慢波频率及振幅,从而起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
作者:姚景春;冯芹;孙宝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大量研究表明,rhEPO除具有造血调节活性以外,还具有强大的神经保护作用.rhEPO对创伤性脑损伤、脑卒中、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精神分裂症、视神经损伤等多种神经疾病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就近年来rhEPO对以上各种神经疾病作用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
作者:孟玮;顾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是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亦无特异性治疗措施[2].
作者:王玉容;徐勇;方向明;刘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素A(hydroxy safflower yellow A,HSYA)对 IL-1β诱导小鼠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方法 用10 μg·L-1的IL-1β诱导正常软骨终板细胞退变,分别制备不同浓度的HSYA培养基作为干预措施,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ax、Bcl-2蛋白表达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各组Bax、Bcl-2细胞内定位.结果 不同浓度的HSYA培养基均能拮抗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各浓度HSYA可以降低IL-1β诱导的小鼠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凋亡比例;RT-PCR 结果显示各浓度HSYA可拮抗IL-1β诱导细胞上调Bax基因表达,下调Bcl-2基因表达作用;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SYA 10-5 mol·L-1给药组可下调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SYA 10-5 mol·L-1 和HSYA 10-6 mol·L-1均可以拮抗IL-1β诱导细胞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作用.结论 羟基红花黄素A具有拮抗IL-1β诱导小鼠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宇;赵永见;周泉;王拥军;郑为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免疫性炎症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小鼠模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多聚糖蛋白诱导的关节炎小鼠模型,链球菌细胞壁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小鼠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与人R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有着相似特点,是研究RA、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实验性病理模型.探讨 RA 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进一步了解 RA病理、生理、免疫等特点及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RA的药物十分重要.该文将对几种常用的实验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造模特点、发病机制、与RA的异同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宋珊珊;张玲玲;魏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Pue)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改变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1,8周后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心肌损伤模型.随机分为DCM模型组、葛根素小剂量组(50 mg·kg-1·d-1) 和葛根素大剂量组( 200 mg·kg-1·d-1),每组10只.每天腹腔注射1次,连续用药8周后评价各组的体重(BW)、空腹血糖(BF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含量.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观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短轴缩短率(F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TNF-α水平.结果 与DCM模型组相比,① 葛根素大剂量组体重明显升高(P<0.01),BFS、TC、TG及AST、LDH、CK、CK-MB均明显下降(P<0.01);② 葛根素大剂量组LVIDd值及LVIDs值明显下降(P<0.01),FS值及LVEF值明显升高(P<0.01,P<0.05);③ 葛根素用药组TNF-α水平明显降低,以高剂量组明显(P<0.01).结论 葛根素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心功能,其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血中TNF-α水平有关.
作者:张一弛;解砚英;牟艳玲;裴可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抗高糖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NF-κB机制.方法 胰酶消化法提取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不同浓度EPO治疗组,培养48 h后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SP法)测定NF-κB蛋白表达.结果 细胞凋亡检测显示模型组同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各EPO治疗组同模型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免疫细胞化学法见NF-κB蛋白在对照组仅有极少量表达,在模型组呈弱阳性表达,而各EPO治疗组较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强(P<0.01).随着EPO浓度从5 kU·L-1增加到40 kU·L-1,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上升,呈一定浓度依赖性.结论 高糖状态是引发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凋亡的损伤性因素之一,EPO能抑制高糖引发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F-κB的表达来实现,这为临床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李明;孟岩;陈召利;刘桂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筛选出适宜评价活血化瘀药物的急性血瘀模型.方法 应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不同水平的盐酸肾上腺素剂量、冰浴时间、取血时间和大鼠性别进行排列组合,得到不同的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造模方法,以血液流变学为检测指标,优选佳的急性血瘀模型,并对优模型灌胃给药佛手散和阳性对照药复方丹参滴丸及阿司匹林来评价活血化瘀药物对该模型的改善作用.结果 ♀大鼠皮下注射0.8 mg·kg-1盐酸肾上腺素、冰浴时间4 min、后一次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后间隔12 h取血为优模型.佛手散、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对优模型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结论 盐酸肾上腺素剂量、冰浴时间、取血时间和大鼠性别等因素是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能否成功复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实验设计时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模型的重复性.
作者:李伟霞;黄美艳;唐于平;郭建明;尚尔鑫;刘欣;钱大玮;段金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妇科千金片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广泛妇科炎羔症及其它各类慢性炎症,临床疗效确切,但其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作者:师振予;郭建生;左之文;鲁耀邦;屈金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