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学诱导型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邓莉;胡晋红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化学诱导型动物模型
摘要:实验动物模型对于发现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及探讨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目前用于炎症性肠病药理学研究的化学诱导型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从制备方法、模型特征、可能的致病机制和用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于认知和了解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在实验中对IBD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埃他卡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目的研究盐酸埃他卡林(Ipt)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保护作用及对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方法线栓法阻断SD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参考Longa法,脑水肿形成检测采用Ellis公式,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范围.以DPH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脑缺血6h后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微粘度.结果脑缺血6 h后,脑梗死范围达对侧脑半球的(24.75±6.66)%, 预防性给予Ipt (1.0~4.0 mg·kg-1,ip) 可使脑梗死范围分别减少0.95%,6.6%(P<0.05),14.34%(P<0.01).Ipt 2.0和4.0 mg·kg-1还可降低大鼠的神经功能行为评分及脑组织含水量.尼莫地平(Nim)0.3 mg·kg-1也可减少脑梗死范围,降低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神经功能行为评分.脑缺血6 h后,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红细胞聚集程度及膜微粘度皆明显提高.预防性给予Ipt (2.0~4.0 mg·kg-1,ip)及Nim 0.3 mg·kg-1可显著改善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Ipt 4.0 mg·kg-1治疗作用的时间窗为3 h,超过4 h则治疗作用不显著. Nim 0.3 mg·kg-1治疗作用不明显.结论 盐酸埃他卡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蔚;汪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超负荷心肌肥厚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

    在超负荷心肌肥厚过程中存在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心肌细胞的凋亡可能是代偿性肥厚向心衰转变的决定因素,凋亡的发生机制涉及外在因素和一些内源性细胞通路.另一方面,心肌肥厚中既有心肌细胞的肥大,亦存在心肌细胞的增殖,心肌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依赖激酶(Cdk)、Cdk抑制因子(CdkI)、bcl-2、p53及端粒等因子有关,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通过一些因子相关联.

    作者:盛瑞;顾振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Caco-2细胞模型广泛用于药物的吸收、代谢以及毒性研究,Caco-2细胞模型作为药物吸收研究的一种快速筛选工具,在抗癌药物、无机药物、中药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手段.

    作者:牟永平;吴刚;周立社;和彦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SD大鼠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 90天毒性研究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rhIL-11)是一个多功能性的细胞因子,在骨髓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连续给予rhIL-11后由于蓄积而对机体产生反应及其严重程度,确保其临床应用的安全,该试验对SD大鼠连续给药3个月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评价.

    作者:陈颖;杨红忠;陈云祥;徐潘生;陈国灿;卢祺炯;陈浩;宣尧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黄连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肝组织病毒DNA载量影响

    目的研究双黄连(Shuanghuangliang,SHL)粉针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小鼠肝组织病毒DNA载量的影响.方法以HCMV感染小鼠建立小鼠肝炎模型后,用不同剂量双黄连腹腔注射进行治疗.用药10 d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取肝脏,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HCMV DNA载量;HE染色法对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眼眶静脉丛采血用于ALT、AST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双黄连大、中剂量治疗组肝组织中HCMV DNA载量平均值分别为8.3261 copies/mg、9.1476 copies/mg,较感染模型组(载量平均值为3875.4760 copies/mg)降低(P<0.01),与更昔洛韦(ganciclovir, DHPG)治疗组(载量平均值为9.3280 copies/mg)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黄连小剂量组(载量平均值为3812.8980 copies/mg)与感染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黄连大、中剂量治疗组肝脏ALT、AST水平较模型组降低,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小剂量治疗组与感染模型组无差异;双黄连大、中剂量组和更昔洛韦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双黄连能明显降低HCMV感染小鼠肝组织中病毒DNA载量,能减轻HCMV性肝炎模型鼠肝功能损害,改善肝脏病理变化.

    作者:吴建军;刘贵育;陈贵海;候舒;方草晖;王明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Tamoxifen影响人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tamoxifen对人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代谢和DNA合成的影响,并深入探讨tamoxifen影响垂体腺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观察tamoxifen作用后垂体腺瘤细胞周期、细胞内蛋白激酶C(PKC)及cAMP/cGMP的变化.方法采用MTT和[3H]TdR参入实验检测tamoxifen对人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amoxifen对垂体腺瘤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PKC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测定,深入探讨tamoxifen影响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结果①tamoxifen抑制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和DNA合成,并呈剂量依赖性;②tamoxifen处理的垂体腺瘤细胞G1期DNA含量升高,S期和G2期DNA含量降低;③与空白处理组相比,使用PKC的激动剂PMA处理培养的人垂体腺瘤细胞时可使胞膜和细胞总PKC活性浓度均升高,但tamoxifen作用15min后,胞浆、胞膜和细胞总PKC活性均下降;④tamoxifen作用于人垂体腺瘤细胞15 min后,胞内cAMP水平升高,而cGMP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实验结果为探讨tamoxifen抑制垂体腺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提示,tamoxifen对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作用是细胞内多信息系统相互整合的结果.

    作者:邹自英;袁成良;黄海;赵碧;胡晓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钙纳米粒子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试验

    近年来纳米粒子的研制及应用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该文观察了钙纳米粒子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对大鼠的长期毒性,以评价钙纳米粒子的用药安全性.

    作者:李玉华;郑金榆;彭韬;陈汝炎;仇镇宁;冯振卿;管晓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神经鞘糖脂生物合成抑制剂D-PDMP 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鞘糖脂生物合成抑制剂D-PDMP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PDMP处理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通过神经球直径大小和数量、细胞计数、MTT分析和诱导分化实验,评价其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 结果经D-PDMP处理后培养的神经球减小,细胞计数和MTT分析都表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较高D-PDMP浓度可导致神经干细胞死亡;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也明显减弱,分化的细胞数较少,但仍可诱导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神经鞘糖脂生物合成抑制剂D-PDMP能抑制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并可减弱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

    作者:林玲;林建银;郑志竑;江琼;胡建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卡维地洛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钠通道的影响,在离子通道水平探讨卡维地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用急性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钠通道电流.结果①卡维地洛呈浓度依赖性抑制钠通道电流,IC50=(6.35±0.40) μmol·L-1.②10 μmol·L-1卡维地洛能使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电压关系曲线明显上移,峰电流从(17.31±1.68)pA/pF 减少至(6.58±1.35)pA/pF(n=8,P<0.05),激活电位、峰电位和翻转电位无明显改变.③卡维地洛能使钠通道电流失活曲线明显左移.④卡维地洛对钠通道电流的激活和复活曲线无明显影响.⑤卡维地洛呈频率依赖性地抑制钠通道电流.⑥1 μm ol·L-1卡维地洛能明显阻断10 μmol·L-1异丙肾上腺素增加钠通道电流效应.结论卡维地洛能够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呈浓度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

    作者:邓春玉;林曙光;杨敏;钱卫民;张燕;吴书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化学诱导型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实验动物模型对于发现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及探讨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目前用于炎症性肠病药理学研究的化学诱导型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从制备方法、模型特征、可能的致病机制和用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于认知和了解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在实验中对IBD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邓莉;胡晋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半边旗提取物5F对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侵袭转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半边旗提取物5F(以下简称5F)对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 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方法以MTT法检测5F对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 PM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细胞粘附人工重组基底膜实验检测5F对HO-8910PM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5F对HO-8910 PM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5F对HO-8910PM细胞NF-κB(P65)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50 μmol·L-1 的5F作用细胞6 h后 能抑制HO-8910PM细胞体外侵袭人工基底膜、趋化运动和粘附能力,抑制率分别为(37.57±0.62)%,(28.42±0.67)%,(46.07±4.49)%;5F能明显下调HO-8910PM细胞中NF-κB(P65) 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论 5F能抑制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的侵袭、运动和粘附能力.5F抗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与NF-κB(P65)和VEGF蛋白的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何太平;莫丽儿;梁念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与罗非昔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面积的变化、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Bcl-2与Bax蛋白表达以及罗非昔布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再灌注24 h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灌胃给予罗非昔布.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损伤侧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神经细胞凋亡率与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Bcl-2/Bax比值明显下降.罗非昔布1.12、2.24 mg·kg-1均可明显减少脑梗死面积,2.24 mg·kg-1剂量还可显著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与Bax蛋白表达,增高Bcl-2蛋白表达与Bcl-2/Bax比值.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可促进Bcl-2蛋白表达并减少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

    作者:余涓;邱丽颖;周宇;陈柏龄;郑祥;陈崇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壳聚糖对乙醇急性损伤时大鼠胃壁细胞的影响

    胃酸是胃黏膜常见的内源性损伤因子,在胃黏膜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壁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胃酸,其超微结构与泌酸关系密切.壳聚糖是少见的带正电荷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有研究发现壳聚糖有促进溃疡愈合和黏膜保护作用.

    作者:周南进;谢勇;郭晓白;曹俊;杨慧;俞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丙泊酚静脉与颈内动脉输注对体外循环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内输注与颈内动脉输注对中低温体外循环大鼠神经元凋亡和外周循环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CPB模型,随机分成五组,假手术组(Non-CPB组),体外循环组(CPB组),CPB+propofol 2 mg·kg-1·h-1静脉组(P2V组) ,CPB+propofol 10 mg·kg-1·h-1静脉组(P10V组)及CPB+propofol 2 mg·kg-1·h-1颈内动脉组(P2a组).术中监测MAP、HR变化.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RT-PCR法检测bax和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 TUNEL检测结果显示P10V组和P2a组凋亡轻于CPB组(P<0.05);电镜显示P10V组和P2a组神经元损伤轻于CPB组(P<0.05);P2V组与CP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相比,CPB组bax mRNA和bcl-2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 P10V组和P2a组bax mRNA表达弱于CPB组(P<0.05),bcl-2 mRNA表达强于CPB组(P<0.05);P2V组与CPB组差异无显著性.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相同的变化趋势.循环监测显示 P10V组出现HR增快,MAP下降,而2 mg.kg-1·h-1的丙泊酚无论何种途径给药,均无明显的循环抑制.结论小剂量丙泊酚颈内动脉连续输注能明显抑制体外循环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且对循环抑制轻微.

    作者:郑拥军;王祥瑞;苏殿三;赵延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复合麻醉及经口气管插管法在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心肌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传统的单一麻醉和气管切开插管法制作的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心肌缺血模型存在动物存活率低、心梗面积稳定性差等方面不足.该研究将复合麻醉和经口气管插管法应用于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与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李贻奎;宁可永;梁嵘;李连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粉防己碱上调Smad 7表达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

    目的观察低浓度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活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该作用与TGF-β1受体后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HSC原代培养,给予Tet(0.4、0.8、1.6和3.2 μmol·L-1)处理,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或给予TGF-β1(质量浓度5 μg·L-1)和(或)Tet(1.6 μmol·L-1)干预,分别以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Smad 3、Smad 7 以及α-SMA mRNA和(或)蛋白表达.结果 Tet(0.4~3.2 μmol·L-1)能抑制培养HSC表达α-SMA.Tet(1.6 μmol·L-1)抑制TGF-β1 诱导的HSC α-SMA表达,伴有Smad 7表达上调及TGF-β1表达下降,但不影响TGF-βⅠ、Ⅱ型受体和Smad 3表达.结论低浓度Tet抑制培养HSC的活化和TGF-β1促活化作用,该作用与上调Smad 7表达并抑制TGF-β1有关而不影响TGF-β受体表达.

    作者:陈源文;李定国;吴建新;陈颖伟;陆汉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目的建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以多聚酪氨酸多肽为底物,用提取的酪氨酸激酶催化酪氨酸的磷酸化,用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检测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根据待测样品对激酶活性的抑制程度,筛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结果酶标板包被液的浓度为20 mg·L-1 PGT,使用25 mg·L-1 蛋白质的PTK初提物,在37℃条件下孵育60 min,再使用2000倍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小鼠抗磷酸化酪氨酸单克隆抗体IgG2bk与反应产物结合、测定.同一微孔板各样品间的测定误差为0.26,微孔板间和日间的测定误差分别为0.79和0.69.Genistein对PTK的IC50为110 μmol·L-1.从收集的7 680个样品中,筛选出具有活性的样品16个,选中率约2‰.结论建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具有灵敏度高、结果稳定的特性,在每块实验上同时设立空白和对照,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韩光亮;尚念勇;杜冠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不同海鞘醇提物体外抗乙肝HBsAg和HBeAg作用的比较

    目的研究皱瘤海鞘、冠瘤海鞘和大洋纵列海鞘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对其进行比较,并推测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血清进行抗HBsAg、HBeAg、Anti-HBs和Anti-HBe的试验研究.结果当海鞘醇提物的浓度大于2 g·L-1时,3种海鞘对HBsAg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海鞘醇提物的浓度大于0.5 g·L-1时,3种海鞘对HBeAg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它们在抑制两种抗原的作用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海鞘醇提物对乙肝患者血清中的HBsAg抗原和HBeAg抗原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的大小与浓度有关.通过海鞘醇提物对Anti-HBs、Anti-HBe的作用结果推测,海鞘中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具有类似抗体样的结构,可以通过与抗原结合形成无感染力的复合物来清除病毒;另一类则在对抗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同时对抗体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瑞;万新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哮喘豚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哮喘豚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30只豚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哮喘组及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组.用卵白蛋白建立哮喘模型,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组每只豚鼠在卵白蛋白致敏前10 d肌注22.5 μg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检测豚鼠肺组织IL-4、IL-5及IFN-γ mRNA表达,测定血清总IgE、卵白蛋白特异性IgE含量.结果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组豚鼠肺组织IL-4 mRNA表达(OD值0.060±0.018)低于哮喘组(0.111±0.025,P<0.05)、IL-5 mRNA表达(0.052±0.006)低于哮喘组(0.106±0.030,P<0.05)、IFN-γmRNA表达(0.127±0.051)高于哮喘组(0.041±0.018,P<0.05);血清总IgE(1.85±0.48)kU·L-1、卵白蛋白特异性IgE(0.59±0.07) kU·L-1均低于哮喘组对应的(3.75±0.60) kU·L-1和(1.40±0.17) kU·L-1(P均<0.05).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能够调节哮喘豚鼠肺组织Th1/Th2免疫反应并降低血清IgE含量.

    作者:赵云峰;罗永艾;黄习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豚鼠心房肌细胞乙酰胆碱敏感性钾通道的影响

    目的研究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对豚鼠心房肌细胞乙酰胆碱敏感性钾通道(KACh)的影响,探讨其对KACh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测定F2对原代培养的豚鼠心房肌细胞乙酰胆碱敏感性钾电流IK(Ach)的影响.结果 细胞外给予F2 对豚鼠心房肌细胞IK(Ach)呈可逆性、浓度依赖性的阻断作用.细胞内添入抗水解的GTP类似物GTP-γ-S 后,结果同前.细胞内给予50 μmol·L-1 F2对IK(Ach)无作用.结论 F2是豚鼠心房肌细胞KACh的一种快速通道阻断剂,发挥作用部位在细胞膜外侧,作用位点在钾通道本身,与乙酰胆碱受体无关.

    作者:刘冰;石刚刚;高分飞;Lutz Pott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