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目的::观察高龄初产妇全程陪伴式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23例高龄初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全程陪伴式护理和产科常规护理。观察2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Apgar评分、剖宫产率及舒适指数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Apgar评分、剖宫产率、舒适指数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P<0.01)。结论:高龄初产妇全程陪伴式护理能改善产妇心理状态、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降低产科风险、增进医护患和谐,值得在产科护理中推广。
作者:罗正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的方法和手术操作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中75例一次性取尽结石,一次取净率为75.6%,再次经窦道取尽结石8例,再次取净率72.7%;另3例患者反复取石数次,其中1例因确实取石困难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86例患者在取石过程中出现胆道出血2例;诱发急性胰腺炎1例;结石在窦道口处嵌顿1例。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是胆总管取石失败后的重要补救措施,对减少医疗纠纷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胆道镜的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正确评估结石是否需要碎石。一次手术操作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导致并发症。
作者:侯春光;刘启;郑春生;张辉;郭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给予一系列护理干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1个月后对比2组患者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用药总依从率85.3%,高于对照组的58.8%(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改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月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行胸科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0.5~1.5μg·kg-1·h-1联合丙泊酚3~5 mg·kg-1·h-1静脉持续泵注,肌松维持均为阿曲库铵0.6μg·kg-1·min-1静脉泵注;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T1心率均较T0明显下降(P<0.01),且对照组的T2~T5的心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T1较T0的收缩压(SBP)值明显下降,观察组T3较T0的SBP值亦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T2~T5的SBP值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2组T4 SpO2均较T0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T3 SpO2值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拔管时间为(18.3±7.8)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12.8±6.9)min(P<0.01);术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30.0%,高于观察组的6.7%(P<0.05)。观察组苏醒期配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胸科手术麻醉效果好,术后清醒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姝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后实施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治疗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自我管理,2组患者分别于就诊时及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结果:实施自我管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干预组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我管理能够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饶照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改良快速顺序诱导联合i-gel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中对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手术区视野评级的影响。方法:择期LC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快速顺序诱导组( M组)和常规快速诱导组( C组)各40例。 M组患者采取分次给药、不行人工正压通气的诱导方法,C组患者采取常规静脉快速诱导。2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前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测直接动脉压,生化监测。2组患者诱导给药速度均为1 ml/s,术中补液速度均为10 ml·kg-1·h-1。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2 min、喉罩置入后1 min和5 min各时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并对手术区视野进行评级。结果:在诱导期间M组血流动力学较C组稳定。 M组手术区视野评级优良率高于C组(P<0.05)。结论:与常规快速诱导法相比较,M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无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适用于LC的全麻诱导,且避免了诱导时返流误吸、术中胃肠道积气等并发症,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檀彧庆;王胜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医学生亚健康状况与锻炼行为的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338名在校医学生,从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进行锻炼行为调查。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3个维度进行亚健康调查。结果:男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总体健康的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43.4%、44.9%、41.2%和41.2%,女生分别为54.5%、53.5%、48.5%和52.0%,女生生理健康维度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男生的锻炼行为特征为长时间、多次数、中大强度锻炼,女生的锻炼行为特征为中等时间、中等次数、中大强度锻炼。低运动行为人群的亚健康检出率高,中运动行为的检出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存在较高的亚健康状态,女生高于男生,低运动行为人群亚健康状态更为明显。
作者:严发萍;王红雨;邹兵;赵琦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例妊娠合并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处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结果:针对2例患者均有多处环节因临床处理不当,导致病情进展。结论:加强对妊娠合并FT1DM的认识,提高临床处理能力,可降低母儿死亡率。
作者:秦国娟;刘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鉴别。方法:对2例sPR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素原位杂交( 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sPRC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肿瘤长径分别为2.0 cm、3.5 cm,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2例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相互挤压形成实性片状,例1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梁状,肿瘤边缘见少量乳头状结构,但无脉管轴心,间质内含少量黏液及砂粒体样钙化小体;例2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实性片状区域黏液性间质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vimentin等,Ki-67<5%。 FISH结果显示2例均有7号、17号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sPRCC为罕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与MTSC有较多重叠性,常难以区分,FISH检测可有效帮助鉴别。
作者:雍翔;张琼;武世伍;马莉;柴大敏;陶仪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 FN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FNH的临床资料及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 CK8/18、CK7)、CD34、甲胎蛋白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影像学观察FNH通常为孤立的结节,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FNH病理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楚、中央有纤维瘢痕的结节性肿块。镜下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CK7结节内和周边增生的小胆管阳性表达;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皮细胞及纤维间隔的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甲胎蛋白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结论:FNH是对畸形血管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对于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者手术切除后,可定期随诊或复查。
作者:彭燕;王志华;王晓秋;刘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指数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PIH)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204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侧子宫动脉,根据有无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分为有切迹组(21例)和无切迹组(183例),计算切迹指数(NI),量化分为4级,比较各级PIH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204例孕妇中188例妊娠期间血压正常,16例发展为PIH。有切迹组孕妇PIH发生率为28.6%,无切迹组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I 1级组PIH发生率为5.4%,NI 2级组为10.0%,NI 3级组为2/6,NI 4级组为3/4;NI 4级孕妇PIH的发生率均高于NI 1级组和NI 2级组(P<0.01)。 NI 4级组孕妇剖宫产率、NI 3级组和NI 4级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均高于NI 1级组(P<0.05~P<0.01),而NI 3和NI 4级组胎盘质量与NI 2~4级组新生儿体质量均低于NI 1级组(P<0.05~P<0.01)。结论: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对预测PIH发生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NI分级法能更好地评估PIH,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霞;李咏梅;汪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硝普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高血压患儿,均采用抗病毒、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甘露醇、甘油果糖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硝普钠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0.5μg·kg-1·min-1,严密监测血压,调整硝普钠剂量,观察治疗1 h、24 h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应用硝普钠治疗1 h和24 h后患儿高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硝普钠治疗伴有高血压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压控制稳定,安全性好,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莹;李社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LAV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TAH)的临床疗效,探讨LAVH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4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 LAVH组和TAH组各32例。观察2组切除子宫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泵使用例数等。结果:2组患者切除子宫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多于TAH组(P<0.01)。 LAVH组术后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例数均明显于TAH组(P<0.05~P<0.01)。结论:2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LAVA是可行的,具有微创、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与心率变异性( HR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HF患者(观察组)和检查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各80例,比较2组RDW-CV、HRV指标差异,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下RDW-CV、HRV指标差异,对RDW-CV与HRV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RDW-CV较对照组升高(P<0.01),观察组中24 h窦性R-R间距均值的标准差(SDNN)和5 min窦性R-R间距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RDW-CV较心功能Ⅱ级明显升高(P<0.01),而SDNN和SDANN均较心功能Ⅱ级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中RDW-CV与SDNN和SDANN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CHF患者RDW-CV变化与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有关。
作者:钱禹林;陆培荣;姚品芳;顾菁;丁瑞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经口腔全景片确诊但定位模糊的埋伏牙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通过AW4.3工作站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重组图像。结果:45例中共检查出59颗埋伏牙,其中阻生埋伏牙14颗,多生埋伏牙45颗。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牙体断面及三维立体图像,从而获得埋伏牙的数量、唇腭侧位置、牙体形态、萌出方向及其与邻牙解剖关系,在埋伏牙微创拔出和正畸治疗中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白龙;刘浩;孙田力;孙曼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为进行免疫干预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单纯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单纯轻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4~15分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三色标记流式细胞仪对2组患者伤后第1、3、7和14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伤后第1天CD3、 CD4、CD4/CD8开始下降,CD8升高,第3天CD3、 CD4、CD4/CD8明显下降,CD8明显升高,第7天开始恢复,第14天基本同正常水平,2组伤后第1、3和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伤后第14天2组4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后第4天肺部感染73.3%,对照组无肺部感染,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为伤后第1天开始下降,第3天下降明显,第7天开始恢复,第14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考虑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免疫干预预防感染。
作者:苗雨露;张明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 ICH)后脑组织中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 PirB)的动态变化。方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脑立体定向仪下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法制备ICH模型。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PirB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脑组织Pir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结论:PirB参与了大鼠ICH后病灶周围神经元凋亡过程,可能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抑制作用有关。
作者:全勇;毕永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史是一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开设相对较晚,目前我国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西医院校开设了医学史课程[1]。医学史课程除了讲述医学知识、传播医学观点、学习著名人物等功能外,还涉及一个核心功能,即促使现代医学人性回归、搭建医学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桥梁。由此不难看出医学史课程初旨趣所在,也将有助于人们跨越时空来审视医学发展历程和价值困境,有助于人们从多维度来理解医学本质和生命意义,也是培养优秀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我国,人们对医学史课程的性质、作用、地位和价值等还缺乏完整的认识,医学史课程目标还很含糊。医学史课程目标是医学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体现在培养医学生的求知欲望、整合能力、人文精神和批判意识等方面。实现医学史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有更新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和完善教学评价等。本文就医学史课程目标及其实现策略作一探讨。
作者:钱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气囊助产在产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68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自然分娩方式,观察组产妇采用气囊助产辅助分娩。对2组产妇的产程、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P<0.01),观察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和软产道裂伤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助产术有助于缩短产程,减少产妇分娩时承受的痛苦,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久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检索2004~2014年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等有关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并采用RevMan5.0对此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经检索筛查后纳入有关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妊娠结局关系的文献14篇,经异质性检验,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体质量管理可减少剖宫产、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OR值依次为0.53(95%CI:0.46,0.61)、0.29(95%CI:0.23,0.36)、0.43(95%CI:0.33,0.58)、0.29(95%CI:0.21,0.40)。结论:妊娠期体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贾惠惠;谢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