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晓;谢晖;蒋楠楠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CD34+细胞数与白细胞计数在治疗第6 d天达到高峰,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P<0.01);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及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2、3个月后脑卒中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有效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短期疗效。
作者:杨宗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5.5号头皮针在手足口病患儿颈外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31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65例和对照组153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采血;观察组采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进行颈外静脉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采血后局部淤血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采血时间和采血后局部淤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5.5号头皮针进行颈外静脉采血与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相比,可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减少穿刺点局部淤血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小儿采血方面推广使用。
作者:伏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进处方点评方法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改进方法前后的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通过改进处方点评方法,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48.3%下降至31.6%(P<0.01),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7.5%提高至92.0%(P<0.01),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择品种的合理率由74.5%上升至87.3%(P<0.01)。结论:改进处方点评方法显著降低了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了其合理率,对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生的用药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云莲;黄明智;朱敬蕊;黄俊杰;周成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自1948年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1]之后,人们的健康观开始发生转变。医学模式随之也开始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单纯的生命的保存和延长,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群健康状况作多维度的评价[2]。由此,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作为一种全面的评价指标应运而生,这一指标正是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综合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3]。育龄妇女指年龄在18~49岁的女性,也就是处于育龄时期的妇女人群,该阶段占女性一生很大的比重,也是其人生中重要的阶段,该时期的QOL显著影响其一生的QOL。本文就育龄妇女QOL的研究背景、QOL的含义及调查工具、育龄妇女QOL的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董瑞;王少娜(综述);谢晖;贾贤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中的作用。方法:7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2组均于刚入院时测定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检查;2组均常规抗感染、祛痰、平喘治疗1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周后复查2组血8-iso-PGF2α、CRP、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周后,2组血8-iso-PGF2α及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2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减轻AECOPD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对AECOPD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价值。
作者:刘兆阳;刘蕴霞;刘玉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 PTG)现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心肌梗死患者PTG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自编一般状况及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生活事件量表及PTG量表,对172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8.5%的心肌梗死患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PTG,总分为(69.09±13.88)分。各维度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人生感悟(21.78±4.34)分,新的可能性(13.65±3.21)分,自我转变(13.52±3.34)分,与他人关系(10.56±2.44)分,个人力量(9.78±2.1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职业、人均月收入、宗教信仰、对疾病了解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其PTG水平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对疾病了解程度及人均月收入终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PTG的34.6%。结论: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对疾病了解程度及人均月收入是心肌梗死患者PTG的预测因素。
作者:王芳;张静;王春梅;王少娜;李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T2 M0 N0期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取膀胱癌T2 M0 N0期患者60例,其中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A组)与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B组)患者各30例,比较2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5年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生活质量评价显示,A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2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2 M0 N0期膀胱癌参照适应证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两者5年生存率相近。
作者:李刚;李庆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5岁及以下儿童非特异性慢性咳嗽的病因,以提高儿科医生对年幼儿童非特异性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5岁及以下儿童非特异性慢性咳嗽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非特异性慢性咳嗽患儿病因分布如下:咳嗽变异性哮喘27例(31.8%),上气道咳嗽综合征32例(37.6%),感染后咳嗽16例(18.8%),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例(3.5%),过敏性咳嗽2例(2.4%),病因不明5例(5.9%)。结论:5岁及以下儿童非特异性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构成比依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及其他病因。
作者:陈信;彭万胜;瞿色华;张阵;武玉猛;赵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作者:夏永梅;于玲;李兰君;刘春艳;叶红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从绝经前开始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起,至完全绝经后1年的这段时期,短则2~3年,长则十余年,多为45~55岁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主要有潮红潮热、月经改变、情绪波动、疲乏、失眠、骨关节痛等。目前我国约有1.67亿围绝经期女性,约占全球1/4,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1%。围绝经期是女性人生中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要经过生理、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症状和相关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存质量。本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及其保健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水平。
作者:王习习(综述);李金芝(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口服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药物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25~55岁的慢性乙肝住院患者200例,根据服药依从性评分,将其中服药依从性差的12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除进行医院常规管理外,实施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定期随访。结果:干预组患者对口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可提高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依从性水平,从而提高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湘云;田晓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复杂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复杂Barton骨折者进行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36个月。结果:骨折均于术后3~8周达临床愈合,3~4个月达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Gartland-Werley评分)评定: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47%。平均上肢功能评估问卷评分15分。结论: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为复杂Barton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张衡;官建中;周建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氟保护漆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80颗牙齿)。对照组采用窝沟封闭术预防龋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氟保护漆预防。随访1~2年,观察2组儿童发生龋齿数和儿童封闭剂脱落情况。结果:观察组儿童龋齿发生率和邻面龋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龋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儿童封闭剂脱落程度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氟保护漆联合窝沟封闭术预防儿童龋齿具有较好效果,且氟保护漆可有效保护窝沟封闭剂,避免其脱落,进而可加强预防效果。
作者:谢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微小RNA( microRNA,miR)-506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茎环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6例宫颈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 miR-506表达,根据其表达情况对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Transwell well方法检测转染miR-506寡核苷酸对Hela细胞运动和侵袭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结果:46例宫颈癌组织中miR-506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在Ⅲ/Ⅳ期宫颈癌组织中miR-506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Ⅰ/Ⅱ期宫颈癌组织(P<0.01);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中高分化癌组织(P<0.01)。且miR-50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但在患者年龄、绝经与否和肿瘤直径间miR-506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miR-506转染组Hela细胞运动和侵袭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1),miR-506转染组抑制Hela细胞vimentin表达,而促进E-cadherin表达。结论:宫颈癌组织中存在miR-506低表达,miR-506表达缺失可能与宫颈癌的肿瘤生长和侵袭发展相关,在宫颈癌预后判断中可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朱小晖;张申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某儿科头孢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情况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第一季度某医院儿科有记录的经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头孢类抗生素的种类、用药频度( DDDs)及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结果:2012-2014年第一季度常用3类7种头孢类抗生素,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逐年DDDs分别为948、635和485,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分别为13.2%、11.4%和5.4%。结论:第三代头孢类使用量逐年减少,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有逐年减少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应用监管,掌握正确的用药指征,避免耐药性菌株增多。
作者:李银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能量多普勒评价先兆流产患者保胎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先兆流产患者147例为观察组,同期正常孕妇150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孕妇行黄体酮肌内注射保胎治疗,并分别于入组当天和1周后进行专科查体、孕酮测定、能量多普勒检查等,比较2组相关检查指标及观察组保胎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入组当天能量多普勒指标血管化指数、血流指数和血管化-血流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周后2组三项指标均较入组当天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孕妇经保胎治疗后,痊愈99例,有效3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2.52%。结论:能量多普勒可准确评价胎盘血流灌注情况,辅助进行先兆流产诊治及其保胎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钟万霖;罗鸣;邹婕;黄维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结核病(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以呼吸道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抗TB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有效的治疗药物及疫苗的研发。但同时由于Mtb耐药的严重性、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HIV)与Mtb的双重感染及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吸毒等,加上不少国家对TB的忽视,TB在全球范围内呈回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2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1]指出,虽然目前死于TB的人和患病的人都呈下降趋势,但每年仍有数百万TB新发病例,2011年全球新增TB患者870万人,死于TB的人数为140万人,其中新增TB患者中有3.7%患有耐多药TB,全球TB负担仍然十分严重。
作者:薛玉芹;方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与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208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按照血清总胆固醇的检测结果分为A组(血清总胆固醇<4.16 mmol/L)、B组(血清总胆固醇4.16~<4.68 mmol/L)、C组(血清总胆固醇4.68~<5.2 mmol/L)和D组(血清总胆固醇>5.2 mmol/L)。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检测和体格检查,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和死亡情况。结果:4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D组病死率均高于B组,D组病死率亦高于C组(P<0.05);A组和D组、B组和C组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和三酰甘油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固醇水平<4.16 mmol/L或>5.20 mmol/L均可增加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结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病死率有紧密的相关性,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为引起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吕天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描述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对195例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195例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34.77±29.02)分,处于中高等水平。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已婚与离婚的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初中与丧偶的患者(P<0.01~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P<0.01)。结论:针对影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王静;周成超;贾贤杰;吴述银;纵晓英;吴雪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尿培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了解磷霉素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他种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方法:从菌株库复苏2010-2014年尿培养大肠埃希菌821株,使用ESBLs的表型确认实验筛选产ESBLs菌株,用K-B法测定磷霉素等15种抗菌药物对其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821株大肠埃希菌中465株产ESBLs,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91.4%),其次是磷霉素(88.0%),然而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依然是敏感率高的药物,磷霉素对尿培养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元元;曹小利;程莉;周万青;张之烽;沈瀚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